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541-2014 中低温地热钻探技术规程

DB12/T 541-2014 中低温地热钻探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2/T 541-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30.6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2816
VIP资源

DB12/T 541-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2/T 541-2014 中低温地热钻探技术规程

a)按地热井功能不同分为:勘探井、探采结合井、开采井、回灌井。 按热储层类型分为:孔隙型热储地热井、基岩裂隙型热储地热井。 按成井工艺不同分为:大口径填砾井、滤水管不填砾井、射孔井、基岩先期裸眼完井、地热定 向井等。

4.2.1地热井结构内容

地热井结构包括钻井结构、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按习惯可统称为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简称井身 结构)。 钻井结构包括井径、井深。 井身结构包括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的直径和深度,以及基岩裸眼井段直径和深度,还包括固井 填砾井砾料和止水位置、射孔位置

4. 2. 2. 1孔隙型热储并身结构

a)滤水管井身结构 根据含水层岩性,一般可采用一开或二开井身结构。选择新近系明化镇组储层,砂岩粒径较细,为 防出砂采用一开填砾井身结构,井径一般比套管直径大150mm200mm;选择新近系馆陶组储层,砂岩胶 结较好,可选择二开井身结构GB/T 3077-2015 合金结构钢,根据砂岩的粒径,选择缠丝间距并包合适的铜网。 b)射孔井身结构 对胶结较好的含水层,可在下管固井后对取水层位进行射孔成井。一般为二开井身结构

4.2.2.2基岩裂隙型热储并身结构

水层上部有第四系、新近系等松散地层和水敏性基岩地层,需要儿次变径下入套管柱,一般为 并,除热储层破碎或强烈风化需下管外,一般取水目的段采用裸眼成并。

4.3. 1 编制依据

4. 3. 2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a)地热井设计依据 1)地热井的地理位置、地热井类型。 2)钻并目的与任务。

DB xx/T ×xxx

b)钻并地质设计:基本数据、地质构造条件、地层概况、热储层特征预测、钻遇地层预测、资料 采集要求、录井要求、地球物理测井、降压试验方案、完井地质资料提交。 C 钻井工程设计:钻井设备选型、劳动力计划、并身结构、钻井进度计划、钻具组合、钻头选择、 钻井液、成井工艺及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d)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保障措施。

4.3.3钻井施工设计编制与审批

4.3.3.1由专业地质、钻探技术人员共同编制。

4.3.3.1由专业地质、钻探技术人员共同编制。 4.3.3.2地热井施工设计上报地热主管部门审查

5. 1. 1 钻机选择

地热井钻机的选择,主要根据地质情况、钻进工艺方法和设计井身结构等条件,选用的原则为最大 提升载荷不能超过钻机大钩最大钩载的80%。

5. 1. 2泥浆泵选择

5.1.3并架与钻并平台选择

5.1.4钻井液固控系统选择

钻井液固控系统的选择应根据钻机的类型、泥浆泵的型号和钻井工艺要求确定。

5. 1.4.1 振动筛选择

单筛钻井液处理量≥1200L/min。

5.1.4.2除砂器选择

工作压力,0.25MPa~0.30MPa;分离颗粒,30μm~40μm;处理能力,不小于20m²/h。

5. 1. 4. 3 离心机选择

夜处理量,30m/h~50m²/h:最小分离点,2.5

5.1.5 并口防喷器选择

根据预期井口压力及安装套管的尺寸来确定,其安全压力应大于预测井口压力的1.5倍

应根据预期井口压力及安装套管的尺寸来确定,其安全压力应大于预测井口压力的1.5倍。

5. 3. 1并架安装

进们女衣 2.2钻机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调试,井队自检无异常后,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设备安装 验收合格后开具开钻通知书,方可开钻,

