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11-2017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DB11/T 1411-2017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27.9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92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1411-2017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4.2.4.2节能综合管理服务

节能综合管理服务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a)能源数据统计分析; b)能效对标; C) 节能目标管理; d)预测、预警和报警; e) 节能分析; f)用能单位服务。

2.1.1采集对象应为平台监测的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 2.1.2按“法人经营地”统计原则QYLS 0006S-2016 禹州市老渔夫湘味食品厂 风味海刁鱼,对京内具备条件的应采用计量器具采集,京外能耗数据可

5.2.2.1应满足能源分类、分级、分项统计要求。 5.2.2.2应满足GB/T2589对综合能耗计算范围要求。 5.2.2.3能耗数据和产品产量、产值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应对应。 5.2.2.4采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应附加其用能单位、区域、行业属性编码和标识。

5.2.3.1应采集能耗数据、产品产量和产值等能源消耗、产出和经济指标数找 5.2.3.2应采集能源效率指标数据。

5.2.3.1应采集能耗数据、产品产量和产值等能源消耗、产出和经济指标数据。

5.2.4采集频率及时间要求

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其向平台传输的时间要求宜按照附录G执行

采集频率及其向平台传输的时间要求宜按照附录

5.4.1能源计量器具与采集终端间传输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与采集终端间数据传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实现能源计量器具与采集终端之间可靠通信; b)应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通信方式; C)应采用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通信协议; d)宜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输,

5.4.2采集终端与平台间传输要求

采集终端与平台间数据传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采集终端基于IP协议的有线或者无线方式接入网络,在传输层使用TCP协议; b)当网络发生故障时,采集终端应存储未能正常实时上传的数据,待网络连接恢复正常后进行续 传; 当能源计量器具或采集终端故障未能正确采集能耗数据时,采集终端宜向服务器发送故障信 息:

d)平台和采集终端间应具备身份认证机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5.4.3平台间传输要求

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传输要

采用物联网技术的能源计量器具的计量数据直接上传或者通过物联网平台上传至平台,应满足本标 准5.4.2、5.4.3的要求。

5.5.1采集终端应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过滤无效数据,补充缺失数据。 5.5.2应采用专用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数据存储5年以上。 5.5.3应定期备份数据,周期应不超过7天。 5.5.4平台对实时采集数据、人工采集数据和第三方系统集成共享数据规范化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合 法性验证、汇总、计量单位换算、数据完整性判断处理

5.5.1采集终端应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过滤无效数据,补充缺失数据。 5.5.2应采用专用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数据存储5年以上。 5.5.3应定期备份数据,周期应不超过7天。 5.5.4平台对实时采集数据、人工采集数据和第三方系统集成共享数据规范化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合 法性验证、汇总、计量单位换算、数据完整性判断处理

5.6.1应满足各级各类用户访问量的需求。

6.1能源数据统计分析

技术要求及组织管理要求实现能效对标功能,能效 指标对标项参考附录H。 6.2.2应建立能效指标数据库、能效标杆数据库和能耗限额定额数据库,实现数据管理功能。 5.2.3 应具备限额执行情况分析功能。 5.2.4 应具备定额执行情况分析功能。 6.2.5宜建立最佳节能实践库,相关要求参照DB11/T976执行

6.3.1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完成目标责任考核功能。 6.3.2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考核预警功能。

6.4预测、预警和报警

6.4.1应具备通过分析模型对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趋势进行预测功能。 6.4.2 应具备区域、行业及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预警功能, 5.4.3 应具备采集终端、能源计量仪表的运行异常报警功能。 5.4.4 应具备数据采集异常报警功能。 6.4.5宜具备多种形式的报警通知功能

6.6.1应为用能单位提供监测数据查看功能。 6.6.2 应为用能单位提供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6.6.3 应为用能单位提供能效对标和排名信息。 6.6.4应为用能单位提供异常报警信息。

