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桥梁施工组织设计.doc

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桥梁施工组织设计.doc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6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桥梁施工组织设计.doc

1、本项目地处五峰县渔洋关镇,起点位于渔洋关镇北洞湾,向东经柑橘园、桥河、李家坪、麻溪冲、邹家山、黑松坳、滴水岩、天堰坡、天堰坪,止于S242省道。该项目路基采用路基宽度的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本标段全长1.1公里,起点桩号K10+900,终点桩号12+000。

(1)、桥梁1座:天堰坪大桥:

1、本桥平面位于S型曲线(R1=,A1=68.110,R2=,A2=45.826)上,中心里程桩号为K10+979.384,起讫桩号K10+915.384—K11+043.384,全长;

2、纵断面:纵坡部分位于直线坡,部分位于竖曲线上,前坡度4.0%,后坡度4.981%,竖曲线半径R=;

3、横断面:(防护栏)+(路缘带)+(机动车道)+(双黄线)+(机动车道)+(路缘带)+(防护栏)=SLT 722-2020标准下载,曲线上桥面按Ⅲ类加宽进行加宽;

4、上部结构采用跨径桥面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横向采用5片布置,20mT梁梁高,,中梁宽,边梁宽;

5、下部采用柱式桥墩,单排桩基础,每个墩2个立柱,立柱直径,桩基直径;当柱高大于,桩顶采用系梁连接,挡墩高大于,加设一道系梁;柱顶设1道盖梁,宽,高。桥台采用U台扩大基础。

(2)、涵洞5道(其中盖板涵3道,圆管涵2道),共计72.01米;

(3)、路基填方:1.33万方;路基挖方:12.03万方;7.5#浆砌片石挡土墙2300.9立方、C20片石砼挡墙8697.3立方;7.5#浆砌片石排水沟166.3立方;干砌片石549立方;7.5#浆砌片石护面墙1123立方。

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2、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

3、路基宽度:路基宽度,双向两车道,路幅布置为2×(车行道)+2×0.75(土路肩);

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7、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小桥涵、路基1/50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GT/T B)

三、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情况

1、项目区地处鄂西南构造剥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区,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部地带。山脉走向、地形地貌受区域构造线及地层岩性控制,大体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途经地段地势变化较大,总体地形西北高南东低,地形坡度一般20°~40°,沿线地形标高介于~之间,地形高差变化较大,最低点为渔洋河。根据地貌的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将地貌单元划分为构造剥蚀、溶蚀丘陵地貌区和河流侵蚀地貌区。

构造剥蚀、溶蚀丘陵地貌区主要分布在K3+400~路线终点,地面高程多在150~790m,相对高差100~300m,自然坡度为20°~40°,局部形成陡崖。山体多为岗脊、岗丘,植被较发育,覆盖层一般较薄,基岩多裸露。谷底多发育冲沟,堆积有较厚的冲洪积物、破积物。构造发育方向一般与山脊走向平行。

河流侵蚀地貌区主要分布在K0+000~K3+400,为渔洋河,地形呈台阶状,河底较平缓,堆积有较厚的冲洪积物,两侧为阶地,坡度缓,基岩裸露,三级阶地之上局部基岩裸露,地面高程150~210m,相对高差约60m。

2、五峰县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以雨量充沛,暴雨频繁,四季分明为特点,但受山恋叠嶂影响,小气候特种明显。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极大值可达以上,年均降雨为171天,最大月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多年平均蒸发量,潮湿系数1.55。每年4~10月的雨多,丰雨期的降水量占年总降雨量的80~85%,枯水季节(11月至翌年3月)的降雨量一般仅占年总降雨量的15%左右。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多盛行东南风,年均风速/S。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发育较厚松散堆积层的开阔低缓地带,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区内崩坡积物块石土发育,富水性极弱,地表降水沿块石间近垂直下渗,在块石土与基岩接触面处形成季节性泉水排泄,块石土表层无地表流水。居民用水因难。槽谷地带土体为漂(卵)石层,富水性强,较稳定。

碎屑岩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志留系砂页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断裂带中。地下水以裂隙泉出露为主,风化带内含孔隙水,含水不均一,泉点普遍,一般0.05~0.5L/s,在地形地貌、构造条件有利于积水排水时,泉水流量可达10升/s。该类地下水长期富集于岩石裂隙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总体流量较小,但影响岩体力学性质,对路基边坡稳定有直接影响,开挖中应以防治、引排为主。区内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均较好,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第二章  项目部组织机构和目标

本合同段工程采用项目法组织实施,统辖全段施工,对本段的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及安全负责。

本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工期6个月,计划从进场,2015年9月完成全部工程。

施工准备:2015年2月1日~2015年3月1日;

路基土石方:2015年3月2日~2015年8月1日;

涵洞工程:2015年3月2日~2015年7月15日;

支挡防护:2015年3月5日~2015年8月1日;

排水工程:2015年4月15日~2015年8月30日;

桥梁工程:2015年3月2日~2015年9月15日;

