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测量方案

沉降测量方案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31.51 K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059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沉降测量方案

沉降测量方案是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或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垂直位移进行监测,以评估其稳定性、安全性及变形规律的重要技术手段。以下是该方案的简要介绍:

沉降测量方案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领域,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预防因不均匀沉降引发的安全隐患。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测量目标、测点布置、测量方法、精度要求、数据处理及分析。

首先0882.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施工工艺标准,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规范确定测量目标,明确需要监测的对象(如基础、墙体或地面)。其次,合理布置测点,通常选择关键部位(如柱基、转角处或沉降敏感区域),并确保测点具有代表性且便于长期观测。测点标志需牢固耐用,避免外界干扰。

测量方法一般采用高精度水准测量或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对于特殊需求,还可结合GPS、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等先进技术。测量频率依据施工进度和沉降速率设定,初期可加密观测,后期适当减少。

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比各周期测量结果,计算沉降量、累计沉降值及沉降速率,并绘制沉降曲线图。若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时预警并采取加固措施。

此方案需遵循相关标准(如《建筑变形测量规范》GB/T50308),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2.1.1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5.2.1.2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想一致。布设呈矩形。

5.2.1.3 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

5.2.1.4 选点应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5.2.1.5 桩位必须用险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5.2.2 建筑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5.2.2.1 依据平面布置与定位原则,共设置二横四纵六条主控轴,分别为○C 轴0.5m,○H 轴1.0m,①轴1.0m,⑨轴0.9m,⑩轴1.8m,○27 轴0.9m,1/35 轴0.5m。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边长丈量相对中误差

一级 ±7 1/30000

5.2.2.4 控制线随结构逐层弹在外墙上,用以检查复核楼层放线。

5.3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00×100×6钢板

5.3.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5.3.1.1 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的首要条件。

5.3.1.2 根据场区内规划局给定的路边高程点BM4=45.03m 布设场区高程控制网。

5.3.1.3 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根据规划局给定的路边高程点BM4=45.03m,在场区内(包含1 号、2 号楼)建立高程控制网。先用水准仪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高程竖向控制点,即场区半永久性水准点M1=46.00m,以此作为保证竖向施工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该点也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5.3.2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

5.3.2.1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5.3.2.2 半永久性水准点位处于永久建筑物以外,一律按测量规程规定的半永久。

5.3.2.3 桩的方式埋设,并妥善加以保护。

5.3.2.4 引测的水准控制点,需经复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5.3.2.5 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三等 6 50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12 L

5.3.3 水准点的埋设及观测技术要求

5.3.3.1 水准点的埋设

水准点选取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墙水准点应选设在稳定的建筑物上,点位应位于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

三级 DS3 ≤75 ≤2 ≤5 0.3 2.0 3.0

6.1 基础平面轴线投测方法

6.1.1 将DJ2 经纬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线各不得少于2 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一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他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3mm。

6.1.2 在垫层上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以建筑物平面控制线为准,校测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再用经纬仪以正倒镜挑直法投测各主控线,投测允许误差±2mm。

6.1.3 垫层上建筑物轮廓轴线投测闭合,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详细弹出各细部轴线,暗柱、暗梁、洞口必须在相应边角,用红油漆以三角形式标注清楚。

6.1.4 轴线允许偏差如下:

L<30m 允许偏差 ±5mm

30

60

90

轴线的对角线尺寸,允许误差为边长误差的2 倍,外廓轴线夹角的允许误差为1'。

6.2 ±0.000 以下部分标高控制

6.2.1 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6.2.2 ±0.000 以下标高的传递

施工时用钢尺配合水准仪将标高传递到基坑内,以此标高为依据,进行槽底抄平。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便于使用和保存的位置,根据基坑情况,在基坑内将其引测至基槽外围砖胎模内侧壁,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墙、柱拆模后,应在墙柱立面抄测出建筑一米线(一米线相对于每层设计标高而定)。

