高速路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高速路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86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速路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K69+900~K84+745

ZK69+890~ZK70+320

JCT 2514-2019 石膏腻子ZK79+200~ZK84+740

K71+985避险车道

K71+890~K72+175

K73+700~K74+620

NLK0+000~NLK3+529.925

BLK0+000~BLK3+680.238

K76+445避险车道

K76+240~K76+530

K83+470~K84+260

本标段路基土石方工程拟划分为四个工区,采取平行施工的原则,各工区划分及具体工期计划如下:

K69+900~K73+864,K74+565~K74+733(含百大连接线BLK1+000~BLK3+680,K71+985避险车道)

主线K74+733~K78+636段范围内路基工程(含K76+445避险车道)

K78+636~K85+432段范围内路基工程

本标段路基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路线长,工期紧。施工中将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主体后局部,分段施工,平行作业,整体推进的原则组织施工。项目部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将土石方工程分为若干个工作面,每个工作面均配备先进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作业。路堤施工优先安排架梁通道上的地基加固处理工程,本体填筑按照先高路堤再低路堤地段的顺序进行施工。路堑挖方按照先深路堑地段其次浅路堑地段,再一般路堑地段的顺序组织施工。运架梁通过的路桥相间地段首先安排施工,为路基沉降稳定、运梁车安全通行创造条件。软土、松软土等地段路基工程在旱季优先安排施工。区间路基与站场路基同步,按照工程数量结合总体施工部署,平行流水施工。路基施工顺序与架梁方向一致。

本标段路基存在部分高填深挖路基。最大边坡高度段为K74+747~K75+010处,最大边坡高度为77.07米。高填方路基主要采用分级填筑,并且除采用震动压路机碾压外,每填高1.5米后再用25KJ三边形冲击式压路机增强补压。深路堑施工突出的问题是保持高边坡的稳定,首先根据施工组织安排充分做好准备,有计划、分段落、按步骤、集中力量逐段展开。对土质或岩石风化地段,尽量减少边坡的暴露面及暴露时间,及时进行坡面植被及防护,挡护工程要紧跟成型,以保持边坡稳定;当防护不能紧跟开挖施工时,应暂时留置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待做护坡时再刷坡挖够。同时尽量回避雨季施工,尽可能安排在旱季完成。深路堑施工时自上而下逐层开挖、逐层施工支挡结构防护工程加固边坡,并设置变形位移监测网,进行坡表位移、深部位移监测,当有条件时采用顺层刷方。

全线路基土石方调配充分利用挖方、隧道弃碴移挖作填,减少废方和借方,在集中用土路基地段,尽量采用距线路较近的土源,土石方调配尽量避免隔河调配。部分路堑石方或隧道弃碴在填料生产场经解小、破碎、筛分后生产成合格填料。对不符合要求的利用方进行改良,不足的土石方在沿线距离较近的取土场取土。弃土场按设计位置设置,在不影响山体和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选在路堑附近的冲沟顶部,弃土场坡脚设置挡碴墙,完工后平整并种植草皮。

本标段挖方总计3528199方,其中挖土方1346906方,挖石方2181293方;填方总计:3097041方,其中填土方1375765方,填石方1721275方。本标段土石方调配采取就近原则,纵向调配,对于挖方尽量采取本桩利用,多余的挖方弃至最近的弃土场,需采用借方的填方路段到指定取土场取土。本标段土石方工程需借土方28859方,需弃石方460018方。弃土和取土均采取集中开采,集中堆砌,施工过程中注意做好环保工作。

本标段共设置弃土场六处,弃土堆临空面边坡采用1:2坡率。每个弃土场均设置排水沟,并在坡脚设置拦渣墙,拦渣墙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墙底地基承载力不小于250Kpa。弃土前应先清除表土(深20cm),表土集中堆放,弃土后平整场地,覆盖清表土后复耕。弃土场具体设置见下表:

本标段设置取土场1处,桩号为K83+350,取土场位于那坡县城厢镇那桑村,占地26.5亩,新建临时便道0.4Km,借土供应范围K83+300~K84+690。取土场需经挖探取样,并做含水量,液、塑限、CBR、击实等试验,试验结果均满足路基填料要求后方可用于回填。取土场采取集中开挖,设置排水与防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取土后全部实施复耕或复绿,保护生态环境。

