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卧龙)

施工组织设计(卧龙)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89.63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施工组织设计(卧龙)

卧龙镇熊猫苑后山斜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1.1编制依据和工程范围

1)施工招标文件及补遗书;

2)现行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规范、验收标准、行业标准;

DB41/T 1197-2016标准下载3)现场踏勘调查资料及我公司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卧龙镇熊猫苑后山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内容有:坡面清危、裂缝封填、被动防护、砂浆锚杆、主动网、岩腔支补、预应力锚索、生物绿化等工程措施。

熊猫苑后山不稳定斜坡位于汶川县卧龙镇东面约7km,巴郎河右岸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内侧,行政上属卧龙镇足木山村,S303省道从其对面通过,地震前交通较便利;但受地震影响,众多崩塌使道路被堵断,已抢通,但路况仍较差。

巴郎河为区内主要河流,也是幸福沟泥石流的主河,发源于巴郎山东麓,呈东西向纵贯卧龙特区,于映秀镇汇入岷江。巴郎河纵坡较大,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径流面积1742km2,多年平均径流深度1124mm,径流量19.6亿m3。

熊猫苑后山斜坡主要发育4个危岩带,分别为1#危岩带、2#危岩带、3#危岩带、桥头危岩带。危岩带内地形坡度较大,岩体坠落后,沿着陡坡崩落,势能极大,可能产生的威胁为较大。对下方规划重建区内的大熊猫、饲养人员、大熊猫圈舍及各种建筑设施等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1.1.3治理工程措施

1、熊猫苑后山1#危岩带

1#危岩带主体采用清危+裂缝封填+被动防护+绿化工程。

危岩带首先以清除危岩为主,施工前清除危岩带表面已经松动危岩体,对表面裂缝进行封填,在坡脚设置拦石网以防治落石危害。

2、熊猫苑后山2#危岩带

2#危岩带主体采用清危+岩腔支补+裂缝充填+格构锚固+柔性网+被动防护+绿化工程。

危岩带首先以清除危岩为主,施工前清除危岩带表面已经松动危岩体,对表面裂缝进行封填,对危岩带岩腔进行封填支补。对危岩带上部危岩采用格构锚固锚固,并结合GPS2型柔性网使用,并在坡脚设置拦石网以防治落石危害。危岩带表面采用藤蔓植物绿化。

3、熊猫苑后山3#危岩带

由于3#危岩带落石范围主要在坡脚,仅零星落石滚至坡脚,因此对3#危岩带仅采用清危,并封填岩腔。

桥头危岩带面积较大,危岩带主体采用清危+岩腔支补+裂缝充填+支撑挑梁+系统锚固+柔性网+被动网+框架棚洞+绿化工程。

1.1.4主要工程数量

本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详见“工程量清单”。

1.2.1施工组织机构

施工组织机构见下页框图。拟派往本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见投标文件附表。

1.2.2施工队伍安排

项目经理部和工地中心试验室安排在熊猫苑附近,租用当地民房。本工程各队伍任务分工划分如下:

灾害治理施工队:负责本工程坡面清危、裂缝封填、被动防护、岩腔支补、格构锚固、柔性网、系统锚固、绿化等工程施工。施工队下分施工队一队、二队、三队,具体布置位置进场后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布置。

施工驻地及有关场地布置见表5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施工区路况较差,交通条件较为困难,且进入熊猫苑道路较窄,汽车和农用车均无法通行,所有建筑材料及施工设备均需人工二次转运至施工区,运距约1000m。施工时需修建施工便道约1km。

临时房屋主要采用活动房屋或砖混房屋。

施工区位于县城南侧,紧邻县城区,所在地供电条件较好,可从县城有关单位接电。施工用水也较为方便,可用自来水或南沟中抽水。

1.3.5混凝土拌和站

本工程施工时设2个混凝土搅拌站。1#危岩带和2#危岩带间设一个搅拌站,3#危岩带和4#危岩带间设一个搅拌站。详见施工总平面图。

1.3.6临时用地计划表

见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1、危岩带坡面上分布松动的危岩体,采用人工作业,避免放炮,同时避免对整个危岩带的扰动。现场根据块体大小确定采用风钻、风镐切割方法或相互结合使用。

2、危岩清除后采用人工装车转运,对于块体体积较大部分,破碎后装车转运。

3、清理顺序采用由坡顶向坡脚方向进行,在清危过程中避免诱发崩落灾害。。

4、坡面清危前应做好坡脚及周围的安全防护工作,并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设专人负责。