其他工作在2015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

严格执行合同条款,按照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有关规范规程、设计图纸和业主以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施工,制定落实各项质量管理和保证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为优良,分项工程优良率90%以上,力争95%以上;分部工程优良率95%以上,力争98%以上;单位工程优良率100%;质量评分90分以上;工程外观:构造物表面光洁,桥面平整,线型顺适,环境美观,工程管理优良。

杜绝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消灭一切机械设备重大损失事故、交通运输重大事故和等级火灾事故,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消除施工中的各项安全隐患,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重视环境保护,避免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不破坏可视范围景观,保持沿线自然状态,建设生态典型示范性工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廉洁勤政,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第三章 施工准备工作安排

组织各类技术业务人员,全面熟悉设计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对整个工程的施工布署、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及其进度、质量、安全、文明环保、资源消耗作出科学的安排;使全部工程施工和分项工程施工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规范进行。同时更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使其更加详尽并具有可操作性。

1、生产与生活临建设施

根据本合同段工程的特点,结合总体施工方案和计划,按照工程需要配备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成立相应机构部门,同时根据本标段的交通运输网、设计部门的建议和经过实地调查确定的筑路材料场等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对各施工任务进行划分,详见《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图》。具体说明如下:

根据我单位施工力量及本标段的工程特点,我单位在进场后即成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设在K52+500右侧100米处,租用当地民房作为项目部生活及办公场所,K53+900左侧50米处设工地试验室。

2、各工区的布置及主要的施工任务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拟设置工区2个其中:

1】一工区:一工区设在K51+700右侧处的民房,负责K51+395.319~ K52+740段路基、桥涵、防护等施工任务;

2】二工区:二工区设在K53+900左侧的临时活动房作为营地,负责K52+740~K55+215.014段路基、桥涵、防护等施工任务;

在K53+900处左侧50米处设一座混凝土拌合站负责全线水泥混凝土的供应;并在该处设置小型构件预制场,负责全线小型构件预制工程的施工。

1号施工便道利用该标段起点242省道顺接主线修建;2号便道利用K52+700处原村级水泥路进入主线,再顺主线修建;3号便道利用K54+200处原石材厂道路进入主线;4号便道利用K54+460处原废弃便道进入主线;5号便道利用我标段终点原村民自建车路进入主线。

第四章 测量控制方案

控制点复测从设计院交桩后开始进行, 在不通视的控制点间适当增设转点贯通全线控制点,然后对各控制点进行复测,导线复测采用《工程测量规范》技术标准所规定的一级导线标准,用GPS复测。

复测时考虑前、后标段的衔接与贯通,应共用导线基点和水准点,以共用点计算复测成果。

二、控制点的加密和移位

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控制桩及资料,复测成果经过监理工程师抽检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控制点加密和移位,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地理环境和现有的测量工具进行控制点加密。

加密导线拟采用二级导线,布成附合导线(以满足施工需要为准),执行《工程测量规范》技术标准所规定的导线标准。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8″,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14000,方位角闭合差16,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10000,如导线全长小于,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根据二级导线标准,采用全站仪,在一测站水平角测一测回,观测两个方向的边长,形成对每个边的往返测量。加密的二级导线点即路线中线控制桩,执行《工程测量规范》技术标准所规定的二级导线标准, 满足(技术规范中)线路中线控制桩误差不大于1/5000的精度要求。

由于施工对桥涵部位水准控制点要求较高,因此水准点增设采用《工程测量规范》技术标准所规定四等水准测量标准,采取附合水准测量,平地限差,丘陵地区限差采用水准仪往测一次,水准尺为双面尺。视距长度控制在,前后视距差小于,累计距差小于,红黑面读数差小于。

根据现状地形及设计施工图进行全线纵横断面复核,起伏较大地段,应进行加密。纵断面复核从已知高程控制点开始,每左右与另一已知水准点闭合。纵、横断面复核后,报请监理工程师对纵横断面进行复检确认。

路基施工清表前对设计图提供的征地界桩进行复核,按设计图纸提供的详细断面尺寸结合实地标高测设公路占地,并用白灰撒线标记,作为清表依据。征地不足之处,上报驻地监理工程师、工作站及相关单位。

原地面清表压实后,进行一次横断面测量,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点桩号和新增的变化点桩号横断面,作为核算工程量及路基放样依据。路基放样分路堤和路堑两种。

路堤坡脚放样:首先把路基中桩准确放出,根据设计高程、横断面高程、和边坡坡比测放路基坡脚线。超高路段应考虑超高值。

计算公式:LL=B/2+(H+H1)*m; LR=B/2+H2*m(插图1)

根据每层填土厚度,控制每层路基宽度。

LL=B/2+DH*m;LR=B/2+DH*m

路堑开挖线放样计算公式:(插图2)

