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程管涵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程管涵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1.9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程管涵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新建管涵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DB13∕T 5087-2019 超低能耗交通附属建筑节能应用设计导则审核:

批准:

新建管涵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平面布置图等、施工图。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 37 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 号)

1.2、国家及武汉市颁布的其它安全操作规程及文明施工规定。

1.3、开发区(汉南区)“四水共治”二期工程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沌口、纱帽建成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

1.4、开发区(汉南区)“四水共治”二期工程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沌口、纱帽建成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名称:开发区(汉南区)“四水共治”二期工程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沌口、纱帽建成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

工程地点:本工程位于武汉市经济开发区汉南区,工程建设范围分部整个汉南区建成区。

工程建设概况:本工程为开发区(汉南区)“四水共治”二期工程市政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对现状市政排水管道混错接情况的改建、现状排水管道清淤、修复,现状排水管道检查井修复以及新建排水管涵等。其中清淤、修复共约700处,混错接改建约490处,新建管涵共约60km,检查井修复共15000处。

其中兴五路新建雨水管道工程位于汉南区兴五路,起于兴五路与兴汉南大道交叉口,终于兴五路与马影河东路交叉口,并延伸至马影河,通过排水口排放。新建管道型号为D2000II级混凝土雨水管道。

滨河大道需新建两条D2000雨水管道,一条起点为滨河大道与幸福北路交叉路口,止点为解放河,全长约610米。一条起点为与幸福园路交叉路口,止点为幸福河,全长约450米。新建管道型号为D2000II级混凝土雨水管道。

坛山东路(金城路)在原有雨水管道的位置新建一条D2000雨水管和2500*2000mm箱涵。起点为坛山东路(幸福园路西侧约100m),止点为坛山东路(幸福河桥桥头),新建管道型号为D2000II级混凝土雨水管道。长约350m;新建箱涵315m。总长约665m。

2.2新建管涵基坑设计概况

图:兴五路基坑支护断面图

图:滨河大道基坑支护断面图

图:坛山东路基坑支护断面图

拉森钢板桩支撑厚度b=200mm,搁置在钢牛腿上,钢牛腿由三块钢板焊接而成,托架的布置间距为2m,托架与钢板桩焊接而成。内支撑钢管间距为4m,支撑端头搁置在倒八角字钢上,角钢与钢腰梁通过焊接连接。

2.3地形地貌及沿线周边环境,控制性建筑情况

基坑范围内无纵向分布管线,零星有电力电信管线横穿基坑。施工前必须沿支护桩长度方向全长开挖探槽,并制定管线保护措施。基坑周边无影响基坑施工的高压线、管群等障碍。

2.4施工区域气象条件

武汉市属北半球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6.9℃

极端高温: 42.2℃(1920 年 7 月)

最高月平均: 29.0℃(7 月)

最低月平均: 3.0℃(1 月)

多年平均降雨量: 1280.9mm(107 年平均)

最大年降雨量: 2105.3mm(1889 年)

最小年降雨量: 575.9mm(1902 年)

最大月降雨量: 819.9mm(1887 年 6 月)

最大日降雨量: 317.4mm(1959 年 6 月 8~9 日)

最大小时降雨量: 102.1mm(1998 年 7 月 21 日)

暴雨多集中在4~8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的65.6%。汛期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3.6%。

多年平均蒸发量:1494.0mm

年最大蒸发量: 2131.6mm (1951 年)

年最小蒸发量: 962.9mm(1929 年)

最大月蒸发量: 293.8mm(1934 年 7 月)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0%

日平均相对湿度 83%

年平均降雪日 10d

全年主导风向:东北偏北

冬季主导风向:北风和东北风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

年平均风速:2.7m/s

最大风速: 19.1m/s

2.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拟建项目场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地貌单元为主要为长江冲积一级阶地及冲洪积三级阶地。场地地势整体较为平整,地面标高在20.94~24.21m 之间变化。

在勘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依据年代成因差异可自上而下初步划分为三个单元层,即:第(1)单元层为人工填土(Qml)和淤泥(Ql)层;第(2)单元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一般黏性土层及砂土层;第(3)单元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老黏性土及砂土层。

2.5.3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主要位于长江冲积一级阶地及冲洪积三级阶地,地下水类型包括两种类型: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

1、上层滞水:赋存于(1)单元层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的渗透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量与周边排泄条件关系密切。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静止水位在1.0~2.5m之间。