本标段共有挖方3528199方,其中挖土方1346906方,挖石方2181293方。土方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修整边坡。石方采用深孔梯段爆破或浅孔台阶松动爆破,边坡采用光面爆破。土方和爆破后的石方采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卸至填方段或弃土场。

(1)一般地段土方开挖

开挖前根据图纸放出边坡开挖线。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自上而下纵向分段分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边坡保护层20cm,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破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扰动,人工挂线刷坡。在平缓横坡上,运距较近时采用推土机就近移挖作填;横坡较陡、运距较堑远地段采用横向台阶开挖方式,深路堑采用分层开挖方式。路堑开挖以机械施工为主,靠近基床底层表面及边坡部分辅以人工开挖。

一般挖方地段土质边坡坡率采用1:1~1:1.5;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泥岩夹砂岩、页岩等软质岩石采用1:0.75~1:1,节理发育的硬质岩石边坡坡率采用1:0.75;弱风化、节理不发育的硬质岩石边坡坡率采用1:0.5。

本标段土石方工程存在多处深挖路堑。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文件的边坡防护方案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审批,获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路堑深挖地段采用分层放坡开挖,分层逐级放出开挖线,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根据设计要求分层做好边坡防护。开挖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的边坡坡率进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进行边坡稳定性的监测。施工中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地质核查,发现问题及时会同设计处理。本标段深挖路堑的具体位置及边坡防护情况如下表所示:

本标段开挖石方以软石和次坚石为主,其中软石开挖1433762方,次坚石开挖747531方,总计2181293方。对于风化层及松软岩部位,先用大马力挖掘机松动开挖,无法松动地段,实施爆破开挖。石方开挖采用分层分段、台阶爆破施工方法,边坡采用预裂爆破控制。挖掘机、装载机挖装石渣,自卸汽车运输至填方区及设计指定弃土场;开挖时预留边坡保护层,最后采用光面爆破刷坡。路床顶面用密集小型排炮施工,保证路床顶面标高符合图纸要求,高出部分辅以人工凿平。石方开挖爆破施工程序如下:

②中深孔的台阶高度太小,难以保证回填长度和经济效率,而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开挖深度大于3m的地段采用中深孔爆破方法,开挖深度小于3m的地段以及地坪和台阶整平、边坡修刷、大块解小、孤石爆破则采用浅孔爆破方法。

③为保障铲装设备施工安全,保证边坡完整,开挖深度控制在10m以内,当挖深大于10m时,由上至下分层开挖,且分层的开挖深度与边坡平台位置保持一致。

④中深孔台阶爆破采用多排布孔,毫秒微差爆破,但每次爆破不得超过4排,最大同段药量不得大于250Kg。

⑤山头爆破地段,爆破抵抗线方向沿装运走向设计。

⑥爆区的顶部采用加压竹笆、砂土袋防护层,以防冲孔产生飞石,且在爆破地段沿公路边搭设双排钢管脚手架,挂设安全防护网,防止爆破飞石落入公路范围内损坏车辆。

(2)爆破设计方法及参数确定

④布孔方式及孔、排距:采用宽孔距小抵抗线法梅花形布孔方式,孔距a/排距b≥2,本设计b=2~2.5m,a=4~6m。倾斜钻孔,每一次超钻(0.05~0.3)Wp。

每孔装药量Q0:Q0=qbHa(kg)

(3)爆破安全距离计算

为安全起见,浅孔爆破最小抵抗线方向个别飞石按下式计算:L=20KAn2w

式中:取KA=1.5;n值通过试验确定;w为前排底部抵抗线。根据经验,对于背向最小抵抗线方向的距离减少一半。

爆破振动速度V用下式计算:V=K(Q1/3/R)a

式中:K、a—与爆破点地形、地质条件等有关的系数和振动波衰减指数,开工试验时,根据经验取K=200,a=1.7,待经过振动仪器的多次监测,得出较为准确的K、a计算值;