安排专人、分段调查沿线山坡岩土种类、成因、结构、岩体稳定性,坡面、坡脚受水流冲刷及地下水出露等情况,

根据路线中线测量时所放的中桩和边桩,用全站仪测量所设防护工程地段的纵断面。

涵洞采用坐标法放出中心点位,在中心点置仪器用已知控制点定向放出轴线,在轴线上中心点两侧定出四个栓桩点,用钢尺量测栓桩点至中心点的距离,施工中应用两个栓桩点随时恢复涵洞中心点。

采用全站仪直接放出结构边线。

在桥台顶标高检测合格后,准确测设出支座标高,放出T梁安装支座中心线,各种控制线至少检核两遍以上,确保准确性。

对桥面中心及桥中心点位平面测设精度要规范要求,边线由中心线向两边返出,各方向控制线要检核至少两遍以上,然后按设计尺寸弹出结构各部位墨线。

以上各步骤高程控制线均按设计尺寸,先由各工区进行放样,再由项目部进行复检,精度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后报监理工程师抽检。每一步骤均须监理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均应实测出各部位偏差值,并做好记录上报监理工程师。

六、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存档

凡属观测成果,均要有书面计算记录及草图,每日做好测量日志。测量日志包括人员、气压和天气情况。在整个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加入影像资料的收集,影像资料包括原地貌、施工工艺、各种会议、上级检查等。为保证工程竣工后资料及时归档,要求施工过程中按规范及时填写放线报验单和复核记录,并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签批后立即归档备查,确保资料完整无缺。

七、施工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1、经常对线路中心桩、高程点进行检测,丢失后马上补测,重新布点。测量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使用前需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复。

2、水准测量不方便的地方,如墩台顶,可用钢尺垂直传递在墩顶设水准点并与三角高程法相结合。

3、桥涵放样执行放样、复核制度,各点位都经过放样和复核两次同样的放样方法校核,保证点位的准确性。

4、外业工作中,注意保护仪器和保证测量人员安全。

第五章 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

针对本合同段的实际情况,安排两个路基土石方施工队伍进场完成全部主线及平交、改线、改沟等土石方工程。

路基挖方采用分级开挖分级防护,土方和软石直接采用挖掘机开挖,石方爆破开挖自上而下由内向外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等先进施工技术。

路基填方填筑前先做试验路段,根据实验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土石路堤、填石路堤压实质量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孔隙率采用水袋法进行。

路基正式施工前28天,选择长度路段进行填筑试验,总结机械组合、压实机械规格、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最佳含水量及碾压时含水量允许偏差等各种工艺参数,用以指导规模施工。

工艺流程:路基中线复测→边桩放样→路基清表→土石方挖运→路基整平→路基压实→整修边坡

清表完成并取得监理工程师认可,根据测量放出开挖边线,分层开挖,开挖前挖好截水沟、临时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当挖方土质发生变化时,重新测量横断面,计算工程量报监理工程师复核审批。用挖掘机配合自卸车作业,每层开挖高度左右,禁止土方爆破或掏洞取土。用推土机配合装载机、汽车作业时,将推松的土及时运走作为填料,以免浸水或水份蒸发,以保持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对于较短的路堑,采用横挖法。路堑深度不大时,一次挖到设计标高;路堑深度较大时,分台阶开挖;较长的路堑开挖采用纵挖法,当路堑宽度、深度不大时,按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开挖;其宽度、深度较大时,采用通道式纵挖法开挖。用机械按横挖法挖路堑,且弃土运距较远时,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进行;运距短可用推土机进行。纵挖法:先在路堑纵向挖掘一通道,然后将通道向两侧拓宽,上层通道拓宽至路堑边坡后,再开挖下层通道。每层开挖时边坡预留,以便该层完成后,用人工或机械将边坡刷好。土质路堑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预留保护层。

路基挖方至设计断面后,恢复中线、边线,通过自检合格上报监理工程师复核。如完工后仍留有非适用材料,按监理工程师要求的宽度和深度继续挖除,用批准的材料回填,非适用材料应按监理工程师要求作弃方处理。

3.1 开工前,根据地形、地质、挖深、爆破区内房屋和各种设施分布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爆破方案,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施工。

3.2 软石路堑采用D85等大型推土机松动后装车。坚石、次坚石爆破后开挖,边沟、边坡防护严格按施工图施工。石方爆破以小型及松动爆破为主。一般爆破基本上采用深孔梯段微差挤压爆破,按松动爆破或减弱抛掷爆破计算孔网参数及单位耗药量。预裂爆破,用于高边坡开挖,保证边坡率准确,坡面平顺,减少边坡岩层的破坏及扰动,孤石爆破用于大块岩石的解决。

3.3 当路堑较深时,横向分成几个台阶进行开挖;路堑既长又深时,纵向分段分层开挖,每层先挖出一通道,然后开挖两侧,使各层有独立的出土道路和排水设施。对风化破碎岩体,为保证施工中边坡的稳定和边坡防护的施工,采用阶梯式的边坡。当采用爆破法施工时,爆破后及时清理移运碎石。边坡清理,没有松石、危石等,凸出及凹进尺寸控制在30cm内,且面积超过1m2的区域采用M7.5以上浆砌片石或C15以上混凝土填平,并与岩面结合牢固。