6.7.1宜具备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功能。

8.1应具备用户管理、日志管理、信息录入、参数配置、通讯设置、标准值和预警值设置等功 8.2用户可根据权限进行增加、编辑、修改、删除等维护和操作。

7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要求

7.1实现与其他平台、能源管控中心的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 7.2数据交换传输应遵守5.4.3条款规定的传输要求。 7.3数据交换传输协议符合附录1的要求。

DB11/T 14112017

7.4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基于SOA架构开发,满足多点部署、灵活扩充的需求。 7.5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使用XML、FTP、HTTP、JMS、Socket和WebService等开放标准开发。 7.6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通过数据压缩、数据加解密、传输中间件技术实现数据高效安全传输。 7.7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实现同步数据传输和异步数据传输两种传输方式。

4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基于SOA架构开发,满足多点部署、灵活扩充的需求。 5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使用XML、FTP、HTTP、JMS、Socket和WebService等开放标准开发。 6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通过数据压缩、数据加解密、传输中间件技术实现数据高效安全传输。 7数据交换服务接口应实现同步数据传输和异步数据传输两种传输方式。

应界面简单清晰,操作方便。

应界面风格一致,布局、模块设计合理。

应具有容错机制,避免操作失误

9.1.1操作系统应选用主流操作系统。

9.1.1操作系统应选用主流操作系统。 9.1.2系统软件应和系统硬件匹配,达到系统最佳性能。

9.2应用软件开发要求

9.2.1宜采用B/S或C/S和B/S结合的软件架构,应满足系统扩展及二次开发的需要。 9.2.2 应符合但不限于本标准的功能要求。 9.2.3宜按照GB/T16260.1和GB/T16260.4的要求建立使用质量的质量模型和选择度量 9.2.4宜按照GB/T18905.1和GB/T18905.6的要求确定评价模块。

9.3. 1 选型要求

选型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根据系统规模配置实时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与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良好匹配,能达到系 统最佳性能; 6) 应具有开放硬件平台上的并行处理功能,能在系统资源低负担的条件下提供高并发度和吞吐 量; C 宜支持在线备份与恢复、多级增量备份、基于磁盘的备份、基于时间点的快速恢复和多种数据 复制方式; d)宜提供日志镜像、自动恢复、数据一致性校验和集群机制的数据库容错机制

设计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命名规范; b)应实现数据完整性设计; C)应实现安全性设计; d)应避免影响系统性能和正常运行的SQL语句,防止SQL注入式攻击

优化策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策略: a)应具有数据库优化参数配置; b)宜少用触发器,多用存储过程; C)应按频繁访问和频繁修改两种类型组织数据存储。

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配置节能型服务器,宜单独配置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务器,并根据需要采用穴余和备份措施

点功能选配不同级别的路由器。

交换机技术性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应根据内外网信息交换、网络汇聚层和接入层架构和性能设计要求选配相应级别的交换机; b)交换机的端口密度、数据顿转发功能、数据顿过滤功能、数据顿转发及过滤的信息维护功能 运行维护功能、网络管理功能及性能指标应符合YD/T1099、YD/T1255的规定和产品要求。

9.4.5网络安全设备

平台与外网之间应采用硬件防火墙隔离、部署入侵检测设备和数据库或网络审计设备,发现和阻止 网络入侵和攻击行为。

10.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10.1.1平台宜达到GB/T22240第二级及以上标准要求。 10.1.2应根据GB/T25058的要求实施平台相应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保护工作。 10.1.3应符合GB/T22239规定的相应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安全保护基本要求。 10.1.4应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确保网络传输和信息安全。 10.1.5局域网与互联网应实现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

10.1.1平台宜达到GB/T22240第二级及以上标准要求。 10.1.2应根据GB/T25058的要求实施平台相应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保护工作。 10.1.3应符合GB/T22239规定的相应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信息安全保护基本要求。 10.1.4应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确保网络传输和信息安全。 10.1.5局域网与互联网应实现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

10.1.6关键数据应加密存储、传输,并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 10.1.7能耗数据存储应满足穴余要求,数据应定期备份。

