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世界中S涂基坑工程.doc

武汉新世界中S涂基坑工程.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9528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武汉新世界中S涂基坑工程.doc

公司前身为煤炭工业部武汉设计研究院勘察处,成立于1954年。先后完成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工程勘察、工程测量、深基坑工程、桩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岩土锚固与灌浆、房屋纠偏、岩土工程检测、岩土工程监理等工程项目1000余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30多项,国家专利2项,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秉承“过程精品、产品精品、服务精品”的经营理念,面对加入WTO后新的竞争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竭诚做到“接一项工程,创一件精品,赢一方信誉,交一方朋友”。

近几年深基坑工程获奖项目一览表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某工程项目地下车库耐磨地面施工方案2015年01月30日

第一章 相关设计情况说明

第二章 方案比选论证

二、基坑开挖后,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第五章 基坑开挖及支护注意事项

一、基坑开挖采用信息法施工

第六章 基坑监测监测方案要求

第一章 相关设计情况说明

拟兴建的701所仿真科研楼位于武昌紫阳路中船重工701所院内。该建筑物地上20层,总高度80m ,设地下室一层。

拟建场地地势平坦,场地标高介于24.46m~25.13mm之间。

二、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中船重工701所院内。场地地形平坦。地貌上属长江I、III级阶地交汇部位。

根据中冶集团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该场地岩土工程详勘报告,在基坑开挖及影响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 2层素填土:黄褐、灰褐色,主要成分为粘性土混碎石,稍湿~饱和,松散,厚度为0.6m~2.5m.

②1淤泥质粉质粘土:褐灰、灰黑色,含腐植物,原为塘泥,饱和,流塑状态。厚度1.6m~2.6m。

②2粉质粘土:黄褐~褐黄色,含腐植物,含铁锰质斑点。可塑状态。厚度1.1m~7.8m。是组成基坑坑底的主要地层。

③粉质粘土:褐黄~棕红色,饱和,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团块状灰白色高岭土。基坑部分地段坑底出露该层。本层厚度1.6~12m。

场地地层详见基坑周边地质环境及分段概化地层柱状图(图1)。

根据勘察报告结合《湖北省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1998)附录二的参考数据及附近基坑支护经验,基坑设计时采用的各土层设计参数如下表1:

表1 基坑支护土层设计参数表

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如下:

3.1 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①1和①2填土中。水量与季节关系密切,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水量较小。没有固定稳定水位。

3.2 孔隙承压水:赋存于深部砂层和卵石层中,受大气环境影响不大,稳定水位为地面下8.95m(标高为14.37m)。

勘探期间测得混合水位0.1m~5.7m。

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结合现场踏勘,该基坑周边环境为:

南侧:距基坑下口线4.18m有煤气管道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化带。煤气管道埋深0.6米。

西侧:距基坑下口线7.4m高大乔木组成的绿化带,其外为道路。

东侧:距基坑下口线7.45m高大乔木组成的绿化带,其外为道路。

北侧:距基坑下口线6.0m高大乔木组成的绿化带,其外为道路。

1、本工程支护设计中,对基坑各参数的选定如下:

①基坑开挖深度按4.8m、5.9m、7.0m计。

② 基坑下底线按结施1的承台外缘外扩0.5m考虑。

①中船重工集团701所仿真科研楼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中冶集团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③ 业主招标书提供的有关资料。

"汉星"深基坑工程设计系列软件

①《湖北省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1998)

第二章 方案比选论证

1、该基坑岩土工程条件简单。从图1看,组成该基坑坑壁的主要是①1层杂填土、②2层粉质粘土及③层粉质粘土,局部地段有①2层素填土、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①填土厚度为1.2m~4.4m,松散,赋存上层滞水,水量较小。②1层淤泥粉质粘土为原有塘泥,呈流塑状态,系软弱土。②2层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层,③层粉质粘土呈硬塑状态,为组成坡脚土层,属低压缩性土层,能为锚杆提供较大的锚固力。