3.5 开挖到位后,高出部分辅以人工凿平,超挖部分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材料回填并碾压密实,并同步进行边坡防护。

4.1 浅孔爆破法:

当石方开挖小于5米时,采用浅孔爆破法,其炮位置应交错布置形成梅花形。

式中:h=钻孔深度,H=挖方高度。

b、最小抵抗线W的确定:

c、炮孔间距a及排距b的确定:

图二:浅孔爆破沟槽式布置

d、药包量的计算:浅孔爆破多排布置炮孔时,采用松动爆破,则用:Q=0.33kabh

式中:k=单位耗药量 a=炮眼间距 b=炮眼排距 h=钻孔深度

4.2 深孔爆破法:

石方开挖深度大于5米时则采用深孔爆破,深孔爆破拟采用倾斜深孔爆破为宜,(炮眼倾斜为60°),因炸出的石块比垂直深孔均匀些,爆破后岩坡也较稳定。炮孔堵塞长度应大于最小抵抗线W,以免出现冲天炮而损失爆破能量。

a、深度炮最小抵抗线W数值的选用:

根据爆破要求,由现场试验确定,在设计中,初步估算可用下式:

W=0.034d (w=最小抵抗线 d=孔径)

b、炮孔的间距和排距的确定:

b=asin60°=0.87a

Q=kabh(kg) (前排孔) Q=kabht(kg) (后排孔)式中:H=爆炸深度K=单位耗药量 t=岩石夹制系数取1.05。为了使爆破岩石尺寸较均匀,深孔内分段装药,间距为40厘米。每段均应装设雷管。

药包

图三:分段装药深孔爆破

装药后即进行堵塞,对于堵塞材料的要求是:与炮孔壁磨擦作用大,能结成整体,充填时易于密实,不漏气。堵塞材料就地取材,可用1份粘土,2份粗砂,含水20%的松散堵塞物,填塞炮眼,填塞物要分层压紧,堵塞长度应小于最小抵抗线。在堵塞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导线绝缘良好。

4.3 石方边坡控制爆破:

当边坡采用潜孔钻,深孔光面爆破一次成型时,应严格控制量,深孔内应分段装药,炮眼间距不得超过1.6m,主要参数如下:

单孔装药量 Q=qaw q=松动爆破单耗药量

4.4 爆破工程的安全技术:

a、个别飞石安全距离:

Rp=KA20nW

式中:Rp=飞石安全距离 KA=安全系数:采用1.0~1.5

b、爆破地震作用对建筑物影响的安全距离:

Rc=Kca Rc=爆破点距建筑物距离

a=爆破作用指数n而定的系数

d、空气冲击波危害半径:

a、爆破材料的一切操作(包括装、卸、运)应特别小心,严禁震动、撞击、抛掷。

b、在处理爆破材料的各种工作中,禁止吸烟、或随身携带火柴,打火机及其它易燃物品,100米范围内禁止明火。

c、在装药堵塞施工中禁止中,禁止使用铁器,只允许使用木质和竹制工具。

d、当发生闪电或雷雨时,正在进行的装药及电爆网路的接线工作应立即停止,并将与电雷管相通的线路绝缘。

g、 对于爆破器材的购买、运输、保管、使用应严格按民爆管理条例执行,实引持证上岗专人负责管理。

4.6 警戒信号与爆破规定:

4.7 瞎炮的处理:

4.8 爆破后的清理工作:

a、危石的检查及处理:

深孔爆破后,附近被松动或破裂的岩石是极不稳定的,为了保证爆破后清理工作的安全,对危石危坡检查,应派有经验的施工人员,会同地质人员,在爆破区内逐段详细检查。并组织劳力及时清除,以免落石伤人。

b、爆破后的清理工作:

石方装运:分两个作业面进行施工,第一个作业面用YZ80挖掘机配合5T汽车进行装运,第二个作业面用一台D85推土机推运,50装载机装汽车运,运输车辆根据运距的远近而配备。

5.1 填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采用机械化作业,自卸汽车运料,推土机初平,平地机整平,YZ18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以试验室所做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为依据,先测出地面土的含水量,若含水量过大,须对路基进行一定时间的晾晒,直至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个别挖除树根的坑凹,用原地面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用YZ18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最后起振二遍,直到压实度大于90%后,测出中桩及边桩高程,进行第二次放线,并用白灰线画出边沟线,定边线为上层的填筑做准备。

地表清理完毕后,即可进行原地面填前碾压,当地面横坡不陡于1:10时,可直接填筑路堤;在稳定的斜坡上,横坡在1:10~1:5时,将原地表土翻松,再进行碾压后填筑;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时,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m的台阶,用小型夯实机具加以夯实,并向内侧倾斜2%~4%进行填筑。