2、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单元及(3)单元层粉土、砂土中,具较稳定的承压水头,水量丰富,连通性较好。

2.6工程难点、特点分析

本工程新建管道长度约60km,基坑施工均在现状道路上明挖施工,涉及深基坑施工点位多,分布范围大,管理困难。

基坑施工范围内地质变化较大,特别是靠近河道区域,土层变化不均,增加施工难度。

基坑沿线厂区分布较多,而道路宽度有限,周边车辆行驶,特别是大型货车出入较多,需控制好基坑边线与行车道边的距离,避免大型货车动载对基坑产生影响。

本工程施工时间跨度较大,需做好季节性施工措施。

5、本工程在既有道路范围施工,为保证交通需求,打围宽度有限,场内机械行走区域有限,机械作业和配合较难。

首先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统一目标,齐抓共管。

调用技术素质好、责任心强、各工种搭配齐全的施工队伍,组织所有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技术讲座及达标考核,做到持证上岗。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时组织材料、机械设备及劳力进场。

拟建管网地下现状与交底图纸如有偏差,施工前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认真熟悉图纸和实际现场的前提下,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各类工程控制的桩位做到严加保护,做好水准点的引测、加密和道路桩位的校核。

1、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对图纸中的不解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根据总图进行测量定位,放出轴线桩及水准点。

2、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现场踏勘、了解场地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地质情况、地下管网及障碍物、场地供水、供电情况及运输道路条件,查清场地周围管线性质、平面位置及埋设深度。

3、根据施工图纸及轴线桩,放出基坑开挖灰线。

4、布置好现场的施工用电和灯光照明。

5、做好基坑周边排水措施,坑顶按照设计设置排水明沟及挡水坡,基坑底采用碎石盲沟加集水坑的方式抽排,防止基坑施工期间出现大面积积水情况,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3.3.1 主要人员配置

3.3.2主要材料计划

沟槽开挖主要材料为开挖土方的倒运及回填土方的运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土方调配。

3.3.3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3.4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图:基坑支护一般平面图

图:基坑支护特殊段平面图

本工程主要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基槽的支护结构,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考虑到钢板桩较长,在施打中,钢板桩容易向一边倾斜,由于倾斜误差积累不易纠正,难以控制钢板桩墙的平直度,所以钢板桩施工拟采用屏风式打入法。屏风式打入法不易使板桩发生屈曲、扭转、倾斜和墙面凹凸,打入精度高,易于实现封闭合拢。施工时,将10~20根钢板桩成排插入导架内,使它呈屏风状,然后再施打。

4.2.1钢板桩施工的一般要求

(1)钢板桩的设置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便于检查井施工,即在检查井基础最突出的边缘外留有支模、拆模的余地。

(2)沟槽支护钢板桩的平面布置形状应尽量平直整齐,避免不规则的转角,以便标准钢板桩的利用和支撑设置。各周边尺寸尽量符合板桩模数。

(3)整个基础施工期间,在挖土、吊运、浇筑混凝土等施工作业中,严禁碰撞支撑,禁止任意拆除支撑,禁止在支撑上任意切割、电焊,也不应在支撑上搁置重物。

对板桩,一般有材质检验和外观检验,以便对不合要求的板桩进行矫正,以减少打桩过程中的困难。

外观检验:包括表面缺陷、长度、宽度、厚度、高度、端头矩形比、平直度和锁口形状等项内容。

装卸板桩宜采用两点吊。吊运时,每次起吊的板桩根数不宜过多,注意保护锁口免受损伤。吊运方式有成捆起吊和单根起吊。成捆起吊通常采用钢索捆扎,而单根吊运常用专用的吊具。

(6)桩堆放:板桩堆放的地点,要选择在不会因压重而发生较大沉陷变形的平坦而坚固的场地上,并便于运往打桩施工现场。堆放时应注意:

①堆放的顺序、位置、方向和平面布置等应考虑到以后的施工方便;

②板桩要按型号、规格、长度分别堆放,并在堆放处设置标牌说明;

4.2.2钢板桩放线及开挖沟槽

(1)基线确定:施工员采用控制点定出轴线,留出以后施工需要的工作面,确定钢板桩施工位置。

(2)定桩位:按顺序标明钢板桩的具体桩位,洒灰线标明。

(3)根据控制轴线,开挖钢板桩施工沟槽,沟槽平均宽度为50cm,平均深度为1500cm。沟槽的主要作用为钢板桩施工导向,同时作为管线探挖沟槽,探明钢板桩范围内的管线分布情况。

