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15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西梓干渠第三标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西梓干渠第三标招标招标用施工设计图。

(2)现行国家标准和水利部行业规范、标准、施工技术指南。

(3)施工现场调查所知的水文气象实际情况。

T/CECS 633-2019 燃气用户工程不锈钢波纹软管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4)建设单位提供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西梓干渠第三标段工程招标文件。

(5)我公司多年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和我公司智库意见。

(1)遵循《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西梓干渠第三标招标招标文件》的原则。

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目标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在编制施组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技术设计文件资料,了解设计意图和现场情况,严格按设计资料和设计原则编制本施组,满足设计标准和功能要求。

(3)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原则。

按国家及水利部相关文件要求,在项目建设期间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切实做到管理制度化,人员配备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

严格按照建设业主的要求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4)全面落实“四化”支撑管理的原则。

全面落实“施工生产能工厂化则工厂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专业按工作面配备成套机械设备,以高标准机械化程度提高工效;对土石方、隧洞等工程,按专业化组织施工;坚持“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原则,大力开展施工现场信息系统建设。达到“工厂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各项要求,支撑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5)规范施工队伍管理的原则。

根据工程实施的需要,组建小型化、专业化的作业队伍。作业队直接受我公司管理,统一由我公司组织管理、培训,考核上岗。

(6)贯彻“统筹安排、科学组织,重点先行、分段展开,均衡生产、有序推进”的原则。

(7)积极推进高标准技术创新的原则。

以建设“优质、平安、绿色、和谐”工程为目标,积极吸收消化水利工程建设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打造社会和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优质型的百年不朽工程。

(8)建设和谐环境的原则。

环境、水体得到有效保护,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当地的民风民俗,与社会和谐相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施工环境。

西梓干渠第三标段起止桩号为13+750~21+861,渠道总长8111m,从烟堆山隧洞出口至梓潼江倒虹管进口。

开工时间为2013年4月,完工时间为2015年10月,总工期为31个月。

西梓干渠渠首接武都引水工程总干渠的玉皇观分水闸,干渠布置于川北盆地的梓潼江与西河之间,经梓潼、至盐亭县金孔镇止,全长108.131km,由66座隧洞(长58.884km),18座渡槽(长4.905km),5座倒虹管(长3.277km)及其间的明渠(长41.065km)组成,分成九个流量段,设计流量分别为:28.5m3/s,26.9m3/s,24.0m3/s,22.7m3/s,17.9m3/s,16.7m3/s,16.5m3/s,14.7m3/s,12.5m3/s。

为解决西梓灌区后段的供水保证率,干渠于第六流量段的末端设有一座囤蓄水库(金峰水库),干渠的入库桩号为凤后54+085.91m。

工区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河谷纵横,切割较深,河谷狭窄,耕地较分散,多属连绵起伏的深丘地貌,海拔高程400~700m,与梓潼江相对高差100~200m。

西梓干渠位于梓潼和盐亭县境内,有国道、省道、县道与渠线相交,沿渠线附近有乡村公路相连,各重点建筑物也有公路直达,对外交通较方便,另外为解决干渠建成后的管理,设计规划了一条沿渠管理公路(利用现有沿渠附近的地方道路、局部新修连接道路以及渠顶道路来满足运行管理交通需要),为满足工程施工需要,规划提前修建沿渠管理公路,在施工期加以利用从而解决场内交通的需要,施工期还需从现有交通干道上“T”接,局部修建进场公路即可满足场内施工的交通要求。

西梓干渠第三标段起止桩号为13+750~21+861,渠道总长8111m,从烟堆山隧洞出口至梓潼江倒虹管进口。渠道包括2座渡槽、3座隧洞和6段明渠。渡槽槽身段总长2002.24m,分别为邓家湾渡槽564m、宏仁渡槽1438.24m,进、出口渐变段均分别长20m、25m;隧洞总长588.10m,分别为敬家湾隧洞166.58m、独柏树1#隧洞167.26m、独柏树2#隧洞254.25m,独柏树1#、2#隧洞之间布置为暗渠,暗渠长80.40m,隧洞进、出口渐变段总长72.63m;明渠总长5277.64m。明渠上布置有3个放水洞、6座机耕桥、5座机耕涵、7处检修梯步等小型建筑物。