Q—分段最大药量(Kg);

R—爆破点至被保护建筑物的距离;

V—被保护建筑物的允许振动速度,参照《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允许值计算,每次爆破都进行计算,使爆破振动速度都小于允许值。

布孔从台阶边缘开始,边孔与台阶边缘要保留一定距离,以保证钻机安全。孔位严格按设计测定,但要避免在岩石被震松、节理发育或岩性变化大的地方布孔。

本标段路基填筑施工范围大,施工线路长,并存在高填路堤以及软弱土层、红粘土等特殊路基,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方法进行。为了保证施工机械有足够的安全作业长度,每个作业区段长度不得小于40m。路堤填筑前,对填料各项指标进行试验,并根据填料及压实机具的不同各选择全幅不小于100m的路堤段进行填筑工艺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包括机械组合方式、铺筑厚度、压实遍数、压实含水量及检验方法等,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控制指标,指导全面施工。路基压实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灌砂法测定压实度。

填土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层植被及腐植土,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对无需作地基特殊处理的一般路基的基底,当为土质地层时,按设计要求挖除表层土,再分层填筑满足设计要求的填料,当为砂类土、砾卵石(碎石)类土地层时,先清表,再将原地整平碾压密实。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沿线路横向挖台阶宽度、高度满足设计要求,沿线路纵向挖台阶宽度不小于2m。

测出基底处理后的原地面标高,依照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打桩标示;直线地段每20m一个桩,曲线地段每10m一个桩,并在桩上作出虚铺厚度的标记。

每200m或两结构物之间划为一个小施工区段,每10~15m设一组标高点,画在两侧放样的竹杆上,挂线控制每层松铺厚度。自卸汽车卸土,根据车容量和填筑厚度计算每车摊土面积并划出网格,根据网格按车进行摊铺整平。松铺厚度经工艺试验并结合土工格栅间距确定,一般不超过30cm。为保证边坡压实质量,填筑时路基两侧各加宽50cm。铺土工格栅处倒退卸土,防止压损格栅。

(4)摊铺平整、洒水晾晒

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速度、碾压遍数,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按先两边后中间(曲线地段先曲线内侧后曲线外侧),先慢后快的原则进行碾压。各区段交接处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m。碾压过程中如发现有凹凸不平现象,采用人工配合及时补平,使碾压好的路面平整度符合要求。用普通压路机按上述规定碾压后,再采用具有连续压实控制/智能压实功能的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和检测,以控制压实质量的均匀性。对埋有沉降观测装置的周边不能碾压的部位,采用冲击夯进行夯实。

每层填土压实后,及时进行中线、标高、宽度、压实厚度及压实度的检测,检测合格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压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和核子密度仪进行。检验合格后,需铺设土工格栅地段,按设计间距、宽度、方向进行铺设。

包括路基面坡度、平整度、边坡等整修内容,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对于加宽部分在整修阶段人工挂线清刷夯拍,路基整修要达到检验标准的要求。对于一般路段,边坡高度H≤12m时,采用折线形边坡,8m以上坡率采用1:1.5,8m以下采用1:1.75;边坡高度H≥12m时,采用台阶形边坡,平台宽1.5m,8m以上坡率采用1:1.5,以下采用1:1.75;20m<H≤30m时,在8m、16m处设平台,坡率分别采用1:1.5~1:1.75~1:2。

本标段需回填石方1721275方,所有回填石方均采取本桩利用和纵向利用,无需借方。填石路基填料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级配良好的硬质岩块,,填石路堤路床顶面以下50cm的范围内铺筑适当级配的砂石料,并分层压实,填料最大粒径不超过10cm。填石路堤按“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选用20t以上的振动压路机或大功率的冲击式压路机水平分层填筑,严禁倾填施工。填石路堤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在验收合格的地基上划分作业区段,各区段依次循环作业。

填筑前首先人工码砌边坡,每填层码砌宽度垂直路基中线方向不小于1.0m。码砌采用较大石块,大面朝下摆放稳固,石缝间用小石块嵌缝,每层石料松铺厚度0.5~0.8m。填料中大于层厚2/3的石块予以解小,石块大小应级配填筑。填筑时先低后高,水平成层,然后先两侧后中央分层填筑。每层填料均匀一致,不同填料不能混填。