5、清除危石尽量减少由于人工松动危石而造成危岩体的整体崩落、弹跳、冲击。

6、杜绝在清除危石过程中诱发危岩崩落灾害,造成对其前方居民及建筑物的毁损。

7、在对裂隙较为发育的岩体进行清除时先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防护措施采用双排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以达到危岩体高度的2/3以上为宜。并采用钢缆及锚杆等进行固定,脚手架间采用竹跳板进行拦挡,并在外侧设置防护网,防止细小块体坠落。

8、人工清除后块石转运至安全区域,不得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1、进入高边坡部位施工的机械,应全面检查其技术性能,不得带病作业。

2、施工机械进入施工区前,应对经过线路进行检查,确认路基基础、宽度、坡度、弯度、桥梁、涵洞等能满足安全条件后方可进行。

3、施工机械工作时,严禁一切人员在工作范围内停留;机械运转中人员不得上、下车,严禁施工机械(运输车辆)驾驶室内超载,出渣车车厢内严禁载人。

4、挖掘机械工作位置要平整,工作前履带要制动,挖斗回转时不得从汽车驾驶室顶部通过,汽车未停稳不得装车。

5、机械在靠近边坡作业时,距边沿应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确保轮胎(履带)压在坚实的地基上。

6、装载机行走时,驾驶室两侧和铲斗内严禁载人。

7、推土机在作业时,应将其工作水平度控制在操作规程的规定以内。下坡时,严禁空挡滑行。拖拉大型钻孔机械下坡时,应对钻机阻滑。

8、运输车辆应保证方向、制动、信号等齐全可靠。装渣高度不得高出车厢,严禁超速超载。

9、施工机械停止作业时,必须停放在安全可靠、基础牢固的平地,严禁在斜坡上停车,临时在斜坡上停车,必须用三角木等对车轮阻滑。

10、施工设备应进行班前班后检查,加强现场维护保养,严禁“带病”运行,不得在斜坡上货危险地段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封填裂缝包括坡体内裂缝及坡面裂缝,补缝材料采用M30砂浆,采取人工自流注浆,注浆前应尽量清洁裂缝壁,浆体回缩后将缝顶补平。

1、裂缝清理:注浆前先剔除缝口表面的松散杂物,用气压为0.2MPa以上的压缩空气清除槽内浮尘。

2、注入浆液:清缝处理后,根据设计要求,对准缝口,根据不同入射角度插入注浆管,开始注浆;从下而上进行注浆,

3、拔出注浆管,封堵注浆孔:采用粘土或其他材料封堵注浆孔,防止浆液流失。

4、冲洗注浆管:注浆完毕,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注浆管,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处理废水,搞好清洁工作。

5、转入下一裂缝施工。

冒浆:在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沿土体孔隙往上串流冒出地面。冒浆处理时必须耐心细致,有时可能要多次反复处理;一般是在冒浆处用碎棉絮、麻絮或速凝水泥封堵,若封堵无效,则可采用降压、改变水灰比或孔隙灌浓水泥浆等办法进行处理。

串浆:在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从注浆孔内流出的现象叫串浆。发生串浆的原因是在地层中孔隙、裂缝较多,相互串连造成串浆通路。处理的办法有:

①适当延长相邻裂缝之间的注浆间隔时间;

②串浆孔和注浆孔同时进行压浆;

对危岩带斜坡坡腰较大岩腔采用C20砼进行封填,封填体科预埋少量短锚杆以保持其稳定性。危岩带底部岩腔采用M10浆砌块石进行封填支补。

1.6.1C20砼封填

砼封填施工前先剔除岩腔表面及岩腔内部的浮尘及松散杂物。

C20砼浇筑至距离岩腔顶部15cm,浇筑膨胀砼,再清除危岩体表面已经松动岩体。

砼由搅拌站统一拌和,砼运输车运至施工点。

在浇捣砼之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指派技术人员或专人检查各方面准备情况,待都已做好了准备工作,才能开始浇捣砼。

砼从开始搅拌之时起,浇注时限不得超过规范所规定的时间。在整个浇注过程中砼分层不大于500mm。砼灌入岩腔内应及时进行捣实,要避免漏振、欠振和超震。砼分层捣固时,为使上下层砼结合成一整体,振捣器应插入下层砼5cm。振捣器应尽量避免碰撞岩腔壁。表面振动的移动间距就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浇筑前底部应先填以5~10cm厚与砼配合比相同的砂浆,封填砼应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天于50cm。

如因特殊原因,砼浇筑时留有施工缝,施工缝处须待已浇砼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在继续浇筑前,施工缝砼表面应凿毛,剔除石子,并用水清洗干净后,先浇一层水泥浆,然后继续浇筑砼,同时应细致操作振实,新旧砼紧密结合。