在潮湿或水田地段,在路堤两侧护道外开挖纵向排水沟,在路基范围内开挖纵横排水沟,排除积水,切断或降低地下水。在护坡道外侧的排水沟,按设计要求在沟的外侧填筑土埂,防止侧水流入。在有池塘地段,根据图纸和监理工程师要求,修围堰抽水,挖除淤*,并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回填至正常水位以上50cm,然后进行相应的软基处理。对旱地或松土作原地面压实。

碾压前应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压实应根据现场压实试验提供的松铺厚度和控制压实遍数进行。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处应进行补压后再做检验,一直达到合格为止。路基填土压实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第一遍应不振动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碾压行驶速度开始时宜用慢速,最大速度不宜超过4km/h;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对一般重叠0.4~0.5m。前后相邻两区段宜纵向重叠1.0~1.5m。应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e、土质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要求

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土质路基各项指标要求如下表:

利用挖方或借土填筑路堤不含有腐殖土、树根、**或其它有害物质,填方作业分层平行摊铺,用平地机整平,每层松铺厚度根据压实设备、压实方法及现场压实试验确定。

不同土质的填料分层填筑,且尽量减少层数,每种填料层总厚不小于0.5m。土方路堤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压实厚度不小10cm。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每侧应超出路堤的设计宽度30cm,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

路堤基底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不得开始填筑;上道路基填筑未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不得进行下一层填土。

填土高度小于0.8m时,对于原地表清理与挖除之后的土质基底,应将表面翻松深30cm,然后整平压实至符合要求。路堤填土高度大于0.8m时,对于土质基底应将原地面整平处理,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用透水性不良或不透水的土填筑路堤时,压实时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的范围内.以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路堤下层时,其顶部应做成4%的双向横坡;如用以填筑上层时,不应覆盖在用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的下层边坡上。

任何靠压实设备无法压碎的硬质材料,应予以清除或破碎,使其最大尺寸不超过压实层厚度的2/3,并应使粒径均匀分布,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填土路堤分段施工时,其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而先填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两段同时施工,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其搭接长度不小于2m。

5.2 填石路基的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测量放样→清表压实→码砌坡脚→填筑石料→压(夯)实填料→路堤填土→填土碾压→边坡修整

a、填石路堤应分层水平填筑,用大型推土机推平,再用平地机整平,每层填筑厚度不宜大于50cm,石料强度不小于15Mpa,石料最大料径不得超过压实厚度的2/3。逐层水平填筑石块,摆放平稳,码砌边部。人工铺填25cm以上石料时,应大面向下,小面向上,紧密靠拢,所有缝隙填以小石块或石屑。人工铺填25cm以下石料时,可直接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其边坡应在填筑的同时用大于30cm硬质石料,强度不小于30Mpa,码砌厚度2m。在路床顶面以下50cm的范围内应铺填有适当级配的砂石料,所有填石路堤材料应在料场进行破碎,使填料颗粒符合要求。

路基填石压实采用YZ18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至达到设计要求。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第一遍应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碾压行驶速度开始时宜用慢速,最大速度不宜超过4km/h;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对振动压路机一般重叠被压在宽度的1/3。应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当路基工程陆续完毕,所有排水构造物均已完成且回填后.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等,根据检查结果,编制整修计划,整修工作在检查结果及整修计划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进行。

石质路基表面采用石屑嵌缝紧密、平整,没有坑槽和松石。修整的路基表层厚15cm内,将松散和半埋的10cm以上的石块移去,填平压实。

路基的边坡要美观、并且连线平顺,不得亏坡,曲线圆滑,上边坡不得有松石。若有亏坡发生则用浆砌片石补齐。对填方路基边坡,填土高度超过8米且小于20m时,路基分级填筑,每级边坡间设置2米的平台。挖方边坡主要根据边坡高度、水文状况确定,采用分级开挖,中弱风化岩质边坡高度10m一级,每级间设2m宽的平台并绿化;强风化岩石、顺层岩石、页岩、*岩等岩质边坡以及土质边坡时高度8m一级,每级间设2.0m宽的平台并绿化;挖方边坡上侧山坡汇水较大时应于坡口线5m以外适当位置顺地形设置截水沟,地表覆土小于1m时须清除覆土将截水沟设置在基岩上。在测量放样时务必准确,并且要经常检查,可用白灰画出边坡线,预留出20~50cm,再配以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整修。

e、石质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要求

填石路堤、土石混填路基质量检测采用密度法,其最大干密度(或标准干密度)采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规定的重型击实法求得,且石料含量不同,其标准干密度也不同,质量检测应采用相同含量所对应的标准干密度。填石路基采用如下参数:

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6%。

5.3 利用土石混填

工艺流程:路堤放样→清理地表→填前压实→测量标高→路堤上土→平整压实→边坡修整→填上层料

土石混填料分层填筑,分层松铺厚度为30~40cm(经试验后确定),石料最大厚度不超过压实厚度的2/3。当土石混合填料中石料含量小于70%时,将土、石混合分层铺填,但应避免尺寸较大的石块集中,并整平压实;当石料含量超过70%时,先铺大块石料,且大面向下,放置平稳,再铺小块石料、石渣或石屑嵌缝找平,然后碾压。在路床顶面以下50cm范围内,填有适当级配的土石混合料,最大粒径不超过10cm。

