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实测实量专项方案(45P).doc(3)不合理措施主要为:编织袋、圆形套管等可能导致拆模后观感较差的封堵措施。
1.4.模板根部封堵(模板工程)
1.4.1.指标说明:反映现场模板安装的规范程度,间接控制拆模后的结构观感;避免出现墙柱底部漏浆DB2302T 006-2021 一站式质量服务站建设及服务规范.pdf,烂根等质量缺陷。
1.4.2.合格标准:墙、柱根部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有效封堵(占总点数70%);拆模层柱脚无明显烂根(占总点数30%)。
1.4.3.测量工具:无测量工具,以肉眼观察为主。
1.4.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A、主要针对已经完成竖向墙、柱模板安装的模板工程进行实测,选取同一面墙、柱作为一个测区(比重占70%)。B、实测主体结构时同步观察墙柱根部观感是否良好,是否有大量修补(比重占30%)。
(2)检查时,发现柱子底部未进行有效封堵的记为不合格,已封堵但封堵不到位,底部仍有缝隙的记为不合格。有封堵且封堵密实的记为合格。
(3)结构实测时同步检查拆模后的柱、墙脚观感。观感较差,有露浆、烂根或柱脚有大量修补的,即便作业层已经封堵,该指标项仍从总合格点数中进行扣点(具体看现场问题严重程度进行扣点)。
1.5.立杆间距(模板工程)
1.5.1.指标说明:检查架体立杆间距是否按照方案进行搭设,保证架体搭设规范,排架合理。
1.5.2.合格标准:按照方案和技术交底,间距偏差≤100mm,墙柱边第一排立杆离墙、柱、梁小于500mm。
1.5.3.测量工具:钢卷尺。
1.5.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主要针对作业层及未拆模层,选取同一个房间或同一块板下作为一个测区,每个测区测量2个点(柱边第一排记为1个点,中间部位测量1个点)。
(2)检查时,先测量墙、柱边第一排立杆离墙柱的间距,若测量数据≤500mm,再测量中间部位的立杆间距,测量中间立杆间距时优先选择间距较大的进行测量。若墙、柱边第一排立杆离墙柱间距大于500mm,取消中间部位的立杆间距测量,并将该测区2个点记为不合格,直接测量下一测区。
1.6.扫地杆(模板工程)
1.6.1.指标说明:检查架体立杆扫地杆是否按照方案进行搭设,保证架体搭设规范。
1.6.2.合格标准:离地≤200设置扫地杆。扫地杆设置但是扣件未拧紧按点扣分。
1.6.3.测量工具:钢卷尺。
1.6.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主要针对作业层及未拆模层,选取同一个房间或同一块板下区域作为一个测区。一个测区测量一个点。
(2)检查时,优先选择扫地杆高度较高的作为该测区的测量点,用卷尺测量扫地杆离地间距,>200的记为不合格,≤200的记为合格。
(3)扫地杆总点数为10个点,扫地杆无设置的记为0分,只设置纵向的扣5个点,纵向已设置,横向隔一拉一扣4个点,具体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1.7.扫天杆(模板工程)
1.7.1.指标说明:检查架体立杆扫天杆是否搭设规范,保证架体稳定性。
1.7.2.合格标准:离天≤500设置扫天杆。
1.7.3.测量工具:钢卷尺。
1.7.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主要针对作业层及未拆模层,选取同一个房间或同一块板下区域作为一个测区。一个测区测量一个点。
(2)检查时,优先选择扫天杆高度较高的作为该测区的测量点,用卷尺测量扫地杆离天间距,>500的记为不合格,≤500的记为合格。
(3)测量总点数为10个点,现场板下未设扫天杆记零分,扫天杆设置一个方向的记5个点合格,所有测区内扫天杆双向设置记为10个点合格,具体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主。
1.8.降板吊模加固(模板工程)
1.8.1.指标说明:检查降板施工是否规范,降板成型效果是否良好。
1.8.2.合格标准:降板吊模应采用内支撑或定型模板加固。
1.8.3.测量工具:无测量工具,目测检查。
1.8.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主要针对已经完成梁板模板搭设及降板施工的作业区。
(2)检查时,看降板沉箱是否采用定型模板,若没有采用定型模板,检查已经完成吊模的降板施工是否使用内支撑,且支撑能起到有效作用。
(3)若采用定型模板,则记为合格;若采用吊模(木模),有设内支撑且内撑有效则记为合格,反之,直接记为不合格。
1.9.底座与顶托(模板工程)
1.9.1.指标说明:检查架体立杆是否搭设规范,保证架体整体稳定性。