10.2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10.2.1计量器具采集时,计量表计和采集终端之间的物理连线应该采用锡封、塑管、盖板、机箱等形 式防止线路改动、串接、接触不良等问题, 10.2.2数据传输应采用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技术,平台应能发现和记录传输异常。

10.3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10.3.1安全计算环境设计技术要求

平台计算环境安全宜实现以下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a) 用户身份鉴别; b) 自主访问控制; C) 标记和强制访问控制; d) 系统安全审计; 用户数据完整性保护; f) 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 9) 客体安全重用; h) 程序可信执行保护

10.3.2安全区域边界设计技术要求

平台建设安全区域边界宜实现以下安全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a) 区域边界访问控制; b) 区域边界包过滤; C) 区域边界安全审计; d)区域边界完整性保护

10.3.3安全通信网络设计技术要求

平台通信网络宜实现以下安全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a) 通信网络安全审计; 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 6 C) 通信网络数据传输保密性保护; d) 通信网络可信接入保护。

10.3.4安全管理中心设计技术要求

安全管理中心宜实现以下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a)系统管理; b)安全管理; C)审计管理。

11.1应制定运行维护管理方案。 11.2应定期对用能单位数据参照GB/T15587进行分析评价,实现对区域、行业的能源利用评价。 11.3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和网络完好,使系统软件正常运行、升级和维护,实现系统持续, 安全、可靠运行。 11.4应按国家相关计量法规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校准、评估,建立相应的能源计量器具管 理档案及制度。 11.5应对文件定期整理、备份、存档,并根据情况对文件设置权限和保密等级,

11.1应制定运行维护管理方案。 11.2应定期对用能单位数据参照GB/T15587进行分析评价,实现对区域、行业的能源利用评价。 11.3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和网络完好,使系统软件正常运行、升级和维护,实现系统持续、 安全、可靠运行。 11.4应按国家相关计量法规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校准、评估,建立相应的能源计量器具管 理档案及制度。 11.5应对文件定期整理、备份、存档,并根据情况对文件设置权限和保密等级,

3567等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平台开发文档,文档 理规范。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区域信息编码如表A.1所示。

DB11/T 1411201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表A.1区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DB11/T 1411201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行业领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行业领域信息编码具体编码如表B.1所示。

表B.1行业领域信息编码对照表

DB11/T 14112017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平台信息编码对照表

北京市市区两级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及相关平合数据交换需要平台编码来识别能源数据来源。平台编 码如表C.1所示。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能源分类编码及其计量单位对照表

能源分类编码及其计量单位如表D.1所示。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能源分类编码及其计量单位对照表

表D.1能源分类编码及其计量单位对照表

各类能源折标准煤系数见表F.1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能源折标系数参考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能源折标系数参考

表F.1能源折标系数参考表

F.2 耗能工质折标系数

各类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见表F.2

DB11/T 14112017

表F.2耗能工质折标系数

E.3能源折算标准煤的计算原则

F.3.1能源折标准煤等于某种能源实际热值(千卡/千克)除以7000(千卡/千克)。 F.3.2计算综合能耗时,各种能源折算为一次能源的单位为标准煤当量。 F.3.3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以其低(位)发热量为计算基础折算为标准煤量,低(位)发 热量等于29307千焦(kJ)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kgce)。 F.3.4用能单位外购的能源和耗能工质,其能源折算系数可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用能单位自 产的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其能源折算系数可根据实际投入产出自行计算。 F.3.5当无法获得各种燃料能源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单位耗能工质的耗能量时,可参照表F.1。

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上传要求

毛数据采集频率及上传要

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上传要求如表G.1所示。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上传要求

GB/T 24507-2020 浸渍纸层压实木复合地板表G.1能耗数据采集频率及上传要求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领域和行业指标编码

H.1通用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及其编码

月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及其

FZ/T 13029-2014 棉竹节本色布通用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及其编码如表H.1所示!

DB11/T 14112017

表H.1通用能源消耗总量指标编码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