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GJ32/TJ 215-2016 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5%、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 力不低于规定的90%,也可不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3.0.8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既有建筑抗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后续使用年限30年和40年的建筑,多遇地震的地震作 用重现期分别取30年和40年,抗震措施和抗震承载力应分别满 足本规程的要求。后续使用年限和地震作用重现期30年和40年 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50年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的比值分别为0.75和0.88。 2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多遇地震的地震作用取重现 期50年,抗震措施和抗震承载力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要求。 3.0.9隔震加固工程的设计计算除本规程明确规定以外,应符 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和《叠层橡胶 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等的相关规定。 3.0.10隔震设计时,隔震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装置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 2隔震装置的设置部位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隔震装置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 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3.0.11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固性。结构的高宽比宜小于4,且 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 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否则, 应进行专门研究
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混凝土结构设计 GB5001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和《叠 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等的相关规定。
1隔震装置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 2隔震装置的设置部位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隔震装置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历 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新乡市通信公司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3.0.11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固性。结构的高宽比宜小于4,且 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 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否则, 应进行专门研究。 2建筑场地宜为I、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
础类型。当在IⅣ类场地进行既有建筑隔震加固设计时,应进行专 门研究和专项审查。 3荷载按现行规范确定。 4混凝土、钢筋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强度实测值确定。当材 料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时,可按原设计规定取值。 5设计时应考虑既有结构构件实际几何尺寸、截面配筋、 连接构造和已有缺陷的影响。当符合原设计要求时,可按原设计 考虑。 6对两阶段成形的叠合构件,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7隔震设计应考虑支座、阻尼器、管道等构件的检修、维 护和替换需要。 3.0.12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的加固,应在加固设计 文件中提出相应临时性安全措施,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 执行。上下部结构及地基基础的加固可在隔震加固整个施工流程 中穿插完成。
固技术规程》JGJ123的相关规定。
4.1.1在既有建筑加固前,应通过原结构的设计文件、施工资 料、岩土地质勘察报告、结构抗震鉴定报告以及结构检测报告等 文件,掌握既有工程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的现状,并结合实地勘 察,了解需隔震加固结构的周边环境条件
1高度不超过40m的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隔震设计可以 使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其他情况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 时程分析法计算。 2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 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3隔震层刚心与上部结构重心的偏心率不应大于3%。 4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应提供必要的 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 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 水平位移。
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阻后 及抗风装置组成结构的隔震层。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 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验算
4.1.4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房屋应按下列原则调整对应
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本规程第4.2.2条采用。 2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验算仍采用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 3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 0.4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 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可 适当降低非隔震时的要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与抵抗竖 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此时,对砌体结构, 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注: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措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指墙、柱的轴压比规 定:对砌体结构,指外墙尽端墙体的最小尺寸和圈梁的相关规定。 4下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抗震验算和抗震措施,应满 足本规程第4.6节的相关要求。
确定;其签何地晨作用标准值应按本规程第4.乙.乙余末用。 2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验算仍采用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 3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 0.4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 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可 适当降低非隔震时的要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与抵抗竖 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此时,对砌体结构, 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注: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措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指墙、柱的轴压比规 定;对砌体结构,指外墙尽端墙体的最小尺寸和圈梁的相关规定。 4下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抗震验算和抗震措施,应满 足本规程第4.6节的相关要求。 4.1.5既有建筑隔震加固房屋的地基基础设计和抗震措施,应 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在抗震设防烈度下非隔震房 屋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时,其地基 和基础也可不进行验算。 4.1.6隔震层顶部应设置梁板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支座的相关部位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现浇 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并应作为隔震房屋的上部结构构件参 与结构分析。 2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 的刚度和承载力。 3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 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4.1.7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 的工列世施
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在抗震设防烈度下非隔 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时,其 口基础也可不进行验算。
1隔震支座的相关部位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现浇 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并应作为隔震房屋的上部结构构件参 与结构分析。 2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 的刚度和承载力。 3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 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4.1.7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 的下列措施:
4.1.7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
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 200mm。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之和,且 不小于400mm。 2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震缝, 与竖向方向固定物的脱开缝高度宜取所采用的隔震支座中橡胶层 总厚度最大者的1/25加上10mm,且不小于50mm。
4.2.1既有建筑隔震加固设计时,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隔震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 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隔震层及上部结构 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 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 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的方法计人扭转影响。 4.2.2既有建筑隔震加固设计,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竖向地震作 用标准值为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抗震设防烈度8度 (0.30g)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20%和30%。 4.2.3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多层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按重力荷载代表值 分布。 2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按本规 程第4.2.7、4.2.8条确定。其中,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
可采用剪切变形10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当采用 时程分析时,应以试验所得滞回曲线作为计算依据。 3多层砌体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根据隔震后整个体 系的基本周期按下式确定:
DBJ/T15-175-2019 装配式铝合金低层房屋技术规程3=1.2n2(T/T)
式中Y一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根据隔震层等 效阻尼确定; 效阻尼确定: Tm一场地相关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当小于0.4s时按 0.4s采用; T一隔震体系的基本周期,不应大于2.0s和5倍特征 周期的较大值。 4与砌体结构周期相当的结构,其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根据 隔震后整个体系的基本周期按下式确定:
β=1.22(Tg/T)(T/Tg)0.
式中T一特征周期; T。一一非隔震结构的计算周期,当小于特征周期时应采 用特征周期的数值; T:一隔震体系的基本周期,不应大于5倍特征周期值, 5砌体结构及与其周期相当的结构,隔震后体系的基本周 期可按下式计算:
T=2π√G/Khg
DB44T 834-2022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要求.pdf式中G—上部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Kh一隔震层水平有效刚度; g一重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