5.3.3循环系统安装

5.3.3.1钻井液循环管线的安装,应满足钻井施工各种工况下的作业工序、流量及压力要求。 5.3.3.2循环罐、钻井液搅拌罐、喷射加料斗、振动筛的布置与安装,应以方便钻井液配制,有利于 泥浆泵吸浆及方便除泥、除砂、运砂。 5.3.3.3钻井液池的容量除应满足钻井施工中的正常循环外,还能足以容纳固井作业时,因打入前置 液、水泥浆液及顶替液而排出的井内钻井液。 5.3.3.4地热井钻进时,应采用振动筛、除砂器和除泥器“三级净化”装置,进行地热定向井施工时 还应采用离心机做到“四级净化”

5.3.4安全设施安装

5.3.4.1井场安全设施包括:避雷器、机械防护罩、安全护栏、三级漏电保护装置及安全标识、标牌 等。 5.3.4.2安全设施的安装确保规范、安全、有效。 5.3.4.3对并场的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员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督促责任者及时整 改。

5.3.5电气设备安装

DB xx/Txxxx

5.3.5.1电气设备、控制开关、连接线路的布置及技术参数,应满足施工要求,安全可靠并有一定的 能力储备。

6. 1. 1钻并阶段

地热井钻井阶段一般分为一开、二开、三开、四开,极少数五开

6.1.2钻进方法选择

6. 2 正循环钻进工艺

6.2.1钻具组合一般要求

2.1.1根据钻井直径和深度选择合理的钻具级配,钻具的规格、质量和技术要求应符合API9

6.2.1.2钻进中常用钻具组合

常用钻具组合包括: a 钻头直径≥444.5mm时,钻具组合为:钻头+Φ203mm钻链+Φ159mm钻+Φ127mm钻杆 b) 钻头直径为311.2mm时,钻具组合为:钻头+Φ203mm钻链+Φ159mm钻+Φ127mm钻杆; C) 钻头直径为241.3mm时,钻具组合为:钻头+Φ159mm钻+Φ127mm钻杆; d) 钻头直径为215.9mm时,钻具组合为:钻头+Φ159mm钻链+Φ127mm钻杆; e)钻头直径为152.4mm时,钻具组合为:钻头+Φ121mm钻链+Φ88.9mm钻杆

6.2.2牙轮钻头钻进

6.2.2.1钻头选择

应根据地层岩性合理选用牙轮钻头类型 钻头结构类型见附录C。基岩以上的松散泥岩和砂岩 用铣齿牙轮钻头可获得较高的机 用镶齿牙轮钻头

6. 2. 2. 2钻进参数选择

a)钻压:按钻头直径单位长度所需压力计算:在基岩面以下硬岩层中钻进宜采用0.4kN/mm~ 0.8kN/mm,在基岩面以上较软地层中钻进可采用0.1kN/mm~0.5kN/mm; b)转速:50r/min~100r/min为宜; c)泵量:1200L/min~2500L/min为宜,设备能力允许尽量采用大排量,

6.2.3PDC钻头钻进

6.2.3.1钻头选择

PDC钻头适用于浅部泥岩和砂岩地层,以及深部泥页岩地层,可获得高于牙轮钻头的钻进效率,PDQ 钻头不适合砂砾岩破碎、软硬变换频繁以及硬地层中使用。PDC钻头适于较高转速(可达400r/min) 可配合底动力钻具使用

6.2.3.2钻进参数选择

a)钻压:0.10kN/mm~0.49kN/mm(钻头直径); b)转速:60r/min~300r/min; c)泵量:1200L/min~2500L/min,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大排量。

6.5钻进操作要求和注

6.5.1钻进操作基本要求

6.5.1.1施工中,在钻头到达井底前,应先开泵循环,待并口返出冲洗介质后,慢速回转钻: 车整泵时,方可将钻具下放到井底钻进

6.5.1.2钻进过程中应保持井内干净,井底沉屑超过0.3m~0.5m时,应提高钻井液携带能力或专程捞 渣。 6.5.1.3在松散地层钻进,不宜长时间循环,提下钻速度不宜过快,提钻时应向井内回灌钻井液,防 止井塌。 6.5.1.4钻进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井内情况变化,若出现回转阻力增大,负荷突变,泵压不足或整泵, 井口返浆减少、不返浆以及钻速突然降低等异常情况时,要立即采取措施,经处理无效要及时提钻检查 6.5.1.5每次提钻后,应认真检查钻头磨损和变形情况,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钻进技术参数和 改进操作。 6.5.1.6提钻遇阻时不准硬拉,要上下活动钻具,以防卡钻。 6.5.1.7停钻时钻具不准在井底停放,必须将钻具提至井外或安全井段。 6. 5. 1. 8 下钻遇阻不能硬压,采用一冲、二通、三划眼的办法。