合同工程的工作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所有建筑物的建筑安装工程以及为完成本合同工程所需要的所有临时工程等。

2.1.2.1基本地质概况

西梓干渠起于梓潼县黎雅乡玉皇观总干渠分水闸,至于盐亭县金孔镇梨树山,全长108.131km。本次招标渠段为西梓干渠第一流量段(玉皇观总干渠分水闸~梓潼江倒虹管出口入凤凰水库)的第三标段。

本标段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处于涪江一级支流梓潼江右岸,总的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程540~700m,相对高差60~160m,为浅切割丘陵区,具构造剥蚀和侵蚀堆积地貌景观,山脊多为不规则条形山脊、或树枝状山脊、圆顶山包和侵蚀洼地相间的地貌。

出露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剑阁组(K1jg)之砖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紫红、灰黄中厚层状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坡、洪积堆积层(Q4dl+pl)之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等,主要分布在九根柏等侵蚀洼地、冲沟一带;

坡、残积堆积层(Q4dl+el)之褐黄、紫褐色可塑状粉质粘土,分布在斜坡、平台和洼地边缘。

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之川西褶带与川中、川北褶带的交接部位,未见区域性断裂,以褶曲构造为主,位于云凤场宽缓向斜的北西翼,岩层产状平缓,倾角1~3°。 根据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2008年6月11日批准实施的《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查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流漫滩、侵蚀洼地、冲沟及斜坡坡脚等处地段的松散堆积层的孔隙中,一般含水层厚度小,涌水量不大,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基岩裂隙水主要储存于基岩风化带、裂隙发育的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中,为相对含水层,受大气降水补给,一般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粉砂质泥岩(或粘土岩)的接触面附近以接触泉形式溢出地表,以季节性泉水为主,枯期流量一般不大。

2.1.2.2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本标段起于烟堆山隧洞出口后52.8m(桩号13+750),止于梓潼江倒虹管进口(桩号21+861),总长度8111m。布置建筑物有5座,其中渡槽2座,即邓家湾和宏仁渡槽,总长2002.2m;隧洞3座,分别为敬家湾隧洞、独柏树1#隧洞和独柏树2#隧洞,隧洞总长588.10m,其余均为明渠,明渠总长5277.64m。

(1)渡槽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设计拟定进口桩号凤前17+086.605,出口桩号凤前17+650.605,长564.0m,轴线方向由S46°24′E于桩号17+436.142处转为S59°35′E,进、出口底板高程分别为546.432和545.946m,渡槽底板距地面最大高度17m。水力坡降1/1200,设计流量为28.5m3/s,为排架式“U”型薄壳结构。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如下:

设计共布置14个墩(1~14号),墩间距12m,渡槽底板距地面高度一般小于10m,仅在山垭口处的6号~8号墩高度12~15m,因此,高度较大的6号~8号墩的墩基可置于弱风化岩体上;其余墩基可选择置于强风化下部岩体上,基坑开挖边坡均为强风化岩体,稳定性差,须及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设计共布置11个墩(15~25号),墩间距12m,渡槽底板距地面高度一般10~15m,最大高度17m,粉质壤土结构松散,强风化岩体破碎,承载力均低,建议墩基可置于弱风化岩体上;基坑为土层和岩石混合边坡,稳定性差,及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设计共布置20个墩(26~45号),墩间距12m,渡槽底板距地面高度一般2~6m,最大高度9m。粉质壤土结构松散,强风化岩体破碎,承载力低,但渡槽高度不大,墩基置于强风化下部岩体上,可满足持力层要求;基坑为土层和岩石混合边坡,稳定性差,及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位于宏仁乡横跨省道302公路,设计拟定进口桩号凤前17+798.3,出口桩号凤前19+236.5,长1438.2m,轴线方向由S82°28′E~N51°41′E,进、出口底板高程分别为546.019和545.290m,设计布置为板式基础或桩基的梁式排架“U”型薄壳结构,渡槽底板距地面最大高度11.0m。

