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J32/TJ 210-2016 江苏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GJ32/TJ 210-2016 江苏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075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GJ32/TJ 210-2016 江苏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图4.2.1模型文件命名示意

4.2.2根据项目实际应用情况,宜将模型进行拆分。可以按专 业、楼层、阶段、系统或特定用途等情况将模型拆分成子模型或 任务模型,并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相关规定。 4.2.3模型创建过程中,建模各方、各专业应使用统一坐标系。

湖北某市区10KV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改造)4.3.1 模型信息输人方式分为三维信息输人和二维信息输人两

4.3.1模型信息输人方式分为三维信息输人和二维信息输人两

主旧芯前入 信息输人方式可与二维信息输人方式相结合,共同表达

三维信息输人方式可与二维信息输人方式相结合,共同表

4.3.2模型信息输人的内容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应保 证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4.3.3依据工作需求和基本工作方式统筹划分建筑信息模型, 依据本标准第4.4节不同专业规定的模型精度等级要求建立模

4.3.2模型信息输人的内容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应保 证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4.3.3依据工作需求和基本工作方式统筹划分建筑信息模型, 依据本标准第4.4节不同专业规定的模型精度等级要求建立模 型,避免模型的缺失与重复。 4.3.4模型信息输人应根据实际构件的几何尺寸,结合其物理, 化学等非几何信息,必要时宜结合参数化定义,以满足设计及虚

化学等非几何信息,必要时宜结合参数化定义,以满足设计及虚 拟建造等的要求。

4.4.1建模内容在保证建筑工程设计完整性的基础上

段要求建立包含相关专业的BIM模型。 4.4.2建模应按设计阶段划分,各阶段所建模型应具有连续性 模型标识出的尺寸、位置等信息必须与外形参数具备关联性与 致性。建模成果按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可划分为方案设计模型、初 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 4.4.3建筑信息模型精度分为五个等级,其应用在工程项目的 不同阶段应符合表4.4.3的要求

表4.4.3 建筑信息模型精度等级

注:建模深度随模型精度等级L1.0~L5.0依次递增。

1建筑专业模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附录D的规定。 2结构专业BIM模型精度等级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附录 F的规定。 3给排水专业BIM模型精度等级应符合本标准附录G、附 录H的规定。 4暖通专业BIM模型精度等级应符合本标准附录J、附录 K的规定。 5电气专业BIM模型精度等级应符合本标准附录L、附录 M的规定。 6上述各专业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精度等级表中关键用 词说明如下: 粗略:近似形状的构件,包含少量的构件信息,满足辨识 需求。 基本:初步确定的构件尺寸、定位关系,满足专业间协同所 需的技术信息。 深化:多个设计专业协同后确定的构件尺寸、定位关系及构 件信息。 精确:设计、施工协同后确定的构件尺寸、定位关系及构件

信息。 实际:构件采购、安装后,与真实构筑物一致的尺寸、定位 信息及构件信息。

5.1.1设计宜在BIM协同平台中进行,以实现各专业高效设计 办同的要求。 5.1.2BIM协同平台应基本满足下列功能:文件的存储、更新 及版本记录;权限的分级设定;数据的共享、传输及关联。 5.1.3设计方应制定内部协同标准作为设计协同的规则和方法, 规范BIM设计协同流程,确保模型交付质量

及版本记录;权限的分级设定;数据的共学、传输发关联。 5.1.3设计方应制定内部协同标准作为设计协同的规则和方法 规范BIM设计协同流程,确保模型交付质量。

审人、BIM协同平台维护人等。 5.2.2项目负责人宜具有项目管理和模型应用及管理经验,负 责设计过程中BIM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1制定项目计划和BIM协同标准,并监督执行。 2定期组织BIM相关沟通协调工作。 3跟踪项目情况,包括BIM设计进度、模型质量、各参与 方对模型的需求等。 4根据项目计划,收集、发布模型信息。 5.2.3设计人负责创建和维护模型,并根据使用需求进行BIM 相关应用,其主要职责包括: 1根据国家、行业、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规范、文件和 各参与方合同、要求等资料,进行BIM设计。

2BIM设计过程中应遵守项目计划和设计协同标准。 3向项目负责人提出本专业所需的相关要求,配合跨专业 设计协同。 4根据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要求,导人或提交必要的模型数 据文件。 5生成本专业相应交付物,且交付物应符合本标准第7章 的相关规定。 6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或配合进行基于模型的可视化、性 能化分析、集成调整、量化统计、二维图生成等各种BIM应用。 BIM应用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相关规定

经验。校审人应根据项目计划和BIM协同标准,对相应专业的 设计模型进行校对、审核,确保设计和模型质量。

行平台的实施和维护,保证平台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正常运行。

5.3.1设计过程中的文件应在BIM协同平台中统一存任 理,确保项目团队人员依据各自权限从BIM协同平台中家 需文件。

5.3.2BIM协同平台中的文件应设定使用权限框剪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全套,使用权限

名原则宜符合本标准第4.2.1条的相关规定。

5.3.4BIM协同平台宜划分不同工作区,满足设计过程中编 辑、共享、发布、归档等的要求。

5.3.4BIM协同平台宜划分不同工作区,满足设计过程中编

5.3.5设计协同中若需对模型进行拆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选择模型拆分方法,并考虑模型 在后续阶段的沿用性。 2各单个拆分模型之间,模型内容不应重复。 3模型拆分应考虑各种BIM应用,使拆分模型经不同组合 后能满足各种应用要求。 4拆分方法应考虑各专业模型设计人的分工及专业之间的 设计协同。 5拆分前,应核对并统一各拆分模型之间的定位参照关系。

6模型应用6.1一般规定6.1.1模型应用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应基于所在阶段和专业的任务模型或集成模型进行。6.1.2模型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可视化应用、性能化分析应用、集成调整应用、量化统计应用、二维图生成应用等。6.1.3模型应用在设计各阶段均有一定的技术应用点,各阶段技术应用点可按表6.1.3选用。表6.1.3设计各阶段模型的技术应用点设计阶段模型应用技术应用点场地、构件建模还原与模拟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安装及拆除施工方案,效果表现、虚拟现可视化应用实等方案设计性能化分析节能、日照、风环境、热环境等量化统计建筑面积明细表统计、总体指标数据表等场地、设施、构件建模还原与模拟、效果表现、虚可视化应用拟现实等初步设计性能化分析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量化统计面积明细表统计、指标数据表等集成调整管线综合、空间布局优化等1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