6.5.2牙轮钻头使用注意事项

.1钻头在使用前的检查

检查的事项包括: a)钻头的型号和尺寸应与所钻地层、井径相适应; b)牙轮转动灵活,三个牙轮在转动时不得发生相互咬死现象; c)水眼畅通、牙齿完好、焊缝无裂缝及缺陷

6.5.2.2钻头入井注意事项

DB x×/T ××xx

注意事项包括: a) 选用合适的装卸工具,钻头放进装卸工具时不得猛墩; b) 丝扣按规定扭矩上紧; C 下钻平稳,控制遇阻吨位,遇阻不得硬压;下钻要慢,以免碰坏牙齿; d 下钻遇阻划眼,应记录井深、时间及划眼情况,以便判断遇阻原因,控制钻头工作时间; 下钻距井底一个单根左右,应开泵、转动钻具、缓慢下放,严禁下到井底开泵; 钻头接触井底后,在低钻压、低转速下(钻压10KN~30KN,转速60r/min)磨合0.5h以上 造好井底形状后,方可逐步提高钻压和转速。

6. 5. 2. 3 钻进要求

6.5.2.3.1送钻均匀,严防溜钻、顿钻; 6.5.2.3.2钻进中应随时分析岩性和钻头工作情况,及时调整钻井参数; 6.5.2.3.3加压钻进中,钻具需要停止转动时,应待指重表恢复原悬重后,摘去转盘离合器; 6.5.2.3.4应以钻头生产厂家推荐的钻压与转速的乘积为约束条件,不能同时使用最高钻压和最高转 速; 6.5.2.3.5做好钻速试验,即固定钻压,改变转速,或固定转速,改变钻压,使钻压和转速合理匹配: 达到高钻速钻进,

6.5.2.4起钻原则

根据轴承和牙齿的磨损确定,包括: a)轴承损坏现象:转盘出现周期性整跳,钻速下降,泵压正常而指重表指针有摆动; 牙轮卡死现象:转盘负荷增大,转盘链条跳动,整钻,打倒车,钻速下降; CJ 牙齿磨光或断齿现象:转盘负荷减轻,无整跳,钻速明显下降或无进尺,指重表指示平衡无摆 动,泵压正常; d) 钻头泥包:转盘负荷增大有跳钻现象,钻速下降,上提钻具有不同程度的阻卡和拔活塞现象, 泵压上升,严重时憋泵; e 根据钻头每米成本确定:当成本上升时应更换钻头

6.5.2.5钻头用后管理

5.2.5.1钻头提出卸下后,应填写标签,标明入井顺序、下入与提出时间、进尺等,标签宜放 内。

6. 5. 2. 5. 2 钻头起出后应进行分析测量

6.5.2.5.4对于尚可继续使用的钻头应刷洗干净,丝扣涂油,并根据轴承是否密封采取防锈保护。 6.5.3PDC钻头使用注意事项 6.5.3.1下钻平稳。遇阻不能硬压,采用一冲、二通、三划眼的办法,如遇阻井段长,需考虑起钻换 牙轮钻头划眼。 6.5.3.2离井底一个单根时开泵循环冲洗。 6.5.3.3加压钻进时,注意扭矩变化,随时调整钻并参数 6.5.3.4钻速试验完毕,即可正常钻进,钻进中要确保排量满足要求。钻遇泥岩井段时,钻速会明显 下降,此时可适当提高钻压,降低转速;若钻遇硬夹层发生轻微整钻现象时,可适当降低钻压,同时降 低转速,等钻穿后再采用正常参数钻进。 6.5.3.5送钻要均匀,防止跳钻和整钻,不能有超压、溜钻、顿钻等现象。 6.5.3.6根据钻速、扭矩和泵压的变化,分析判断井下钻头工况并确定合理起钻时间。 6.5.3.7钻头使用到后期,PDC切削齿的磨损大,降低了PDC切削齿切入地层的深度,此时可适当提 高钻压以维持较高的机械钻速。

