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pdf5.5.1正文主要包括
a)项目概况(地质任务、工作量及设计端/拐点坐标等); b)工区概况(测区地理、地质概况、测井概况和岩石物性特征等); c)模型论证及施工参数设计; d)采集方法及技术要求; e)处理解释方法及技术要求; f)组织管理(队伍组织、仪器配备及进度安排等); g)施工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等); h)资料归档要求。
新建临沂至临沭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5.5.2附件主要包括;
6.1.1发射机的功率应不小于任务需求。一般情况下,作业井探测深度在5000m~8000n 发射电流强度大于50A的发射机。
1.1发射机的功率应不小于任务需求。一般情况下,作业井探测深度在5000m~8000m时宜 射电流强度大于50A的发射机。 1.2发射机应有外控能力和完善的保护电路,其供电时间的误差应小于土1%;电流读数以模 表显示时,其误差不应超过满刻度的土3%;以数字显示时,不应超过土2%土1个字。
6.1.3发电机的输出频率和额定电压应满足发射机要求。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变化应不超过土5%。 6.1.4发射电极由多个导电铝箔、铁棒或者铜编织带等组成,应经常保持清洁、无锈蚀。 6.1.5井中发射电极应耐高温、耐高压、耐酸碱、抗腐蚀、抗氧化,采用高导材料制作。 6.1.6地面发射回线应选用内阻小、绝缘性能好、轻便、强度高的导线。不能使用绝缘外层磨损、漏 电的导线。 6.1.7井中发射供电电缆的技术指标应满足:
6.1.7井中发射供电电缆的技术指标应满足
电阻不大于3Q/km; 额定电流不小于70A; 额定电压不低于1200V; 额定温度不低于250℃; 绝缘电阻大于5MΩ; 抗拉力大于10kN; 一标准外径11.8mm±0.2mm。 6.1.8绞车系统的电缆应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绕线盘上,电缆长度应大于作业井深度100m以上。 6.1.9井中激发或接收电缆应由专门的下井装置下井,深度误差不大于1%。发生电缆遇卡事故,应 将电缆解卡后重新在标准井中进行深度系数校正。
6.2.1地面接收仪器要求性能稳定,输人阻抗应大于20MΩ。延时与积分时间可变,其误差应小于 ± 1%。 6.2.2地面接收电极线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MΩ。 6.2.3地面测量电极宜采用不极化电极,要求极差稳定,且不大于1mV。 6.2.4井中测量电极宜采用铅质或者氯化银电极,要求极差稳定,且不大于1mV。井中磁场和电场 传感器性能稳定,磁场传感器水平分量定位精度高,能耐相应探测深度井下的高温高压。 6.2.5应配备井中电场和磁场传感器模型,其外形、大小和重量要与真传感器相近,供测试作业井内 通行情况之用。 6.2.6下井电缆抗拉力应大于3kN,电缆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MQ。
6.2.1地面接收仪器要求性能稳定,输人阻抗应大于20MΩ。延时与积分时间可变,其误差应小于 ± 1%。 6.2.2地面接收电极线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MΩ。 6.2.3地面测量电极宜采用不极化电极,要求极差稳定,且不大于1mV。 6.2.4井中测量电极宜采用铅质或者氯化银电极,要求极差稳定,且不大于1mV。井中磁场和电场 传感器性能稳定,磁场传感器水平分量定位精度高,能耐相应探测深度井下的高温高压。 6.2.5应配备井中电场和磁场传感器模型,其外形、大小和重量要与真传感器相近,供测试作业井内 通行情况之用。 6.2.6下井电缆抗拉力应大于3kN,电缆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MQ。
6.3.1所有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维护和管理。 6.3.2开工前和收工后,应对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维护。 6.3.3仪器在施工期间,除日常维护保养外,每日施工前后,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对仪器性能进行检查。 6.3.4如发生故障,应及时进行检查、维修,并详细地记录仪器故障情况等。 6.3.5仪器贮存时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仪器充电。 6.3.6仪器设备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无强磁场的地方,运输时要注意保持仪 器清洁王燥防震防静电防曝晒。
