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38-2022 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pdf

DB11T 2038-2022 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37890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2038-2022 中深层*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pdf

6.5.1热泵机组容量及高效运行工作区,应综合建筑尖峰供热工况、部分负荷工况下需求的供回水 温度及流量等进行选择 6.5.2热泵机组应具备负荷调节功能,满足热负荷变化时的调节要求,宜采用变频压缩机。 6.5.3热泵机组一般不宜少于2台,当一台故障或维修时,剩余机组供热能力不应低于设计总供热能 力的65%。 6.5.4热泵机组蒸发器取热侧设计进水温度宜为30℃。热泵机组蒸发器进出水温差不宜大于10℃。 6.5.5热泵机组冷凝器供水温度设计值宜为45℃,运行调节时可在40℃~60℃范围内调节,热泵机 组冷凝侧进出水温差不宜大于10℃。 5(执石机组的制执*能系数可按分式(6)进行山钩

式中: COP一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 *。一—热泵机组供热输出热量功率,单位为千瓦(kW) Wh一热泵机组输入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p)。 6.5.7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不宜低于5.0。

6.6供热输配系统及供热末端

*s COP 二 W

a) 供热管道采取可靠的保温措施大连市商务酒店工程幕墙施工组织设计,并计算热损; 6 *热换热井出口至热泵侧的管网热损失率指标不大于1%;热泵至末端供热管网的热损失率指 标符合CJJ/T34相关要求; C 井下换热系统独立设置定压与补水系统,补水水箱可与其他系统共用:

DB11/T 2038—2022

d)井下换热系统板换及阀门附件承压不低于1.6MPa;当井下同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直接连接时 井下换热系统热泵机组蒸发器的管道设备及附件承压不低于1.6MPa。 6.6.2供热系统应结合系统能效、末端供热与空调系统方案综合确定供水温度,热泵直接供热供水 温度不宜高于60℃。 6.6.3供热末端设备宜优先采用辐射供暖、风机盘管、钢制板型散热器等低温供热末端,其中辐射 *板、钢制板型散热器设计供回水温度为45/35°℃、毛细管辐射末端设计供回水温度为40/35℃、风 机盘管设计供回水温度为45/40℃。 6.6.4供热系统循环水泵应具有变频调节功能

7.1.1应根据项目建设场*评估报告、设计文件和相关图纸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制定安全生 产实施细则。 7.1.2应对钻井工程、井下换热系统安装、热泵供热机房安装等主要施工过程进行视频监控。视频 监控资料应齐全、连续,宜可远程查看视频监控。施工过程视频监控资料应作为工程峻工验收资料之 一存档。 7.1.3施工过程主要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进场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a)对主要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的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和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并经建设 单位代表确认,形成相应的记录; b)对主要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并经建设单位代表确认,纳入工程 技术档案。系统主要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均具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产品说 明书及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定型产品和成套技术有检验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按规定进行出入 境商品检验。

a 施工企业按规定实行安全资格认证,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b 施工企业负责人按国家规定经过安全卫生管理资格培训合格; C) 1 专职管理人员培训合格,取得上岗资格; d) M 特种作业人员经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持证上岗。

7.2钻井工程及井下换热系统施工与安全生产要求

2.1并下换热系统施工前,应预留未来*下管线所需理管空间及理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 严禁损坏*下既有管线和构筑物。井下换热系统施工后,应在埋管区域标明管线的定位。 2.2钻井施工工作宜符合下列要求: a)场*要求:施工场*宽度大于15m,长度大于35m,场*平整; b)方 施工前掌握*热换热系统*下所有管线及构筑物的功能和准确位置,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 同标记,确保既有管线及建(构)筑物安全; C) 施工前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教育和培训,并严格执行安全施工和安全生产 各项规定; d) 钻井施工设备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方相关环保标准要求;平整、清理施工场**面、空中 施工障碍; e) 1 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已经进场,机械试运行正常,特种设备已在相关部门备案并通过了 质量安全检查验收; f) 1 钻井施工可参考DZ/T0260。

DB11/T2038—2022

DB11/T2038—2022

7.2.3固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2 固井作业符合SY/T5374.1及SY/T6592的要求; b 1 井下换热系统进行严格固井,可采用延迟水泥固井技术,封固套管外部环形空间。延迟固 泥选用无毒、稠化时间长且流动性好的材料; C) 固井作业在钻孔作业结束后24h之内完成,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下水串层现象。

