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

001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6.09 KB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41827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001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是一部针对上海市智能建筑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技术规范,旨在推动智能建筑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促进城市智慧化进程。该标准结合上海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为智能建筑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本标准涵盖了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领域,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及智能化集成系统等。它强调了建筑智能化应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相结合,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同时对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该文件不仅规范了智能建筑的设计流程,还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提高建筑运行效率、优化用户体验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此外,该标准还关注未来发展趋势,预留了技术升级空间某工程预制桩施工组织设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总之,《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是推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4.1.1 本章适用于各类建筑内的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4.1.2 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应根据设置对象的等级分类、功能要求、管理体制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决定。 4.1.3 系统的设计必须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同时应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使用方便性。

4.2.1 火灾报警系统应是以烟、温及可燃气体等探测器为主体。

4.2.2 系统应能显示各报警区域、点的状态信号及基本消防装置的状态情况。

4.2.3 系统中应设置整个监控范围中人工报警及消防灭火设备监控。

4.2.4 系统中应有对消防泵七喷淋泵、防烟排烟等设施的监控和联动等。

4.2.5 电梯运行管制应能在确认火灾后,可自动或手动控制电梯依次迫降于首层,使客梯停运,消防电梯待命。

4.2.6 在规定的防火分区内,设置手动报警按钮,且在区域、集中显示屏中显示。

4.2.7 在防火区域内,设置紧急广播及警铃系统,对此两系统的控制应为火灾时着火层(区域)及其相邻的上下层(区域),紧急广播系统应由消防控制中心直接分层监控,可利用建筑物内公共广播系统来实施。

4.2.8 建筑物中应设消防控制室,火灾报警控制系统主机及控制盘应设在消防控制室中。消防控制室应具有接受火灾报警,准确区分火灾报警、故障报警,及时发出火灾信号及安全疏散指令,控制相关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及显示电源运行情况等功能。

4.3. 1 甲级标准

4.3.1.1 火灾报警系统应是以设置烟、温或光电及可燃气体探测器为主体。

4.3.1.2 系统应能显示各报警区域、报警点的状态信号平面位置及所有消防装置的状态情况且担负总体灭火的联络与调度职能。

4.3.1.3 系统应与BAS合用或作为其一个子系统,实现自动报警、灭火、消防联动等的各项功能,当管理体制上有困难时,可单独组成系统,但应留有接口,使其与BAS系统联网。

4.3.1.4 各区域楼层中应设置识别火灾部位的声光显示装置及区域联动装置。

4.3.1.5 系统中应设置整个监控范围中的人工报警及悄防灭火设备监控。

4.3.1.6 应设置火灾时电梯运行管制。

4.3.1.7 应设置火灾警铃、紧急疏散广播系统。

4.3.1.8 应设置消防专用通话。

4.3.1.9 应设置防火(卷帘)门监控。

4.3.1.10 应设置建筑物内的防烟排烟监控,联动系统。

4.3.1.11 设置火灾时的应急照明及有选择性地对火灾时非消防电源的切除,并采用声响附加型诱导灯。

4.3.1.12 建筑物中应设消防控制中心,系统主机、监控主机、火灾事故广播设备的控制装置及消防专用通讯设备应设在消防中心内。

4. 3.1.13 所有配电设备应采用阻燃型或难燃型,对重要负荷之电源、控制线应采用耐燃型或其它防火措施。

4.3.1.14 在发电机房等可燃机房及信息通信机房等重要场所中应设置自动灭火。

4. 3.2 乙级标准

4.3.2.1 火灾报警系统应是以烟、温及可燃气体探测器为主体。

4.3.2.2 系统应能显示各报警区域,报警点的状态信号及所有消防装置的状态情况且担负总体灭火的联络与调度职能。

4.3.2.3 系统宜与BAS合用或作为其一个子系统,实现自动报警灭火、消防联动等各项功能,当管理体制上有困难时,可单独组成系统,但应留有接口,以便能与BAS系统联网。

