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438-2018 桩基地热能利用技术标准.pdf

JGJT438-2018 桩基地热能利用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86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GJT438-2018 桩基地热能利用技术标准.pdf

2.1.4换热功率测试thermalperformancetest

通过测试仪器,始终保持换热管路对地进口处水温恒定,对 页目所在场区的测试钻孔或能源桩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或取 热,以获得钻孔或能源桩换热功率的试验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岩土体塑性体积变化

2.1.6桩身附加温度应力

能源桩在温度变化时因热胀冷缩受到周围岩土体或桩体其 部分限制GB/T 3098.15-2014 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螺母,而在桩身内产生的附加应力

2.1.7岩土综合导热系数

通过热响应测试得到的钻孔理管或能源桩穿越岩土层的平 导热系数,在测试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可由进出口水温的平 值与测试时间的对数值关系曲线的直线段斜率计算得到

C一比热容,指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Cv一 容积热容量,也称容积热容,指单位体积物质升高或下 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Cve 饱和土体等效容积热容量,等于孔隙水和土颗粒的容积 热容量按两者各自体积所占比例的加权平均; 循环工质热容: Cw 水的比热容,指单位质量的水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 C一土颗粒的比热容,指单位质量的土颗粒升高或下降单位 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d管材外径; E 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 i一水力梯度,文称水力坡降或者水力坡度,指沿渗透途径 水头变化量与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K 安全系数; K。一Kersten系数,是由试验确定的岩土导热系数与其含水 量之间关系的经验系数; kD 水力渗透系数; nw 循环工质质量流量; n 孔隙率,土体中孔隙体积占土体总体积的比率; neff 有效孔隙度,指扣除结合水所占孔隙体积后的孔隙率; 岩土颗粒中石英矿物的比例; Q 能源桩换热功率; Quk 一计入温度作用效应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ro 桩的半径; S. 一 岩土体含水饱和度;

桩身传热达到准稳态的时间; V.一 实际渗流速度,指流体在理想多孔介质孔隙中的实际流 速,V,=Vp/nefr; V 达西渗流速度,指假设的水流通过包括骨架与孔隙在内 的断面时所具有的一种虚拟流速,Vp二kp·i; Q 土的热扩散率,指导热系数与容积热容之间的比值,α =入/CV; αT 桩身混凝士热膨胀系数: △N一 温度变化引起的桩身轴力; △T 桩身温度变化: A 桩身附加温度应力; 桩身温度应力系数,反映桩身温度胀缩受约束程度对温 度应力的影响; 天然状态下岩土的导热系数; 入 岩土颗粒中非石英矿物导热系数; 入dry 干燥状态下岩土的导热系数; 入 岩土颗粒中石英的导热系数; 入 岩土颗粒的导热系数; 入 饱和状态下岩土的导热系数; 入 岩土孔隙水的导热系数; O 土颗粒的质量密度; Ow 水的质量密度。

3.0.1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场地浅层地温资源情况、建筑地基基础与地下结构 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要求等因素,对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 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估

3.0.2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与环境调

1建筑结构与基础工上程的相关资料及参数文件: 1)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2)工程安全等级、结构类型和使用条件; 3)地下结构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 4)地基基础或建筑桩基结构设计等级; 5)地基基础或桩基方案设计平面图和部剖面图: 6)传至基础的上部结构荷载、地基承载力要求; 7)地基基础变形控制值

1)建筑空调供暖负荷需求条件,包括全年动态负荷及空 调供暖设计负荷: 2)建筑物理与技术参数; 3)气候条件和节能标准。 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热物性勘察报告

3.0.4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根据换热需求、桩基承载要

地层条件,对能源桩换热管路与桩身结构进行协同设计,并应又 其长期运营性能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3.0.5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除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性 能要求外,还不得影响桩基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且不得对场地 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0.6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 的设计使用年限,并应满足期间的稳定性要求。能源桩结构性能

的设计使用年限,并应满足期间的稳定性要求。能源桩结构性能 应满足上部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表3.0.7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设计等级

3.0.8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在施工各阶段及施工完成后对能 源桩桩身换热管路进行压力检查和验收,并应在交付使用前进行 整体试运转、调试与验收。 3.0.9能源桩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除应符合能源桩施工及验收 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桩基工程的相关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相关规定

