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803.2-2018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pdf

Q/SY 06803.2-2018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SY 06803.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9419
VIP资源

Q/SY 06803.2-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SY 06803.2-2018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pdf

Q/SY 06803.22018

f)数字化移交方案和目标。 6.2.2.2三维协同设计进度计划应以项目整体计划为基础,确定项目三维平台及数据库完成时间、各 阶段模型审查时间、施工版总图发布时间、埋地管网图发布时间、建构筑物基础施工图发布时间、最 终成果发布时间等,并报建设方或用户方批准后执行。 6.2.2.3三维协同设计策划阶段应发布相关协同设计规定和数据标准,并报建设方/用户方审查或批 准。主要规定如下: a)三维设计实施方案。 b)三维协同设计深度规定。 c)各专业材料设计规定、材料等级规定。 d)三维建模统一规定。 e)三维审查规定。 f)其他专业技术规定

TC/TES 1012-2018 纺织品及相关材料遮光性能测试方法 照度计法6.2.330%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6.2.3.130%设计阶段应以平面布局研究为主,并开展三维建模和三维审查。 6.2.3.2平面布局研究内容应包括全厂总平面布置、系统管廊布置、地下管网、全厂电缆桥架/电缆 沟布置、装置平面布置、模块化方案等。 6.2.3.330%三维模型设计应按研究方案完成,并进行碰撞检查和三维审查。 6.2.3.4平面布局研究及30%模型完成后,应发布全厂总平面图、全厂管网综合规划图、设备平面布 置图、模块拆分图、系统管廊平面图(含电缆桥架)、全厂埋地管网布置图等图纸。

6.2.460%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6.2.4.160%设计阶段根据已确定的布置方案,全面开展管道、设备、结构、建筑和电气、仪表设施 等的三维建模设计。 6.2.4.260%三维模型设计完成后,应开展模型碰撞检查和三维审查,并发布埋地管网、系统管廊基 础以及部分静设备(如塔器等)基础 部分 图纸和80%材料表(MTO)

6.2.590%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90%设计阶段为模型收尾阶段,各专业应根据设备订货资料完成模型更新和完善,并进行碰撞 和模型审查。

6.2.6100%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100%设计阶段应建立模型遗留问题清单,报建设管理方确认后,按项目管理程序批准施工图 维模型,并发布施工图纸和材料表(MTO,BOM)

7各专业三维设计流程及工作内容

三维协同设计参与专业宜包括工艺(含油气加工处理、热工、消防、工业给水、污水处理、注入 等专业)、配管、设备、自控、电气、总图、结构、建筑、通信、暖通、防腐、管道应力、管道材料 等专业。工程设计支持(EDS)专业负责平台建设与维护,并开展软件接口开发和设计模板定制,应 全过程参与。

Q/SY 06803.22018

7.2.1工艺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工艺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4执行

7.2.2工艺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4工艺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2.2.1不 根据原料条件和产品目标完成工艺模拟计算;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完成设备计算和智能PFD 设计。 7.2.2.2以智能PFD为基础,通过智能P&ID设计平台完成工艺系统P&ID设计;根据设备计算选 型、管道规格计算、阀门及特殊元件选择、管道等级选择、编号及编码等,完善P&ID图。 7.2.2.3通过数据集成平台,向下游专业发布工艺设计成果。 7.2.2.4接收各专业返回的管道材料等级规定、自控连锁要求、仪表规格参数、三维设计调整要求 等,升版P&ID及工艺参数,并更新工艺设计成果。 .2.2.5在三维设计过程中,工艺专业应根据三维配管结果对特殊的工艺要求(如泵汽蚀余量,重沸 器安装高度,安全阀入口管路压力降,放空系统流速等)进行复核,并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2.3工艺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2.3.1工艺计算模拟、智能PFD、智能P&ID、工程数据表、工艺管线说明表之间的数据应通过车 平台和数据传递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Q/SY 06803.22018

7.2.3.2智能P&ID应清楚地标示出设备、阀门、管线、仪表等所有工艺、自控元素及管道安装设计 内容和要求。 7.2.3.3设备、管道属性应包括编码、规格、(管道)等级、操作介质名称、介质状态、操作和设计 参数、隔热防腐、无损检测及吹扫试压要求等。 7.2.3.4工艺特殊件应进行编号,并编制工艺属性及性能要求数据表。

7.3.1配管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配管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5执行