7.3供热系统热泵机房及供热管线安装

a) 按照主管线、支干线、支线的次序进行,主管线起点、终点、中间各转角点及其它特征点在* 面上定位,支干线、支线可按主干线方法定位; b) 2 直线段上中线桩位的间距不大于50m,管线中线量距可用全站仪、电磁波测距仪或检定过的钢 尺文量; C) 1 管线中的固定支架、*上构筑物、检查室、阀门可在管线定位后,用钢尺丈量方法定位; d) 1 管线转角点可在附近永久性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标志点位,当附近没有永久性工程时,可埋设标 石。

A 施工前对开槽范围内的*上*下障碍物进行现场核查,逐项查清障碍物的构造情况以及与工程 的相对位置; 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壁平整,边坡坡度和槽底高程、位置、宽度、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7.4.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应符合JGJ33、JGJ59的规定。 7. 4. 2 电气安装施工安全应符合GB50194、JGJ46的规定 7.4.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应符合DB11/T852的要求

8.1.1*热工程交付使用前,应进行整体冲洗、运转、检验、调试与验收。 8.1.2系统分项工程验收应包括:井下换热系统工程验收、供热系统热泵机房工程验收。 8.1.3井下换热系统包括*热换热井、井下同轴换热器、*面连接的管线、井口装置、监测和控制 装置、补水装置等,可独立作为分项工程验收。井下换热系统作为供热工程分项验收,需填写工程验 收记录(见附录C),验收资料应单独组卷,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 8.1.4系统调试过程中需对运行过程中突发暴雨、内涝、泥石流、*陷等对*下换热并和有限空间 造成重大影响的灾害设置专门预案并模拟演练。

8.2钻井工程完井验收

8.2.1完井应做好井口保护,完善井口装置,包括:安装控制阀门、进水口及出水口的流量计、 温 度计、压力计等,并对换热井井位及直埋管线进行定位测量并在*面标识。 8.2.2完井后应及时整理钻井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分类组卷装订,验收通过按时归档。 8.2.3完井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DB11/T 2038—2022

a 现场进行*热井的实物验收,并符合以下规定:钻井结构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单位提供相应的 钻井施工记录、套管购买及下入记录以便验证钻井实际深度;并口*面封闭硬化,按设计要求 安装井口装置及相应的测量仪表; b) 15 钻井验收结束后,提交验收报告,报告文字说明包括设计与合同的工程要求、钻井结构、钻遇 *层概况、成井质量、套管、换热器管材、施工说明等。报告内容客观、详实,数据真实、准 确,全面反映钻井施工和*质情况。报告附件包括钻孔平面位置图、综合柱状图、钻井班报表、 钻井岩屑记录表、钻井泥浆进出口测温记录表,测井曲线以及工程管理文件等。

8.3井下换热系统调试与验收

a王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可靠,接*系统完整并符合规范要求,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条件满足训 试要求: b) 2 自控系统与系统调试同步进行; C) 1 相关设备及管路冲洗、严密性试验已完成且符合要求; d) 1万 相关电气系统和设备安全性、供电稳定性符合试运转要求; e)排气阀能正常工作,可及时排出管道内的气体; f)系统安全阀安装前经过校验,并按要求整定压力并铅封; g) 管道上的阀门、过滤器、软连接等附件正确安装、功能正常; h)水系统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等仪表正确安装、读数正常。 8.3.2在缺少*下3000m*勘资料的*区首次建设中深层*热井下换热供热的项目,验收时应选择 至少1个代表性井下换热器进行取热能力测试。

井下换热系统取热能力测试宜包括

a) 1 测试并下换热器不同流量、不同进水温度条件下,并下换热器出口温度、取热量等参数。绘制 进出口温度、流量、取热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b) 开展最大稳定取热能力测试,延续时间不少于14天; c)进行至少三种不同循环流量、进水温度工况测试,每种工况的延续时间不少于72h,评价换热 并的取热能力; d) 有条件场*,可在下管时安置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不同深度井内循环介质温度变化。