3.0.9能源桩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除应符合能源桩施工及 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桩基工程的相关要求,并应符合现行 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IGI94的相关规定

3.0.10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应对能源桩结构安

3.0.10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应对能源桩结构安

全、换热系统工作性能以及岩土环境影响进行不少于2年的监测

4.1.1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专项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水位及季节性 变化、水质、地下水渗流速度与方向等; 2地基土受温度影响的工程性质:变温条件下的固结特性 及强度等; 3岩土热物性试验和热响应测试。 4.1.2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专项勘察尚应符合桩基工程结构设 计的勘察要求。

4.2.1复杂及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宜进行温控岩土力学特

4.2.1复杂及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宜进行温控岩土力学特 性室内土工测试,测试应包括固结试验、直剪试验和三轴固结不 排水剪切试验。温度控制范围宜为3℃~45℃。温度循环次数不 宜小于3次,其他试验操作步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土工试验 规程》SL237的相关规定。 4.2.2地基土样的热物性参数实验室测试可采用热探针法、热 平板法、热线法、热带法或平面热源法。当进行初步设计或小型 工程设计时,岩土体导热系数和容积热容量等热物性参数可按本 标准附录A的规定取值

4.3.1中型和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通过原位热

4.3.1中型和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通过原位热响应测试

1中型和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通过原位热响应测试 得岩土体的平均初始温度以及综合热物性参数。 2岩土热响应测试宜通过原位钻孔埋管热响应测试方法进

获得岩土体的平均初始温度以及综合热物性参数

获得岩土体的平均初始温度以及综合热物性参数

行,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相关规定,

行,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相关规定。 4.3.3原位热响应测试钻孔直径不宜大于300mm;钻孔深度应 与能源桩的设计深度一致。应对钻孔周围地表及以上测试管路与 部件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当测试孔孔口标高高于设计桩顶时,高 于桩顶标高的钻孔测试部分应采取绝热措施。钻孔内回填材料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 相关规定

5.1.1能源桩换热计算采用的热物性参数及综合热响应性能应 通过传热性能测试确定。 5.1.2当桩径不大于300mm时,能源桩热响应测试可采用土 中钻孔理埋管热响应测试;当桩径大于300mm且为大型项目时: 宜在能源桩上进行热响应测试。 5.1.3测试桩(孔)的位置及数量应根据场地土的变异性确定 对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原位热响应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个)。 5.1.4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的热响应测试,宜与桩基载荷试验 相结合。当进行桩基载荷试验时,应通过热响应测试仪对桩身施 加温度荷载,记录桩身温度应力与应变的响应,及其传热性能

5.1.4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的热响应测试,宜与桩基载荷试验 相结合。当进行桩基载荷试验时,应通过热响应测试仪对桩身施 加温度荷载,记录桩身温度应力与应变的响应,及其传热性能 指标。

5.1.5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工程应进行取热和放热两种热响应

5.2.1当进行单根能源桩热响应测试时,测试桩应达到传热准 稳态要求,准稳态之前时间段内的测试数据在数据处理时应舍 弃。桩身传热达到准稳态的时间(t)可按下式估算:

5.2.3桩身混凝土的热物性参数取值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当桩径大于1000mm, 且热交换管设在桩的中心时,桩身混凝土导热系数测试可利用钻 孔埋管热响应测试方法。测得的混凝土导热系数可用于计算桩的 热阻或桩传热分析

1桩身混凝土浇筑完成21d后; 2浇筑混凝土前,桩顶5m以下钢筋笼体上安装了温度传 感器,浇筑完混凝土后温度传感器连续3d的温度读数差别不超 过0.5℃。 5.2.5当测试桩施工时,应以桩身轴线为中心,在其埋深中部 沿径向在桩截面中心、桩土界面和周边岩土地基中安装温度传感 器。当进行热响应测试时,应读取各测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 测试时间宜按本标准式(5.2.1)计算。桩和地基的热阻可通过 多极组合圆柱分析方法计算。 5.2.6当桩长与桩径之比大于或等于40时,桩身热阻和岩土综 合导热系数可由能源桩的热响应测试数据采用线热源或柱热源分 析方法计算获得;当桩长与桩径之比小于40时,不宜采用线热 源或柱热源模型,桩身热阻和岩土综合导热系数可采用有限元或 有限体积等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反分析获得。 5.2.7地下连续墙热响应测试宜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当测试 连续墙施工时,应在墙体内和周边岩土体地基中安装温度传感 器,并应读取测试过程中各测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应采用 有限元或有限体积等数值计算方法,对连续墙热阻和岩土综合导