土石路堤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土石混合料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一旦被破坏后,就难以恢复。因此对于土石路堤而言,尤其是高土石路堤,地基承载力是保证路堤压实质量和正常使用性能的前提条件,若地基承载力不足,必将会导致路堤的坍塌和失稳,进而产生病害破坏。所以根据不同的填高,对地基提出不同的要求,施工前检查地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土石混合料的孔隙较大,水较容易从边坡、路面等部位进入路堤中,很容易浸湿地基。同时若地基范围内存在地下水,也会影响土石路堤的整体稳定。因此,当路堤基底范围内可能有地面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土石路堤应采取必要的引排、拦截、防渗等措施,或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片石、砂砾石等透水性材料来设置透水层,其厚度应不小30cm,防止水对地基的不良影响。

c、土石混填应符合以下规定:

压实机械宜选用自重不小于18T的振动压路机;

施工前,应根据土石混合材料的类别分别进行试验路段施工,确定能达到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沉降差等参数;

土石路堤不得倾填,应分层填筑压实;碾压前应使大料径石料均匀分散在填料中,石料间孔隙应填充小粒径石料、土和石渣;

压实后透水性差异大的土石混合材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如需纵向分幅填筑,应将压实后渗水良好的土石混合材料填筑于路堤两侧;

土石混合材料来自不同料场,其岩性或土石比例相差较大时,宜分层或分段填筑;

填料由土石混合材料变化为其他填料时,土石混合材料最后一层的压实厚度应小于30cm,该层填料最大粒径宜小于15cm,压实后,该层表面应无孔洞;

中硬、硬质石料的土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码砌边坡的石料强度、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软质石料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

d、土石路堤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要求

土石混填路堤压实标准、压实度要求同填石路堤。

特殊路基的处治措施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整治、不留后患”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

本合同段线路穿越碳酸岩地区,岩溶问题比较突出,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分别采用跨越、填塞、加固的处治措施。

路基底或路基流量较大的暗河、落水洞、消水坑、岩溶泉等,设桥跨过,设涵洞或钢筋混凝土板跨越。

当位于路基底或路基附近时,须对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及距路基的安全距离进行计算。

a、深而小的溶洞不便用洞内加固时,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加固,如靠近边沟时应防止边沟水的渗漏。

b、对洞径小、顶板薄或岩层破碎的溶洞,采用爆破顶板用片石回填加固,如溶洞较深或须保持水时,采用拱涵大中型板涵跨越。

c、对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塌陷,如基岩出露者,采用粘土回填夯实,如基岩出露并见空洞时,先用大块石堵塞洞口再用粘土回填土洞。

d、对溶洞埋深较深,洞顶板较薄的地段,采用钻孔注浆加固:采用低压(注浆压力0.3~0.4Mpa)注浆;为防止浆液流失,间歇时间可控制在7~8小时。

e、当溶洞内的土不会从旁边的地方被挤走且呈可塑或半坚硬状态时,为提高基础承载力可用打桩加固。

a、对于路堑边坡上的溶洞,如影响边坡稳定时,洞内用片石填塞,洞口用干砌石铺砌、砂浆勾缝或采用浆砌片石封闭。

b、对位于路基基底或挡土墙基地的干溶洞,当洞口不大,深度较深时,回填夯实;当洞口较宽且深度较大时,采用桥涵跨越;当干溶洞顶板太薄或岩层较碎时,可爆破后回填或设桥涵跨越。

6.2 填挖交界处路基施工

对于坡比陡于1:2.5的纵向半填半挖路基,为了减少半填半挖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早期开裂错台现象,对于路基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内的填表料在施工时综合考虑当挖方区为土质时,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如砂卵石、碎石等填表筑,同时对挖方区路床0.8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应采用填石路堤。在过渡段内上下路床底各铺设一层50KN双向刚塑土工格栅。填挖交界的盲沟适用于挖方区为土层和覆盖层较厚或者区域汇水面积较大时采用,在土工格栅下设横向碎石盲沟,并将水引入排水沟中,碎石盲沟的纵坡不得小于1%。

6.3 高填路堤与陡坡路堤处治

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0m的高路堤,断面形式采用台阶式。地基处治应在清表基础上,视地基情况采用强夯或换填,保证地基表层密实度大于90%。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对基底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2m,设4%向内倾斜的横坡。对自然横坡陡于1:2.5的路段、尤其是顺倾山坡路段,必须彻底清除覆盖土并挖台阶,必要时设置护脚墙等支挡结构物,以满足路堤稳定性的要求。对高填路堤及陡坡路堤均在上下路床底面各设置一层土工格栅,以减小不均匀沉降;