在板桩施工中,为保证沉桩轴线位置的正确和桩的竖直,控制桩的打入精度,防止板桩的屈曲变形和提高桩的贯入能力,一般都需要设置一定刚度的、坚固的导架。

导架采用单层双面形式,通常由导梁和围檩桩等组成,围檩桩的间距一般为2.5~3.5米,双面围檩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略比板桩墙厚度大8~15mm。

安装导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经纬仪和水平仪控制和调整导梁的位置。

2.导梁的高度要适宜,要有利于控制板桩的施工高度和提高施工工效。

3.导梁不能随着板桩的打设而产生下沉和变形。

4.导梁的位置应尽量垂直,并不能与板桩碰撞。

1.板桩用吊机带振锤施打,施打前一定要熟悉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情况,认真放出准确的支护桩中线。

2.打桩前,对板桩逐根检查,剔除连接锁口锈蚀、变形严重的普通板桩,不合格者待修整后才可使用。

3.打桩前,在板桩的锁口内涂油脂,以方便打入拔出。

4.在插打过程中随时测量监控每块桩的斜度不超过2%,当偏斜过大不能用拉齐方法调正时,拔起重打。

5.板桩施打采用屏风式打入法施工。屏风式打入法不易使板桩发生屈曲、扭转、倾斜和墙面凹凸,打入精度高,易于实现封闭合拢。施工时,将10~20 根板桩成排插入导架内,使它呈屏风状,然后再施打。通常将屏风墙两端的一组板桩打至设计标高或一定深度,并严格控制垂直度,用电焊固定在围檩上,然后在中间按顺序分1/3 或1/2板桩高度打入。

屏风式打入法的施工顺序有正向顺序、逆向顺序、往复顺序、中分顺序、中和顺序和复合顺序。施打顺序对板桩垂直度、位移、轴线方向的伸缩、板桩墙的凹凸及打桩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施打顺序是板桩施工工艺的关键之一。其选择原则是:当屏风墙两端已打设的板桩呈逆向倾斜时,应采用正向顺序施打;反之,用逆向顺序施打;当屏风墙两端板桩保持垂直状况时,可采用往复顺序施打;当板桩墙长度很长时,可用复合顺序施打。

表:钢板桩打设公差标准表

6.钢板桩需密扣且保证开挖后入土不小于2 米,保证板桩顺利合拢;特别是工作井的四个角要使用转角板桩,若没有此类板桩,则用旧轮胎或烂布塞缝等辅助措施密封。

7、各类横穿管线豁口处,采用工字钢焊接托架支撑进行加强保护,土体采用钢板焊接挡土板进行挡土,钢板与钢板桩满焊。

图:管线横穿豁口处挡土措施

(1)钢支撑采用直径402,壁厚14mm或直径500,壁厚16mm的无缝钢管,间距4m,根据基坑的不同深度,设置单层或多层。

(2)施工前准备如下:

①施工前应熟悉支撑系统的图纸及各种计算工况,掌握开挖及支撑设置的方式、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

②根据支撑系统施工图纸,放出支撑轴线,进行定位。

③施工前必须将设计要求的材料按规格型号备齐,并分批组织进场。施工所需机械、工具按附表要求备齐全。

④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施工中可以顺利进行。

(3)钢支撑及钢围檩组合安装

按设计标高用水准仪在支护桩测定标高,划出红漆坐标,要求每间隔 10m 设一个控制点,然后扩展到钢围檩上,并保持总体标高统一,以保证托架牛腿横梁和撑板的烧焊。

按照牛腿加工图将牛腿钢板组合焊接牢靠,并与钢板桩焊接牢靠。牛腿组合示意图如下

图:牛腿加工、安装示意图

(1)钢支撑采用 25t 吊车吊运安装,安装时围檩、端各轴线要在同一平面上,纵向钢围檩就位时,应缓慢放在钢支架上,不得有冲击现象出现;

(2)每榀支撑安装时,焊接圆管的加工精度为椭圆度不大于 2D/1000(D 为钢管直径)

(3)对支撑连接进行自查,形成记录表格,检查不合格立即进行整改,检查合格并经责任工长签字后,进行下组支撑施工。

(4)第一道钢支撑及围檩在土方挖至第一层支撑底标高下50cm时开始安装,安装完成后方可继续开挖下层土方。第二道钢支撑及围檩在土方挖至第二层支撑底标高下50cm时开始安装,安装完成后方可继续开挖下层土方。