1桩身混凝土浇筑完成21d后; 2浇筑混凝土前,桩顶5m以下钢筋笼体上安装了温度传 感器,浇筑完混凝土后温度传感器连续3d的温度读数差别不超 过 0.5℃。

沿径向在桩截面中心、桩土界面和周边岩土地基中安装温度传感 器。当进行热响应测试时,应读取各测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 测试时间宜按本标准式(5.2.1)计算。桩和地基的热阻可通过 多极组合圆柱分析方法计算

拍桩长与桩径之比大于或等于40时,桩身热阻和岩土综

5.2.6当桩长与桩径之比大于或等于40时,桩身热阻和岩王

合导热系数可由能源桩的热响应测试数据采用线热源或柱热源分 析方法计算获得;当桩长与桩径之比小于40时,不宜采用线热 源或柱热源模型,桩身热阻和岩土综合导热系数可采用有限元或 有限体积等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反分析获得

连续墙施工时,应在墙体内和周边岩土体地基中安装温度传感 器,并应读取测试过程中各测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应采用 有限元或有限体积等数值计算方法,对连续墙热阻和岩土综合导 热系数进行反分析。

5.3单桩换热功率测试

1 给定进口温度和流量条件下的换热功率可在能源桩上测 得。测试中进口水温和流量应恒定,并应记录出口水温随时

5.3.1给定进口温度和流量条件下的换热功率可在能源

5.3.2能源桩的换热功率应按下式计算:

5.3.2能源桩的换热功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 能源桩换热功率(W); Cw 循环工质的热容[J/(kg·K)]: mw 循环工质质量流量(kg/s); tin 进口循环工质温度(K); tout 出口循环工质温度(K)

5.4.1对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大型能源桩项且

6.1.1能源桩除应满足结构上承受上部载荷的功能,其构造尚 应满足与地基土进行热交换的功能。 6.1.2当在地下连续墙、基础筱板及其他地下结构中配备闭合 回路的换热管时,应同时满足结构承载和热交换双重功能

6.2.3当预应力管桩空腔内配置闭合回路换热器时,管桩桩芯

中宜埋设1个3个U型闭合换热管回路。管桩桩芯中埋设U 型闭合换热管回路后,宜采用膨润土和细砂或水泥的混合浆,或 专用灌浆材料对桩芯进行回填

体底部的距离不应小于3m

6.2.5当闭合换热管回路配置在地下连续墙中时宜采用W型、 改进W型或单U型换热管路形式(图6.2.5),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6.2.5当闭合换热管回路配置在地下连续墙中时宜采用W型

1当采用W型时,应在地下连续墙靠近迎土面和开挖面的 主筋上各布置一个U型管,两U型管应串联形成W型换热管 路,两U型管的支管间距不应小于150mm; 2当采用改进W型时,应在地下连续墙靠近迎土面和开挖 面的主筋上各布置一个U型管,两U型管应串联形成W型换热 管路,靠近迎土面的U型管其支管间距不应小于750mm,靠近 开挖面的支管间距不应小于150mm; 3当采用单U型时,应在靠近迎土面布置单U型换热管 路,其支管间距不应小于750mm。

图6.2.5地下连续墙W型、改进W型或单U型换热管路形式

6.2.6能源桩换热管紧贴钢筋笼内侧主筋绑扎,绑扎在

上的U型管下部离最底部水平钢筋不应小于200mm,上部高出 最上面水平钢筋不应小于500mm。

6.2.7能源桩与水平总管连接时,宜全部并联,较短能源桩可 两根或多根串联后再并联到水平总管上。 6.2.8能源桩换热管出桩时宜设置钢套管,并应在穿越地下室 底板时利用止水环和对管路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做注浆处理等止水 措施(图6.2.8)。