卸下的石质填料采用大马力推土机整平初压,使层面大致平整,局部不平地段用细颗粒料找平,个别尖角用大锤砸掉。

沿纵向每20m设一断面,每断面布设3~5个测点,用水准仪测出各点高程,相对下层标高检查其松铺厚度。

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碾压参数按照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碾压时先两侧后中央,曲线地段先内侧后外侧,行与行之间重叠0.5m左右,以压实速度和遍数控制均匀压实,必要时进行洒水碾压,并做好压实记录。

主要包括填料、填筑层厚度,路基填筑断面尺寸,填筑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均匀度、平整度、压实度。压实度主要采取灌砂法确定,人工用镐或撬棍挖探坑检查复核。检测合格报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可填筑上面一层。

本标段土石方共存在11处高填方路基,中桩最大填高为38.4m,最大边坡高度为55.89m。高填方路基采用分层填筑,为保证路基整体稳定,保证压实度,避免路基沉降过大,对于填土高度大于16m的路段,路床顶面以下每填筑4m重夯补强一次;最下一层距地面600≤H≤800时,在H/2处补强一次,H<600时不再补强。重夯补强采用全断面满夯,夯能为500KN·m,以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在陡坡地段,若地面横坡陡于1:5则需要开挖台阶,若横坡陡于1:1.25,在开挖台阶的同时结合部设置土工格栅,路基每填筑50cm厚加铺一层,必要时在坡脚设置护脚墙,以保证路基整体稳定。高填路堤具体位置及防护措施如下表所示:

4、其它地段路堤填筑要求

(1)沿河、塘、水库路堤

设计水位以下的浸水路段采用碎石填筑,对基底以下淤泥做挖出换填处理后再进行填筑,对受河水冲刷影响的路段,设置浸水挡土墙或浆砌片石护坡,以保证路基稳定。

本标段路桥过渡段桥头路基处理长度总计216m。路桥过渡段路基采用级配较好的砾(角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土等水稳性能好的填料填筑,路基压实度应不小于96%。桥头搭板与路面结构层结合处设置Φ25联结钢筋,加强稳定性,联结钢筋长度70cm,每40cm设置一道,联结钢筋在搭板现浇时预埋。桥头路基具体设计见下图:

零填及路堤填土高度H<170cm的低填路基,应将路床顶面以下80cm以内的非填方部分进行超挖回填,基底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达到96%以上,如果基底已作为特殊路基处理,则不再重复处理;土质、全风化石质挖方路段,应在路床顶面以下80cm超挖回填,并进行填前碾压,提高路基压实度及稳定性。

超挖土层满足路基填料材料要求时,超挖后分层回填碾压;如超挖土不满足规范规定的填料相关要求和受地下水影响的路段,超挖后采用碎石或开山石渣换填,并根据所处地段地表、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情况加强排水设计,设置渗沟,提高路基水稳性。回(换)填压实度需满足路基相应层位压实度要求。

低填浅挖路基设计图如下图所示:

(4)斜坡路堤和陡坡路堤

斜坡路堤设计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当地面横坡在1:5~1:2.5时(含纵断面方向),原地面开挖不小于2m宽台阶,阶面设内向倾斜2~4%的横坡;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原地面开挖不小于2m宽台阶,并在结合部设置土工格栅,路堤每填筑50cm厚加铺一层,并在基底平缓处设置30cm厚碎石排水层,及时排除路基内部水;土工格栅的规格要求:土工格栅采用单向一次拉伸成型聚丙烯格栅,不得焊接。抗拉强度≥120KN,屈服延伸率≤10%,幅宽250cm。

斜坡路堤设计图见下图;

软弱土层主要分布在水库、河床漫滩、池塘、峰林洼地及部分常年积水的稻田地表,范围较小,厚0.5~1.6m。

池塘底部为软塑状淤泥质土,呈饱和、软塑或流塑状态,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抗剪强度差,对路基工程和其它构造物基础造成危害。