1.9.2.合格标准: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顶部可调支托≤250。
1.9.3.测量工具:卷尺,目测检查。
1.9.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主要针对作业层及未拆模层,选取同一个房间或同一块板下区域作为一个测区。一个测区记录一个点。
(2)检查时,在该测区内进行目测,如发现该测区内有一根立杆下无设置垫木,则记为该测区不合格。
(3)同步检查立杆顶部顶托自由端长度,优先选择目测较长的顶托,用钢卷尺进行测量,若顶托自由端长度>25cm则记为不合格,≤25cm记为合格。
2.1.主筋间距(钢筋工程)
2.1.1.指标说明:反映钢筋安装过程中钢筋绑扎规范程度及钢筋质量管控水平。
2.1.2.合格标准:梁二排筋和吊筋安装净距≥25mm,且≥d,位置合理。二排筋被箍筋弯钩、交叉钢筋挡住导致提不起来记为合格。
2.1.3.测量工具:钢卷尺
2.1.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一跨梁作为一个测区。
(2)用钢卷尺测量梁上部主筋与二排筋之间的净距,保证安装净距≥25mm、≥d,且二排筋保证被提起并有效固定,没有掉下;二排筋位置合理。
(3)若由于箍筋弯钩或其他钢筋挡住导致二排筋与主筋间距过大,记为合格;若箍筋弯钩或其他钢筋没有影响,但二排筋没有提起的记为不合格,若主筋与二排筋间距<25mm/d记为不合格。
2.2.钢筋垫块(钢筋工程)
2.2.1.指标说明:反映施工过程中梁板保护层控制的水平。
2.2.2.合格标准:垫块材料禁止使用石材垫块,垫块间距梁:≤600mm板:≤1000mm。
2.2.3.测量工具:钢卷尺
2.2.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道梁、每块板选取最大间距作为一个测量点。
(2)先判断该梁/板下垫块材料是否为石材垫块,若是,直接记为不合格,若采用预制垫块的,则测量垫块间距。
(3)针对钢筋垫块采用预制垫块的,优先选择间距较大的进行测量,梁:垫块间距>600mm记为不合格,垫块≤600mm记为合格,板:垫块间距>1000mm记为不合格,垫块≤1000mm记为合格。
2.3.保护层厚度(钢筋工程)
2.3.1.指标说明:反映施工过程中墙柱、梁钢筋保护层控制的水平。
2.3.2.合格标准:按图纸设计,偏差≤10mm
2.3.3.测量工具:钢卷尺
2.3.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道梁、每个柱选取最大间距作为一个测量点。
(2)梁:用钢卷尺测量梁箍筋外边到模板边的净距,优先选择距离较大的进行检查,测量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比较,误差>10mm记为不合格,误差≤10mm记为合格。
(3)柱:用钢卷尺测量墙、柱的水平筋/箍筋到墙柱定位线的净距,优先选择距离较大的进行检查,测量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比较,误差>10mm记为不合格,误差≤10mm记为合格。
2.4.定位筋(钢筋工程)
2.4.1.指标说明:保证墙柱竖向钢筋在砼浇筑过程中不偏位。
2.4.2.合格标准:墙柱定位钢筋应绑扎或焊接牢固,保证浇筑砼时竖向钢筋不发生偏位。 2.4.3.测量工具:钢卷尺。
2.4.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个墙柱作为一个测量点。
(2)检查墙柱竖向钢筋有无在板面上5cm以内设置定位筋,且有效固定。
(3)未设置定位筋的记为不合格;有设置定位筋但高度>5cm的记为不合格;有在板面上5cm以下设置定位筋但未有效绑扎或者焊接的记为不合格,有在板面上5cm以下设置定位筋且定位筋与梁、板筋进行有效绑扎或者焊接的记为合格。
2.5.钢筋马镫设置(钢筋工程)
2.5.1.指标说明:反映施工过程中板保护层控制的水平。
2.5.2.合格标准:净距≤1000mm,严禁“U”型、“几”型钢筋马蹬。 2.5.3.测量工具:钢卷尺。
2.5.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块板作为一个测量点。
(2)用卷尺测量梁板马镫之间间距。对于采用“U”型、“几”型钢筋马蹬的,直接记为不合格。建议项目使用成品条形马镫或者可周转马镫。
(3)针对板筋没有采用“U”型、“几”型钢筋马蹬的;用卷尺进行测量马镫之间间距,若间距≤1000mm,记为合格;若间距>1000mm,记为不合格。
2.6.受力钢筋接头(钢筋工程)
2.6.1.指标说明:保证钢筋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2.6.2.合格标准:钢筋接头设置需错开50%,距离35D,竖向钢筋接头高出板面50cm、柱高的1/6、柱截面的长边的较大值。