4.3.2.4 各区域或楼层中应设置识别人灾部位的声光显示装置或区域联动装置。

4.3.2.5 系统中应设置整个监控范围中的人工报警及消防灭火设备监控。

4.3.2. 6 应设置火灾时电梯运行管制。

4.3.2.7 应设置火灾警铃,紧急疏散广播系统。

4.3.2.8 应设置消防专用通话。

4.3.2.9 应设置防火(卷帘)门控制。

4.3.2. 10 应设置建筑物内的防烟排烟监控系统。

4.3.2.11 应设置火灾时的应急照明及火灾时对非消防电源的切除。

4.3.2.12 建筑物中应设消防控制中心。

4. 3. 2. 13 对所有配电设备宜采用难燃型或阻燃型。

4.3. 2.14 在可燃机房中设自动灭火。

4. 3. 3. 1 火灾报警系统应是以烟、温及可燃气体等探测器为主体。

4. 3. 3.2 系统应能显示各报警区域,报警点的状态信号及基本消防设施的状态情况。

4. 3. 3. 3 各区域或楼层中宜设置识别火灾部位的声光显示装置或区域联动装置。

4. 3. 4. 4 系统中应设置整个监控范围中的人工报警及消防灭火设备监控。

4.3.3.5 应设置火灾时电梯运行管制。

4. 3. 3.6 应设置火灾警铃,紧急疏散广播系统。

4.3.3.7 应设置电动防火(卷帘)门控制。

4. 3. 3. 8 应设置火灾时的应急用明及火灾时对非消防电源的切除。

4. 3. 3.9 应设置建筑内的防烟排烟控制系统。

4.3.3.10 建筑中应设消防控制中心。

4. 3. 3. 11 主要配电设备宜采用难燃型或阻燃型。

5.1.1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应根据各类建筑的使用功能,建设标准及公共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确定系统的综合模式、系统相应配置的组合和系统功能相应达到的等级。

5. 1.2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的组合及设备配置应以结构化、规范化的方式,并能适应工程建筑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5.2 设计要素

5. 2.1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基本模式:

5.2.1.1 采用于系统组合式的安全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应分别单独设置。

5.2.1.2 采用于系统集成的计算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应联网,并采用共享同一管理软件资源和集中统一操作。

5.2.2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子系统:

5.2.2.1 监视电视系统。系统应能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在各类建筑内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以及重要部位,再现现场图像画面,进行有效的监视和记录。

5.2.2.2 防盗报警系统。系统应能根据各类建筑中的公共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和防范区域及部位的具体现状条件,安装红外或微波等各种类型报警探测器,实现对设防区域非法入侵及时可靠和正确无误的报答。

5.2. 2.3 出入口控制系统。系统应能根据各类建筑的公共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对大楼内部分区域的通行门、出入口通道及电梯等的通行位置、通行对象、通行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5.2.2.4 安保人员巡逻系统,系统能对各类建筑的安保人员巡逻的运动状态进行监视,做好记录并能及时告警。

5.2.2.5 访客和报警系统。系统在高层公寓楼(高层商住楼)中应能为来访客人与楼内居住人员提供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及居住人员向安保中心及时报警的功能。

5.2.2.6 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应能根据各类建筑的管理要求,对车库(场)的车辆通行道口出入控制、行车信号指示及停车计费等综合管理。

5.3.1 甲级标准

5. 3.1.1 计算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1)系统应能通过系统通信网络,联接安全管理中央控制设备及子系统设备,实现由中央监控室对全系统进行集中的自动化管理。

(2)系统应能对各子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恻和控制,对现场监恻报警进行自动检测,能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 (3)系统应能记录系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息数据等。

5. 3.1. 2 监视电视系统

(1)根据各类建筑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必须对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以及重要部位再现画面进行有效监视和记录。 (2)系统的画面显示应能够任意编程,能自动或手动切换, 在画面上应有摄像机的编号,摄像机的部位地址和时间、日期等。

(3)监视系统应能与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能根据需要自动把现场图像切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显示,并自动录像。

(4)系统应能对重要或要害部门和设施的特殊部位进行长时间的录像。

(5)系统应能与计算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联网,计算机系统能对电视监视系统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隧道渗漏水处置与隧道热熔标线施工方案5.3.1.3 防盗报警系统

(1)应根据各类建筑公共安全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安装红外或微波等各种类型报警探测器。

(2)系统应能按时间、区域部位任意编程设防或撤防。

(3)系统应能对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线路进行检测,能及时发出故障报警和指示故障位置。

(4)系统应能显示报警部位和有关报警数据,并能记录及提供联动控制接口信号。

(5)系统对重要区域和重要部位报警时德亿路4号10#、11#住宅楼工程砌体工程技术交底,应能有现场声音与现场摄像机图像进行复合。

(6)系统应能与计算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联网,计算机系统能对防盗报警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5. 3.1.4 出入口控制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