2、该基坑周边较为开阔,除南侧的煤气管道距基坑较近外,基坑附近15米范围内基本没有重要的建筑物。

二、基坑开挖后,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地质资料提供的参数,假设基坑开挖深度为4.8m、5.9m、7.0m,利用"汉星"系列软件计算自然边坡稳定性。该边坡采用1:0.2(甲方要求保留绿化带和煤气管道,基坑周边可放坡的余地较小)放坡时,整个基坑边坡是不稳定的(其结果见计算书)。

基坑开挖支护的型式比较多,如放坡、喷锚网、重力式挡墙、悬臂桩、桩一锚(支撑)、地下连续墙等。对于本场地,环境较为简单,场地四面较为开阔,基坑周边除煤气管道外没有重要的建(构)筑物,因此该基坑最经济的、适宜的支护结构型式为喷锚网支护方式。故本设计推荐采用喷锚支护支护方案。

1、该基坑东侧、西侧、北侧及南侧坡底圆稳定性验算稳定系数较高,但坡面圆稳定性验算不能通过规范要求。

2、喷锚支护随基坑土方开挖进行,一般在土方开挖后24小时内封闭保护起来,保证了上部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不会渗入基坑内,从而保证了基坑土壁土层的原始状态,保证了坑壁土层的原始物理力学性质。

3、由于喷锚支护的坡顶变形较大,但煤气管道距基坑坡顶较近,因此为减少基坑坡顶杂填土的变形,在有煤气管道的南侧距煤气管道1米处增设一排注浆花管,注浆花管长度为3米,将坑顶杂填土的变形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经比较,喷锚网支护方式造价最低、工期最短(与基坑开挖同时进行,不需另行安排支护施工时间。)

坑周地面施工超载15KPa。

综合考虑支护设计时安全等级按二级设计。

喷锚网支护所用锚杆为螺旋钻成孔全程注浆锚杆。锚杆直径Ф110mm,倾角15度,主筋为Ф25精轧螺纹钢,注浆浆液为纯水泥浆注浆材料采用水灰比0.45~0.5的水泥浆液,加入适量的速凝剂、早强剂,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一般地段基底开挖线距底板外缘0.5m左右,局部地段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小幅调整。

基坑各侧沿基坑坡顶开挖线外2m布设排水沟。坡顶排水沟内净空规格为300*300,沟壁采用1/2红砖砌筑,沟底亦采用红砖铺底,沟壁、沟底均抹砂浆并收光防止渗水。采用坡率为1.5%O。

坡底排水沟沿坑底坡脚设置,且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前形成,主要为疏排坑内积水、保护基底土层。排水沟为201(深)*201(宽)。坑底排水沟以满足主体施工单位基坑排水需要为准,建议坑底排水沟由主体施工单位施工,深度不宜大于201mm。

坡底设计集水井,集水井规格为400*600*600。集水井位置见图3。

喷锚网支护体内部排水采用在支护面层背部设置40mm~60mm的水平塑料排水管,管壁带孔外包滤水材料,根据水量按一定间距埋设。

基坑开挖深度按5.88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基坑开挖深度按4.73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基坑开挖深度按7.03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基坑开挖深度按4.84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基坑开挖深度按4.82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基坑开挖深度按5.68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基坑开挖深度按4.78m计算。

自坡顶开挖线往北1.5 m范围内的杂填土清除0.3m后硬化,并在外缘设置一条300×300排水沟一条。

由于地下水的影响而造成基坑出现事故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因而对地下水的处理直接影响了基坑的安全。本场地对基坑能产生影响的地下水仅为杂填土中上层滞水,对其必须进行有效的截流。由于场地平坦,为有效防止场地的大气降水、地表水、生活用水流向基坑,在基坑外0.8m~1.5m 处用1/2红砖砌置排水沟一条,沟壁、沟底均抹砂浆并收光,防止渗水。由于场地内有绿化带存在,因此在工程平面图上没有标明排水沟位置,在施工时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其位置。

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仍有厚层粘土不透水层,下部承压水不会对基坑造成影响,故不需对承压水层进行处理。

第五章 基坑开挖及支护注意事项

一、基坑开挖采用信息法施工

基坑开挖前要求建立变形、沉降监测系统并由专门部门及时、定期地进行观测并反馈信息,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

