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工程(中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某隧道工程(中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550.59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隧道工程(中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程师审查。 7.1.2洞内控制测量 隧道内中线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精密导线测量,及时进行洞内控 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连续布设导线基线。 隧道内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由洞外高程控制点传递,洞内每 隔100m设立一对高程控制点,利用导线基线控制点兼作高程控制点, 进行往返观测,观测限差和精度符合规定等级的精度。 7.1.3施工测量的组织和管理 本标段的施工测量等级和精度标准按规范要求执行。 本标段全部工程测量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成立由专职测量工程师 为组长的精测组和施工测量组,分别负责各自职权内的工作。 执行分级测量复核制度:精测组负责本标段的控制测量、分阶段 性控测和复核检查工作,负责复核和指导工区施工测量组完成施工测 量任务,负责向施工测量组现场交点,交桩、交测量资料和成果,负 责控制护桩的测量,保护和保存好工程范围内全部三角网点、水准网 点和控制点。施工测量组负责工程现场的日常施工测量放样及控制桩 点的理设及防护。 测量原始记录、资料、计算、图表做到真实完整,并由专人妥善 保管。 工程施工中,按设计图纸进行中线、高程测量,确保中线、水平 准确无误;工程完工后,及时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测量,搭接闭合, 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测量峻工资料。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 核,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二人独立计算,相互核对无误才能交付使用: 未经第二人计算复核并确认无误的资料严禁使用。 测量仪器的管理:测量仪器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精密测量仪器由 项目部统一管理,一般测量仪器由各作业工区自行管理,建立保管、 使用、维修制度。 各种测量仪器、量具按计量部门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做 好日常保养工作,保证状态良好,建立测量设备台帐,准确记载检定

维修情况。 7.2隧道监控量测 本标段隧道地质条件差,为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认真进行监 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为评 价和修改初期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信息依 据,是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 段,同时为优化施工设计方案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采用新奥法设计与 施工的隧道,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施工程序。 7.2.1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点布置 结合本标段隧道具体条件,确定开展监控量测的项目有:地质与 支护状态观察、周边水平收敛位移、拱顶下沉、底部上鼓、仰拱填充 面高程测量以及洞口和浅理段、下穿高速公路段的洞顶地表沉陷测量 为必测项目;而围岩与支护结构的接触应力及初期支护格栅主应力量 测作为选测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全长度开挖过程中及初期支护进行中。 周边水平收敛位移量测:量测点沿隧道周边左右对称布置,各项 位移的测点在分部开挖后即在导坑内布置,分部开挖完后,按全断面 布置测点。量测断面每10~30米设一个,每个断面设6个收敛桩。 拱顶下沉、底部上鼓、仰拱填充面高程测量:拱顶和隧底各设一 测点,沿纵向每10~30米设一组,测点布置尽可能与地面观测点相 一致。填充面每30米设一组。 洞口和浅理段、下穿高速公路段的洞顶地表沉陷测量:纵向沿隧 道中线每10~20米左右设一个混凝土桩。横向每2~5米设一个混凝 土桩。横断面位置根据衬砌类型并结合实地地形选择在横向地形变化 较小和不受仰坡开挖影响的部位。并在洞顶山体变形范围以外设二个 水准点,供洞顶测点抄平使用。 围岩与支护间的接触应力:此项量测为选测项目,在√级软弱围 岩中进行,断面间距为5~10m,断面上测点可对称布置,每个标准 断面可设约24个测点,每个标准双线断面可设约26个测点。 初期支护的格栅主筋应力量测:此项量测为选测项目,在V级围

岩中进行,测点布置在围岩与支护间的接触应力量测的断面上,以利 校对,每个断面上布设约15~20个测点,采取对称布置,选择有代 表性的断面进行。 量测测点布置详见“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图”。 7.2.2监控量测作业频率、间距及管理等级 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频率:每次机械或人工开挖后及初期支护 后。 隧道周边水平收敛位移、拱顶下沉、底部上鼓、仰拱填充面高程 测量频率见下表: 2

DBJ/T15-117-2016标准下载位移速度(mm/d) 距工作面距离(m) 量测频率 ≥10 (0~1) B 1~2次/天 5 ~10 (1~2)B 1次/天 1 ~ 5 (2~5)B 1次/2天 <1 >5B 1次/周

注:B一隧道开挖宽度

洞口和浅理段、下穿高速公路段的洞顶地表沉陷测量频率见下

距工作面距离(m) 量测频率 2B 1~2次/天 <5B 1次/天 >5B 1次/周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注:B表示隧道 变形管理等级表

