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2401.2-20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力通用接收机 第2部分:测试方法.pdf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测试信号,分别设置服务频度大于、小于、等于江 服务频度,测试其入站频度是否受注册的服务频度的限制。
6.2.3.6.5抑制
6.2.3.6.6永久关闭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发送永久关闭指令并检测到单元发送的关闭确认信息后 该单元进行通信功能与定位功能测量,检测其能否工作,同时检查智能卡和用户设备内敏感信 删除。
AQ3.2.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施工组织设计6.3.1普通定位精度
态定位精度参照BD420023一2019中5.9.1测试。
6.3.1.2动态定位精度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卫星信号模拟源分别仿真下列载体运动轨迹,接收机每秒输出一 次定位数据,以卫星信号模拟源仿真的用户位置作为标准位置,计算动态定位精度: a)把安装固定好的工作正常的接收机,以25m/s二1m/s的速度,沿直线运行2min,然后5s 沿同一直线将速度降到0。 b)把安装固定好的工作正常的接收机,以12.5m/s土0.5m/s的速度,在水平面沿直线运动 100m,并在运动中相对直线两侧以12s周期均匀偏移2m,保持2min。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模拟卫星导航信号和用户运动轨迹,输出射频仿真信号。接收机接收 射频仿真信号,按1Hz的更新率输出速度数据,以卫星信号模拟源仿真的速度作为标准,计算速度误 差及其分布。各条轨迹的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可依据产品应用的具体需求,按下列规定取值,取值 应不少于两种,每条轨迹的仿真时间为5min: a)最大速度5m/s,最大加速度1m/s²。 b)最大速度50m/s,最大加速度9.8m/s²。 c)最大速度100m/s,最大加速度19.6m/s2。
6.3.5冷启动首次定位时间
冷启动首次定位时间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用户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b)为接收机初始化一个距实际测试位置不少于1000km,但不超过10000km的伪位置。 c) 以1Hz的位置更新率连续记录输出的定位数据,找出首次连续10次输出三维定位误差不超过 20m的定位数据的时刻,计算从开机到上述10个输出时刻中第1个时刻的时间间隔,
6.3.6热启动首次定位时间
热启动首次定位时间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用户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b) 在接收机正常定位状态下,短时断电60s后,接收机重新开机。 c)以1Hz的位置更新率连续记录输出的定位数据,找出首次连续10次输出三维定位误差不超过
6.3.7RTK初始化时间
使用实际卫星导航信号测试。应选择基线长度不大于5km的检验场地,在接收机成功单点定位 后,接收差分数据源,记录从获得浮动解到获得固定解的时间。
重捕获时间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用户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b)在接收机正常定位状态下,短时中断卫星信号30s后,恢复卫星信号。 c)以1Hz的位置更新率连续记录输出的定位数据,找出自卫星信号恢复后,首次连续10次输出 三维定位误差小于20m的定位数据的时刻,计算从卫星信号恢复到上述10个输出时刻中第1 个时刻的时间间隔。
捕获灵敏度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速度不高于2m/s的直线运动用户轨迹。 b)每次设置卫星信号模拟源输出的各颗卫星的每一通道信号电平从接收机不能捕获信号的状态开 始,以1dB步进增加,若接收机的技术文件声明了捕获灵敏度量值,且优于DL/T2401.1要 求的量值,可从其声明的捕获灵敏度量值低2dB的电平值开始。 c)在卫星信号模拟源输出信号的每个电平值下,接收机在冷启动状态下开机,若能够在300s内 捕获信号,并以1Hz的更新率连续10次输出三维定位误差小于20m的定位数据,记录该电 平值。
6.3.10重捕获灵敏度
重捕获灵敏度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速度为2m/s的直线运动用户轨迹。 b)每次设置输出的各颗卫星的各通道信号电平从接收机不能捕获信号的量值开始,若接收机的技 术文件声明了重捕获灵敏度量值,且优于DL/T2401.1要求的量值,可以从比其声明的灵敏度 数值低2dB的电平值开始。 c) 在卫星信号模拟源输出信号的每个设置电平值下,接收机正常定位(此时为使导航能够正常定 位,可先输出较高的可定位电平)后,控制卫星信号模拟源中断卫星信号30s再恢复到该设 置电平值,若接收机能够在信号恢复后300s内捕获导航信号,并以1Hz的更新率连续10次 输出三维定位误差小于20m的定位数据,记录该设置电平值。
跟踪灵敏度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速度不高于2m/s的直线运动用 户轨迹。 b) 在接收机正常定位的情况下,设置卫星信号模拟源输出的各颗卫星的各通道信号电平以1dB 步进降低。 c) 在模拟器输出信号的每个电平值下,测试接收机能否在300s内连续10次输出三维定位误差 小于20m的定位数据,找出能够使接收机满足该定位要求的最低电平值。