图:内撑及上层土方施工示意图

4.2.6基坑土方开挖

1.拉森钢板桩施工完成后,应履行检查验收程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支护基坑开挖配备二台挖掘机,采取分层分段对称进行,在开挖过程中严格按照“平面分区、竖向分层、纵向分段、先撑后挖”的施工原则。

3.分段开挖两端设截流沟和排水沟,渗水及雨水及时泵抽排走。雨季备足排水设备,做好预警工作,确保基坑安全。

4.开挖过程中,按既定的监测方案对基坑及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5.第一层土方开挖至第一道支撑底标高下50cm时暂停,横撑及围檩施工完成后继续开挖下层土方。第二层土方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底标高下50cm时暂停,横撑及围檩施工完成后继续开挖下层土方至基底上30cm,剩余土方采用人工清土。

图:下层土方开挖示意图

(1)为确保支护体系施工质量,确保基坑安全,要求土方开挖应等支护桩混凝土达到龄期后方可进行。

(2)严格按设计的要求进行土方开挖,土方随挖随运,不得随意堆置在基坑周边。不得超挖。开挖后期,基坑边坡顶面禁止堆载。基坑周边1.5米内严禁堆放重物,并在现场禁止堆载位置设置禁止堆载的标识牌。

(3)土方开挖时派专职人员观测支护和护坡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如发现边坡出现异样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汇报,以便对边坡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滑坡和塌方现象。

(4)应以坚持限时开挖与支撑,且保证挖土工作连续、快速封底的原则。

(5)开挖过程中对支撑进行保护,严禁大型设备碰撞支撑梁和在支撑梁上堆放大宗材料。

(7)基槽(坑)开挖到底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当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未见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

(1)基坑开挖过程中严禁机械碰撞水平支撑和立柱,以免造成基坑围护系统破坏,发生坍塌事故。

(2)各层土方开挖应按要求放坡挖土。

(3)支撑安装应做好详细记录,及时和分包单位进行进度情况收集及分析,按支撑情况调整开挖进度,严禁超挖。

(4)基坑顶面设置截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基底不得受水浸泡,基底表面淤泥和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表:沟槽开挖的允许偏差应满足下表要求

4.2.7基坑降排水措施

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散水的渗透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大气降水及周边生活用水排放量的影响而波动。

勘察期间测得的上层滞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2.5米,相当于绝对标高。

故基坑底降排水采用300*300碎石盲沟和集水井明排处理。

基坑顶采用300*300截水沟+挡水坡的方式防水。

由于土方施工过程中场地内存在大量泥土,为避免堵塞排水口,坑外排水需过沉淀池。基坑施工之前需对场区附近的所有市政排水口进行详细摸底,摸清可以利用的排水口。

4.2.8土方回填及支撑体系拆除

沟槽回填时槽内应无积水,不得回填淤泥、腐殖土及大块状物。管道两侧需对称进行,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虚铺)。回填土密实度应按《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回填要求进行,管顶覆土50cm范围内,不得用重型机械碾压。管道两侧180°采用砂回填,水法密实。管顶50cm内分层回填优质土,人工小型机具夯实。管顶以上至路基底面分层回填优质土,采用压路机压实。每层压实遍数不少于2遍。

(1)钢支撑拆除时间按设计要求进行。

(2)拆除时采用一个液压千斤顶加力,松开钢楔后,用吊车吊出基坑后拆卸。

(3)拆除钢管支撑时应避免瞬间预加应力释放过大而导致结构局部变形、开裂。

(4)利用主体结构倒换钢管撑时,主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

(5)围檩拆除时,必须对与型钢焊接的钢材及其它材料切割干净,同时用砂轮机打磨光滑,涂上减摩剂,保证型钢能够顺利拔出。

基坑回填后,要拔除板桩,以便重复使用。拔除板桩前,应仔细研究拔桩方法、顺序和拔桩时间及土孔处理。否则,由于拔桩的振动影响,以及拔桩带土过多会引起地面沉降和位移,会给已施工的地下结构带来危害,并影响临近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底下管线的安全。