砼浇筑完毕后,应12小时以内加盖草垫和浇水,冻期浇筑的砼,应养护到具有抗冻能力的临界强度后,方可撤除养护措施。模板和保温层应在砼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当砼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大于20℃,拆模后,砼应加草垫覆盖、保温,使其缓慢冷却。

1.6.2M10浆砌块石封填支补

浆砌块石支补施工前先剔除岩腔表面及岩腔内部的浮尘及松散杂物。

砌筑石块在使用前浇水湿润,石料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修凿干净。砌筑基础第一层砌块前,如基底为岩石,应将基底表面清扫、湿润,再座浆砌筑。如基底为土质,将基底整平,直接座浆砌筑。严禁抛石灌浆砌筑。砌体应分段分层砌筑,分段长度一般不超过10m,分段位置宜尽量设在沉降缝处,各砌筑段水平缝应大致水平,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差不宜超过1.2m。

锚杆为全粘结非预应力锚杆,锚杆采用HRB335级2Φ32螺纹钢筋,锚杆倾角均为5°,锚杆孔径150mm,孔内采用M30砂浆固结,锚杆间距为2m(垂直距)×2m(水平距)。

砂浆锚杆工程量较大,且在坡面上施工难度大,直接影响本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质量,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工程。详见“5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预应力锚索采用500KN级,4束Φ15.24mm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锚孔采用矩形分布,锚孔倾角为5°。

预应力锚索工程量较大,且在坡面上施工难度大,直接影响本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质量,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工程。详见“5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被动网防护工程量较大,且在坡面上施工难度大,直接影响本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质量,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工程。详见“5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表面较破碎危岩带,采用GPS2型柔性防护网防护整个坡面,防护网应与锚杆、锚索之间用锚墩连接牢固。

主动网防护工程量较大,且在坡面上施工难度大,直接影响本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质量,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工程。详见“5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4#危岩带坡脚处水泥路为进园唯一道路,为防治落石危害,修建棚洞。

2、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

(1)熟悉、校核施工图轴线尺寸、结构尺寸和各部位的标高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对照总图,现场勘察、校测建筑用地红线桩点、坐标、高程及相邻建筑物关系。

(3)测量仪器准备:光学经纬仪(DJ2)一台带弯管目镜;自动安平水准仪(DS1)一台;50m钢卷尺3个。以上测量仪器均应在施工前检定合格,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

(4)测量人员配备:测量工2~3人,验线员1人,上述人员均持有市建委颁发的上岗证书。

(1)依据本工程定位和高程点,建立本工程轴线控制网和相对高程控制网。

(2)轴线控制桩点按流水段的划分设置。

轴线控制桩的埋设方法应符合要求,钢板上十字凹槽表示轴线与相关尺寸交叉点。为防止控制桩遭受意外破坏,要进行保护并做好标志。

(3)经纬仪观测采用正倒镜取中定点,水准仪测量采用往返闭合测量方法,误差小于等于1.5mm。距离丈量采用同一把钢尺往返丈量一次,拉力为50N丈量结果当中应加入尺寸、温度、拉力、倾斜等改正数。

(4)轴线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根据规定本工程布网精度为二级,其中测角中误差±12(,边长相对中误差1/15000。

(5)轴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建立后,验线员进行复核合格后报工程监理查验。

(1)进场后,要立即将相对标高返至基坑的侧壁上,采用悬挂钢尺法进行传递,在基坑侧壁钉设标高控制桩,间距3~5m,并以此做为清底、垫层、筏板等施工的控制依据,其高程传递允许误差为±10mm。

