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体施工组织(初).doc

转体施工组织(初).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2.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8939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转体施工组织(初).doc

计算启动时所需最大索引力T=2/3×(R×W×μ静)/D=1867KN;

转动过程中所需牵引力 T=2/3×(R×W×μ动)/D=1120KN;

动力储备系数2×2000KN/1867KN=2.14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交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满足施工要求。

单根理论张拉力:140*1860=260.4KN;

19根合计19*260.4=4947.6KN

安全系数2×4947.6 /1867=5.3,满足施工要求。

千斤顶的牵引理论速度V(mm/min)=泵头流量(L/min)/(3×缩缸面积+2×伸缸面积)=3.84m/h;转盘所走的弧线长度 LS =(Dπ)/360*32=1.68m;

整个转体所用时间T=LS /V=0.44(小时)。

(四)、转体设备的工作原理

本套自动连续顶推系统由连续顶推千斤顶、泵站和主控台三部分组成。

液压泵站技术参数见表4。

YTB液压泵站技术性能表 表4

2、自动连续顶推千斤顶

2.1自动连续顶推千斤顶结构见图4。

图4: 自动连续顶推千斤顶的结构

备注:其中1是后顶穿心套;2是油缸;3是后顶活塞;4是后顶密封板;5是后顶锚板;6是后顶夹片;7是行程开关SQ1;8是行程开关SQ2;9是行程开关SQ3;10是前顶穿心套;11是前顶活塞;12是前顶密封板;13是前顶锚板;14是前顶夹片;15是行程开关SQ4;16是牵引钢绞线;17是行程开关SQ5;18是行程开关SQ6;19是前顶回油嘴;20是前顶进油嘴;21是后顶回油嘴;22是后顶进油嘴。

2.2千斤顶技术参数见表5。

QDCL2000自动连续顶推千斤顶技术性能表 表5

主控台为转体操作的核心控制系统,通过高压油管、电缆线将自动连续顶推千斤顶、液压泵站及主控台连接成整体。

(五)、转体施工步骤及具体操作要求

用YDC240Q千斤顶将钢绞线逐根以5~10KN的力预紧,预紧应采取对称进行的方式,并应重复数次,以保证各根钢绞线受力均匀。预紧过程中应注意保证19根钢绞线平行地缠于上转盘上。

按照预先定好的方案,将自动连续顶推千斤顶、顶推泵站、主控台安装在预定位置,把油管及各信号电缆连接好。

将主控台与泵站之间的电缆连接好,启动各泵站后开始调试。首先通过分级加载将所有泵站溢流阀限压调成一致,以便保证所有千斤顶同步工作。观察每个感应器的信号是否正常,各千斤顶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各项都正常后开始试转。试转时,应做好三项重要数据的测试工作:

1.3.1启动牵引力F0测试。

1.3.2每分钟转速,即每分钟转动主桥的角度及悬臂端所转动的水平弧线距离,应将转体速度控制在计算合理范围内。

1.3.3控制采取点动方式操作,测量组应测量每点动一次悬臂端所转动水平弧线距离的数据,以供转体初步到位后,进行精确定位提供操作依据。

试转过程中,应检查转体结构是否平衡稳定,有无故障,关键受力部位是否产生裂纹。如有异常情况,则应停止试转,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整改后方可继续试转。

1.4.1启动牵引力控制

根据试转前确定的启动牵引力F0,分级加载到位,具体如下:

第一步:千斤顶加载到对应牵引力600KN等级;

第二步:千斤顶加载到对应牵引力1000KN等级;

第三步:千斤顶加载到对应牵引力1100KN等级;

如果此时尚未达到试转时确定的启动牵引力F0,千斤顶加载到F0,观察是否启动,如果主梁未转动则再按每级5%加载,最大加载到对应牵引力1300KN等级,否则停止牵引,全面检查所有的顶推设备、纠偏装置、滑动机构等,并分析原因,采取应急预案。

1.4.2转体过程控制

转体启动后,将动力系统调整到预计的牵引力并使其在“自动”状态下运行。

在桥面中心轴线合拢前1.5米内开始给控制台倒数报告监测数据,每10厘米报告一次;在20厘米内,每1厘米报一次;在5厘米内必须每1毫米报告一次,以便控制系统的操作人员能及时掌握转体情况,利于操作控制系统,使转体达到理想的设计要求。