7.3.2配管专业设计工作

图5配管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3.2.1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获取工艺P&ID、工艺设备、仪表参数条件,以及项目初始设备平面布置 和总图布置,开展设备平面布置、系统管廊平面布置、管道平面布置研究设计,并进行三维建模。 7.3.2.2通过布置研究成果,向各专业发布一次设计条件,供其他专业开展三维设计。 7.3.2.3根据工艺P&ID、设备采购资料、仪表采购资料,完成设备、管道、管道上仪表、管道支吊 架三维设计,并根据设计成果发布各专业二次设计条件。

Q/SY 06803.22018

3.2.4对多专业三维设计成果进行拿 代态,定期发布三维模型览文件,组织 审查会议,开展二三维校验和模 布设计成品

7.3.3配管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3.3.1管道建模输入信息应包括工艺单元号、管线号、材料等级、介质代号、管线规格、操作/设 计参数、防腐代号、绝热代号、无损检测类型、检测比例、热处理要求等内容。 7.3.3.2所有管道的支撑点应建立逻辑位号和逻辑点,大于或等于DN40的管道以及其他特殊管道宜 在模型中建立物理支架;应力管道支架形式和载荷应满足应力分析报告要求。 7.3.3.3管道三维模型应结合其他专业模型,进行管道碰撞检查。 7.3.3.4三维设计和校审应依据管道三维设计技术规定和相关标准开展

7.4.1自控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自控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6执行。

图6自控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4.2自控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Q/SY 06803.22018

7.4.2.1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获取工艺P&ID图及仪表设计(或者工艺)参数,建立仪表索引表,并 在仪表系统设计平台上开展仪表选型和仪表接线、安装等的设计。 7.4.2.2通过仪表选型设计和仪表接线成果,发布仪表系统设计成果,并向数据集成平台更新仪表类 型规格、仪表控制连锁逻辑等,完成工艺P&ID升版。 7.4.2.3在多专业三维设计平台上,根据仪表系统设计成果和多专业三维模型,开展非管道安装仪表 设施三维设计,主要包括仪表接线箱、变送器、报警器、可燃气体检测器、火焰检测器、电缆桥架 电缆穿线管、分析小屋等,并进行电缆敷设。 7.4.2.4根据三维设计成果发布自控布置设计成果, 7.4.2.5自控专业应参与三维模型审查,对管道上仪表的安装进行确认

7.4.3自控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4.3.1仪表位号、规格尺寸应与工艺设计、三维设计保持一致。 7.4.3.2自控三维模型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

7.5.1电气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电气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7执行。

图7电气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Q/SY 06803.22018

7.5.2电气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7.5.2.1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获取工艺、自控、设备、暖通、建筑以及消防等专业的用电负荷及控制 要求。 7.5.2.2在电气设计平台上,根据用电负荷数据进行负荷计算、电缆选型及电气一次接线设计。根据 用电设备控制要求,完成控制原理图,控制电缆选型及二次电缆设计,形成最终成果:配电系统单线 图、控制原理图、电力电缆表。 7.5.2.3在多专业三维设计平台上,根据电气设计平台的最终成果文件及各专业三维模型,开展配电 系统三维设计,设计内容应包括配电设备、照明灯具、接闪杆、户内外照明、操作柱、电缆桥架、接 线盒、穿线管与电缆通道的布置,完成电缆敷设以及电缆表剩余数据,并在电气设计平台上完成电缆 校验。 7.5.2.4电气专业应参与各阶段三维模型审查,根据二三维校验以及碰撞检查的结果调整电缆通道布 置和电气设备布置。

7.5.3电气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5.3.1装置内照明设计应结合设备、阀门、仪表以及安全通道的三维布置进行优化。 7.5.3.2电气三维模型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

.6.1设备专业设计工作

设备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8执行。

图8设备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6.2设备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Q/SY 06803.22018

7.6.2.1设备专业协同设计可按动设备、静设备两类开展设计。 7.6.2.2设备专业应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获取工艺设备性能需求参数和工艺设备选型方案(工艺设备 数据表),进行设计计算,并在工艺系统设计平台上完善设备数据表。 7.6.2.3负责提供各类机泵、压缩机相关专业所需设计输入参数:如水电气消耗量、驱动机功率 泵、压缩机功率曲线等。 7.6.2.4按设备图纸在三维设计平台中创建设备三维模型,或将设备三维模型导入三维设计平台。 7.6.2.5设备专业可根据项目需要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6.3设备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6.3.1工艺P&ID图、制造图纸、三维模型上的设备名称、工程位号、规格型号、管口编号、管口 型号、管口方位及高度应保持一致。 7.6.3.2设备的制造图纸、三维模型、结构基础定位尺寸或定位中心的一致性应进行检查, 7.6.3.3设备模型的建模深度应满足碰撞检查要求。