注:V。一实测位移值;V一最大位移

XX大桥钻孔桩施工方案7.2.3监控量测作业方法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流程参照“监控量测流程图”施作。 监控量测流程图

负责人:各施工作业面领工员及工班长。 观察内容: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缝观察和描述。 方法:目测和采用地质罗盘。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交接班记录中

由专人负责整理。 ②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浅理段的地表下沉量测。 采用TCRA1102无尺监测系统(地表下沉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 行量测),可及时理点立即观测。 测点在复喷砼终凝后一小时内尽快理设,洞外地表下沉测点提前 理设,保证及时收集初始数据。 方法:TCRA1102无尺监测系统自带计算软件并可输入比较值进 行评估。对“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图”的测点进行量测,每条线间的测 试长度与初始长度之差为变化值,该变化值与初始长度之比为相对收 敛值,据此计算收敛变化速度,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 隧道开挖支护后,在测点位置打入锚杆,在锚杆头贴上返光片。 返光片和棱镜的作用相同。用全站仪测出至各返光片的距离和角度, 计算出测点之间的收敛值。 1 ③围岩与支护间的接触应力、初期支护的格栅主筋应力量测 ? 格栅主筋应力进行量测。 1 应力计、钢筋计的安装:根据测点应力计算值,选择钢筋应力计 的量程,在安装前对钢筋计进行拉、压受力状态的标定。 安装时使钢筋应力计处于不受力状态。将应力计上的导线逐段捆 扎在邻近钢筋上,引到初期支护结构外侧测试匣中。 7.2.4量测数据整理、分析 现场量测数据及时整理,绘制量测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及量测 数据与开挖面距离的关系曲线,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 量测数据处理、分析及反馈: ①依据回归分析、预测位移、收敛、拱顶下沉及钢筋应力的最终 值。 ②以位移~时间曲线为基础,根据位移、位移速率等分析、评定 围岩和支护的稳定性。 当位移急骤增加,每天的相对净空变化超过10mm时,重点加强 观测,并密切注意支护结构的变化;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同时支护开裂或掉块,此时尽 快采取补强措施以防坍方; 当位移、周边收敛、拱顶下沉量达到予测最终值的80~90%, 收敛速度小于0.1~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时, 可认为围岩基本稳定,可施作二次衬砌; 利用位移、应力(格栅主筋应力)反分析程序对围岩及支护结构 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综合以上综合分析、评价及时修正设计,调整支护参数,对施工 及时提供建议和措施。 ? ③根据围岩与支护间的接触应力量测结果,可知围岩压力在横断 面的分布情况及围岩压力值随开挖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理论计算方法 做比较,以取得较为合理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检算初期支护的受力 情况(内力及位移),判别初期支护的工作状态、支护特点,并对初 期支护进行安全度评估。 7.2.5量测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地质条件、量测目的、施工进程,由技术主管编制量测计划、 组织专门检测队伍,由具体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实施。 量测点埋设宜尽量靠近开挖工作面,要求不超过2米,并保证开 挖24小时内及下一次开挖之前测量初读数。 准确及时做好各项测量原始记录,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有关数 据。 ? 采取措施保护好在施工中的各项量测元件、工具及仪器。 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及时研究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确保施工安全。 7.2.6监测实施及管理 量测组织:由工程队组成监测小组,技术主管负责,由熟悉量测 工作的技术人员3~5人组成,小组负责编制监测方案、监测项目实 施及监测技术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负责保护各阶段使用的监测标志 及仪器。根据工程进度及时量测、计算、绘图、分析并及时向主管领 导和监理报告量测结果。