设计共布置12个墩,墩间距12m,渡槽底板距地面高度一般4.0~6.0m,经设计计算当排架高度大于4m后,基础应力大于覆盖层的承载力0.22MPa,粉质粘土夹“姜石”不能满足墩基持力层要求,设计将墩基置于强风化岩体上,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基坑开挖边坡均为覆盖层,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差,须及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设计共布置24个墩,墩间距12m,渡槽底板距地面高度均小于4.0m,经设计计算当排架高度小于4m,基底最大应力小于0.25MPa,因此,该两段若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后粉质粘土夹“姜石”可作为墩基持力层,但基坑开挖边坡均为覆盖层,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差,须及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设计共布置81个墩,墩间距12m,渡槽底板距地面高度一般4.5~10.0m,经设计计算当排架高度大于4m后,基础应力大于0.25MPa,粉质粘土夹“姜石”不能满足墩基持力层要求,设计将墩基置于强风化岩体上,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基坑开挖边坡均为覆盖层,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差,建议及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或采取桩基。

(2)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进口桩号凤前15+254.784,出口桩号凤前15+421.367,长度203.6m,进出口底板高程为546.89m和546.81m,坡比1/2500,隧洞为城门洞型,底宽4.85m。轴线方向S51°29′E,岩层产状:N40°~60°E/NW∠1°~2°。

各类围岩的长度、比例分别为:Ⅴ类围岩总长69.8m,占34.28%,Ⅳ类围岩长133.8m,占65.72%。

进口桩号凤前16+329.772,出口桩号凤前16+497.029,长度167.26m,进出口底板高程为546.53m和546.47m,坡比1/2500,隧洞为城门洞型,底宽4.85m。轴线方向S24°38′E,岩层产状:N40~60°E/NW∠0~2°。

各类围岩的长度、比例分别为:Ⅴ类围岩总长40.0m,占26.46%,Ⅳ类围岩长111.2m,占73.54%。

进口桩号凤前16+571.408,出口桩号凤前16+831.682,长度254.25m,进出口底板高程为546.45m和546.34m,坡比1/2500,隧洞为城门洞型,底宽4.85m。轴线方向S30°33′E,岩层产状:N40~60°E/NW∠0~2°。

各类围岩的长度、比例分别为:Ⅴ类围岩总长82.1m,占31.17%,Ⅳ类围岩长181.3m,占68.83%。

(3)明渠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①明渠分段及工程地质条件

I为基岩类渠道、II为覆盖层与基岩混合类渠道、Ⅲ为覆盖层类渠道。

I(基岩类)和II(覆盖层与基岩混合类)渠道中:1代表砂岩;2代表粉砂质泥岩;3代表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4泥质粉砂岩。(1)为挖方段、(2)为半挖半填、(3)为填方。a为开挖边坡高度大于30m;b为开挖边坡高度10~30m;c为开挖边坡高度小于10m。

Ⅲ覆盖层类渠道中:1为土夹块碎石或砾卵石;2为粘土、粉质粘土或粉质壤土;

14+740.1~14+839.7

位于敬家湾隧洞进口前的一个山咀,出露粉砂质泥岩,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4~5m与5~8m,渠底板为弱风化~新鲜粉砂质泥岩。渠坡为强风化~弱风化岩体,渠道开挖深度10~13m,开挖渠坡稳定性差。粉砂质泥岩为软质岩,强度低,易风化,抗冲刷能力差。

①渠道开挖后,及时封闭并采用全断面衬砌;

③采取护坡措施,并设置马道。

13+978.6~14+129.4

14+514.9~14+740.1

该类型渠线一般通过侵蚀洼地间的山嘴或隧洞进出、口前的斜坡,一般基岩裸露,岩性为粉砂质泥岩,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4~5m与5~7m,渠底为弱风化~新鲜粉砂质泥岩。渠坡为强风化~弱风化粉砂质泥岩,渠道开挖深度一般3~8m,渠道开挖深度不大,开挖渠坡基本稳定。粉砂质泥岩为软质岩,强度低,易风化,抗冲刷能力差。

①渠道采用全断面衬砌;

②施工时采取相应临时护坡工程措施。

13+885.3~13+978.6

14+129.4~14+232.4

15+627.8~15+725.6

16+861.7~16+954.2

渠道通过侵蚀洼地边缘或斜坡地带,出露粉砂质泥岩,地面高出渠底一般1~4m,局部低于渠底板,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3~5和4~6m,该段开挖深度1~4m,填方高度2~3m。填方侧应清除破碎和松动岩体,基础置于较完整岩体上。