(2)垫层施工前,以坑底轴线控制桩为依据两侧挂小线,用线坐标将各轴线点吊至坑底,全长复核后,放出垫层外边线及消防水池、集水坑边坡线。

垫层上测量放线前,首先对轴线控制网进行校测,然后架经纬仪(DJ2)于坑边轴线桩上,依次用正、倒镜方法向下投测轴线点投测允许误差3mm。

投测后,架经纬仪于垫层上,盘左、盘右转角校核角度,大钢尺往返丈量闭合尺寸。

弹出所有墙、柱边线、洞口线、集水坑位置线等,并将各轴线点返至底板防水护墙上,重点部位用红“▲”做上标记。

(4)顶板测量放线方法同上述第3条,但增加了柱边、墙边控制线,以确保框架柱、墙等位置准确。

(1)对建筑物的控制网进行全面校验,合格后再进行一层定位放线。

利用棚洞四周及中间轴线控制桩,架设经纬仪向一层地面投测轴线,用钢尺复核建筑物轴线尺寸,误差在允许范围内(±10mm),中间轴线整尺分出。

依轴线放出柱边线、墙边线及控制线。

一层柱拆模后将各轴线弹在柱身上,向上投测,起始点始终以一层轴线为后视,柱身轴线弹至顶层。

2)顶板高程传递:以一层柱身+50cm线向上排尺,得出顶板标高。高程竖向传递允许误差每层为±3mm。

1.11.2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混凝土垫层→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基础以上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一层柱预留钢筋调整复位→放线→柱钢筋绑扎、接头→验筋→预埋件预留→钢筋内杂物清理→合模→隐检→验收→柱砼浇筑→拆模→柱砼修整→组合钢模支墙→验模→浇筑墙体混凝土→拆墙体模板→顶板支模→验收清理→板底钢筋绑扎→预埋件预留→绑扎板负弯筋→清理、隐检→顶板砼浇筑→养护→护栏钢筋绑扎→护栏砼浇筑→养护。

(1)钢筋的采购和进场检验应严格按有关程序的要求执行。

(2)钢筋进场应备有出厂质量证明,物资人员应对其外观、材质证明进行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入库。

(3)使用前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抽样试验及见证取样,合格后方可使用。

(4)用于框架梁、柱、板的纵向受力筋要核算其屈强比,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

(1)钢筋在场外集中加工配料,运至施工现场后绑扎成型。

(2)钢筋加工前,应将钢筋表面油渍、铁锈、漆污等杂物清除干净。

(3)Ⅰ级钢筋末端需做180°弯钩。

(4)箍筋弯钩角度为135°,弯钩平直长度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5)根据钢筋使用部位、接头型式、接头比例合理配料,其不同部位、不同种类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全部钢筋混凝土墙、柱及与墙柱相连的主梁

(6)钢筋配料前认真核算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当超过3%时,箍筋应用焊接封闭环式。

(7)钢筋加工应严格按钢筋料表进行加工,其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8)加工完的钢筋半成品堆放在指定的范围内,并按单位《程序文件》规定进行明码挂牌标识,防止使用时发生混乱。

(1)钢筋连接分竖向和水平向钢筋接头。对(ф22的水平筋采用锥螺纹连接接头;(ф22的竖向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头;≯ф22的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2)用于焊接型钢、钢板和HPB235钢筋时,采用[43型焊条;用于焊接HRB335钢筋时,采用[50型焊条。

(1)框架梁上筋在跨中L/3范围内连接,下筋在支座处或弯矩较小处连接,且应避开梁端箍筋加密区。

(2)框架柱钢筋接头断面应按要求错开,其接头错开距离不小于35d,且不小于500mm。

(3)板面负筋在跨中搭接,板底钢筋在支座处搭接,搭接长度为36d,相邻接头截面间的最小距离(45d,且应大于500mm。

(1)框架梁中有接头的受力钢筋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的百分率:在受拉区机械连接接头不得超过50%,绑扎搭接接头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绑扎搭接接头不得超过50%。

(2)框架柱、钢筋混凝土墙中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不得超过受力钢筋总面积的50%。

(3)同一截面板筋搭接接头数量不得超过钢筋总数量的50%。

(1)框架柱的纵筋采用电渣压力焊,基础的纵筋采用焊接接头,梁的纵筋采用焊接接头,当梁钢筋直径≥22mm时,应采用焊接接头。

(2)钢筋焊接工艺、质量验收标准、钢筋焊接接头的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3)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焊接;焊工必须有焊工考试合格证,并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焊接操作。

(1)钢筋绑扎前应先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检查已加工好的钢筋规格、形状、数量、长度是否正确,并按预先确定的绑扎顺序将钢筋运至指定地点。

(2)钢筋保护层:基础底板为35mm厚,采用50×50×35的混凝土垫块;顶板为15mm厚;梁、柱分别为25mm、30mm厚,均采用混凝土垫块。

垫层浇灌完成后,混凝土达到1.2MPa后,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cm处绑扎第一个箍筋,距基础顶5cm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临时固定,然后绑扎剩余箍筋,保证柱插筋不变形走样,两道定位筋在基础混凝±浇完后,必须进行更换。

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得大于100mm(视设计钢筋直径确定),以防出现露筋的质量通病。