7.2.6监测实施及管理

监测工作本着准确、及时的原则实施。将监测数据、时间变形曲 线、对结果的评估,在24h内报送监理工程师及现场配合设计人员。 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监理工程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仪器单独读数时,施工单位、监测 小组随时给予协助。量测记录、计算结果、量测曲线图、效果分析、 反馈记录、监理批示等均列入峻工文件。 7.3隧道超前地质探测预报 组建地质超前预报专业小组,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超前地质探 测预报,提前准备各种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的施工预案,超前处理不 良地质,是实现长大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快速掘进的必要条件。物探作 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测仪、超前地质钻孔等。 7.3.1工程地质预测法 工程地质预测法是工程地质技术人员根据设计地质图纸、现场地 质纪录,运用工程经验和地质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地质的一种方法。 此法的关键在于工程地质工程师的经验丰富和现场详细的地质纪录 ? 和物探资料。 2 施工前预报:根据设计给出的隧道地质条件说明资料,认真分析 隧道的地质断面图、平面图,掌握隧道的地质特点和水文特点。进行 长距离,宏观预报各段隧道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情况。 施工常规地质法预报:主要完成开挖面的地质素描,地质展开图, 并利用超前导坑地质资料、雷达检测资料、红外线探水资料、超前钻 孔资料进行地质分析预报,是综合地质预报的中枢。 施工阶段地质资料记录:首先对已开挖地段进行地质调查,调查 的主要依据为: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 开挖面地质素描内容:岩性、地质年代、结构面产状;围岩岩体 结构类型、完整性、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地下水出露情况、水量大 小等。地质素描采用图表形式形象记录。 施工阶段地质预测 前推法预测:根据开挖面地质素描、围岩结构面调查记录采用前 推法预测前方地质情况,首先按1:100的比例作出开挖面前方一定长

度的展开图,逐一将开挖面地质素描和围岩结构面的记录资料,按其 产状、节理轨迹线绘制到展示图上大商业地下室砌筑策划施工方案.doc,最后按其节理走向和轨迹延伸 结合地质雷达预报成果和超前钻孔的钻芯地质资料画出前方地质情 况。 7.3.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本标段隧洞位于黄土地区,普遍黄土厚度大,广泛存在黄土地区 普遍分布的冲沟、陡坎、崩塌、陷穴、人为坑洞等。场地属中等~严 重湿陷性场地,自重湿陷深度20~30米。各种类型的黄土病害比较 发育,同时存在松软土等特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差。施工中应超前 预报,加强检测。超前预测预报采用长、中、短距离相结合的方式相 互验证。 ? 采用地质雷达作为中期的地质预报,一次预报20米。采取超前 地质钻孔作为短期的地质预报,一次预报5~10米; 多项预测预报手段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 并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 断,并根据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果,相应优化调整措施,以确保施工 安全及结构安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7.3.3红外线探水 红外线探水仪可预测掌子面前方20~30米范围内的地下水情 况。 2 操作方法:进入探测地段时,首先沿隧道一个壁,以5米点距用 粉笔或油漆标好探测顺序号,一直标到终点,或者标到掘进面处。 在掘进面处,首先对断面前方探测,在返回的路径上,每遇到一 个顺序号,就站在隧道中央,分别用仪器的激光器打出红色光斑,使 之落在中线左壁位置、顶部位置、右壁位置、底板位置,并扣动仪器 扳机分别读取探测值,并作好纪录。然后转入下一序号点,直至全部 探完。 把探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由专用软件绘成顶板探测曲线、底板 探测曲线、两壁探测曲线。根据探测曲线可以很明了的预报出前方地 下水的情况。红外线探水仪从探测到得出分析结果非常快,且探测仪

器轻便,方法简单。 7.3.4地质雷达 使用地质雷达可以探测掌子面前方20米左右围岩的地质情况。 首先将雷达探测器与接受器相连接,然后将探测器紧贴围岩,沿着事 先布设好的测线移动探测器,通过雷达波对围岩进行探测。地质雷达 现场探测速度快,操作简便,但其对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超前预 报不很准确,特别不能在掌子面较为富水的情况下使用。 7.3.5超前钻孔探测 用地质钻对围岩进行钻进取芯,从进钻速度以及对钻出来的芯样 对前方围岩进行分析预测,根据从孔中流出水量的大小判断前方的水 文情况。并测定水压和水量。 7.3.6组织制度 本标段中标后,立即组织地质专业预报小组,总工程师任组长, 抽调有经验的地质和隧道工程师组成,监理工程师参加,并与甲方、 ,共同完成探测预报工作。 设计单位组织的动态设计小组配合, 小组组成人员有: 2 组长:项目总工程师。 组员:地质工程师2名,隧道工程师3名。 特邀:监理工程师动态设计人员参加。 超前地质探测预报仪器设备: 超前地质探测预报仪器设备包括: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测仪、水 平钻机、凿岩台车或凿岩台架、数码照相机、水量表、水压表、笔记 本电脑等。 7.4工程试验 工程试验室具备与本工程相适应、并满足合同文件和检测规范、 规程、技术标准要求的检测手段和资质,根据工程检测和试验业务需 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施工实践经验,熟悉设计、施工、实 验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责任心强,办事认真的专业检测工程师。检 测试验室的资质文件(包括资格证书、承担业务范围等复印件),检 测实验室人员配备情况(姓名、性别、岗位工龄、学历、职务、职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