①填体基础置于较完整岩体上;

②渠道采用全断面衬砌。

10+939.1~10+957.1

12+089.9~12+124.9

12+214.9~12+277.7

分布在敬家湾隧洞出口后的一个冲沟尾部,冲沟沟床坡度15~18°,出露粉砂质泥岩,渠道中心线处地面低于渠底1.0~2.5m,填方高度4.0~6.5m。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破碎,强度低,压缩变形量较大。

①建议加强对地基表层处理后填筑;

③渠道采用全断面衬砌。

16+300.0~16+329.772;

17+000.0~17+069.3

分布在独柏树1#隧洞进口前斜坡和敬家湾渡槽前的小山丘,基岩裸露,开挖坡高一般10~14m,渠坡、渠底为强~弱风化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岩层产状近水平,整体较稳定,但粉砂质泥岩开挖暴露后易风化剥落,边坡开挖高度较大,局部稳定性差,风化岩体也存在渗漏问题。

①对渠堤边坡粉砂质泥岩进行护面处理;

③建议设置马道及地表排水沟。

14+232.4~14+364.9;

13+131.3~15+254.784

15+421.367~15+627.8;

15+766.9~16+300.0

16+497.029~16+571.408;

16+831.682~16+861.7

16+954.2~17+000.0;

17+069.3~17+086.6

17+650.6~17+798.3

分布于隧洞进出、口附近缓坡地带和单薄山嘴平台,地形较平坦,基岩裸露,为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强风化带厚4~5m、弱风化带厚4~6m。渠道开挖深度3~8m,渠底板为强~风化化岩体,边坡稳定性较差,但存在渗漏问题,抗冲刷能力也差。

①对开挖边坡采取护坡措施;

②渠身采取全断面衬砌;

③采取相应的地表排水措施。

15+019.8~15+131.3

位于敬家湾隧洞进口前缓坡,出露粉砂质泥岩和砂岩,中心线地面高出渠底一般1~4m,外侧低于度地板1~2m,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3~5和4~6m,内侧开挖深度2~6m,外侧填方高度6~7m。填方侧应清除破碎和松动岩体,基础置于较完整岩体上。

①建议加强对地基表层处理后填筑;

③渠道采用全断面衬砌。

14+839.7~14+915.2;

渠道通过IP71附近斜坡,覆盖层厚0~2.5m的坡残坡积之粉质壤土,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强、弱风化带厚分别为3~4m与4~5m,渠槽内侧开挖深度1~3m,外侧填方高度2~4m,渠底板为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存在渗漏问题,抗冲刷能力差。

①渠道外侧须清除土层后填筑于岩体上;

②渠身全断面衬砌处理。

14+364.9~14+514.9

位于IP67~IP68之间的侵蚀平台后边缘,14+364.9~14+434分布厚0~3m坡残积之粉质壤土,其余出露粉砂质泥岩,填方高度5.0~6.5m。覆盖层结构松散,强风化表层极破碎,不宜作填筑体地基。

①清除土层和表层极破碎岩体后填筑;

②渠身全断面衬砌处理。

14+915.2~15+019.8;19+441.8~19+522.0;19+791.3~19+886.1;21+008.4~21+410.6;21+500.0~21+861.0;

位于井子坪,梓潼江右岸Ⅲ级阶地,地形较平缓开阔,覆盖层厚3~19m,其上部为冰水堆积之粉质粘土夹姜石,厚5~16m,表层0~2m松散,中下部呈可塑状,具中等压缩性、饱和抗剪强度较低、弱膨胀性;下部为砂卵砾层,厚0~3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渠底板为粉质粘土夹姜石,渠槽开挖深度2~4m,填方高度2~3m,渠道开挖均为覆盖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②填方渠基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后并采取工程处理后填筑;

13+750.0~13+885.3;

19+236.5~19+441.8;19+522.0~19+791.3;19+886.0~21+008.4;21+410.6~21+500.0

主要位于井子坪,梓潼江右岸Ⅲ级阶地,地形和基本地质条件同上,地面高程一般低于渠底板5~7m,最大达11.5m,渠身全为填方,渠基均为粉质粘土夹姜石,其透水性微弱,结构松散,饱和抗剪强度及承载能力均较低,压缩变形量较大。

