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N1106工作面顺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某煤矿N1106工作面顺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2.22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煤矿N1106工作面顺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灰黄~褐黑色粉细沙、亚沙土、砂质粘土,底部有砾石

鱼河堡、榆林、神木以西

浅棕黄色~黄褐色亚粘土、亚沙土GDPJ 04-2013标准下载,夹粉土质沙层、古土壤层、钙质结核层,底部有砾石层

褐红色~浅肉红色亚粘土、砾石层,夹钙质结核层

棕红色~紫红色粘土或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含脊椎动物化石

紫红~桔红色巨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胶结疏松,底部为砾岩层

红碱淖、小壕兔、横山以西

上部以紫红~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下部以紫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为主

神木窝兔采当、榆林刀兔、横山以西

紫杂~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底部有时有砂砾岩

神木瑶镇、榆林红石峡、横山樊家河以西

浅灰~深灰色砂岩及泥岩系,夹有泥灰岩及黄铁矿透镜体,含多层可采煤层,是盆地的主要含煤地层,最多含可采煤层13层,一般3~6层,可采总厚最大27m,单层最大厚度12m

府谷沙川沟、神木安崖、榆林房家沟以西

紫红、灰紫、灰绿色砂质泥岩为主,夹黑色泥岩、薄煤线、油页岩、石英砂岩,底部为细~巨砾岩

府谷孤山川、神木高家堡最后,其余地方断续分布

灰白、黄绿色砂岩与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不等互层,夹黑色页岩、泥灰岩及薄煤

以灰白~灰绿色巨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灰黑~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薄煤线,是含油层

窟野河、秃尾河、子洲、米脂一带出露

煤系岩性组合宏观上有如下特点:

a.砂岩以细,中粒居多,少量粗粒或含砾砂岩,且多集中在煤系上、下部位。

b.细碎屑岩以粉砂岩占优势,泥岩多局限于几个层位。

c.煤系中部砂岩相对较少,泥质岩较丰。

d.少有粘土岩,而煤系中部常见有泥灰岩、菱铁质岩及碱性粘土岩,砂岩多为钙质胶结,沉积上反映弱碱性水介质环境。

3.中侏罗统直罗组(J2z)

本组因受后期剥蚀,区内仅残存下部地层,零星出露于考考乌素沟、肯铁令沟和小候家母河沟的梁峁边缘,厚度0.58~101.60m,平均29.95m。

上部为灰绿或兰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含菱铁矿结核。下部为灰白色,局部灰绿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绿灰色泥岩,具大型板状斜层理,或不显层理,含植物茎叶化石,镜煤团块及黄铁矿结核,底部砂岩偶含石英砾石,砾径2~150mm不等,与下伏煤系呈假整合接触。

4.中侏罗统安定组(J2a)

本组地层仅在区内庙沟,杜家梁一带分布,仅保留有下部地层,钻孔中仅在179号孔见到有本组地层,厚度20.0m。其底界与下伏直罗组整合接触,与上覆第三系保德组红土或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触。

其岩性组合与直罗组无大差异,但色调显著不同,岩性是褐红色~紫红色巨厚层状、分选性极差的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泥岩,多不显层理,团块状构造,棱角状风化,破碎。

5.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2b)

主要分布在黄土梁峁丘陵区下部,厚度0~107.81m,平均厚度27.51m,出露于各大沟谷上游,岩性为浅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夹多层钙质结核层,局部钙质富集成钙板,结核层厚一般0.40m,粘土层厚度0.50~2.00m,呈互层状,结构密实,具粘滑感,塑性好,地貌上多冲蚀为“V”型沟谷。在庙沟底部有薄层浅灰色砾石,砾石成份复杂,砾径一般0.5~1.0cm左右。

(1)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厚度0~59.26m,平均22.06m,出露于梁峁区。为棕黄色~黄褐色亚粘土,局部夹灰黄色亚沙土。无层理,质地均一,上部具零星的钙质结核,有稀疏的垂直节理。

(2)上更新统马兰组(Q3m)

厚度0~10.0m,平均4.90m,分布于梁峁区,灰黄色亚沙土,手捻粗糙感。含少量零星散状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形成陡壁,岩性较均一,结构疏松,具大孔隙。

(3)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

厚度0~27.53m,平均7.61m,出露于井田西部及东部流水壕。上部为黄褐色中细沙与亚沙土互层;中下部为细沙及粉沙互层,间夹薄层黑色粉细沙透镜体富含蜗牛化石;底部为黄褐色~灰绿色亚沙土和粉沙,具明显的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4)全新统冲、风积层(Q4)

风积层(Q4eol):厚度0~28.0m,一般厚7.72m,为灰黄色半固定沙~流动沙,以细粒沙为主,圆度好,零星分布于其它地层之上。

冲积层(Q4al):为沙、砾等河流冲积物,分布于考考乌素沟及主要沟谷下游,厚度0~6.05m。

井田位于神府矿区西南部,是一个地层倾角极其平缓的单斜构造,倾角小于1°,煤层底板坡降5~9‰,未发现断层和褶皱,构造简单。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反映出一些“S”形是单斜构造面上的宽缓“鼻状”和“箕状”构造,根据柠条塔露天的勘探成果,其翼宽250~900m,幅高1~4m,常“凹”“凸”成对地略呈雁行状出现。

延安组含煤岩系为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横向变化大,但以可采煤层为主的垂向层序结构却十分清晰,因而能把井田煤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中组旋回岩段;分别含5个煤组,自上而下编号为1~5煤组,煤层位于岩段上部。现将五个岩段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1.延安组第一段(J1-2y1)

本段厚34.54~70.98m,平均49.20m,以细碎屑岩为主,夹多层薄煤、泥灰岩透镜体及菱铁质岩,以富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为特征,按岩性差异大致可分上、下两个亚段。