注意对钢筋的成品保护,不得任意碰撞钢筋,造成钢筋移位。

1)在基础底板进行柱插筋施工时,要严格核对图纸,确保钢筋型号及位置准确无误,所有插筋下端平直弯钩均应伸至底板底筋处绑扎牢固。

2)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的锚固长度及伸过轴线的长度要符合要求。主次梁相交处,次梁纵筋应置于主梁受力纵筋之上。

3)为防止柱插筋及甩出上层的搭接筋在浇筑砼过程中位移,柱立筋下端附加Ф12水平筋与底板上层筋绑扎连接,上端用Ф14临时定位箍固定。

4)梁、柱箍筋要按设计要求及有关规定对加密区、搭接长度范围内进行局部加密绑扎。

5)框架柱修整合模以后,浇灌框架柱混凝土时安排专人看管钢筋,发现钢筋位移和变形及时调整。

1)工艺流程:核验模板标高→弹钢筋位置线→绑扎底层钢筋→安放垫块→敷设专业管线→安放马蹄铁→标识上层钢筋网间距→绑扎上层负弯筋钢筋→申报隐检→隐检验收→转入下道工序。

2)顶板钢筋绑扎技术要点:

①顶板负弯筋直径较小,加设铁马蹬间距为600mm,梅花型布置,确保上层钢筋不产生挠度。

②板筋遇洞口时,当D<300mm时钢筋绕过洞口不截断;当D=300-600mm时,钢筋遇洞口处截断,每边配置2Ф12的加强筋;当D=600-1000mm时,钢筋遇洞口处截断,每边配置2Ф16的加强筋。

③绑扎完顶板钢筋后,及时搭设人行马道,防止下道工序施工时直接踩踏钢筋上,使钢筋产生位移及变形。

④浇筑砼过程中,安排专职钢筋工值班,发现钢筋位移和变形后及时修复,保证钢筋间距、位置、保护层符合设计要求。

(7)钢筋绑扎完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进行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钢筋在施工现场钢筋加工场加工后运到顶板上进行绑扎。

(2)钢筋的种类、型号及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的百分率等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3)对梁板上的预留筋进行整理,然后按照设计图纸和测量放线位置进行钢筋绑扎。绑扎时先绑扎立筋,立筋位置调好后再绑扎横向钢筋,若护栏设有预埋钢板,预埋钢板应在钢筋绑扎完毕后安装,钢板的位置高程应认真检查,确认无误后宜点焊在护栏钢筋上。

1)操作工人应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2)钢筋应调直后再下料,并严禁用气割下料,切口应与钢筋轴线垂直。

3)锥螺纹连接套应备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应进行复检。

1)加工的钢筋锥螺纹丝头的锥度、牙形、螺距等必须与连接套的锥度、牙形、螺距一致,且经配套的量规检测合格。

2)要认真做好钢筋丝头的逐个自检工作,并抽取10%的试件进行试验。

3)检验合格的丝头要戴上保护帽,并分类架空码放,确保钢筋和连接套的丝扣干净、完好无损。

4)连接钢筋时,钢筋规格和连接套的规格应一致,应对正轴线将钢筋用力距板手拧入连接套,确保轴向受力,拧紧值应满足规范要求,严禁超拧。

主体工程要达到清水混凝土的目标,主要依靠模板设计合理,安装精度高,拆模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方法正确。

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小钢模或木模,利用架子管或木方加固。利用螺栓与底板钢筋拉紧,防止上浮。模板上部设透气及振捣孔,坡度≤30°时,利用钢丝网(间距30cm)防止混凝土下坠,上口设井字木控制钢筋位置。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上搭设脚手架,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墙体模板面板采用5mm钢板,横肋采用[8槽钢,间距为300~350mm。竖龙骨采用[8槽钢成对放置,两槽钢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便于穿墙螺栓通过,间距为1000~1200mm。模板的两端焊接角钢边框,使板面结构形成一个封闭骨架,加强整体性。

1)柱模板采用钢覆面竹胶板可变截面模板,根据柱净高按标准长度配置,采用螺栓连接成整体,无需另设柱箍。施工时,可根据柱子尺寸调节模板尺寸,先两两拼装,然后用塔吊吊装,板缝间贴单面胶条,检查完垂直度及截面尺寸后,拧紧全部螺栓。

2)基础及顶板浇筑混凝土时,柱子四边预埋Ф12钢筋环,用来调节柱的垂直度及固定模板。

3)施工缝处模板处理:柱子根部在顶板混凝土浇筑后,弹出柱子中心及外皮线,木工用水泥钉在柱子四周外返模板板厚度处钉∠40×4角钢条。

柱子混凝土浇筑后,木工在柱顶施工缝处弹出水平线,然后用云石机切齐,再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缝处理。