高填方路堤为保证工程质量,当地基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基底应换填或用其它方法进行加固处理。高填方路堤两侧填筑时,要按照设计要求的边坡度填筑,不得缺填帮宽,导致缺陷。路基两侧超宽控制在0.3~0.5m,逐层填筑,逐层压实,最后整修边坡。基底处于陡峻山坡上或谷底时,应挖台阶,分层填筑。

6.4 零填零挖处理

为解决因零填零挖地段土质不良造成达不到设计要求,从而有效改善路基变形差异或路面开裂;根据本合同段地勘揭露的覆盖层厚度、路基临界高度和毛细水的影响高度等因素,确定本项目填挖高度≤2m为零填挖段落。施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A、当为岩质路基时,正常施工;

B、当为土质路基时,若为斜坡、旱地等含水量较低的土质,正常施工,在施

工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冲击碾压或强夯进行增强补压措施;

C、当为土质路基时,若为水田、地下水丰富路段等含水量高的土质,根据取

样含水量试验、固结试验等因素,采取以下措施:

a、加强路基排水,截断水流来源,一段时间后进行路基碾压;

b、设置纵横盲沟,加强路基排水固结后碾压;

c、进行换填片石或其它透水性材料。

6.5 桥头路基处治

在天堰坪大桥的桥台台背处治,采用回填砂砾石或碎石处理。台背回填土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

结构物的台背回填是指结构物完成后,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分层填筑结构物与路基之间的遗留部分,以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的不均匀沉降,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施工要求:

第六章 防护及排水工程施工

路堤边坡防护以稳定路基、美化环境、经济合理为原则。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路堤边坡防护型式的选择考虑以生态植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

1.1桥头锥坡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1.2支挡工程: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衡重式(重力式)挡土墙,材料分别采用7.5浆砌块石或C20片石砼。挡墙与桥台衔接时,两者的面坡应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三角形折面这种不良现象路基边坡的防护形式力求多样化、绿色化,做到路景配合,使公路与环境协调。

1.3护坡道采用植草防护,并栽植常绿乔木、灌木。

本项目路堑边坡防护以边坡稳定、美化环境、经济合理为原则,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堤下,路堑边坡防护型式的选择优先考虑放缓边坡,以生态植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

地形较陡土质或软岩边坡,为了减少边坡开挖,不破坏自然环境,当边坡开挖高度为单级坡时,坡面采用M7.5浆砌片石路堑墙支挡防护。

挡土墙一般设置在无法正常防坡或抗滑稳定系数不足的陡坡路堤地段。

3.1挡土墙高度根据路堑或路堤高度、地形、地质、土石方平衡等条件确定:一般路肩挡土墙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含基础),地质条件较好时不超过13米;路堤挡土墙一般控制在不超过12米;墙高小于8米,墙身及基础均采用M7.5浆砌片石,当墙高大于或等于8米时,墙身及基础均采用C20号片石砼,片石砼施工时全部采用不小于1.2m2大面积钢模板,所用片石应匀质、不易风化、无裂隙且标号不低于MU30,石料规格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片石混凝土中片石掺量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5%。

3.2沿墙长每隔10~15m和与其它建筑物连接处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隙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0.02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15m。

3.3沿墙长和墙高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隔2~3m交错布置。折线墙背的易积水处亦设置。泄水孔采用直径0.1m的PVC管安装。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0.3m,而在浸水地区的挡土墙应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并对设计洪水位+0.5m以下的填料采用透水性材料。

3.4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水端回填1m厚碎石作为反滤层,下设50cm渗水土工布。

3.5当墙后渗水量较大或在集中水流处,为了减少动水压力对墙身的影响,应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设纵横向地下排水设备。其出水中下部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冲空基础。

3.6 挡土墙基础应置于坚实的土基中或岩石上,土质地基:基础埋深不小于1m。,岩质地基:基础埋深不小于0.25m。

3.8挡土墙基础如置于基岩时,应清除表层风化部分,如置于土层时,不应放在软土、松土和未经特殊处理的回填土上;当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按设计进行换填或调整基础深度。在松软地层、坍方或坡积层地段,基坑不应全段开挖,而采用跳槽开挖的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附近时,不得长时间暴露、扰动或浸泡,而削弱其承载力,接近基底设计标高时若不能立即进行基础施工,或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按实际情况调整;若发现岩基有裂缝,应以小石子混凝土将裂缝灌注饱满,以防止基础折裂而致墙身外倾,影响挡墙安全。

3.9挡土墙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基坑内、基坑附近以及墙后填料表面积水能迅速排除,保持基坑干燥,基坑最好随砌随填随夯实,应先将靠近基底部分回填,以免积水下渗至基底。墙身采用M7.5浆砌片石时,就分层错缝砌筑,严禁形成通缝。墙身砌出地面后,基坑必须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小于4%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下渗。

3.10挡土墙沿线路方向位于斜坡上时,基底纵坡应不陡于5%,当纵坡陡于5%时,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形式。横向位于斜坡上时,较坚硬岩石地段可做成台阶形,台阶的切割应满足设计要求。