设备运行过程中,各岗位人员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时刻注意观察和监控动力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桥面转体情况。

转体开始后,安装防过转设施。在平转就位处设置限位千斤顶,根据需要在止动、姿态微调时使用。

转体快要到位时,准确对梁的中轴线进行贯通测量,加强与控制台操作人员的沟通,确保准确、顺利到位。

1.5转体到位后全桥轴线控制测量方案

转体施工前,对单个转体上的轴线控制点进行测量放样,转体过程中全程用两台全站仪进行轴线位置观测,具体控制方案见图5。

图5: 转体过程中轴线控制方案

1.6转体到位后合拢口标高调整方案

调整轴线到设计位置后,将横桥向的一对钢撑脚与环道用钢锲块塞死,确保横桥向不产生位移。纵向桥面标高采用千斤顶进行调整,具体方案见图6。

图6 称重试验原理图

首先准确测量3个合拢口两侧实际标高,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标高调整方案。利用支撑在下承台上的千斤顶对需要调高侧进行顶升,反复测量3个合拢口两侧实际标高,直到3个合拢口标高均满足合拢要求高差范围。

(六)、转体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转体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成立专门的转体施工组织机构,并进行系统分工明确各自职责。详见表6。

转体施工组织机构 表6

1、因牵引钢索布置不合理导致无法启动转体

牵引索未按照要求进行整理或布设到位,存在局部打绞现象;单根钢绞线未预紧到位,存在受力不均匀现象。出现此类问题需按照要求对牵引索进行重新整理、布置,重新对每根索进行预紧,确保受力均匀。

2、因环道与钢撑脚之间间隙太小导致无法启动转体

环道与钢撑脚之间间隙未按照设计要求预留10mm间隙;环道安装过程中不锈钢板顶面相对高差局部超标。出现此类问题需实际测量各个断面环道顶面与钢撑脚之间的间隙,调整中间四氟乙烯垫板的厚度;对环道顶面不锈钢板进行局部碾压,确保二者之间的间隙满足转体施工要求。

对牵引钢索是否打绞、钢撑脚与环道之间的间隙是否满足要求、千斤顶及主控台之间的线路连接是否有误进行检查,及时排除故障。

一方面预先准确安装限位千斤顶,发现过转时反向调整到位;另一方面转体快到位时,监控测量人员加强与主控台操作人员沟通,将自动操作状态调整到手动状态,确保就位精度。

(一)、建立专项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转体施工的特殊性,成立专门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见表7。

转体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人员分工 表7

(二)、强化岗位责任保证施工质量

1、对所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方案培训,熟悉相关工艺、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既定的施工方案及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对于转体前的准备工作实行表格化管理,各个部位的相关要求全部明确并按照要求强制执行,特别是环道清理、四氟乙烯板铺设、牵引系统设置等。

3、对所有投入施工的设备进行全项指标检测,确保施工设备有效。

4、转体正式开始后,其悬臂转体速度应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5、整个转体过程中,密切监测转体结构的标高、轴线位置及平衡情况;

6、所有操作工人都有监督他人规范化施工、制止他人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的行为以及拒绝接受违规指令的权利。

7、认真填写施工记录及有关施工质量文件。

1、针对转体施工的特点,首先组织所有新进场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明确危险源及应对措施,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

2、对投入本工程的连续顶推千斤顶、油泵、主控系统等按照设备管理要求进行标定、检查金属线槽配线安装施工工艺,确保设备完好率及操作性能。

3、所有施工设备操作必须有专人负责。非指定人员不得随意触动、开启设备按扭和开关;各配电线路符合安全用电要求,主控台及各泵站须搭设防雨棚,防止电气控制设备受潮。

4、转体过程中全程检查整个系统的工作情况,特别注意检查钢绞线、反力架等受力部位的工作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机处理。

5、转体过程中,在受力钢绞线周围及千斤顶的正后方严禁站人。

市政绿化工程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6、所有操作工人都有监督他人安全文明施工、制止他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以及拒绝接受违规指令的权利。

7、转体到高速公路上方时,严格按照上报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方案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