7.7.1总图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总图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9执行。

7.7.2总图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9总图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2.1在开展三维协同设计前,总图专业应通过接收各专业设计条件开展总图平面设计,并对全 网布置进行规划和综合,确定装置区、系统管廊、电缆沟、场地照明、地下管网,以及道路、挡 墙等的布置方案。

Q/SY 06803.22018

7.2.2在三维模型中创建或导人总图三维模型,并随各专业的设计深人,不断更新总图三维模型。 .2.3在三维模型上,总图专业应通过加载多专业模型,对厂区的消防通道、安全逃生、检修 、雨水收集排放进行综合分析,开展总图优化设计。 7.2.4总图专业应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7.3总图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7.3.1在三维设计平台中应建立总图坐标系和轴网,供各专业进行设计定位。 7.7.3.2围墙、道路、装置区地坪、其他地坪、挡土墙、电缆沟、排水沟等模型应可单独编辑修改, 并应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7.8.1结构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结构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0执行

7.8.2结构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0结构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8.2.1通过三维设计平台,获取各专业完成的结构条件模型,并开展本专业的设计与计算。 .8.2.2设计与计算过程中,结构专业分阶段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获取设备、管道布置以及相关信 息。并分阶段更新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结构模型,供相关专业展开三维协同设计。 .8.2.3当结构设计与计算采用结构专业三维设计平台时,结构专业三维设计平台与三维设计协同平 台应进行数据库匹配和相关数据传递接口开发。 7.8.2.4结构专业应参与各阶段的三维模型审查。

7.8.3结构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Q/SY 06803.22018

7.8.3.1结构模型应与相应版次的结构图纸一致。 7.8.3.2结构模型应有完整的轴线号。 7.8.3.3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三维模型对结构模型布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满足各专业功 能要求及结构设计的前提下,避让设备、管道及操作通道等,并对碰撞进行检查。

7.9.1建筑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建筑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1执行。

图11建筑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9.2.1通过三维设计平台或其他方式获取相关建筑条件,开展本专业三维设计。 7.9.2.2建筑专业应作为建筑厂房的拿总专业,对厂房内多专业模型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并分 阶段向三维设计平台发布建筑模型,供多专业开展三维协同。 7.9.2.3建筑专业应参与各阶段的三维模型审查。

7.9.3建筑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及建筑内其他附属设施设计深度及要求可参考GF

Q/SY 06803.22018

通信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2执行

7.10.2通信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7.10.2.1在多专业三维协同模型上,开展通信专业设备布局研究和建模。 7.10.2.2进行桥架的布置设计和通信电缆敷设,设计过程中可使用电仪桥架 7.10.2.3通信专业可根据项目需要参与模型审查

7.10.3通信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图12通信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0.3.1所有手动报警按钮、扩音对讲站、厂界防护、云台等通信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7.10.3.2通信设施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

7.11.1暖通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办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

图13暖通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1.2暖通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Q/SY 06803.22018

7.11.2.1通过接收工艺厂房三维模型,在暖通设计软件上开展供热通风计算、水力学计算,以及设 备设计选型,并发布相关设备数据表、流程图和水电需求条件。 7.11.2.2根据暖通系统设计成果,在三维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工艺厂房内部的供暖、通风及空调 系统的三维设计,并根据三维设计结果,对采暖、通风管道进行水力学核算。 7.11.2.3暖通专业可根据项且需要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11.3暖通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11.3.1模型中暖通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11.3.2暖通设施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主要包括梁柱、门窗、电缆槽体、接线箱、吊装 施、消防设施,以及其他管道。

7.12.1防腐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防腐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4执行

7.12.2防腐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4防腐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12.2.1在多专业三维协同模型上,开展阴极保护设施(阴极保护电源设备、电位传送器、阳机 日极接线箱、阴极接线箱、测试点接线箱、测试桩、电缆、电缆与管道连接点等)布置规划和建模 12.2.2防腐专业可根据项目需要参与模型审查,

7.12.3防腐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12.3.1模型中防腐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7.12.3.1模型中防腐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7.12.3.2防腐设施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

7.13.1管道应力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管道应力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5执行