6.3.1所有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维护和管理。 6.3.2开工前和收工后,应对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维护。 6.3.3仪器在施工期间,除日常维护保养外,每日施工前后,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对仪器性能进行检查。 6.3.4如发生故障,应及时进行检查、维修,并详细地记录仪器故障情况等。 6.3.5仪器贮存时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仪器充电。 6.3.6仪器设备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无强磁场的地方,运输时要注意保持仪 器清洁、干燥、防震、防静电、防曝晒。
7.1.1发射仪器的测试
发射仪器的测试按SY/T6589执行。
7.1.2接收仪器的一致性测试
多台(道)接收仪器在同一测区施工时,开工前收工后应进行一致性测试,其振幅和相位的 对误差m的绝对值均应不大于3%。m,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
m一 接收系统一致性测试均方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 观测频点数,单位为个; M 一投入施工仪器台(道)数,单位为台(道); A 第j台(道)仪器第i个频率的振幅或相位,单位为毫伏或度[mV或(°)]; A 各仪器第i个频率的振幅或相位平均值,单位为毫伏或度[mV或()]。
7.2发射源布设技术要求
7.2.1BSEM布设,地面发射电极A应距离作业井10m~50m,与井中发射电极B经供电电缆连接 到发射机。 7.2.2SBEM布设,地面发射电极A应距离作业井300m~500m,地面发射电极B应距离作业井 2000m~4000m,经供电电缆连接到发射机。 7.2.3BIPEM布设,发射电极A应距离作业井50m~500m,与“无穷远”发射电极B经供电电缆 连接到发射机。 7.2.4井中发射电极B沉放前,应确定目标层深度,并按设计位置分别布设在目标层上方和下方,与 井口发射电极A共同构成井中电性发射源AB;在不同的目标层上方和下方宜分别设置激发电极,并 按AB、AB2、.、AB编号。 7.2.5下井测量前应用传感器模型测试作业井内通行情况,电缆提升、下放的速度应保持稳定,最高 限速20m/min,与实际观测基本保持一致,待通行无阻后方可放人真探头进行观测。 7.2.6开始测量前需对井口计数器(深度标记)进行深度校正,使记录点深度与电磁信号传感器实际 深度相吻合。 7.2.7采用磁性发射源时,按照理论坐标及导航参数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航布置发射回线,记录 其实际坐标,计算实际发射面积。 7.2.8敷设磁性发射源时导线尽可能避开现场的金属物体至少5m以上,不能直接相交。不应将剩余 导线留在绕线架上,应将其呈“S”型铺于地面。布线时允许在测线方向左右偏移,但偏移幅度不应 大于发送回线边长的5%。 7.2.9当导线通过水田、池塘、河沟时应予架空,防止漏电;当导线横过公路时应架空或埋于地下, 以防绊断压坏:架空的导线应拉紧防止随风摆动。
7.3接收观测点布设技术要求
3.1 测线可在设计测线距10%范围内调整,强干扰区、复杂山区等施工困难地区可放宽至30%。 3.2 观测点可在设计点距的10%范围内调整,强干扰区、复杂山区等施工困难地区可放宽至50 地面观测点对应的M端和N端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应实测,观测点应位于MN的中点,MI
方向指向作业井,测点应设置标志,并标明测点的线点编号。 7.3.4地面观测点的M点和N点之间不宜布设在明显的局部电性不均匀体上,宜避开电磁干扰源。 7.3.5地面观测点水平径向电场分量E.方位应采用对井方向,观测点为接收电极MN的中心点,M 端为近井点,N端为远井点。 7.3.6接收电极距长度应根据施工设计执行。 7.3.7地面接收电极距及方位应实测,电极距的误差不应大于极距的1%,方位误差应小于1°。 7.3.8地面接收电极坑深度应大于20cm,并保持接地良好,配对接收电极埋置条件宜基本相同。 7.3.9地面接收电极MN应避免埋在树根、流水、公路等影响电场变化的位置,同时宜避免埋置在 沟、坎处,接收电极MN高差与MN距离比小于10%,在地形条件较复杂的地区,可放宽至50%。 7.3.10接人仪器的信号线应不悬空,如遇多风季节需进行掩埋,防止晃动。 7.3.11接收仪器操作员应详细记录观测点接收电极间的电阻、自然电位,有复杂情况需备注说明。 接收电极接地电阻应不大于3kΩ。在沙漠、戈壁、高阻岩石出露区,宜采用多电极并联、电极四周 垫土等措施降低接地电阻。 7.3.12如需观测水平切向磁场分量H。时,水平磁棒应保持水平,埋深应不小于30cm。水平磁棒埋 置后需用土压实,保证磁棒与土壤接触良好、稳定。 7.3.13井中接收电磁信号(井中轴向分量或井中径向分量)传感器布设按7.2.5和7.2.6执行。
测量工作按SY/T5171执行。
测量工作按SY/T5171执行。
境逸施工方案7.5.1人员作业安全要求