本工程拔桩采用振动锤拔桩:利用振动锤产生的强迫振动,扰动土质,破坏板桩周围土的粘聚力以克服拔桩阻力,依靠附加起吊力的作用将桩拔除。

(1)拔桩起点和顺序:对封闭式板桩墙,拔桩起点应离开角桩5 根以上。可根据沉桩时的情况确定拔桩起点,必要时也可用跳拔的方法。拔桩的顺序最好与打桩时相反。

(2)振打与振拔:拔桩时,可先用振动锤将板桩锁口振活以减小土的粘附,然后边振边拔。对较难拔除的板桩可先用柴油锤将桩振下100~300mm,再与振动锤交替振打、振拔。

(3)起重机应随振动锤的启动而逐渐加荷,起吊力一般略小于减振器弹簧的压缩极限。

(5)对引拔阻力较大的板桩,采用间歇振动的方法,每次振动15min,振动锤连续不超过1.5h。

(6)钢板桩土孔处理。对拔桩后留下的桩孔,必须及时回填处理。回填的方法采用填入法,填入法所用材料为砂,或者采用注浆工艺。

5.1组织保障措施

项目经理:组织编写项目安全保障计划措施、责任制,并对安全保障计划负主要责任;

技术总工:具体负责安全保障计划技术措施、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及各种方案的编审工作;

生产经理:负责安全保障计划的实行和日常工作,组织检查验收协调工作;

安全总监:负责安全保障计划实行全过程,检查、验收安全措施的执行,做好日常安全教育、记录和安全交底;

施工员:负责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和人员安排,以确保安全保障计划的实行;

技术员:负责对安全保障计划的技术措施、整改措施的编制,以及制定相关方案;

材料员:负责安全保障计划中所需的各项材料供应,及材料进场合格验收;

作业班长:负责确保现场工人按安全计划措施和交底进行施工;

工人:严格执行安全保障计划措施中的操作规程,自觉遵守岗位职责和工地的各项规章制度。

5.2.1钢板桩施工安全措施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教育,坚持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岗位责任制,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

(2)为提高深基坑围护的安全可靠性,对拉森钢板桩的入土深度进行理论数据的计算,并对围护桩的强度及稳定性进行验证,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可靠性。

(3)沉设围护桩的施工中,严格按照沉桩规范施工,基坑四角必须采用角桩,最大程度的提高小齿口拉森桩防漏性能,保证下道工序顺利进行。

(4)严格按照基坑施工规范实施每道工艺的施工,基坑开挖土方堆放要平整,最大程度的减小堆土对围护桩的侧压力,增强围护的安全系数;即时对基坑内积水进行抽排;在对基坑土方开挖中,挖掘机械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最大程度的减小挖掘机械单位受力面积,杜绝冲击荷载对围护桩的破坏,确保基坑安全。

(5)每班作业组前要检查电源接线及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发现电路有破损等情况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配电箱应有漏电保护装置,各类电箱必须有防水、防雨装置,用电设备作好接地接零。

(6)每班作业前,要检查震动时的各部件的完好情况。

(7)夹具夹桩后操作人员要注意油压表的压力,压力应保持在规定范围内方可进行沉拔桩。

(8)拔桩时当桩拔出1m后,应栓好吊桩钢丝绳。

(9)换班作业前,要检查钢丝绳,当发现断丝,应更换。

(10)拔桩时,桩上部有孔洞的桩不得先拔,以防止钢板桩拉断造成险情。

(11)运桩、起吊桩、卸桩时钢板桩上应栓有足够长度的小绳。

(12)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保证吊车司机能看清震动锤、夹具在空中时的夹紧和松开的动作。

(13)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增强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意识,做到互不伤害。

(14)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作好基坑的位移观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5)钢板桩施工全过程中,必须有管理人员现场指导与监督施工。

5.2.2土方工程沟槽开挖安全预防措施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应经各方会商,研究处理方案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挖土中发现管道、电缆及其它埋设物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挖土时要注意土壁的稳定性,发现有裂缝及倾坍可能时,人员要立即离开并及时处理。

(3)每日或雨后必须检查土壁及支撑稳定情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并且不得将土和其它物件堆在支撑上,不得在支撑下行走或站立。

(4)机械操作中进铲不应过深,提升不应过猛。

(5)机械不得在输电线路下工作,在输电线路一侧工作,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机械的任何部位与架空输电线路的最近距离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要求。

