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557-2023 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设计技术要求.pdf

DB43/T 2557-2023 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设计技术要求.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8415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3/T 2557-2023 160km/h短定子磁浮交通设计技术要求.pdf

B=Xsmax+b+C

式中: Xsmax一一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值(mm); b1、b2一一左侧、右侧设备、应急疏散平台或支架最大安装宽度值(mm); C一一设备安装误差和安全间隙,取100(mm); b) 2 建筑限界高度: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在上部宜加高200mm,最小加高不得小于100mm;底 部向下扩大至少100mm。 .3.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计算方法: a)曲线建筑限界外侧宽度:

Xsmax一一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值(mm); b1、b2一一左侧、右侧设备、应急疏散平台或支架最大安装宽度值(mm); C一一设备安装误差和安全间隙DL/T 1858-2018 水电厂自动滤水器技术条件,取100(mm); b) 2 建筑限界高度: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在上部宜加高200mm,最小加高不得小于100mm;底 部向下扩大至少100mm。 3.3.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计算方法: a)曲线建筑限界外侧宽度:

线建筑限界内侧宽度(B

O 曲线建筑限界高度:

DB 43/T2557—2023

Dsα+Y2sinα+b(或b2)+c

H=Xsinα+Ycosα+h'

用绕中心旋转设置超高

式中: C 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水平位移量(mm); 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向位移量(mm); 山 hno 直线地段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距F轨滑橘支承面的高度(mm) ha 轨道超高值(mm)

高F轨一侧设置超高时,采用公式(7)计算方法

7.3.6地面线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高架线、地面线的区间和车站建筑限界,宜按本文件附录A、附录B确定的设备限界及设备安 装尺寸计算确定; b)线路一侧无维护通道或人行通道时,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最小间隙不得小于200m; 有维护通道或人行通道时,人行通道和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应不小于50mm;; c)线路一侧设置声屏障时,声屏障与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应不小于200mm; d)建筑限界的高度应按矩形隧道建筑限界的高度计算确定。 7.3.7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道岔和车辆技术参数分别

按超高和曲线轨道参数计算后进行加宽。

a) 站台面应不高于车辆空气弹簧无气时的客室地板面。当采用塞拉门时,应检查车门与站台边 缘的安全间隙,必要时修正站台高度或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距离以满足限界要求; b)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按设备限界向外扩大10mm安全间隙确定, 站台边缘距车辆轮廊的横向间隙不得大于100mm; c)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100mm的安全间隙 d)车站内设置站台门时,站台门安装尺寸应使站台门最外突出点至车辆限界之间留有不小于 25m的安全间隙; e)车站范围内其他部位建筑限界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执行。 3.9曲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廊线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180mml。 3.10车辆基地库内检修高平台及安全栅栏与车辆轮廓线之间应留有80mm安全间隙,低平台按站台 自男编小20mm

a 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区间限界规定执行; b) )车辆基地车库大门与设备限界的横向间隙不应小于100mm; C) )车辆基地车库大门最小高度应按车辆高度加不小于200mm安全间隙; d) )库内检修线上部不得侵入车辆限界,横向及下部以满足车辆检修拆装设备所需工作空间为前 提确定。

7.4轨道区管线设备布置原则

7.4.1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接触轨除 外)。 7.4.2强、弱电设备宜分别布置在线路两侧,若必须布置在同侧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弱电干扰 距离的规定。区间内的各种管线布置宜保持顺直,并避免车辆电磁对其干扰。

b)信号机宜安装在两线之间。 .4.4车站范围内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岛式车站的广告灯箱、信号机和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对侧,强电电缆布置在站台板下的结 构墙上; b) 1 侧式车站的广告灯箱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信号机宜布置在站台侧,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内 电缆通道中,强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板下的结构墙体外侧。

8.1.1 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求,圆曲线和竖曲线、竖曲线和缓和

8.1.1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求,圆曲线和竖曲线、竖曲线和缓和曲线不宜 重叠; b) 车站及两端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应与区间正线相同,困难条件下位于车站两端的 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标准,

DB 43/T2557—2023

8.1.2线路敷设应优先选用高架线路或低置线路。在特殊地段,可采用局部地下线路。线路在低置线 路和高架线路过渡段、地下线路与低置线路过渡段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8.1.3车站间距应根据线路性质、客流、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求确定。且应遵循下列原则: a)车站分布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沿线客流分布、设计速度、运输组织及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 确定,中心城区的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2km,其他路段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4km; 七)、电接的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东站、铁路客站、担场第交通板纽定设置东站

8.1.2线路敷设应优先选用高架线路或低置线路。在特殊地段,可采用局部地下线路。线路在低置线 路和高架线路过渡段、地下线路与低置线路过渡段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a) 车站分布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沿线客流分布、设计速度、运输组织及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 确定,中心城区的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2km,其他路段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4km; b)串接的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铁路客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应设置车站。 8.1.4设计速度应根据功能定位、出行时间、线路条件、车站分布及运输组织方案等因素综合比选确 定,可分路段采用不同的设计速度。

8.2.1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结合车辆类型、行车速度、周边地形、地质等条件,以及对工程、运营的 影响确定,线路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0m,线路配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75m;最高设计速 度160km/h时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300m,并应优先选取大半径曲线。 8.2.2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根据线路性质、设计速度、工程难易程度,并结合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合 理选用。最小曲线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RHmin一一满足舒适度要求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V一一i 设计速度(km/h); α一一横坡角(°); aymax一一允许最大未被平衡横向离心加速度(m/s2)。 3.2.3在曲线地段按应根据设计速度和曲线半径大小设置横坡。横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横坡角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RHmin 满足舒适度要求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V 设计速度(km/h); α一 横坡角(°);