本工程梁、顶板采用定型模板,梁底采用胶合板,梁底支撑采用碗扣架快拆体系。

模板根据尺寸整体配置,支设模板时,要求拉通线调整模板位置,保证梁顺直。本快拆体系待混凝土强度达到50%(约浇筑3天后)即可拆模,只要松动快拆头下面支撑木方子的水平托即可,支撑梁底立柱按规范要求时间拆除。

梁柱节点模板用定型模板。

1)护栏模板采用钢模板。钢模板的厚度、长度、横竖肋根据护栏尺寸、长度和模板周转次数确定。为了保证模板不变形,通常在模板边缘和部分横竖肋位置用槽钢加强。

2)为了固定模板,在模板底部预留穿墙螺栓孔。模板上采用槽钢作为加强竖肋,槽钢高出模板顶面100mm,在高出部分预留螺栓孔作为穿墙螺栓用。穿墙螺栓的直径和间距根据护栏和模板情况计算确定。

3)在靠近护栏的湿接头位置,施工时预埋一排短钢筋,作为支模板时的支撑。

4)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必须打磨光洁呈亮色,用洁净的棉丝擦拭,直至擦完的棉丝基本没有锈迹和脏物为止,然后均匀涂刷脱模剂。

5)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放线位置支设模板。模板底部的顶板面应先用水泥砂浆抹带找平。相邻的模板宜用螺栓连接,相对的模板用穿墙螺栓固定,模板搭接处夹海绵双面胶条密封。在护栏内侧利用预留的短钢筋作支点,采用脚手管、方木、钢丝绳进行加固。

6)模板顶面每隔1m左右应横放一根短方木,方木用粗铁丝与梁板上的预留钢筋拉紧压住模板,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上浮。

7)护栏上的真缝、假缝应在支模时根据设计位置设好。假缝位置可以在模板上对称帖上加工好的橡胶条,真缝位置宜采用两层三合板中间夹泡沫板的做法,以利拆除。

8)模板验收合格后,测量人员在模板顶部的槽钢上放出护栏顶面高程控制并用红漆标注。

(1)模板及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模板的接缝不大于2.5mm。

模板的实测允许偏差如表所示,其合格率严格控制在90%以上。

(1)由于该工程工期紧,施工进度快,模板数量按施工部署要求进行配备,满足流水作业。

(3)梁跨度大于4m时应起拱,起拱高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4)模板工程验收重点控制刚度、垂直度、平整度,特别注意外围模板、柱模、电梯井模板、楼梯间等处模板轴线位置正确性。

(1)非承重模板(墙、柱、梁侧模)拆除时,结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1.2MPa。

(2)承重模板(梁、板底模)的拆除时间如表所示。

达到混凝土标准强度的百分率%

(3)拆模顺序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

(4)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

(5)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过急,拆下来的木料要及时运走、整理。

1.11.5混凝土工程

1、框架梁、柱、顶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

2、基础及主体结构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罐车运输至工地,地泵输送至浇筑部位。

3、严禁向砼拌合物中任意加水以增大坍落度的错误做法。正常施工时应保持连续泵送,遇供料不及时或作业面上需要暂停的情况,宜降低泵送速度,维持连续泵送,尽量避免泵送中断。泵管发生堵塞时,应及时用木槌敲击等方法查明堵塞部位,待卸压后拆管排除。

4、框架梁、混凝土顶板、混凝土墙体均按流水段划分,分三次浇筑。

5、基础垫层及基础施工

基础垫层厚度为100mm,采用C10混凝土;基础采用C25混凝土。

1、  每次浇筑混凝土前1.5h左右,由施工现场专业工长填写申报“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由建设(监理)单位和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人员批准,每一台班都应填写。

2、  试验员依据“混凝土浇灌申请书”填写有关资料。根据砂石含水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材料用量,换算每盘的材料用量,写配合比板,经施工技术负责人校核后,挂在搅拌机旁醒目处。定磅秤或电子秤及水继电器。

3、  材料用量、投放:水泥、掺合料、水、外加剂的计量误差为±2%,粗、细骨料的计量误差为±3%。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外加剂粉剂→掺合料→砂子→水→外加剂液剂。

4、  搅拌时间:为使混凝土搅拌均匀,自全部拌合料装人搅拌筒中起到混凝土开始卸料止,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