(6)机械应停在坚实的地基上,如基础过差,应采取走道等加固措施,不得将挖土机覆盖带与挖空的基坑平行2米停、驶。运土汽车不宜靠近基坑平行行驶,防止坍方翻车。

(7)电缆两侧一米范围内应采用人工挖掘。

(8)配合反铲清坡、清底工人,不准在机械回转半径下工作。

(9)向汽车上卸土应在车辆停稳后进行,禁止铲斗从汽车驾驶室上越过。

(10) 基坑四周设置护栏,临边防护必须与开挖沟槽同步,并设置一定数量临时上下施工扶梯。

(11)场内道路应及时整修,确保车辆安全畅通,各种车辆应有专人负责指挥引导。

(12)在开挖基坑时,必须设有确实可行的排水措施,以免基坑积水,影响基坑土壤结构。

(13) 基坑开挖前,必须摸清基坑下的管线排列和地质开采资料,以和考虑开挖过程中的意外应急措施(流砂等特殊情况)。

(14)清底人员必须根据设计标高作好清底工作,不得超挖。如果超挖不得将松土回填,以免影响基础的质量。

(15)开挖出的土方,要严格按照组织设计堆放,不得长时间堆于基坑外侧,以免引起地面堆载超荷引起土体位移、板桩位移或支撑破坏。

(16)挖土机械不得在施工中碰撞支撑,以免引起支撑破坏或拉损。

(17)沟槽开挖后需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

5.2.3支撑安全预防措施

(1)采取分层分段开挖,开挖顺序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不得随意开挖,先撑后挖,严禁超挖。

(2)开挖至内支撑安装平面停止开挖,先进行腰梁及内支撑安装,再进行基坑下部土方开挖。

(3)在基坑的周围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或洪水倒灌基坑内。

(4)开挖过程中钢支撑安装前要进行验算,满足支撑的强度、刚度要求。参加钢支撑人员要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钢支撑必须在开挖至设计位置后立即安装或制作。设专人对支护结构和支撑的变形、位移进行观测监控,以便采取措施,确保结构和人员安全。钢支撑拆除时,应经技术人员同意,由专人组织拆除,并由安全员进行检查。

(5)沟槽开挖后要做好基坑监测工作,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安全。

5.2.4基坑坑底隆起预防措施

(1)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基底隆起监测,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2)基坑周边15m范围内不得重型车辆行驶,堆土,堆载高度不得超过0.6m。

(3)开挖前对围护质量摸底、祥查,对可能会发生渗漏的部位进行注浆封堵处理。

(4)施工前做好各项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一旦出现基坑底部隆起或突涌的情况,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必要时对基坑进行回填。

5.2.5高空坠物预防措施

(1)作好基坑四周围闭工作,在基坑坡顶和基坑边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护栏安全网;

(2)为防止地面杂物吊入基坑,在基坑周边护栏下缘设置踢脚板。

5.2.6既有管线保护措施

基坑开挖后,暴露或接近暴露的管线,应提前做好准备,及时予以防护。在现场工程师的监视下轻轻扩宽范围,探明管线的种类,材质、走向和位置。同时清理周边大石块、渣土块,用细土托住管线底部,使其不得悬空,插上彩旗做标记。挖出电缆时,要用砂、砖及时保护覆盖,并在旁设立警示牌。

根据不同的管线,有以下几种方法防护,现场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用。

①隔离法。通过钢板桩、树根桩、深层搅拌桩等形成隔离体,限制地下管线周围的土体位移、挤压或振动管线。这种方法适合管线埋深较大而又临近基坑的情况。根据管线离震动源的距离及震动的强度,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际工程经验,确定支护桩的类型及桩距。所选用的支护桩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防止支护桩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过度变形而对所保护管线产生破坏。

对于管线埋深不大的也可采用隔离槽的方法,隔离槽可挖在施工部位与管线之间,也可在管线部位挖,即将管线挖出悬空。隔离槽一定要挖深至管线底部以下,才能起到隔断挤压力和震动力的作用。

②悬吊法。一些暴露于基坑内的管线,或因土体可能产生较大位移而用隔离法将管道挖出的,中间不宜设支撑,可用悬吊法固定管线。要注意吊索的变形伸长以及吊索固定点位置影不受土体的影响。悬吊法管线受力、位移明确,并可以通过吊索不断调整管线的位移和受力点。

③支撑法。对于土体可能发生较大沉降而造成管道悬空的,可沿线设置若干支撑点支撑管线。支撑体可考虑是临时的,如打设支撑桩、砖支墩、沙袋支撑等;