②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后并采取工程处理后填筑;

③地表宜设置排水设施。

②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明渠多以傍山渠道为主,沿线地貌单元主要为斜坡、缓坡、局部为陡坡、侵蚀凹槽,小冲沟、山前台地及垭口等,除零星分布坡残积层、坡洪积层等覆盖层外、出露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渠道边坡的类型主要有覆盖层土质边坡、基岩类边坡、基岩与覆盖层混合类边坡。覆盖层渠道边坡其稳定性一般较差,施工开挖后易产生垮塌或小范围坍滑等失稳现象,应采取相应的护坡支护措施;渠道基岩类边坡均为互层状结构,边坡稳定性总体较好,但大多在风化、卸荷带内开挖,砂岩中卸荷裂隙较发育,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岩石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弱,粉砂质泥岩在含水量变化(失水)和天然结构被破坏的的条件下,易产生软化及崩解破坏,施工开挖后,边坡岩体易产生风化剥落、掉块,特别是上一层的卸荷松动砂岩易沿下伏粉砂质泥岩顶面产生垮塌,建议对渠道开挖后边坡及时封闭并采取相应的护坡支护措施,若开挖边坡高度大于8m的宜设置马道;基岩与覆盖层混合类边坡,自然边坡稳定,开挖时上部土层可能沿下伏基岩卧坡面产生垮塌,稳定性较差,建议在基岩顶面预留平台并及时支护。建议开挖坡比:覆盖层,1:1.25~1:1.5;强风化岩体,1:0.75~1:1.0;弱风化岩体1:0.5~1:0.75;新鲜岩体1:0.5。

B、渠道抗冲刷和渗漏问题

明渠线路大多傍山布置,渠道底板和渠身多数位于风化岩体上,部分位于覆盖层上。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结构松散,物理力学指标较低;基岩岩石强度一般都较低,风化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较差,其共同特点是抗冲刷能力均较弱,且风化带岩体其透水率一般为10~15Lu,局部大于100Lu,属中等~强透水层,存在抗冲刷能力差、渗漏及渗漏对外侧临空边坡稳定有不利影响等工程地质问题。建议对渠道进行全断面衬砌。

2.1.3.1流域概况

西梓干渠灌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涪江、梓潼江、西河将整个灌区分割为两个狭长地带。按相对高差大体可分为深、浅丘两大部分:涪江与梓潼江之间属浅丘地貌,海拔高程400~600m,相对高差50~100m,地势开阔平缓,起伏较小,耕地集中成片,梓潼江与西河之间JCT 2536-2019 水泥-水玻璃灌浆材料,由于河谷纵横,切割较深,河谷狭窄,耕地较分散,多属连绵起伏的深丘地貌,海拔高程400~700m,相对高差100~200m。

流域内水系发育,多呈树枝状分布,灌区内农耕发达,山坡多为幼林覆盖,植被良好。

2.1.3.2.气象特征

灌区位于秦岭山脉以南、我国季风区西部。因受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明显。且秋暖,春旱,夏长,霜雪少。一年中春夏多旱,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多绵雨,冬无严寒雨量少,多阴天,日照少,无霜期长。

灌区内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蒸发则递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60.9~1089.6mm,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七、八、九月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62.6%,多年平均蒸发量905.4~1302.7mm。四、五、六月三个月为451.8mm(占37.4%)。

2.2.3.3西梓干渠沿渠小流域及坡面洪水

西梓干渠由总干渠玉皇观分水到盐亭县金孔镇为止,全长108.131km,根据地形和暴雨的分布情况可分为上、中、下三段,玉皇观分水到梓潼江为上段,梓潼江至金峰囤蓄工程为中段,金峰囤蓄工程以后为下段。西梓干渠渠首设计流量28.5m3/s。

西梓干渠的渠道由西北向东南分布,由于渠道大多沿分水岭走向。明渠经过的地区则受小流域及坡面洪水的影响,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一般发生在每年6~9月,洪水也相应的发生在6~9月。由于坡面陡峻,集水面积小GBT+1499.1-201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所以洪水汇流快,历时短,陡涨陡落。

西梓干渠小流域及坡面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渠首~梓倒)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