强制式搅拌机:不掺外加剂时,不少于90s;掺外加剂时,不少于120s。

自落式搅拌机: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问的基础上增加30s。

5、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由施工单位组织建设(监理)单位、搅拌机组、混凝土试配单位进行开盘鉴定工作。共同认定试验室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组成材料是否与现场施工所用材料相符,以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如果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可以在维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混凝土分层连续进行,问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先浇一层5~10cm厚混凝土固定钢筋。台阶型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捣,每浇完一台阶停顿0.5h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插人的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上层振捣棒插人下层3~5cm。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防止预埋件移位。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比较大的混凝土,使用平板振捣器振一遍,然后用刮杆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收面前必须校核混凝土表面标高,不符合要求处立即整改。

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d,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d。养护设专人检查落实,防止由于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1)根据浇筑混凝土时的大气温度资料及水泥所产生的水化热预测底板中心最高温度可达50℃,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3∽4天内。

2)根据风力、气温情况调整浇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

3)基础应每100m2设测温点一个,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浇筑层上,从平面上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从高度上应包括底、中、上三个部位。

4)根据混凝土早期升温快、后期降温较慢的特点,测温采用先频后疏的原则,测温从覆盖养护后开始,每3小时测一次,5天后每4小时测一次,7天后每6小时测一次,当各部位混凝土养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误差均不大于25℃,可以撤除保温材料时,方可结束测温。

①测温人员要按时测温,如实记录,签字整齐,测温结束后要及时上交主管工程师进行归档。

②应如实记录裂缝观察情况,并及时归档。

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7、混凝土墙、框架柱:

(1)混凝土墙、框架柱混凝土均按流水段分为三次浇筑。混凝土墙的垂直施工缝设在设计的混凝土后浇带处。

(2)浇筑墙、柱混凝土前,应将原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松散混凝土及杂物,用钢丝刷刷并用高水冲洗干净,在施工缝上涂刷水灰比≤0.4的水泥浆二遍,均匀浇筑50mm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无石子水泥砂浆,以利于新旧混凝土结合。

(3)墙体砼浇筑时先从墙体一端开始循环浇筑,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分层厚度控制在450mm,墙、柱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施工缝留在梁、板底。顶部应拉线抹平、无松散砼、并且将粘附在钢筋及模板上的水泥浆及时清理干净。

(4)墙、柱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移动间距不得大于370mm,并要做到插点均匀、表面泛浆,不再冒泡为止,不得漏振、过振。

(5)柱及墙体节点处钢筋稠密部位采用振动棒重点振捣,并配Ф30振捣棒振捣,防止出现漏振。

(6)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将上口钢筋上的混凝土、落地灰清理干净。

(7)拆模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

(1)梁、板混凝土按流水段分为三次浇筑。梁、板混凝土施工缝设在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后浇带处,并留成直缝,施工缝处设钢丝网和木模进行封堵。

(2)梁、板应同时浇筑,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混凝土一起浇筑。

(3)浇筑梁混凝土时,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分层厚度控制在450mm。

(4)梁、柱相交节点处钢筋稠密部位采用振动棒重点振捣,并配Ф30振捣棒振捣,防止出现漏振;楼板混凝土用平板振捣器平拖振捣。

(5)混凝土浇筑完终凝后及时浇水养护。

(1)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混凝土生产和运输的方式。混凝土到现场后应先检测塌落度,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2)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在一个集中下料,防止形成起伏不定的界面。每层浇筑厚度不得超过300mm。浇筑到护栏的倒角位置应暂时停止下灰,待该范围振捣完成后再继续浇筑。分层浇筑间隙时间应不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

(3)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0~100mm,振捣棒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严禁振捣棒直接接触模板。每一次振捣必须振捣至混凝土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时方可提出振捣棒。

(4)振捣完成后对护栏顶面混凝土进行抹面施工。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根据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菱角不致因拆模而损坏时方可拆模,对护栏表面和真缝进行清理后。

2)洒水养生应安排专人负责,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应可根据气温、湿度和水泥品种、外加剂情况等,酌情延长或缩短。

3)护栏拆模后,模板下抹的砂浆带应及时剔除,清理干净。

1、回填土施工前,首先应进行土壤击实试验,根据回填土的最佳含水率及干容重,来确定回填用土的含水率控制范围及压实遍数。

3、回填土应做到配比准确、拌和均匀、含水率适中。

4、回填土施工时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控制在250mm内。

5、回填土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每层至少夯实三遍,并做到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并加强对边缘部位的夯实。

6、每层夯实后,应进行环刀取样检测其夯实密度,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层土的回填。

7、回填土的质量控制:

(1)基槽取样:每层按长度每30m取样一组。应在每层压实后的下半部进行取样。

(2)回填土的干密度不得小于最大干土密度的93%。

1.11.7脚手架搭设

1、支架基础及预压处理

根据现场情况,将地基处理成台阶形式,并在两边沿着坡度方向开挖形成截水沟,以避免雨水浸泡和冲刷台阶。用打夯机将各台阶夯实后,在各台阶上浇注一层厚度为15cm的C15砼。地势较平的地方,用机械将地面整平,打夯机夯实后,用砂浆或砼封闭,基础四周挖排水沟以避免雨水浸泡支架基础。

基底处理后应进行支架预压,以消除地基沉降影响及支架的非弹性变形,检查支架的稳定性、安全性。支架预压应连续进行,第一施工段砼浇筑前必须将相邻两连接段的支架预压完成。

搭设要求:竖杆要求每根竖直均采用单根钢管。立竖杆后及时加纵、横向平面钢管固定,确保双排脚手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双排钢管脚手架搭设完后,应测量放样确定每钢管的高度,并在钢管上做上标记,对高出部分的钢管用电焊机切割,保证整个脚手架的高度一致并满足设计要求。

(1)支架宜采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构件拼装。无论使用何种材料的支架,均应进行设计,并验算其强度和稳定性。

(2)支架应稳定、坚固、应抵抗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偶然冲撞和振动。

(3)支架安装完毕后,应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接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全面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

在坡脚种植藤蔓植物以美化危岩带表面。

沿危岩带坡脚或开挖边坡坡脚地带线采用砖砌筑一培土槽,槽宽0.5m,高0.8m,槽内人工培土(耕植土、肥料、保水剂等),并选取适应该区气候的藤蔓植物作为绿化植物,苗木高80cm以上,种植间距为1m左右一株,局部可以辅以细竹竿搭设架子,有利于藤蔓植物顺坡生长。

点穴→挖坑→栽植→施肥养护→顺坡生长。

根据地形地貌,用皮尺配合钢卷尺,在空地定出种植位置,其间距偏差不宜大于50cm,用人工挖出坑穴,坑深不小于30cm,且坑周围用块、片石加固做成树池,将选好的苗木植于坑穴中,用湿润的耕作土覆盖,定期采用人工浇水,施肥进行养护,到苗木成活。

1.13.1监测目的和任务

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变形监测、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检查监测。

2、监测灾害体的变形动态,对其变形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3、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确保施工安全;

4、反馈设计,知道施工;

施工期监测方案:在施工中建立临时监测点,观测危岩带变形情况,以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建立由基准网和危岩观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由于熊猫苑危岩带规模较大,在建立监测网时危岩带观测点主要选择稳定性极差、规模大、危害性严重的危岩段上。监测以简易监测为主,发动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监测等级:危岩监测点按“规程”变形测量的三级精度进行,基准点按“规程”变形测量的二级精度进行。

危岩监测的方法:根据实地具体条件,采用视准线小角法、极坐标法及测角前方交会法。

锚杆、锚索应力监测:选取有代表性且锚固措施治理的危岩带观测断面上各布置1支锚杆应力计,用以监测锚杆的应力情况,其设计高程与多点位移计水平相距50cm,共计6点。在锚杆应力计设计位置上裁截锚杆1/2长,将锚杆应力计对焊在锚杆上兵与锚杆保持同轴。多点位移计、锚束应力计各传感器电缆,在每个断面设一测点,并加以妥善保护。

裂缝观测:在危岩区内具有明显裂缝的地表、水沟、公路等处布设3组裂缝某医院急救中心扩建工程桩基及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secret,具体位置在实地选布。使用游标卡尺或伸缩缝仪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化量,裂缝宽度数据量至0.1mm,实际量取的距离不是裂缝的宽度,但不同时间量取的差值即为裂缝的变化量。

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分为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别检查三类:

a、经常性检查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制度,具体规定检查时间、部位、内容和要求,确定经常的巡回检查路线和顺序,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检查;

b、定期检查一般在每年的汛前、讯后及其他情况(如暴雨以后),由主管单位负责组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危岩工程进行较全面或专门的检查。

c、特别检查是当危岩工程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现象或其他危险迹象时,工程主管单位将临时组织专门人员迅速对工程进行专门检查。

d、巡视检查项目和基本内容:危岩是否继续开裂、滑移、隆起或其他破坏现象。检查方法一般用眼看、耳听、手摸、鼻嗅、脚踩等,并以锤、钎、钢卷尺、放大镜等各种简单工具,必要时采用录像、摄影灯方法进行。

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pdf(2)监测工作实施步骤

1)为尽快采取预警系统,三角网点的建立应尽快形成(在崩塌危岩体治理工程开工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