④土体加固法。基坑施工中,可能由于土质突变或坍塌而导致地面沉降和土体位移的,可以采用注浆加固土体的办法。一是施工前对地下管线与施工区之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二是施工结束后对管线和松散土和空隙进行注浆充填加固。此外,在砂性土层,且地下水位又较高的环境中开挖施工时,为防止流砂发生,也可用井点降水法。

为确保本项目基坑工程安全施工,需要对基坑及周边建筑、道路和桥梁进行沉降、位移及水文等监测。为了在变形测量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根据本工程支护设计,监测项目主要包含:支护桩顶部竖向、水平位移;位于3倍基坑宽度范围内的邻近建(构)筑物水平及竖向位移;邻近建(构)筑物倾斜;邻近地下管线水平及竖向位移;围护体系裂缝;邻近建(构)筑物裂缝、地表裂缝;基坑内地下水位等;

监测点位按照《基坑监测平面图》点位进行设置,并在新建或在建重要建(构)筑物附加增加监测点位。

5.3.3监测频率及预警

1、监控量测报警值按照《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取值。

2、基坑开挖至管涵基础完成后3d(H为基坑深度):

基坑开挖至0~1/3H,1次/3d;1/3H~2/3H,1次/2d;2/3H~1H,1次/1d。

3、管涵结构完成后3d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

1)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1次/1d;

2)一般情况,1~2次/周。

1)刚性压力管道,连续三天变化速率2mm/d,累计值20mm;

2)刚性非压力管道,连续三天变化速率3mm/d,累计值30mm;

3)柔性管线,连续三天变化速率4mm/d,累计值40mm;

连续三天变化速率300mm/d,累计值1000mm;

出现异常情况时,增大监测频率。

5.3.4监测施工方法

1)高程控制点埋设在附近稳定的建筑物结构柱上,沉降监测点埋设在基坑周围及周边建筑、主要道路上。具体要求是能反映基坑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初始读数: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后3天测取初始读数。初始值应进行二至三次测量,取平均数确定监测点的初始观测值。

观测采用一级控制网及观测点网,一级控制网拟布设3个点:可采用水准控制点,各控制点需互相通视,然后选取较远处的固定目标做为每次测量前的检查方向,确保测量控制点的稳定性,平面控制点网自测量初始值之日起每一个月复测一次。一级控制网各点需按规范要求埋设,点位按大地四边形或三角锁布置,测量方法是测角测距4测回,按严密平差法或条件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坐标系统可采用相对坐标系或联测现场已有平面控制点。

(3)位移及沉降监测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相同的观测顺序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应在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6)作业中应经常对全站仪的2C互差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7)测量前要检查仪器参数和状态,角度、距离的单位,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水平角和竖直角形式、双轴改正等。并提前设置好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得改动。

8)观测时照准基点配置好度盘,盘左从零方向顺时针旋转照准各监测点读数;纵转望远镜,盘右位置逆时针方向旋转依相反次序照准各监测点读数。

9)观测过程中要求现场计算各项限差,发现超出限差指标要求需重新进行观测。

10)在观测的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GB 19153-2019标准下载,如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影响了部分监测点的作业,可在施工现场内做临时监测基点。临时观测基点要求每次都必需进行复核测量。

监测围护结构的土体位移情况。

当土体产生位移时,埋人土体中的测斜管随土体同步位移,测斜管的位移量即为土体的位移量。当测斜管埋设的足够深时,管底可以认为是位移不动点,放入测斜管内的活动测头,测出各个不同分段点上测斜管的倾角变化,则管口的水平位移值就是各分段位移增量的总和。

4、周边建筑、地表裂缝监测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每天安排专人定期及不定期巡视,如发现周边建筑、地面裂缝应立即记录裂缝信息,包括裂缝类型、时间、准确位置、长度、宽度、走向等,每周期测量新的数据与上一周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变化裂缝趋势、填报裂缝监测记录表并做判断性分析。

基坑水平及沉降点位共用同一点,监测点位设置在横撑与腰梁相交处附近。基坑两段各设一个,中间段两侧交替每隔30米设置一个周边检测点沿基坑边均匀分布GB/T 50878-2013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间距为30米一个。

5.4风险源分析及预防措施

本工程沟槽开挖属深基坑作业,属于高风险和易发安全事故的施工作业。从人、机、料、方法、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识别确认有6个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源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