水田表层土为冲积灰色软塑状饱和粘土,呈软塑状态,厚度为0.5~1.6m,需要处理。

软土地基处置前,应复核处置方案的可行性,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软弱土层厚度一般较小,一般采用挖除换填法处理,对于淤泥地段采用抛石挤淤。水塘等有积水的路段,施工前应沿公路用地两侧筑埂,在埂内挖纵、横向排水沟,沟底应保持不小于0.5%的坡度并接通出水口,沟深应保证能及时排除地面水以疏干表土,设计中对一些路段采用片石排水沟疏干排水处理,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沟的尺寸及深度。地表疏干后,地基土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应清除表层不良土层,经碾压密实后在上面填筑路堤。当地面不能疏干,含水量过大无法压实时,应挖去湿土,换填泥岩或砂砾后压实。换填材料根据沿线筑路材料情况选用碎石、片石或粗粒土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挖除软弱土层后底部换填片石,上部0.3m换填碎石或粗粒土,换填用碎石含泥量不超过5%。换填顶面铺设单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一次拉伸成型聚丙烯。抗拉强度≥100KN,屈服延伸率≤10%。幅宽2.5m,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

换填主要处理措施如下:

(1)施工前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源,对填料的各项指标进行土工试验,确保填料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2)填筑前进行试验段填筑,确定相关的施工工艺参数。

(3)按照确定的施工工艺参数进行分层填筑,严格控制换填土压实标准。

抛石挤淤施工应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厚度或直径不宜小于300mm。软土地层平坦、软土呈流动状时,填筑应沿路基中线向前呈三角形方式投放石片,再渐次向两侧全宽范围扩展。片石抛填出软土面后,应用较小石块填塞垫平,并碾压密实。

软弱土层路基设计详见软弱土层路基设计图。

本标段线路主要分布于石炭系、泥盆系碳酸盐岩区,岩溶现象较为发育,地表灰岩露头可见溶洞、溶沟、溶槽等普遍分布,并且存在落水洞、出水洞等。同时下部灰岩地层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溶洞、溶隙等,多充填软塑状粘性土,部分为空洞。对路基有影响的岩溶有裸露型和覆盖型两种类型,裸露型岩溶表现为石牙现象,多为天方路段,需破碎凸出石牙整平地基,其承载力相对较高,对路堤影响较小。覆盖型岩溶有溶洞、溶槽及溶蚀裂隙等多种形式,并以溶洞型为主,溶洞又分充填式、非充填式两种。对于溶槽及溶蚀裂隙型岩溶,岩溶发育强烈,但溶洞多数不大,采用片、碎石回填处理,落水洞做好截、排水措施。

施工前,结合设计文件详细核查岩溶分布、地形、地表水、地下水活动规律及设计处置方案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必要时补充岩溶验证钻孔,不得随意堵塞溶洞。

岩溶主要处理措施如下:

对岩溶水以疏导为主,采用明沟、涵洞(管)及泄水洞等构造物进行疏导,并在高出地表水位25cm处设置20cm厚的碎石隔离层,将水排到侧沟。

路基上方的岩溶泉、冒水洞,设截水沟拦截至路基以外;路基底或路基附近流量较大的暗河、落水洞、消水坑、岩溶泉等,设桥跨过;规模较小的设涵洞跨过或设挡土墙、护脚使溶洞位于路基安全距离外;跨越季节性和经常性积水而水较浅的溶蚀洼地时,采用片石透水路基。

为防止路基底溶洞的坍塌及岩溶水的渗漏,采用如下加固方法:

①洞径大的干溶洞采用浆砌片石支墙、支柱及码砌片石进行加固。

②深而小的溶洞,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加固封堵。

③洞径深而小,顶板薄或岩石破碎的溶洞,采用爆破顶板后用片石、碎石回填处理。④裸露于路基表面的干溶洞,采用片(碎)石进行回填处理。

①靠近边侧的溶洞,采用洞内片石堵塞,洞外干砌片石铺砌,砂浆勾缝或浆砌片石封闭;基底为蜂窝麻面状或顶板薄、岩石破碎的暗溶洞采用压浆处理,凿岩机钻孔,压注水泥砂浆、纯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②深度小于1.7m路段的石牙,石牙间为承载力小于150kpa的软塑状饱和粘土时,需将粘土全部清除,狭窄部位采用人工清底;若石牙间为硬塑状泥炭土或其他工程力学性质较好的土类,其承载力大于150kpa时,若承载力满足要求,不需对土体换填。