3.4热泵供热系统调试

3.4.1热泵供热系统调试与试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 a)联动试运行前制定系统调试与运行方案,并报送设计专业工程师审核批准; b)试运行过程按调试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交底或培训合格后上线操作,重要设 备生产成套单位或供应商单位有相应的运保人员在场监护和技术指导; c)有水系统平衡调试要求的项目进行水系统平衡调试,确保系统循环流量、分支流量达到设计要 求; d) 系统联动试运行填写运行记录,运行数据达到设备技术要求: e) 系统联动试运行不小于48h,并填写运转记录; f) 1 负荷试运行阶段平均负荷率不小于设计值的50%并连续运行72h; g)系统的试运行达到设计要求后,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确认存档。 3.4.2热泵供热系统试运行期间的测试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a)系统井下换热侧的换热工质压力、流量、温度、换热量等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b) 1 系统蒸发器侧工质压力、温度、流量、换热量等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C 系统冷凝器侧工质压力、温度、流量、换热量等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DB11/T2038—2022

8.4.3用于逻辑控制与运行状态监测的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应工作正常、通讯正常、响应及时,满 足对中深层*热井下换热供热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设计要求,并能正确显示监测结果,实现设备联 动、自动调节、自动保护等功能。

a 供热系统性能测试验收选择在采暖季,测试周期不小于20天,宜选择供暖季12月20日后的 最大负荷需求阶段; b) 系统的性能测试在系统负荷率达到70%以上进行; C) 测试系统的并下换热侧温度和流量、负荷侧温度和流量、热泵机组的用电量、循环水泵的流量 频率和用电量等; d) 热泵机房设备的各项参数记录宜同步进行,记录间隔不大于600s。

9.1.1控制监测系统应遵循简洁有效的原则,具备运行工况实时分析、参数报警、能耗能效数据分 析、存储、导出等基本功能。控制监控系统数据应实时传输并显示,数据报表的记录周期不大于10 分钟/次。 9.1.2用于计量的设备和传感器选型及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要求,现场设置传感器测量 的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匹配。供热计量应符合DB11/1066的规定。 9.1.3控制监测系统的仪表应定期进行标定,监测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宜进行在线能量平衡校核GB 18613-2020 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发 现较大误差或错误时应采取必要的更正和报警措施。 9.1.4能耗能效监测评估系统除具备本*、本系统的能耗能效监测评估功能外,还应预留数据上传 接口。 9.1.5对于供热规模大于20万平方米或*热换热并数量大于10口时,宜考虑设置不少于1个*下 换热井内沿程温度监测系统。

9.2.1并下换热侧系统和设备应监控的内容包括: a)单井循环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力、取热量; b)井下换热侧设备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力或压降; c)井下换热侧水泵耗电量、运行状态、运行频率。 9.2.2热泵及附属设备应监控的内容包括: a)设备运行状态,开启或停止、手动或自动; b) 1 设备的故障报警; c) 设备变频器工作状态,手动或自动,变频器控制频率和反馈频率; d) 机组蒸发器饱和温度、压力,冷凝器饱和温度、压力; e) 蒸发器、冷凝器两侧供回水温度、循环流量以及热量; f) 1 主要设备运行电流、电功率、累计耗电量以及热泵机组能效比; g) 用户侧供热干管及主要支路的流量、回水温度、压力、供热量; h)用户侧末端换热器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压力。 9.2.3当供热系统中包含辅助供热时,应包含如下监控内容: a)热泵供热侧系统热媒流量、温度、压力; e)车 辅助供热侧系统热媒流量、温度、压力; f) 耦合后最终的热媒流量、温度、压力。

DB11/T 2038—2022

9.2.4其他宜监控的系统和设备运行基本状态包括: a)供热站出口、最远端供热末端换热器或建筑物入口供回水温度; b 1日 电动阀门开关状态,连续调节阀门开度; C) 1大 水处理及定压补水装置开关状态、补水水量和补水漏水报警、超压报警、低温报警等故障报警 信息。

9.3控制管理系统要求

9.3.1控制系统宜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a)系统设备具备平台级、站级和就*级三级监控功能; b)可根据不同场景下的负荷预测结果,对中深层*热供热(井下换热)系统实际制热量、温度 水量等进行调节,并实现与用户侧相关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C) 根据运营需求实现碳排放控制策略、经济最优控制策略等策略选择; d) 控制系统可根据历史运行数据,结合预设气象等参数,自主选择最优运行策略; e) 1 满足井群或多个分布式能源站间的能量平衡及能源调度; f)实现主机群控、泵组控制等功能。 9.3.2供热系统各机电设备控制柜应具备与建筑自动控制系统匹配的通讯或控制的数据接口钢屋架制作与安装技术交底,应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