7.5.1.1井中电磁法工作涉及电源、机械和交通运输,以及井下施工的安全问题,应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具体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各项安全管理。 7.5.1.2供电作业人员应使用绝缘胶鞋、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供电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 或委派专人看守。 7.5.1.3资料采集时,井场应停止其他非相关的工作,不应交叉作业。 7.5.1.4在雷雨天气或高山井场作业时应做好防雷击工作,雷雨时不应进行野外作业,并断开长导线 与仪器设备的连接。 7.5.1.5操作员在未得到可以供电的信号前,不准许供电;只有确认供电已停止,方可对仪器、发射 电极等设备部件进行操作;在使用高压工作电源的区域,不准许与工作无关的人员接近电源、测站及 供电电极。 7.5.1.6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应避开电缆活动影响区。电缆在运动中不准许人员跨越,不准许在绞车 与井口滑轮间站立。 7.5.1.7测量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仔细观察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应及时关机。当地面仪器设 备发生故障后,应将井下仪器提升到安全位置后再进行检修。 7.5.1.8不准许在通电状态下插、拔接线和搬运仪器设备。 7.5.1.9工作结束后应将仪器设备各操纵部件恢复到安全位置。
7.5.2仪器设备作业安全要求
2.1发射台站应布设在地势相对平坦、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便于与接收站联系的地方,宜远
高压线、变(配)电站30m以上。 7.5.2.2发射机、发电机(或电瓶)等仪器设备应放置在通风位置,发射台站周围不应摆放易燃、易 爆等危险物品。 7.5.2.3井场布设前应进行清理,使钻台前有10m以上的开阔地面,钻探器材堆置不应影响车辆的进 出及就位。在井场应妥善安放仪器设备,牢固绞车和井口滑轮,两者应保持一定的通视距离,并使井 口滑轮与绞车滚筒轴线中央保持垂直,以防下井电缆跳出轮槽。若使用电动工具操作绞车时,应检查 各开关接口及电缆是否良好,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 7.5.2.4使用发电机供电应妥善将其固定,检查传动皮带的质量和接口是否良好,发现皮带质量或接 口不良时应及时处理或更换。 7.5.2.5接收机位置应离开绞车3m以上距离。发电机位置应离开接收机和绞车10m以上的距离。
a)电源电压、极性; b)仪器接线及接地; c)各开关、部件及计算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d)需固定装置的安装状况(包括探头各部分接头处); e)绞车的刹车及变速装置。 7.5.2.7井中发射电极与发射电缆连接好后,入井前检查发射电缆与发射电极的正反向电阻和绝缘电阻。 人井后再次检查发射电缆与发射电极的正反向电阻和绝缘电阻。导线连接处应接触良好,防止漏电。 7.5.2.8在套管井中发射时,保证井中发射电极激发段与套管壁绝缘。从井中提出井中发射电极时检 查绝缘部分的好坏。 7.5.2.9不准许超出井的深度下放电缆。 7.5.2.10电缆拉出绞车时,应防止打结。 7.5.2.11井下电极系离井口20m时,应有减速警戒标记。 7.5.2.12检查绞车刹车正常后方可下放电缆。绞车启动、电缆提升和下放时,不准许紧急刹车和骤 然加速。当井况复杂或接近孔底时,应降低下放速度。当探头接近套管或井口时,应减慢提升速度。 7.5.2.13下井遇阻,不应用井下电极系和重锤冲击阻碍物;提升电缆遇卡精选案例--暖通施工组织设计(38个)--03,应立即停车,上下活动电 缆解脱。在解脱无效的情况下,应迅速寻找有事故处理经验的专人会同钻探人员协商共同处理事故。
7.6.1测点布设完毕后,应检查道号、线号和点号对应关系,各道应接通,连接应牢固,仪器应处于 采集状态。 7.6.2接收仪器启动后,仪器各项指标正常、输人参数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数据采集。 7.6.3采集发射电流信号和观测点接收信号。 7.6.4采集过程中应实时监控发射信号,波形出现异常时应重新发射并采集,并填写井中电磁法发射 操作员记录表,格式参见表A.1。 7.6.5相关作业人员填写地面接收布极班报,格式参见表A.2;地面接收操作员记录表,格式参见 表A.3;井中接收操作员记录表,格式参见表A.4。 7.6.6数据采集完成,发射信号数据和接收观测点数据应制作备份保存并及时交接。 7.6.7开始测量前需对井口计数器(深度标记)进行深度校正,使记录点深度与探头实际深度相吻合。 7.6.8正式观测时应匀速下放或提升电缆,最高限速20m/min;宜采用提升方式正式观测。 7.6.9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同步,一般宜采用电缆同步,也可采用石英钟或全球定位系统同步。如选择 石英钟同步,则应每隔4h~5h进行一次时钟校对
7.6.10原始记录填写应字迹清楚、符号正确,无涂改现象。 7.6.11在接收传感探头到达测点后,应先将绞车机械锁定后方可开始数据采集。如在垂直作业井中 测量,应在绞车锁定2s后开始数据采集。 7.6.12如遇异常点、突变点等,应查明原因并进行重复观测,必要时应加密测点。 7.6.13当仪器出现故障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待仪器修好后应在出现故障前的测点上进行重复观测, 在确认仪器性能正常后方可继续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