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DGGC 004-2020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再制造 质量控制要求.pdf表3退火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推荐
表4退火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推荐
GBT25033-2010 再生沥青混凝土.pdf5.4.2局部加热退火
5.4.2.1对焊接部位宜采用陶瓷加热带、电磁感应加热等方式进行局部加热, 5.4.2.2加热宽度应为焊接钢板厚度的3倍~6倍。 5.4.2.3保温宽度应是加热带宽度的2倍以上,确保被加热件温度梯度不超过200℃/m
振动时效参数详见表5
超声冲击处理参数推荐见表6。
T/DGGC 004—2020
表6超声冲击参数推荐
品加工应符合图样和技术文件及有关标准规
5.5.1产品加工应符合图样和技不文叉件及有天标准规定。 5.5.2重要或者结构特殊(易变形)铸锻件、结构焊接件,粗加工后应进行时效处理;易变形的工件半精 加工后应实施二次时效处理,消除内应力。机加工完成后的环件或者薄壁易变形的工件,应增加支撑、 防止挤压等保护措施,保证二次加工后或者装配使用前满足产品图纸要求,并提供易变形位置的检测 尺寸。 5.5.3工件机械加工调整阶段的最终找正、找平等定位数据,应经两级复核,并记录保存。 5.5.4工件的吊装(含吊耳的设置、吊带的安装等),应优先考虑结构和精度要求,避免变形。 5.5.5工件的配合面、摩擦面和定位面等工作表面,除图样及技术文件有特殊规定外,不应刻、打印标 记或作其他不易清除的标记。 5.5.6经过热处理的工件,精加工时不应产生烧伤、裂纹等缺陷。精加工后的配合面、齿面不应出现退 火、发蓝、氧化、裂纹等。 5.5.7所有机械加工后的工件,尤其是机加工表面,凡图样未规定涂抹指定防锈的,若周转或者运输周 期过长,应涂抹防锈油。 5.5.8尺寸超差后,应报工艺部门评审处理方式,不应私自返修。 5.5.9交叉孔(相贯孔)毛刺、锈蚀等难于清理的位置,应保证不影响装配和使用要求。 5.5.10轴外径尺寸公差宜按照下公差、孔内径尺寸公差宜按照上公差执行加工,便于装配。 5.5.11连接孔的加工应满足图样的精度要求,实现互换性;对于无法保证精度需采用配打的方式进行 加工的位置,孔加工完成后需进行二次配装,所有配套螺栓都能同时顺利穿过为合格。 5.5.12工件加工用夹具应依据工件重量核算,保证夹具的可靠安装和工件的加工精度。 5.5.13经喷丸、喷砂或手工除锈的待涂表面与涂底漆的时间间隔应小于6h,
5.6.1应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规定进行装配
5.6.1应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规定进行装配。 5.6.2装配环境应清洁。高精度产品的装配环境温度、湿度、防尘量、照明、防震应符合工艺文件要求 5.6.3产品零部件应具有检验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5.6.4零件在装配前应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应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铁屑、砂粒、灰尘和油污等。 5.6.5装配前,零件的尖角和锐边应倒钝;用修配法装配的零件,修整后的主要配合尺寸应符合设计要 求或工艺规定。