2.6.3.测量工具:钢卷尺。
2.6.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条梁,每个柱作为一个测量点。
(2)观察墙柱、梁受力钢筋接头是否错开50%,并用卷尺测量错开间距是否≥35d,竖向钢筋板面接头距离地面是否≥50cm且≥H/6。
(3)受力纲筋接头未错开的,记为不合格;受力纲筋接头错开但错开间距不满足35d的,记为不合格;受力纲筋接头错开,且错开间距满足35d,但钢筋接头设置板面以上<50cm/H/6的,记为不合格;受力纲筋接头错开、错开间距满足35d,且钢筋接头设置板面以上≥50cm/H/6的,记为合格;
2.7.箍筋弯钩长度(钢筋工程)
2.7.1.指标说明:保证钢筋加工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7.2.合格标准: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10d。
2.7.3.测量工具:钢卷尺。
2.7.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条梁,每个柱的箍筋作为一个测区。
(2)用钢卷尺优先选择柱、梁箍筋中弯钩长度较短的进行测量。
(3)测量平直段长度尺寸≥10d,记为合格;平直段长度尺寸<10d,记为不合格。
2.8.箍筋弯钩角度(钢筋工程)
2.8.1.指标说明:保证钢筋加工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8.2.合格标准:有抗震要求时箍筋弯钩角度≥135°。
2.8.3.测量工具:角度尺。
2.8.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每条梁,每个柱的箍筋作为一个测区。
(2)用钢卷尺优先选择柱、梁箍筋中弯钩角度较小的进行测量。
(3)弯钩角度≥135°,记为合格;弯钩角度为90°或<135°,记为不合格。
2.9.直螺纹连接(钢筋工程)
2.9.1.指标说明:保证钢筋安装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2.9.2.合格标准:外露丝头长度不应超过2P(丝扣)。
2.9.3.测量工具:无测量工具,目测。
2.9.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针对受力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的,每道梁、每条柱选取最不利钢筋作为一个测量点。
(2)观察梁/柱受力钢筋的直螺纹套筒连接,外露丝头长度不应超过2P。一个柱/梁有一个套筒外露丝头长度>2P则记为该柱/梁不合格,柱子/梁所有受力钢筋套筒外露丝头长度≤2p,则记为该柱/梁合格。
2.10.钢筋焊接(钢筋工程)
2.10.1.指标说明:保证钢筋焊接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2.10.2.合格标准:焊包应均匀,无气孔、夹渣,凸出钢筋表面≥4mm;钢筋轴线偏移≤2mm。
2.10.3.测量工具:卷尺,目测。
2.10.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针对竖向受力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的,每条柱选取最不利钢筋连接作为一个测量点。
(2)观察柱受力钢筋的电渣压力焊连接,应保证焊包均匀,无气孔、夹渣,凸出钢筋表面≥4mm;钢筋轴线偏移≤2mm。以上要求都满足,则记为该柱合格,其中有一项或多项不满足,则记为该柱不合格。
2.11.钢筋锚固及绑扎(钢筋工程)
六层砖混结构基坑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2.11.1.指标说明:保证钢筋安装绑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2.11.2.合格标准:梁底,柱箍筋加密区等,梁柱接头处,钢筋无漏绑、跳绑,悬挑梁等外围重要构件锚固符合要求。
2.11.3.测量工具:目测。
2.11.4.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主要针对梁、柱构件的重要部位进行检查。
(2)梁底、柱箍筋加密区、梁柱接头等重要部位有漏绑或未绑的记为不合格;悬挑梁等外围重要构件锚入长度及绑扎情况不符合要求的记为不合格。
深圳市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试行)2016(深圳市住建局2016年5月)2.12.钢筋收头(钢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