6.5.3PDC钻头使用注意事项

.3.8在软地层钻进,必须具备足够的水力冲洗

6.5.3.9应使用优质钻并液

6.5.3.10遇到下列情况应起钻

立管压力明显上升,进尺较慢; 地层岩性变化不大,而机械钻速和转盘扭矩明显降低; c)有连续整钻现象且没有进尺; d)综合经济指标低于其它类型钻头

6.5.4气举反循环钻进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包括: a 下钻前严格检查双壁钻杆密封圈的磨损情况,有破损、漏气及时更换。 钻具内岩屑上返彻底方可停气。 c)钻进过程中及时清理上返岩屑,向孔内回灌、补充钻井液,

6. 5. 5. 1钻进过程中划眼

钻进过程中,有下列情况需要划眼: a)新钻头距井底一个单根时; b)单根钻完后,接单根前。

6.5.5.2通过程中划眼

通井过程中,有下列情况需要划眼 a)并底以上一个立柱:

b)起下钻及电测时遇阻遇卡并段; c)钻后发现钻头磨损变小所钻的井段

b)起下钻及电测时遇阻遇卡并段;

6. 5. 5. 3 划眼原则

划眼原则包括: a) 一通、二冲、三划眼;停泵通,大排量冲,小排量划眼; 在松软、破碎地层、断层处划眼时,防止划出新井眼; C) 倒划眼完毕要进行正划眼,上提、下放钻柱至无阻卡为止; d)带弯接头或弯马达的钻柱组合不可加压划眼。

6. 5. 6. 1注意事项

DB ××/T ×××x

6.5.6.2预防并喷

预防井喷措施包括: a)工程措施: 1)1 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防止上喷下漏或下喷上漏造成液柱压力下降而引起井喷;正确选用 并控装置,发现溢流应及时使用井控装备,以防止井喷的发生等; 2) 对防喷器、阻流管汇、立管管汇、方钻杆阀、安全阀和内防喷器等井控设备,必须按安全 作业规程进行定期试压和功能试验。 b) 钻井液技术措施: 1)选用合理的钻井液密度,使其所形成的液柱压力高于裸眼井段地层孔隙压力,低于地层漏 失压力和裸眼井段地层破裂压力。应依据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 2) 在保证钻屑正常携带的前题下,应尽可能采用较低的钻井液粘度与切力,特别是终切力随 时间变化幅度不宜过大,以降低起下钻过程中的抽吸压力或激动压力。 c)严防压漏 在钻进过程中需要加重钻井液时,应控制加重速度,防止因加重速度过快而压漏地层。应注意控制 泵泵压,防止憋漏地层。

6.5.7.1并漏的预防

DB XX/T XXXXXX>

a)采用优质钻井液,要求比重小、粘度高、失水量低; b) 接近易漏碳酸岩地层顶板,做好岩屑录井和钻时录井,控制钻速并做好地质循环,卡准地层, 进入碳酸岩地层并在漏失前停钻,下入套管封闭上部不稳定地层:; 孔隙型地层钻进要做好钻井液净化和通井工作,防止钻井液密度过高和井内岩屑过多,导致液 柱压力大于地层漏失压力,而压漏砂岩地层: d) 控制下钻速度,开泵不可过猛,改善钻并液流变性,深并下钻要分段循环,以防压力激动造成 井漏; e) 施工中要注意泵压变化,开泵时要观察井口液面,钻井液循环时要注意地面液面变化,发现井 漏要将钻具提至安全并段,静止一段时间(一般静止20h~24h)后,下钻至井底开泵循环不 漏,方可继续施工; 钻进时突然不返泥浆,若上部有不稳定地层,则应立即抢提钻,并向钻具外环大排量灌浆,