5.6.7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5.6.8各种密封毡圈、毡垫、石棉垫等密封件装配前应浸油;紫铜垫作退火处理(加热至600°℃ 后在水中冷却);对油封和密封圈,装配前应先将油封唇部和密封圈表面涂上润滑油脂(需干 外)。
5.6.9过盈配合零件在装配前应对配合部位进行复检,并做好记录。过盈量应符合图样或工艺文件的 规定。 5.6.10 )压装的轴和套允许在引人端制作导锥,导锥的长度不应超过配合部位长度的15%,导向斜角 般不应大于15。 5.6.11采用压力机压装时,应做好压力变化的记录,压力变化应当平稳,不应有压坏零件配合表面的 现象。 5.6.12油温加热的零件应全部浸没在油中,加热温度不应高于油的闪点温度20°℃~30℃。 5.6.13零件加热到预定温度,应取出立即装配,并应一次装到预定位置。且热装后一般让其自然冷 却.不应急剧冷却
5.7.1.1所有需要进行涂装的制件表面,在涂漆前应将铁锈、氧化皮、油脂、灰尘、泥土和污物等清除 干净。 5.7.1.2壁厚大于5mm的制件表面采用喷丸除锈时,除锈等级应达到Sa2%级;采用手工或动力工具 除锈时,除锈等级应达到St3级。 5.7.1.3壁厚小于或等于5mm的制件表面或结构复杂的中小零件及钢管等可进行化学处理(酸洗、冲 洗、中和、钝化或磷化等)。 5.7.1.4焊接件在组装焊接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除锈工序应在热处理之后进行。 5.7.1.5防锈处理后的待涂表面,应涂底漆,间隔时间应≤6h(空气相对湿度>70%时,间隔时间应 ≤4h),酸洗除锈后经磷化处理的待涂表面,涂底漆的间隔时间应≤48h(寒冷气候环境下,其间隔时间 应≤72h).涂漆前表面无返锈和污染现象。
5.7.2涂装环境要求
5.7.2.1环境温度最低不应低于5℃,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80%。 5.7.2.2涂装应在车间或棚屋内进行,地面应经过硬化处理。 5.7.2.3工作区域应保持空气流通
5.7.3涂装施工要求
5.7.3.1按照要求进行调漆
5.7.3.2底漆宜使用环氧富锌底漆,中间漆宜使用环氧云铁中间漆,面漆宜使用聚氨酯面漆。底漆喷涂 道,干膜厚度50μm~60μm;中间漆喷涂一道,干膜厚度50μm~60μm;面漆喷涂两道,每道干膜厚 度50μm~60μm;底、中、面漆总厚度为200μm~240μm。单独喷涂底漆,底漆喷涂两道,干膜厚度不 小于100μm。 5.7.3.3在每次喷涂前,应确保所有作业设备清洗干净。 5.7.3.4喷涂不同颜色时,应在先喷的油漆干燥后使用胶带等屏蔽后再喷涂另一种颜色的油漆,不同颜 色涂层交界面边线整齐、美观。 5.7.3.5经常拆装零件相互连接处的油漆面应平整
5.7.4.2在加工或焊接过程中损坏的漆面,应重新进行表面处理和涂装。 5.7.4.3存在危险性的运动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涂黄色与黑色相间的警示条纹,宽度相等、与水平面成45°斜角。 b)同一条棱线两侧的条纹倾斜方向应相反 c)表面区域较小时条纹宽度可缩小.但黄条纹、黑条纹的数量应≥2条
5.7.4.2在加工或焊接过程中损坏的漆面,应重新进行表面处理和涂装。
5.7.4.2在加工或焊接过程中损坏的漆面,应重新进行表面处理和涂装。 5.7.4.3存在危险性的运动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涂黄色与黑色相间的警示条纹,宽度相等、与水平面成45°斜角。 b)同一条棱线两侧的条纹倾斜方向应相反。 c)表面区域较小时条纹宽度可缩小.但黄条纹、黑条纹的数量应≥2条
流体(含液压)件再制造质量控制要求