跟踪灵敏度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2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设置输出BDSB1信号,仿真速度不高于2m/s的直线运动用 户轨迹。 b) 在接收机正常定位的情况下,设置卫星信号模拟源输出的各颗卫星的各通道信号电平以1dE 步进降低。 c) 在模拟器输出信号的每个电平值下,测试接收机能否在300s内连续10次输出三维定位误差 小于20m的定位数据,找出能够使接收机满足该定位要求的最低电平值。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接收机接收仿真信号,每秒输出一次测速数据,以卫星信号模拟源仿 真的位置和速度作为标准,计算定位精度和测速精度,各条轨迹的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可依据产品 应用的具体需求,按下列规定取值,取值应不少于两种,每条轨迹的仿真时间为5min: a)最大速度5m/s,最大加速度1m/s²; b)最大速度50m/s,最大加速度9.8m/s"; c)最大速度100m/s,最大加速度19.6m/s²。
6.3.13位置更新率
位置更新率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测试; b) 设置仿真速度为2.5m/s土0.5m/s的直线运动用户轨迹; c)在10min内,每隔1s检查接收机的位置数据输出; d)观察每次位置数据的更新时刻。
定时精度、秒脉冲参照BD420006测试
6.5RDSS射频性能测试
6.5.1RDSS发射EIRP值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1个波束出站信号。对于固定位置的数传型、指挥 型设备及可对卫星进行粗对准的便携式、手持型设备,天线仰角设置为40°~90°;对于无法对卫 星进行对准的车载型、船载型、舰载型设备,天线仰角设置为20°~90°。天线方位角均设置为 0°~360°,在不同角度下,测试系统控制接收机发送定位申请,测量接收机发射EIRP值,测试 20次,统计该角度下接收机发射EIRP值均值。接收机发射EIRP值在所有角度下,均应满足技术 要求。
6.5.2RDSS发射信号频率准确度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1个波束出站信号,天线仰角50,方位角0~360,控制接收 机发送连续定位申请,进行中心频率测量,测量100次,统计频率准确度,可按公式(1)确定: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测试信号,控制接收机发送连续定位申请,测试
DL/T 2401.2—2021
机的入站信号,从中恢复出时间标志信号,并测量其与测试系统时间基准信号之间的时间差 试系统记录该值扣除系统零值后的结果,并解算出接收机本次入站时刻对应的北斗时,统计设 设备时延及发射信号时间同步误差。
5.5.4RDSS接收灵敏度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测试信号,对于固定位置的数传型、指挥型设备及可对 卫星进行粗对准的便携式、手持型设备,天线仰角设置为40°~90°;对于无法对卫星进行对准的车载 型、船载型、舰载型设备,天线仰角设置为20°~90°。天线方位角均设置为0°~360°。在不同角度 下,测试系统控制接收机发送定位申请,测量接收机误码率。
6.5.5RDSS接收通道数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通过10个波束向接收机发送定位、通信数据,根据接收机 收到的数据,统计接收机跟踪通道数。
6.5.6RDSS首次捕获时间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测试信号,测量接收机从开机到正确输出出站电文信息 所用的时间,为首次捕获时间。检测20次,记录成功率及首次定位时间,将每次捕获时间从小到大的 顺序进行排序,取第18个值为检测结果(95%置信概率)。
.7RDSS失锁再捕时间
使用RDSS测试系统测试。测试系统播发测试信号,待接收机正确锁定信号后,关闭信号,10s后 恢复信号,从测试恢复信号到接收机正确锁定信号时间为失锁再捕时间。检测100次,记录成功率及再 捕时间,将每次再捕时间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取第18个值作为检测结果(95%置信概率)。
6.6.1.1高温工作
高温工作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高温工作参照GB/T2423.2测试。接收机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 号,开机正常工作。 b)当接收机为天线或内置天线单元产品时,将卫星信号转发至试验箱内,调整接收机放置角度 进行信号接收 c) 设置试验箱的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持续时长2h。 d) 试验中及试验后,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试验后,检查接收机外观 结构。
6.6.1.2高温存储
高温存储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高温存储参照GB/T2423.2测试。接收机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接收机不工作 b) 设置试验箱的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持续时长2h。 c)试验后,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检查接收机外观结构
