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1/T 670-2023 武汉地区矩形顶管施工技术规程.pdf

DB4201/T 670-2023 武汉地区矩形顶管施工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485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201/T 670-2023 武汉地区矩形顶管施工技术规程.pdf

DB 4201/T 670—2023

7.8.1洞口应预先进行处理,清除钢筋混凝土障碍物,并校核洞口的位置。 7.8.2顶管接收基座应按设计轴线准确放样,宜并下拼装。接收轨道水平轴线的垂直方向与后靠架的 夹角偏差小于土2%,顶管姿态与设计轴线竖直趋势偏差小于2%,水平趋势偏差小于土3%。 7.8.3顶管机进入接收井洞口和加固区时,顶进速度不宜大于10mm/min。 7.8.4顶管机和管节进入接收井后,应及时对顶管管道与洞口间的空隙进行填充止水处理。 7.8.5顶管机解体前,应制定解体方案,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工具。顶管机解体后,应对各部件进行检 查,并对流体系统和电气系统进行标识,对已拆卸的零部件进行清理。

本草节适用宁特殊地段如浅復工段施工、 牙越建(构)巩物施上、关固个明障诗物施上发特防 地层施工等工程。 8.1.2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踏勘,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沿线的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周围环境 情况以及沿线的地下与地上管线,周边建(构)筑物、障碍物及其它设施的详细资料进行核实,必要时 可采用地质雷达、人工探坑等手段进行勘探确定。 8.1.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土质条件,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专项施工方案经相关单位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 8.1.4施工前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现场施工条件、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制 定防止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备足应急抢险设备、器材等物资行政单位办公楼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8.2.1浅覆土段矩形顶管顶进指矩形顶管上覆土层厚度小于1倍顶管管节高度的情况。 8.2.2浅覆土段矩形顶管施工可采取地面堆载等措施控制顶管机抬头和地面隆起;软弱土层中应适当 减小注浆压力,避免出现地面冒浆等问题,必要时可进行土体加固处理。 8.2.3在顶进始发井中安装顶管机时,中线及高程偏差应控制在土10mm以内。 8.2.4矩形顶管机始发顶进前应做好姿态控制。 8.2.5始发前应做好管节限位装置。 8.2.6始发前应在管节外壁采取均匀刷蜡等减摩减阻措施。 8.2.7始发前应做好沉降变形控制措施,如安装专用(土砂)泵等装置,如有沉降及时注泥填充,将 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8.2.8初始顶进阶段,顶进速度不宜过快,宜控制在10mm/min以内;正常顶进时宜匀速顶进,速度 宜控制在20mm/min~30mm/min以内。 8.2.9机头顶进后应与后面3~5节管节纵向连接。 8.2.10顶进过程中应及时测量、控制沉降和方向。 8.2.11顶进完成后应及时对已完成管节进行整体刚性连接。 8.2.12顶进完成后应及时施工两端洞门环梁。

8.2.10顶进过程中应及时测量、控制沉降和方向。

DB4201/T670—2023

DB 4201/T670—2023

8.3穿越建(构)筑物施工

8.4突遇不明障碍物施工

8.4.1顶进过程中,若刀盘扭矩和电流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顶进,查看刀盘前方是否存在障碍物。 并综合顶进及刀盘试转情况,查明障碍物位置、性质及其它。 8.4.2可用仪器查明障碍物是否安全或对人体有害。 8.4.3对经过刀盘的多次运转已经进入螺旋输送口的较小障碍物,宜在搅笼口下方开口将障碍物移除, 8.4.4在采取可靠的措施确保掌子面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可从矩形顶管机两侧检查口进入泥仓,对障 碍物进行处理,应注意前方土体的安全。 8.4.5对在泥仓内无法处理的障碍物,在确定其准确位置后,可采取开天窗等方案处理障碍物。顶进 施工完后,应对天窗段进行加固处理

8.5.1对于岩溶发育地域、红黏土层、渗透系数较大的砂层和砂砾层应视为特殊地层; 8.5.2砂层采用土体改良方法,在刀盘前方注送添加剂泥浆,使砂层变成混合状态,从螺旋输送机排 出;

在渗透系数大于10²cm/s的粗砂和砂砾层中,宜采用高分子化学添加剂进行渣土改良; 触变泥浆中应加入化学添加剂,优化泥浆润滑性能; 每节管节都应设置注浆孔,并进行管节减阻注浆; 局部超挖部分,应及时采用土砂泵等注泥填充; 应做好砂层突涌等情况的应急预案,原则上应保持连续施工