6.1.1元件规格型号应与元件清单一致。 6.1.2元件上的调整螺钉、调节手轮、锁紧螺母等应完整无损。 6.1.3元件所附带的密封件表面质量应符合要求。 6.1.4元件连接面不应有缺陷。安装密封件沟槽尺寸加工精度并满足GB/T3452.3要求。 6.1.5管式连接元件的连接螺纹口不应有破损和滑扣、乱扣现象。 6.1.6板式阀安装底板连接面不应有缺陷,连接螺纹不应有破损和滑扣、乱扣等缺陷。 6.1.7元件内部应保持清洁,不应有铁屑、杂质等异物。 6.1.8不应使用存在针脚断裂、线圈不导通及铁芯变形等异常情况的电磁阀。 6.1.9马达分配器应进行拆解检查,确保内部元件无损坏,清洗后方可安装使用。 6.1.10密封件外观质量符合要求,不应使用有异常或保管期限过长的密封件。 6.1.11油箱上附件应齐全。油箱应达到设计质量要求,内部不应有锈蚀、焊渣、焊瘤等残留物。加油 前油箱内部应保持清洁,不应出现铁屑、棉絮等杂质影响清洁度的物质存在。 6.1.12过滤器规格型号应与设计要求一致,所带附件应齐全。 6.1.13蓄能器质量符合要求,附件应齐全。不应使用存放时间过长、不符合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的蓄 能器。 6.1.14板式热交换器应进行拆解清洗,安装后应进行保压测试。 6.1.15元件附件应齐全。
6.2.1管路材质、通径、壁厚和接头的规格型号及加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
2.1 管路材质、通径、壁厚和接头的规格型号及加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1 管路不应有缺陷。有下列异常状况,不应使用: a)年 管路内表面出现腐蚀、锈蚀等; b)管 管路表面伤痕深度为管路壁厚的10%以上; C) 2 管路表面有小孔或裂纹; d) 管路表面凹人程度达到管路直径的10%以上。
6.2.3使用弯曲管路时,有下列异常不应使用
a) 管路弯曲部位内、外壁表面曲线不规则或有锯齿形、波浪形状; b) 管路弯曲部位其椭圆度大于10%以上; C) 内壁出现锈蚀的弯头。
6.3.1接头不应有缺陷。若有下列异常,不应使用: a)接头本体或螺母的螺纹有伤痕、毛刺或滑扣、乱扣等现象; b)接头本体各结合面加工精度未达到技术要求; c)接头本体与螺母配合不良,有松动或卡滞现象; d)安装密封圈的沟槽尺寸和加工精度未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6.3.2软管和接头有下列缺陷不应使用:
6.3.2软管和接头有下列缺陷不应使用:
a) 法兰密封面有气孔、裂缝、毛刺、径向沟槽; b) 法兰密封沟槽尺寸、加工精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C) 法兰上的密封金属垫片不应有各种缺陷DB42/T 1610-2020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工作规范.pdf,材料硬度应低于法兰硬度
6.4.1使用的管道材质应有明确的原始依据,不应使用材质不明的管道。 6.4.2由多段管段与配套件组成的管路,应依次逐段接管焊接,避免产生累积误差。 6.4.3为减少局部压力损失,管道应避免截面的局部急剧扩大、缩小及弯曲。 6.4.4焊条、焊剂应与所焊管材相匹配并有产品合格证,且在有效使用期内。 6.4.5液压管道焊接应采用对接焊,不应采用插人式焊接;对接焊焊缝的截面应与管路中心线垂直。 6.4.6焊接前应将坡口及其附近宽10mm~20mm处表面污物、油迹、水分和锈斑等清除干净。 6.4.7配管焊接时,先按安装位置进行点焊定位,再拆下焊接,焊后组装。 6.4.8焊接过程中,应在室温下自然冷却,不应采用强风或淋水冷却。 6.4.9焊缝应焊透,外表应均匀平整。压力管道的焊缝应探伤检查。 6.4.10配管焊接后,管道应与各元件、阀块、阀架、泵站进行预连接,各接口应自然贴和、对中,不能强 制连接。