8.2.3在曲线地段按应根据设计速度和曲线半径大小设置横坡。横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横坡角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α一一横坡角(°); V一一设计速度(km/h); R一一曲线半径(m); b)最大横坡角不应大于6°,横坡角宜采用轨排绕线路中心旋转的方式设置; c)横坡角应在缓和曲线范围内渐变,无缓和曲线或缓和曲线长度不足时,应在直线段内递减。 横坡角扭转率不应大于0.1°/m。 8.2.4线路平面圆曲线与直线之间应根据曲线半径、横坡角及设计速度等因素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 线线型宜采用三次抛物线。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实设横坡角和最高行车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取 最大值,且不应小于一节车辆长度。

式中: 缓和曲线长度(m)

一横坡角(°); V一一设计速度(km/h)。 8.2.5正线及配线上圆曲线最小长度、两相邻曲线之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20m 8.2.6区间正线线间距应满足设置救援通道的要求,一般不宜小于4.4m。

3.3.1线路纵断面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40%,困难地段最大坡度不应大于50%; b)其它线路最大坡度不得大于60%: c)车站、停车场内,线路宜设置为平坡; d)道岔宜设置在平坡上,联络线道岔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在不大于4%的坡度上。 3.3.2当两相邻的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等于2%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的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应 安下式计算:

8.3.1线路纵断面坡度设计应

式中: Rv 竖曲线半径(m) 设计速度(km/h)

式中: Ru 竖曲线半径(m) 设计速度(km/h)

R,,=0.154V2

R,=0.154V2

9.1.1 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和乘客 舒适。 9.1.2轨道结构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 9.1.3全线轨道结构型式宜统一,在满足轨道功能前提下,结构应简单,便于养护维修。 9.1.4轨排结构主要部件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9.1.5轨道部件应满足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要求,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9.1.6应根据环境需求、设计速度、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轨道减振降噪措施。 9.1.7轨道结构应设置性能良好的防排水系统,寒冷和严寒地区应采取防冻融措施。

9.2.1轨道由轨排拼装而成。 9.2.2轨排由感应板、F型钢、轨枕及紧固件等组成。 9.2.3轨排分段长度应与轨道梁和车辆运行要求相适应。标准轨排长度为12m、非标轨排根据线路布 置确定。 9.2.4感应板宜采用铝质材料。 9.2.5相邻轨排之间宜设限制轨排错位的连接装置。 9.2.6轨排钢结构表面及连接螺栓应进行防腐处理。 9.2.7一般地段轨枕间距优先采用1200mm,轨排接头位置等特殊地段宜进行轨枕加密,但不小于 600mm。库内立柱地段,结合工艺要求设置轨枕间距,一般不大于1400mm。

9.3轨道与轨道梁连接

DB 43/T2557—2023

9.3.1轨道通过扣件和承轨台来实现轨排与轨道梁的连接。 9.3.2连接固定钢枕螺栓长度应考虑轨道长期运营可能发生的变形调节裕量。 9.3.3承轨台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承轨台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40; b)承轨台与路基支墩及桥面连接应采取加强措施; c)承轨台结构高度应满足扣件安装条件。 9.3.4轨道扣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扣压力、适量的弹性和调整量,并应满足绝缘和防腐要求。

9.3.1 轨道通过扣件和承轨台来实现轨排与轨道梁的连接。 9.3.2连接固定钢枕螺栓长度应考虑轨道长期运营可能发生的变形调节裕量。 9.3.3承轨台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鞍山市国际明珠大厦施工组织设计(新)19.4轨道结构精度要求

9.4.1轨道的静态平顺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160km/h磁浮轨道的静态平顺度

9.5.1轨道结构应设置接地装置。 9.5.2正线及辅助线、试车线的终端宜采用液压缓冲车挡,车场线终端宜采用固定式车挡。 9.5.3车挡允许承受的列车最高撞击速度为25km/h。 9.5.4轨道上应设轨排编号,编号位置应便于观察。 9.5.5每根轨排要喷涂唯一标识,宜包括直曲线、上下行等信息。 9.5.6轨排应设置铭牌。铭牌内容宜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编号、轨排长度、铺设里程、生产厂 家、生产日期等。

退否以备应付口以下安求: E) 道岔系统控制电路应符合故障一安全原则; b) 道岔控制系统及接口电路应符合CJ/T412规定的要求; C) 2 金属构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 d) 道岔设备的结构形式应能便于操作,并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e) 道岔设备的供电应采用一级负荷: f) 道岔设备接地电阻值,当采用分散接地时不应大于4Ω,当采用综合接地时不应大于1Ω,防 雷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 g) 1 道岔应由信号系统进行控制,同时应具有集中控制、现场控制、手动控制方式,并具有系统 检测、故障诊断保护、报警功能:

h)正线及配线道岔直向通过速度不应小于正线最高速度要求,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应小于 45km/h,车场线道岔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应小于25km/h; i)道岔区域设计应考虑故障状态下的抢修实施条件,以保证道岔故障处理时的运营组织效率; j)为与定位测速系统相匹配,可在道岔上设置虚拟轨枕,虚拟轨枕间距应大于600mm,小于 1200mm 9.6.2正线、辅助线和车辆基地内的线路上的道岔应根据转辙、折返运行及车辆基地内调车作业需要 设置。 9.6.3线路上使用的单开和三开道岔参数应符合表5规定的要求。

9.6.4道岔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

0.1.1 桥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1 桥梁结构应构造简洁、美观,力求标准化、系列化,选用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应便于施工和养 护维修; D 桥梁跨度宜结合轨道模数进行设计; C) 桥梁结构应满足车辆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坐舒适度的要求满堂碗口脚手架施工方案,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