DB 4201/T 670—2023

8.5.4岩溶发育区域顶进,应勘探顶进路径的溶洞发育情况,查明溶洞边界,对施工有影响的溶洞应 进行加固处理。 8.5.5流塑状红黏土层顶进应控制顶进参数,防止机头下沉,必要时应对红黏土进行加固处理。 8.5.6对塑性指数Ip大于25的黏土层,应制定防止结泥饼的措施,

9.1.1 顶管管节壁后减阻注浆材料宜选取钠基膨润土,必要时可添加纯碱和高分子化学聚合物。 9.1.2角 触变泥浆应在机头进入土体具备注浆条件后立即开始注浆。 9.1.3 注浆压力应高出水土压力20kPa。 9.1.4顶管前3节保持顶进中应连续注浆,后节段可采取循环式补浆,

2.1在管道外壁压注触变泥浆,使其四周形成一圈泥浆套以达到减阻效果,在施工期间应保证 失水、不沉淀、不固结;顶管施工所用触变泥浆的性能,主要由以下6个指标来控制:比重、静切 度、失水量、稳定性、PH值

压注浆管路应在每节独立控制,根据实际数据情况控制不同管节的压浆量; 长距离顶管宜采用两套压浆管路,配置两套不同配方的浆液;长距离顶管应在总管沿线设置 中间接力泵站。 9.2.3顶管机尾部后方管节应设置不少于4个连续同步注浆断面,同步注浆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注浆压力控制应符合式(3)要求:

9.2.3顶管机尾部后方管节应设置不少于4个连续同步注浆断面,同步注浆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注浆压力控制应符合式(3)要求:

式中: P一注浆压力(kPa); k一注浆压力系数,宜取0.8~1.2; Y一土的天然重度(kN/m); h一管道轴线埋深(m)。 9.2.4注浆泵的压力和流量应满足顶管尺寸、埋深和顶进长度的要求,总管宜采用直径不小于50mm 的钢管,支管宜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耐压橡胶管。每个注浆孔应设置球阀,并应在管道上设置压力 表。 9.2.5始发井、接收井洞口井壁宜预埋注浆管,用于补充注浆。 9.2.6应根据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控制同步注浆过程,注浆速度应根据注浆量和掘进速度确定。 9.2.7注浆压力应根据地质条件、注浆方式、管节强度、设备性能、浆液特性和顶管理深等因素确定 9.2.8注浆前应对注浆设备进行调试,检查注浆孔和注浆管路。 9.2.9土压平衡式顶管若采用轨道运泥车出渣时,轨道前端管节底部注浆量要充分。

9.3触变泥浆材料及配比

3.1注浆材料的强度、流动性、可填充性、凝结时间、收缩率和环保等满足施工要求、 3.2 根据注浆要求,应通过试验确定注浆材料和配比;可按现场地质条件,工程环境等因素选 或双液注浆。泥浆应充分搅拌水化,泥浆搅拌完成宜放置24h后再行使用。

DB4201/T670—2023

9.4.1合理制定浆液置换的工艺,并根据注浆效果和沉降监测调整注浆参数。 9.4.2置换浆液宜采用水泥浆,水泥浆比重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9.4.3注浆设备宜配备可自动记录注浆量、注浆压力和注浆时间等参数的仪器, 9.4.4置换注浆应连续进行,作业后及时清洗注浆设备和管路。 9.4.5置换注浆完成后,确认水泥浆凝固不漏水,拆除泥浆支管,封堵支管洞口

9.5.1顶进时注浆要及时,确保形成完整的泥浆套,应遵循“先压后顶、边压边顶、及时补浆"的原则。 9.5.2根据施工程序,严把配料、注浆压力、注浆量关,每一道工序应安排专人负责,并记录每一道 工序的原始数据。 9.5.3每次注浆前,应认真检查安全阀、压力表的灵敏度。 9.5.4安装注浆管路和配套部件时,应检查各丝扣的联接,确保联接拧紧。 9.5.5注浆时不得随意停水停电。 9.5.6注浆施工期间,应有专门机电修理工,确保机械和电器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处理

10.1.1本章节适用于矩形钢筋混凝土管节承插口接口防水工程。 10.1.2预制管节所用混凝土等材料的强度等级、防渗等级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10.1.3管节外观无蜂窝、麻面,表面平整。 10.1.4管节钢承口焊接接缝应平整饱满。 10.1.5管节接头使用的密封橡胶止水圈规格、型号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10.1.6管节接头使用的本垫圈应采用有弹性的本板或胶合板。