6.5.7.2堵漏要求和漏层施工

7.2.1钻遇非目的热储层发生井漏,可采用添加情性材料的高切力钻井液进行静止堵漏。也可 泥堵漏: 7.2.2堵漏施工时,若漏层是其它邻井的热储层要避免对邻井和热储层产生损害。若井距允许 请变更开采热储层:

6.5.7.2.1钻遇非目的热储层发生井漏,可采用添加惰性材料的高切力钻并液进行静止堵漏。也可采 用水泥堵漏;

6.5.7.2.3漏层施工可采用气举反循环钻进、泡沫钻井液等工艺:

6.5.7.2.4基岩目的热储层发生井漏,若地层稳定可采用清水顶漏钻进方法。钻进时要注意泵压变化 情况,泵压升高应立即将钻具提离井底,待泵压正常后再进行划眼、钻进。并注意观察井内沉砂情况, 若沉屑超过5米要采取措施处理不可强行钻进,

6.6.1一开并段为泵室段,并斜≤1°。其它并段并斜每百来≤1,但终孔并斜不能超过钻并设计要 求。定向井按设计轨道钻进。 6.6.2直井一般要求井底水平位移,井深在1000m~4000m范围内,水平位移小于30m~200m。 6.6.3井深误差≤±1m/1000m

6. 7 并身质量保证措施

6.7.1并架设备安装,要求调正、水平、稳固,保证天车、转盘中心、钻井中心三点成一线。 6.7.2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钻进方法,针对不同岩层条件确定合理的钻进技术参数,在条件相同时, 各项钻进技术参数应保持一致。 6.7.3根据钻并结构合理选择钻具组合。牙轮钻进要采用钻键加压,并在钻链的适当位置加扶正器(钟 丢钻具):用简状钻具钻进要选择长、直钻具,换径时要采用导向钻具:扩孔时要采用引向钻具。 6.7.4钻进软硬互层的易斜地层,卵砾石层及破碎带地层,要轻压慢转,送钻均匀。 6.7.5按设计要求及时测斜,发现井斜征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使不同井深的地热井井底水平位移及 全角变化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6.7.6在水敏性地层、易塌地层钻进时,选择合适的钻井液体系,且按设计要求调整好钻井液性能 确保井壁的扩大率不超过规定范围内。

DB xx/T ×xxx

7.1.1应依据地质信息、钻井工程要求、邻井资料、热储温度、水源条件、钻进方法等合 液。钻井液体系及性能设计要体现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实用的原则。地热井施工,应 高温性能的钻井液。

7.1.2常规钻进不同地层适用的钻并液性能指

常规钻进不同地层适用的钻井液性能指标可参见表1。

表1常规钻并液性能指标

7.1.3基岩稳定地层可采用清水、泡沫钻井液。 7.1.4漏失地层应采用低密度钻井液。 7.1.5承压地层应采用合适的高密度钻井液。

7.1.3基岩稳定地层可采用清水、泡沫钻井液。

7.2.1钻井液材料与处理剂

7.2.1.1粘土是钻井液的主要造浆材料,常用的有:

a)膨润土(主要成分是蒙脱石,分为钙土和钠土); 普通粘土(蒙脱石含量较低,高岭石或伊利石含量较高)

7.2.1.2钻并液处理剂可参见附录B。

7. 2. 2 钻并液配制

7.2.2.1设计钻井液的密度、漏斗粘度、失水量、泥皮厚度、初切力、终切力、pH值、允许含砂量等 主要技术指标;配制钻井液性能还应考虑胶体率、固相含量、流变性等重要因素;定向井钻井液应提高 润滑性,降低泥皮粘滞系数。

7. 2. 2. 3钻并液配制方法

H. 基浆配制:粘主加水和纯碱充分搅拌,水化后方可使用; 钻井液处理剂可直接由喷射漏斗均匀加入,也可配制成液体钻井循环时加入(高分子处理剂必 须溶解成胶液); c) 钻井现场可根据测试的钻井液性能指标,选择处理剂的种类和调整添加量; 水质对钻井液性能有重要影响,应选用淡水配制钻井液(盐水钻井液除外)