下亚段厚约35m。下部常是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中部以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煤层,富含瓣鳃类化石;偶夹具迭锥构造的泥灰岩透镜体,薄层浅灰~绿灰色粘土岩或蒙脱质粘土岩。上部为浅灰色粉砂岩。本段砂岩分选中等,磨圆较差。

位于延安组第五段上部,主要分布于肯铁令区,为局部可采煤层,平均煤厚0.46m,在可采范围内,煤厚最大为2.48m,最小为0.90m,其可采连片仅见于10个见煤点,结构简单,厚度变化大,为不稳定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五段中部,沿考考乌素沟及其支沟出露,这一带的煤层自燃较严重。厚度在0~3.59m之间,分布区平均厚度1.14m。平面上东北部和西南部相对较厚,在井田中部有一大致北北西向展布的变薄带,见煤点厚度多不可采,东南部煤层尖灭,可采区以中厚煤层为主。

位于延安组第四段顶部,沿考考乌素沟及其支沟出露并多处自燃。厚度在0.70~9.46m之间,平均6.11m。平面上东薄西厚,大致在32-NG20-310钻孔连线西北分岔,煤层厚度骤然变薄。复合区以特厚煤层为主,分岔区以中厚煤层为主。一般不含或含夹矸1层,东部边界附近局部含夹矸2~3层。另外,在N434-N413之间有一宽约400m的扁圆形凹槽,煤层迅速变薄,最薄处仅0.70m,根据岩性、岩相及底板等高线起伏趋势分析,该部位沉积环境应为一处独立的深水湖湾,古地理不宜于植物生长所致。

位于延安组第三段顶部,沿考考乌素沟及其支沟出露并自燃。厚度在1.82~3.24m之间,平均2.85m。平面上北薄南厚,全部见煤点均为中厚煤层,全区变化非常微小。

位于延安组第二段顶部,全区分布,厚度在0.15~4.68m之间,平均2.48m。平面上北薄南厚,大致沿NG20-NG12-NG13-259-144号钻孔连线向北分岔,分岔后煤层厚度迅速变薄,致使北部约1/3区域为不可采区,全区以中厚煤层为主,东南部边界附近煤层厚度普遍大于3.5m,为厚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二段中部,沿考考乌素沟及其支沟出露,并有自燃现象。厚度在0.03~2.19m之间,平均1.03m。平面上西薄东厚,西部约

延安组层段划分及煤层编号

2/5为不可采区,可采区以中厚煤层为主。

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全区分布。厚度在0.80~7.08m之间,平均4.22m。平面上北薄南厚,大致在KT7-148-108-N381-102-22钻孔连线以北发生分岔,分岔区煤层厚0.80~3.71m,以中厚煤层为主;复合区煤层厚3.83~7.08m,平均厚度4.22m。

勘探时在主要煤层内采瓦斯样68个,勘探前采8个,共76个样品。其测定结果,所有样品甲烷含量均为零。自然瓦斯成份主要为氮气,部分样品含少量二氧化碳,证明本区瓦斯成份带应属二氧化碳~氮气带。

井田内各煤层的煤尘爆炸指数值见表。

  煤尘爆炸性平均值一览表

由上表可,煤尘爆炸指数都远远大于10%,故初步可判断本井田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另据地质报告,勘探时在钻孔内采了32个煤尘样,经四川煤田地质研究所试验测定,结果进一步得知,各层煤的煤尘均有爆炸性。

矿区内恒温带的深度Hc=20m,温度Tc=12.25℃,平均地温梯度为2.95℃/100m。

综上所述:以平均地温梯度(2.95℃/100米)及恒温带深度和温度可得出地深与地温的数学关系T=0.0295H+11.66进行地温计算。

这一计算结果与简易测温井底温度基本一致,可以说明井田地温梯度为2.95℃/100m,属地温正常区,全区均在正常允许地温~26℃范围内,无高温区地热异常。

(二)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龙珠八路保障房基坑、桩井爆破施工方案(评估后)1.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井田内岩石分为四个类型:土质岩石、软弱岩石、坚硬—半坚硬岩石和烧变岩。

广布于井田内地表,约占总面积的90%以上,厚度0~138.76m,黄土以亚粘土为主,红土以粘土为主,半固结较致密;松散沙以粉沙及细沙为主。河床冲积层在考考乌素沟一般厚4~6m,地下水位仅1m余。

各类风化岩石,风化带见于基岩顶部向下一般12~36m范围内。呈黄褐、绿为主要色调,风化严重的砂岩胶结物失去凝聚力,手捻即成粒状散沙,泥岩、粉砂岩沿层面裂成片状薄层。与未风化岩石比较,含水率、孔隙率分别增至210%和188%,岩石强度降至20%。风化裂隙发育导致岩体强度恶化,据岩体质量指标RQD值平均53%。

烧变岩岩组是一类工程地质性质独特的岩石组合,分布面积约占5%左右,烧变岩累加厚度大者可达60~70m。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单元。自上而下,一个完整的烧变岩剖面由三类典型的烧变岩石组成,依次为:烧烤岩、烧结岩及烧熔岩,但实际上有其二或其三。属碎裂结构。

烧变岩体裂隙十分发育,故各类烧变岩石的岩块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对于岩体稳定性并无实际意义。从获得的少量试验资料看,其物理力学性质与原岩有一定差异。如在物性上(磁化率、视电阻率等)有明显异常,吸水率较大,具有较差的抗冻性和耐崩解性。在温差较大、冻融交替的大气环境和地下水的作用下迅速崩解剥落,致使岩体遭破坏。

东莞安博施工组织设计烧变岩石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