当松开管接头或法兰螺钉时,相对结合面中心线不应有较大错位、离缝或跷角,如发生此类情 况可用火焰对管路进行校正。 6.4.11液压管道安装前应进行酸洗磷化处理,随后对管道内壁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应尽快复装,并 进行整体循环净化处理,直至达到系统设计要求的清洁度。 6.4.12管路敷设应整齐一致,层次分明。宜采用水平或垂直布管,平行或交叉的管系之间,应留有足 够拆装的空间。 6.4.13在全部配管完毕后将管夹与机架紧固。 6.4.14布管时应适当配置管道支架和管夹,使管道具备一定的刚性和抗振能力;弯曲的硬管应在起弯 点附近设支架或管夹;管道不应与支架或管夹直接焊接。 6.4.15管道的重量不应由阀、泵及其他液压元件和辅件承受;也不应由管道支承较重的元件。 6.4.16较长的管道应考虑有效措施,以防止温度变化使管路伸缩而引起应力。 6.4.17软管安装时,软管和接头不应承受附加受力、扭曲、急剧弯曲等不良工况。 6.4.18软管在装入系统前,应将内腔及接头清洗干净。 6.4.19管路应依次安装并紧固
6.4.20管路连接时,应确保两半扣螺栓压紧,活接拧紧
6.5电机泵组安装要求
6.5.1在电机底座和支架之间应安装橡胶减振垫。 6.5.2液压泵不应承受径向负载。电机与液压泵装配时应保证同轴度,其偏差应≤0.1mm,倾斜角 ≤1°。 6.5.3为便于液压泵拆装检修,吸人口(靠近油箱侧)应安装截止阀。 6.5.4应确保液压泵油口管路安装正确,油口管接头连接螺钉紧固,密封安装可靠,避免引起液压泵吸 空、漏油。 6.5.5齿轮油泵安装位置应低于驱动箱齿轮油正常液位
6.5.1在电机底座和支架之间应安装橡胶减振垫 6.5.2液压泵不应承受径向负载。电机与液压泵装配时应保证同轴度,其偏差应≤0.1mm,倾斜角 ≤1°。 6.5.3为便于液压泵拆装检修,吸人口(靠近油箱侧)应安装截止阀。 6.5.4应确保液压泵油口管路安装正确,油口管接头连接螺钉紧固,密封安装可靠,避免引起液压泵吸 空、漏油。 6.5.5齿轮油泵安装位置应低于驱动箱齿轮油正常液位
6.6.1阀块棱边、油道应去除毛刺。阀块油道安装面不应有伤痕。 6.6.2阀块安装前应清洗干净,不应有颗粒等杂质残留。 6.6.3阀组安装前应确保各部件规格型号与图纸一致。 6.6.4装配前应确保密封件规格型号、材质及出厂日期符合要求。 6.6.5装配前应确保连接螺栓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热镀锌管安装交底,并按规定的扭矩进行紧固。 6.6.6阀组装配完成后,应进行功能试验和耐压试验。 6.6.7过滤器、减压阀、油雾器、流量阀应靠近执行元件安装
6.6.1阀块棱边、油道应去除毛刺。阀块油道安装面不应有伤痕。 6.6.2阀块安装前应清洗干净,不应有颗粒等杂质残留。 6.6.3阀组安装前应确保各部件规格型号与图纸一致。 6.6.4装配前应确保密封件规格型号、材质及出厂日期符合要求。 6.6.5装配前应确保连接螺栓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并按规定的扭矩进行紧固! 6.6.6阀组装配完成后,应进行功能试验和耐压试验。 6.6.7过滤器、减压阀、油雾器、流量阀应靠近执行元件安装
6.7.1确认液压系统各部件安装正确无误。 6.7.2柱塞泵在首次启动前,应通过泄油口或加油口将泵壳体内加满液压油。 6.7.3液压系统清洗油液应与系统正常运行时所用液压油牌号相同。 6.7.4清洗工作以主管路为主,各个系统单独清洗, 6.7.5在主回路回油管过滤器安装不同精度等级的冲洗用滤芯,精度等级分别为30μm、20μm、 10um;清洗后液压系统油液应不低于NAS8级,油液不达标准的系统不应运行。 6.7.6确认液压系统油液等级达到标准后,方可进行系统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