7.3钻井液维护与管理

7.3.1井场应配备振动筛、旋流除砂器、旋流除泥器等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定向井施工还应配备离 心机。 7.3.2 并场应配备漏斗粘度计、比重称、失水量仪、PH试纸和含砂量仪等,每4小时至少测定一次钻 并液的常规性能,并记录。应按标准操作,定期校验仪器仪表并填写校验记录,失灵后要立即更换。 7.3.3将处理剂在一个或几个循环周内均匀加入。 7.3.4钻井液性能大的调整尽量在套管内完成。 7.3.5水泥污染的钻井液应清除其中的有害成分,使钻井液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7.3.6易漏地层钻进在保证井壁稳定的前提下,可尽量降低钻井液密度,减小钻井液静液柱压力,并 适当降低钻井液排量。 7.3.7易塌地层钻进要严格控制滤失量,并加入防塌剂,若井壁仍不稳定可适当加入加重剂提高钻井 液密度。 7.3.8钙侵地层钻进可通过加入纯碱清除钙离子,也可不除钙控制粘切,补充降滤失剂、稀释剂等材 料,用钙处理钻井液体系维护钻井液的性能稳定。 7.3.9一开造浆地层可先用少量清水作为钻井液,适当添加高分子处理剂,维持钻井液最小循环量即 可,并随着钻井加深,自然造浆增加钻井液量。 7.3.10将排出的废浆液运至指定地点或排入废浆池在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8.1通常采用的地热并并身结构

8.1.1滤水管成并并身结构

8. 1.1.1大口径填砾并身结松

井径550mm,下入Φ325mm泵室管连接Φ219mm套管和滤水管。 8.1.1.2滤水管不填砾井身结构

DB ×x/I ×xXx

a)一开:井径444.5mm,下入Φ339.7mm表层套管400m,作为泵室管; b)二开:井径241.3mm,下入Φ177.8mm套管和滤水管,钻具连接倒扣接头送入,与表层套管重 叠不少于30m。

8. 1. 2 射孔成并并身结构

1.2.1一开:井径444.5mm,下入Φ339.7mm表层套管400m,作为泵室管; 1.2.2二开:并径311.2mm,下入Φ244.5mm套管,钻具连接倒扣接头送入,与表层套管重叠不 m,对含水层井段射孔成井。

GB/T 30046.1-2013 煤粉(泥)浮选试验 第1部分 试验过程8.1.3基岩裂隙型地热并身结构

8. 1. 3. 1 三开并

a 一开:井径444.5mm,下入Φ339.7mm表层套管400m,作为泵室管; 二开:井径311.2mm,下入Φ244.5mm技术套管,钻具连接倒扣接头送入,与表层套管重叠不 少于30m; c)三开:井径215.9mm,裸眼成井(热储层地层不稳定下入滤水管成井)

8. 1. 3. 2四开并

a, 一升:开位444.5mm,下 q339.7mm衣层套官400m,为录至官: b) 二开:井径311.2mm,下入Φ244.5mm技术套管,钻具连接倒扣接头送入,与表层套管重叠不 少于30m; 1 三开:井径215.9mm,下入Φ177.8mm尾管,钻具连接倒扣接头送入,与技术套管重叠不少于 30m; d) 四开:井径152.4mm,裸眼成井(热储层地层不稳定下入滤水管成井); e) 完井井径不宜小于152.4mm。

8.2成并结构基本要求

8.2.1表层套管直径应满足下入开采泵的要求,深度应满足开采量和开采期内相应的动压力的要求。 3.2.2裂隙岩溶型、裂隙型地热井一般下管至热储层顶部,并采用水泥固井止水。若热储层地层井壁 急定可裸眼,否则应局部下入打眼或条缝滤水管护壁。 3.2.3孔隙型地热井一般全井下管。滤水管长度依据测井分析的热储层情况,一般应小于开采层厚度 安放位置应与开采层位置一致。沉淀管长度一般不小于15m

HG/T 4312-2012 工业铬酸钠8. 2. 4 射孔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