10.2管节接口防水要求

10.2.1管材钢承口坡口要满足接管要求。 10.2.2钢套环的焊接应平整,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 10.2.3管节接口处应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气孔、裂缝,缺棱掉角等现象,接口尺寸满足设计及 规范要求。 10.2.4橡胶圈应采用天然橡胶制作,严禁使用再生胶产品。 10.2.5橡胶圈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致密、均匀,无裂缝、空隙或凹痕等缺陷。 10.2.6橡胶圈应保持清洁,表面无油污、泥砂等,不得在阳光下曝晒。 10.2.7密封橡胶圈材料应符合GB/T21873的要求。 10.2.8富水地段应采用双排密封橡胶圈。 10.2.9遇有含油地下水时,宜选用丁晴橡胶圈;遇有弱酸、弱碱地下水,宜选用氯丁橡胶圈;遇有霉 菌侵蚀时,宜选用防霉等级达二级或二级以上的橡胶圈。 10.2.10地下水丰富的地段,应在承口内侧底部混凝土管端头处增加一道遇水膨胀止水条。 10.2.11管道对接时,橡胶圈表面应使用润滑材料,润滑材料宜使用白油或洗洁精等。为防止密封橡 胶圈接口老化,不得使用黄油或机油。 10.2.12缓冲木垫圈材质应满足施工要求,选用有弹性的松木、杉木或胶合板。大小、长短、厚度根

据管节确定。 10.2.13 3缓冲木垫圈的压缩模量不应大于140MPa。 10.2.14 管道贯通后,应对接口进行密封防水处理,

湖北宜巴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DB 4201/T 670—2023

11.1.1顶进施工测量应采用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武汉市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 11.1.2测量作业的人员资格和仪器应当满足相关规定、设计要求和相关测量技术标准。 11.1.3测量作业使用的仪器和工具应根据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进行校准和检定,作业前应对仪器和工具 进行检查,作业中仪器状态应满足作业要求。 11.1.4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测量方案,明确测量范围、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11.1.5施工前,应对控制测量结果进行复测,施工过程中对已建成的顶进施工测量控制网应适时进行 复测。

11.2.1 顶管施工建立的地面和地下测量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控制点应设置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的位置,并应采取保护措施; 测量使用的仪器应检查校正,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一一施工中应对掘进方向的高程偏差、轴线偏差、顶管掘进的姿态与掘进长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11.2.2顶管定向测量应采用激光指向法,必要时应在管内设置测站,采用导线法转站测量。 11.2.3顶管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水准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一一水准仪配合吊钢尺,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均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并上和 井下水准点的高差应小于3mm; 一一三角高程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11.2.4顶管掘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控制矩形顶管机前进方向和姿 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措施。 11.2.5顶管掘进姿态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掘进施工过程中应对顶管水平轴线、高程、偏转、顶管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应及时对测量 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偏差时应及时纠正; 一一一 掘进结束后应全线复测、绘制管道掘进轨迹图(含高程、方向、顶力曲线),并由施工技术 人员检查复核; 一一长距离矩形顶管,宜采用计算机辅助导线法(自动测量导向系统)进行测量;在矩形顶管内 增设中间测站进行常规人工测量时,宜采用少设测站的长导线法,每次测量前均应对中间测 站进行复核。 11.2.6进入接收井前应提前进行矩形顶管机位置和姿态测量,并应根据进口位置提前进行调整。 11.2.7顶管施工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掘进施工过程中,每次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始发井位移、沉降、 变形时应及时对基准点进行调整; h)掘进测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DB 4201/T6702023

矩形顶管机始发前应认真测定顶管机切口的轴线和标高,与洞口数值校核。掘进中原始数 据、表格应连续真实填写清楚。 · 交接班时应交清测量记录,将仪器对中,并交清管道轨迹和纠偏措施。 ● 1A 在穿越道路时,应按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指定地段进行施工监测点的布置,观测掘进过程中 地表变形和土体位移情况,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影响道路正常运行。掘进结束后应绘制 施工过程和峻工后的地面变形图。 C) )顶管水平轴线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顶管机始发出洞后进入土层时,每掘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1次;正常掘进时,每掘进 1000mm,测量不应少于1次。 · 顶管机进入接收井前30m应增加测量,每掘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1次。 + 1 每节管道掘进结束后,应进行复测。 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12.1.1顶管工程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建设工程及工程环境特点盖板涵施工工艺框图,对工程结构自身及其周边环境进行 变形监测。 12.1.2对每个单体建筑和监测对象进行不同周期变形监测时,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下采用相同的观测 线路和观测方法,使用相同的经校准的仪器和设备,并应固定观测人员。 12.1.3变形监测可采用几何测量、物理传感器测量方法。 12.1.4变形监测网应分为平面监测网和高程监测网,并分别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组成, 12.1.5变形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12.1.6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主要使用范围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使用范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