基坑开挖之前,应将各边坡顶浮土等清理掉,至少清除0.30m。

该基坑在距基坑边线8m以内的四条坑边根据锚杆设置标高分层开挖。每层开挖完毕马上施工锚杆并挂网抹面、喷射砼。

土方开挖→修坡→锚杆施工→铺设钢筋网(钢模网)→喷砼→养护

锚杆成孔采用锚杆钻机成孔,成孔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定出孔位并作好标记,锚杆孔径为130mm,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应比锚杆长约0.2m。

锚杆由水泥凝固体、杆体、钢筋架组成。锚杆体采用Φ25螺纹钢,搭焊长度为30d。对中圆环用Φ6.5钢筋,沿杆体2.0m焊接一个。注浆管应比锚杆长1.0m左右,用皮筋固定在锚杆上,止浆密封袋固定于锚杆体的孔口部位上,送锚杆时,止浆袋应完全进入孔中, 注浆压力应为0.4Mpa左右。

喷浆气压应控制在0.3Mpa~0.7Mpa范围内进行,喷射距离为0.5m~1.5m。

每次土方开挖深度一般为1.2m一层(根据锚杆或土钉竖向间距确定),采用人工修坡。每次开挖宽度最小为10m,以保证锚杆施工需要。

基坑开挖时,必须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开挖一段,支护一段,严禁超挖。开挖后,坡面要及时支护,不得暴露过长。同一坡面上,上层支护体施工时间与下层土开挖时间间隔不得少于48小时。

基坑开挖前,坡顶全部必须用C10,厚50~80mm砼硬化。

现场应配备有一定量的抢险材料:编织袋、草包水泵、压力注浆设备

如出现基坑变形增大,应停止开挖,立即回填或用砂(土)袋堆压。

基坑坡顶不得堆载、超载。

第六章 基坑监测监测方案要求

1、本基坑监测重点是基坑北侧和南侧。

2、以上监测重点均应埋设监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在基坑各边坡顶上间距10M~15M埋设监测点同时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

3、所有观测点应在基坑开挖前全部建好,并进行一次观测。

4、开挖较浅时,观测周期可为4~5天,开挖接近坑底后,观测周期应为2~3天。当位移变形速率达到5mm/天,沉降变形速率达到3mm/天时,应加密观测, 并通报设计人员。

第三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三章 施工组织管理

1、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

第四章 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流程

第六章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第七章 安全文明生产措施

第八章 应急应变措施及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拟兴建的701所仿真科研楼位于武昌紫阳路中船重工701所院内。该建筑物地上20层,总高度80m ,设地下室一层。

拟建场地地势平坦,场地标高介于24.46m~25.13mm之间。

1、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地质情况,了解设计要求;

2、技术负责人员向工长和各工序负责人技术交底、明确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3、正式施工前,向建设单位接收坐标、水准点等书面测量基准资料,并进行复测;

4、调查了解材料的供应情况,联系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单位。

1、调配精良的管理、技术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

2、认真组织好工程材料的订货、采购、运输、抽检和复检;

3、做好施工设备的加工和修配工作。

1、喷锚设备和其它附属设备、机具进场、组装、架设和试运转。

2、修建临时性生产、生活设施,满足施工需要。

3、施工平面布置见下图:

第三章 施工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基坑支护施工任务,我公司将其作为重点工程,按45项目法45施工要求某技改工程双曲线冷却塔施工组织设计方法(P93),成立45惠园深基坑支护工程项目经理部45。

1、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

施工质量管理目标及主要负责人见下表:

第四章 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流程

5吨汽车15台、反铲一台、锚杆机二台、喷锚设备一套、注浆设备一套、电焊机二台。

煤气管道边花管注浆——土方开挖、土方外运——削坡——初喷——锚杆施工——锚杆注浆——挂网——喷锚——砼养护

由于基坑设计每层支护深度为1.50米机械钻孔桩专项施工方案,故基坑开挖时每层开挖深度不得超过1.5米。

48B、人工修坡:保证按设计的坡率进行削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