3.11挡土墙砌筑时砌料应靠紧坑侧壁,使之与岩层结为整体,以防止岩层发生变形对挡墙产生推挤力,影响挡墙安全。

3.12挡土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处理填方基底,然后填土,以免填方顺原地面滑动。墙背填料回填需待墙身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进行。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采用高膨胀性和高塑性土壤,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夯实。不允许向着墙背斜坡填筑。为确保墙后填料压实度,

3.13挡土墙的砌筑、墙背回填及压实各工序应紧凑,回填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

3.14墙背回填应选用符合设计参数的填料,墙身断面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尺寸,避免实际施工与理论计算结果产生偏差对挡墙安全产生不利因素。

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排水沟汇集路面及边坡水,将其引入沟、渠、涵洞等内而排入路基范围以外,路基处于山前区时排水沟应贯通并自成独立的排水系统。除按设计要求外,施工阶段临时排水沟其纵坡亦不应小于0.3%,其出口位置应设在桥涵出入水口或自然沟渠处,严禁临时边沟出口设在填方或弃土场的坡脚处,给路基稳定造成隐患。

对挖方路段坡度倾向公路侧的坡顶设截水沟排除山坡汇水,截水沟长度不超过500米,否则应增设泄水口,由急流槽分流排导,截水沟一般采用40×40cm(底宽×沟深)的矩形沟。

设置排水沟,将边沟、截水沟、边坡和路基附近的积水排至桥涵或路基外的洼地或天然河流,排水沟采用60 cm×60cm(底宽×沟深)矩形沟。填方路基分级平台设置平台截水沟。

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m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时,宜设置急流槽,急流槽宽50 cm×50cm的矩形断面。

开挖各种排水沟渠时,应预先测量放线,自下游向上游开挖。所有排水设施施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沟基应置于稳定地层上,当基底为松散土层时,应翻挖后分层回填夯实,严禁将排水沟挖筑在未加处理的弃土上。

沟槽应平顺整齐,沟内无淤积,无松散杂土,尺寸准确。在曲线地段,边沟应随道路中线圆顺。

截水沟不应设在地面凹处通过,必须通过的应按填方要求填平,压实后开挖。截水沟弃土时,要在路堑与截水沟之间筑土台,并分层夯实,土台顶设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土台边缘坡脚距路堑顶的距离不小于设计规定。

沟槽开挖质量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水沟浆砌片石或预制块砌筑。

浆砌片石所用石料抗压强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砂浆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砌体应砂浆饱满、勾缝牢固美观、线形平顺、尺寸符合图纸要求,不得有水份下渗和排水不畅现象。

所有排水工程只要具备施工条件,应立即安排施工,避免因水分下渗降低路基强度。

本合同段钢筋混凝土盖板涵49.01m/3道,圆管涵23m/2道,施工方法如下:

基槽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开挖至接近基底标高时,预留20cm保护层,在基础施工前,人工突击挖除。开挖过程中应加强排水,防止泡水软化。基槽开挖到位后,应尽快验槽,如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应尽快浇筑基础混凝土,避免基坑长期暴露。模板采用钢模,基础按沉降缝位置分节浇筑,施工中应注意预埋件的埋设。

三、钢筋混凝土盖板的施工

钢筋混凝土盖板在预制场集中预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DB11/T 705-2019标准下载,才能脱模、移运和堆放,在洞底铺砌施工完毕后方可吊装。盖板用后载重汽车运到工点,汽车吊吊装就位。沉降缝内沥青麻絮和盖板顶面防水层施工完后,应快速回填封闭。

洞口八字墙浆砌片石、墙基和排水沟在测量放线,采用坐浆法施工,砂浆砌体应咬口紧密、错缝、砂浆饱满,不得有通缝和浮塞,砂浆勾缝要美观,抹面要平顺,不得有阻水现象。

第八章 桥梁施工方法和工艺技术方案

天堰坪大桥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T梁。下部结构为柱式墩、U型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扩大基础。

桩基根据地质情况采用冲击钻机成孔DB5301/T 35-2019标准下载,钢筋笼分节吊装,导管法灌注桩身砼。桥墩墩身模板采用厂制定型钢模;桥台模板采用大块组合钢模(单块面积不小于2m2),木模内表面衬PVC板。预应力砼T梁在预制场集中预制,双导梁架桥机吊装。物料的提升方案:采用汽车起重机提升。混凝土采用搅拌站集中拌合,泵送混凝土进行灌注墩台施工。

根据本合同段地质情况,设计冲击钻机成孔,钻孔前对墩位处进行场地平整,桩基孔位场地有水时,采用孔位四周粘土筑岛、编织袋围堰的方式施工。

护筒采用钢护筒,用δ=6毫米钢板制作。钻孔泥浆采用优质粘土和膨润土,并根据现场在两墩台之间设泥浆循环池,以保证正常施工。清孔采用二次清孔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