Q/SY06803.22018

7.13.2管道应力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5管道应力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3.2.1管道应力专业数据集成平台上获取工艺管线表,生成项目管道临界管线表。 7.13.2.2根据临界管线表,从三维设计平台中获取对应管道和设备模型,导入应力分析计算软件, 进行管道应力分析计算。 7.13.2.3生成应力分析报告,同时将管道载荷数据返回三维设计平台,并向管道布置专业提出支架 设计要求。 7.13.2.4管道应力专业应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13.3管道应力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13.3.1应力分析采用的方法、应力合格评定规则、应力组合工况、应力计算参数规定以及管口 规定等应进行审查,并依据设计规定检查应力分析结果。 13.3.2管道载荷的合理性应进行评价,必要时修改管道走向,以降低支撑设计工程量,

7.14.1管道材料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管道材料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6执行。

Q/SY 06803.22018

7.14.2管道材料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6管道材料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4.2.1通过接收工艺专业智能PFD流程,完成材料选型设计,并发布材料选择图(MSD)、管道 材料设计统一规定,以及管道等级索引;并根据管道材料设计规定、管道等级索引表,以及管道壁厚 计算书,编制管道等级库和管道等级规定,由工程设计支持(EDS)工程师向工艺系统设计平台和三 维设计平台发布。 7.14.2.2通过接收工艺专业管道特殊件、特殊阀门、管道条件后,在数据集成平台上完善管道特殊 件数据表、特殊阀门数据表及管道表。 7.14.2.3管道等级库完成后,通过提取管道等级库中通用阀门的属性参数和材料编码,进人数据集 成平台,编制完善通用阀门数据表,供阀门采购和制造。 7.14.2.4材料管理平台通过获取管道安装材料数据,生成管道材料清单(BOM),并进行材料统计(MTO)。

Q/SY06803.22018

备料版材料清单,60%审查后发布预采购版材料清单(70%~80%材料量),最终模型批准后发布 0%材料清单,并开展材料请购工作。 4.2.6管道材料专业应建立和维护企业级材料编码库,并通过企业级材料编码库编制管道等级库 计管道材料

7.14.3管道材料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14.3.1管道外径系列、法兰标准、端部形式等应检查一致性,以保证管道的可连接性。 7.14.3.2各类管道组成件应准确定义,避免采购风险

7.14.4非管道材料数据库设计

7.14.4.1非管道材料数据库宜由材料使用对口专业完成。相关专业根据项目情况QB/T 1799-2011 冷磨柠檬(精)油,编制本专业材料 使用规定和材料分类清单,并通过企业级材料编码平台创建专业材料数据库和带编码材料手册,由 EDS专业在三维设计平台上发布使用。 7.14.4.2非配管专业基于三维模型进行材料统计可由三维设计平台或材料管理平台完成,最终统计 数据应进入材料管理平台。

7.15健康安全环保(HSE

三维协同设计过程中,应按HSE检查内容开展相关设计工作,并在各阶段进行专项审查。HSE 设计、检查主要内容如下: a)全厂应急逃生设计,包括逃生道路、逃生通道和逃生门等。 b)安全间距复核,包括防火防爆间距和定量安全分析间距。 c)噪声设备、明火设备、高温设备、高压设备、可燃液体(气体)储罐等HSE敏感性设备布置。 d)释放源分析与爆炸危险区域划分设计。 e)固定式消防灭火设施的可操作性、合规性分析与设计。 f)风向标、场地标识、防雷设施、防静电设施、应急物资的布置设计。 g)现场报警器、应急按钮、扩音通话站、扩音器、洗眼器等应急设施的布置设计。 h)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惰性气体、纯氧、蒸汽等介质的排放设计。 i)高低温设备管道防护设计,转动设备防护设计。 j)场地照明分析,场地视频监控分析。 k)人机工程审查。 1)其他防护设施和安全设备设计

工程设计支持(EDS)专

Q/SY 06803.22018

台功能给出合理化建议。 f)通过平台功能进行定制,辅助设计和管理人员快速进行设计进度查询、工程量统计、模型动 态浏览等。 g)定期收集各业务部门关于使用协同设计平台的意见反馈,协调解决专业间的协同设计问题。 h)在项目实施过程中,EDS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参与设计并配置专业负责人,负责平台系统 管理员工作,对项目数据库进行创建和维护,对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协同设计平台技术支持。 i)组织各专业对协同设计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GB 7251.7-201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7部分 特定应用的成套设备-如码头、露营地、市集广场、电动车辆充电站,并配合开展项目数字化移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