高温存储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高温存储参照GB/T2423.2测试。接收机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接收机不工作 b) 设置试验箱的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持续时长2h。 c)试验后,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检查接收机外观结构
低温工作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低温工作参照GB/T2423.1测试。接收机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 号,开机正常工作。 b) 当接收机为天线或内置天线单元产品时,将卫星信号转发至试验箱内,调整接收机放置角度, 进行信号接收。 设置试验箱的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持续时长2h。 d)试验中及试验后,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试验后,检查接收机外观 结构。
6.6.1.4低温存储
低温存储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低温存储参照GB/T2423.1测试。接收机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接收机不工作。 b) 设置试验箱的温度,待温度稳定后,持续时长2h。 c) 试验后,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检查接收机外观结构。
温度湿度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恒定湿热参照GB/T2423.3测试。接收机放入温度为室温的试验箱中,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 号、接通标称电源电压。 b)调节试验箱温度、相对湿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稳定后,试验时间持续12h。 试验期间,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试验结束后南京体育中心体育场屋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接收机恢复至室 温,检查接收机的外观结构。
防护能力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IP防护参照GB/T4208测试。 b)进行防水测试时,IPX5使用综合防水试验设备测试,试验时间持续30min,IPX7使用压力浸 水试验设备测试,试验时间持续30min。 c)进行防尘测试时,IP5X及IP6X均使用防尘试验设备测试,试验时间持续8h。 d)试验结束后,检查接收机的外观结构: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号、接通标称电源电压,检查接 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
耐阳光辐射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耐阳光辐射参照GB/T2423.24中试验程序A测试。 b)照射期间,试验箱内上限温度为55℃土2℃,接收机处于通电状态下,进行3个循环试验。 c) 试验后,判定依据,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号、接通标称电源电压,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 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
耐盐雾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耐盐雾参照GB/T2423.17测试。 b) 将接收机在非通电状态下放入盐雾箱,保持温度为35℃土2°℃,相对湿度大于85%,采用浓 度为5%土1%氯化钠溶液,喷雾16h后在大气条件下恢复1h~2h。 C) 试验后检查终端金属外壳变化情况。试验后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号、接通标称电源电压,检 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
a)耐盐雾参照GB/T2423.17测试
高海拔参照下列方法测试: a) 高海拔参照GB/T2423.27测试,接收机放入低气压试验箱中,接收机不工作。 b) 调节试验箱温度、气压及试验时间。 试验结束后,接收机恢复至室温,检查接收机的外观结构:按正常工作方式接入信号、接通标 称电源电压,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
将接收机置于试验台,按照DL/T2401.1振动要求进行正弦振动和平稳随机振动,每次振动 10min。试验期间及试验后检查接收机是否可连续输出100次有效定位数据武汉广播电视中心大楼钢结构施工方案.doc,目测外观结构是否 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