对参差不齐的石牙应尽量整平,整平基准面以不影响上部填筑层的分层压实效果为原则,清后单个石牙的高宽比应小于0.4;对深入整平基准面以下的狭窄溶槽,采用片石嵌补的手段处置,经削头补脚后的基底面起伏度不大于0.5m。

(六)路基变形及沉降观测

为达到满足动态设计需要、满足施工组织需要,以及满足作为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项目有:

在地基处理结束或原地面处理后路基填筑前,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的观测断面上设置沉降板,通过测量沉降板的高程变化,确定地基面的沉降量。并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地基变形发展趋势,判定地基的稳定,指导设计与施工。

在路基填筑至设计高程后,在设计规定的观测断面上,在路肩上打入钢钎桩,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顶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3)地表水平位移观测

在每一个观测断面在距坡脚外2m、10m处埋设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通过测量边桩位移,确定地表水平位移量,用于控制路堤填筑速率,特别是软土地段的路堤填筑。

本标段路基变形及沉降观测方案见下表。

路基沉降观测项目、方法与仪器设备配置(每观测断面)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边桩)

左右坡脚外2m、10m处或设计位置

①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设置一般地段沿线路纵向每隔50~100m设一观测断面;软土、松软土地段每隔20~30m设一观测断面;特殊地质地段的桥路过渡段以台背为起点,在3m、13m的位置设观测断面。每处地表沉降观测断面布设1~3个观测点,具体位置见下图。

观测断面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地段,观测断面应加密,在地形变化点及易产生差异变形部位应设置观测点。

沉降板由底座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座板通常为50cm×50cm×2cm的钢板;测杆采用Ф40mm无缝钢管,与底座板焊接在一起,其上端带丝扣,每1m可接长;保护采用Ф100mm的PVC管或钢管,套管可随填土增高相应加高。

沉降板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原地面处理结束或地基处理完成路基填筑开始前人工埋设,埋设前先铺设10mm厚中粗砂将地基面整平,然后将沉降板放在其上,四周用规定的填料回填15~20cm厚,并用冲击夯夯实。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沉降板埋设位置偏差控制在20cm以内。

采用精密水准仪(DS1型)及铟瓦尺测量沉降板高程,观测精度不低于±1mm。

在路基填筑期间以及路基填筑结束后,按照设计要求的观测频率及时间连续进行沉降观测。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一般每填筑一层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观测2~3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路堤填筑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内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3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1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设计要求的时间或到工程验交。

由专人负责用计算机建立沉降观测数据库,并按照要求及时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曲线。

a当发现非正常沉降或沉降值、沉降速率超过设计估算值时,及时报告设计单位,以便采用措施。

b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冲)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当沉降观测反映出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大于10mm,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5mm时,沉降观测小组立即通知施工队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值以内再进行填筑。

c在沉降速率或位移量未超过限制时,可通知施工队加快施工,给填筑后的路基留有足够的沉降观察分析时间。

d整理的沉降观测资料妥善保管,最终用于评估路基工后沉降。

①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

在路基填筑至设计高程后中石化项目电气施工组织设计,按照设计要求在路肩设观测桩,其位置与地基面沉降板设置在同一观测断面上,以便于对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一般沿线路纵向每隔50~100m设一处,路涵过渡段设置2处,每处2个观测桩。

按照设计要求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要求制作并设置观测桩,其埋置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控制在20cm以内,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观测桩采用长度为不小于1.0m的Ф40mm钢钎,埋设深度不小于50cm。设置好的观测桩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及标示。

采用精密水准仪(DS1型)及铟瓦尺测量观测桩顶高程,观测精度不低于±1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