6.2.3 标高校测与精度要求

每次引测标高需要作自身闭合外,对于同一层分几次引测的标高,应该联测校核,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

6.2.4 土方开挖测量方法

6.2.4.1 基坑开挖由○1 轴向○37 轴推进,高程分两次传递,在距槽底设计标高1.5m 的边坡上钉钢筋头,架设水准仪,随时校核槽底标高。

6.2.4.2 开挖到槽底标高30cm 处,在基坑边○H 轴1.0m 控制线处架设经纬仪,向基坑投测主控线,在木桩上钉钢钉,确定控制点,并用小白线拉通。然后,在基坑边②轴1.0m 控制线处架设经纬仪,以同样方法确定主控线。当纵横主控线投测交叉后,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修整槽边。随挖土进度依次放出各主控线,并放出细部集水坑、消防水池等开挖边线。

7.1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7.1.2 楼层上部结构轴线垂直控制,采用内控点传递法。根据流水段的划分,第一施工段内设置4 个内控点,组成自成体系的矩形控制方格,其余3 段各设置2 个内控点(纵横主控轴交叉点),控制点编号见内控点平面图。

7.1.4 上部楼层结构相同的部位留200mm×200mm 的放线洞口以便进行竖向轴线投测。预留洞不得偏位,且不能被掩盖,保证上下通视。

7.1.5 二层楼面的轴网须认真校核,经复核验收方可向上投测。

7.1.6 二层楼面基点钢板上不得堆放料具,顶板排架避开钢板,确保可以架设仪器。

7.1.7 平面控制网根据结构平面确定,尽量避开墙肢,保证通视。

7.1.8 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先定主控轴,再进行轴网加密。控制轴线满足下列条件:

建筑物外轮廓线、施工段分界轴线、楼梯间电梯间两侧轴线。

7.2 激光经纬仪选型

7.2.1 选用北京光学仪器厂生产的DJJ2 激光经纬仪。

技术指标如下:竖向扫描精度20"。

竖向激光束射出距离:白天500m 、夜间3000m。

要保证激光经纬仪的竖向扫描的精度,激光器射出的光束与仪器的视准轴同轴,激光束光斑须与望远镜同心,激光束出射至工作面的距离与望远镜调焦系统同焦(光斑最小),简称“三同”。

7.3 基准线竖向投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7.3.1.1 竖向投测精度取决于测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设备的技术的状态。从这两方面着手控制投测精度。

7.3.1.2 测量人员经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7.3.1.3 测量人员施测前认真理解方案。

7.3.1.4 仪器需有检定合格证。

7.3.2 竖向投测程序

7.3.2.1 将激光经纬仪架设在二层楼面基准点,调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

7.3.2.2 通过调焦,使激光束打在作业层激光靶上的激光点最小,最清晰。

7.3.2.3 通过顺时针转动望远镜360°,检查激光束的误差轨迹。如轨迹在允许限差内,则轨迹圆心为所投轴线点。

7.3.2.4 通过移动激光靶,使激光靶的圆心与轨迹圆心同心,后固定激光靶。在进行控制点传递时,用对讲机通信联络。

7.3.2.5 轴线点投测到楼层后,用光学经纬仪进行放线。

7.3.2.6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下列控制线,所有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

7.3.3 测量精度要求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报告印刷项目竞争性谈判7.3.3.1 距离测量精度 : 1/5000 ;

7.3.3.2 测角允许偏差 : 20" ;

7.3.4 垂直度控制。

结构施工中每层施工完毕,应检测外墙偏差并记录,并每层检查门窗洞口净空尺寸偏差,同一外立面同层窗洞口高低偏差及各层同一部位窗洞口水平位移,弹外墙窗口边线竖直通线。

7.3.5 竖向测量允许误差

层 间 : 2.5mm;

全 高 : 3H/10000402 框架结构钢模板施工工艺,且不应大于±10mm ;

7.4.1 标高传递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