图6.2.8能源桩换热管路出桩节点构造 1一装饰层;2一保护钢套管;3一止水钢板; 4一防水混凝土底板;5一垫层

6.3能源桩管材与循环工质

1管材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 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并应具有较良好的拉伸压缩性能,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材及管件》CJ/T

317的相关规定。管材宜采用PE80或PE100的聚乙烯管或PB 聚丁烯管,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管。管件与管材应为相 同材料。 2管材外径、壁厚及各自的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 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规定。 3管材及管件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及第三方出具的质量检验 报告,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现场抽样检验。 6.3.2管内循环工质及防冻液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 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规定。 6.3.3管路的额定压力及工作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路的 额定压力不应小于1.OMPa。 6.3.4能源桩管材及管路系统应符合密闭容器设计安装要求, 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且不应少于

6.3.4能源桩管材及管路系统应符合密闭容器设计安装要求 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且不应少 50年。

6.3.6换热管路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表6.3.6的规定

表6.3.6换热管路最小弯曲半径

6.3.7能源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宜使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与 配合比。混凝土骨料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规定外,其导热系数应大于1.5W/(m·K)

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设计

7.1.1大、中型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应根据能源桩热响应试验 的结果进行设计。小型系统可按经验方法进行。 7.1.27 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的初步设计所需资料应包括下列 内容: 桩与地基土的热物性参数; 2 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需求: 3 桩基结构布置形式及可利用的桩数。 7.1.3 对热源或冷源不少于两种的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在长 期运行工况下的换热性能应在详细设计阶段采用数值模型进行 分析。

7.1.4采用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的建筑,室内供暖、空调

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供暖制冷动态负荷计算的最小计 算周期宜为1年。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在1年计算周期内对地基 总释热量和从地基总吸热量应维持平衡

7.2.1能源桩的换热管路形式及布置应根据工程勘察结果、桩 的结构构造和几何形状、可利用桩数量等因素确定。 7.2.2大型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应进行动态设计计算,且应包 括下列内容: 1能源桩全年逐时负荷; 2能源桩流体温度和桩周土体温度响应; 310年以上长期冷热平衡分析:

4相邻能源桩的换热影响

7.2.3能源桩动态设计计算宜根据建筑冷热负荷、岩土体热物 性、桩体热物性、桩内换热管路布置方式等参数,采用含有传热 分析的数值分析软件,或满足相关简化条件的变热流密度线热 源、柱热源等模型进行分析

7.2.4应根据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对能源桩进行长期换热性能

7.2.6桩基地热能利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桩基和周边土体允许的温度变化范围、满足负荷需求 能源桩规格与数量、换热管路中循环工质温度范围; 2能源桩换热管路的布置形式、水平总管的布置、循环 泵及热泵机组的选型

7.2.7能源桩的规格与数量应根据建筑桩基规格、换执器承担

的建筑冷热负荷、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热物性及 热泵机组性能等参数确定。

的建筑冷热负荷、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热物性

7.2.8能源桩换热管路的总长度应根据换热器系统供冷工况

供热工况分别确定。当系统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小 10%时,宜取较大值;当系统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不 于10%时,宜取较小值,并应采用增设辅助冷热源,或应采 与其他冷热源系统联合运行的方式。

7.2.9当选配能源桩侧循环水泵时,应计算输配系统耗电输冷 热比,耗电输冷热比宜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7.2.10当计算系统换热功率时,能源桩换热管路长度不应包括 水平总管。

7.2.11水平总管坡度不宜小于0.

7.2.12能源桩各个并联环路宜为同程,并应进行管路的水

.2.12能源桩各个开联环路直) 向程,开应进行管路的水力计 算,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 范》GB50366的相关规定

算,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

7.2.13夏季运行期间,能源桩出口最高温度宜低于33℃;冬

7.2.14当能源桩为群桩布置时,应

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确定群桩换热功率。

8.1.1能源桩结构设计除应满足常规结构桩基设计计算要求外, 还应计入温度变化影响,并应根据桩基设计条件及上部荷载要 求,进行桩基承载能力计算、稳定性验算、桩基变形计算和耐久 性设计

8.1.2进行能源桩结构设计时,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与相应

8.2.1计入温度变化的能源桩结构计算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

8.2.1计入温度变化的能源桩结构计算分析宜包括下列

8.2.2身最大附加温度应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A = nNaT :AT. E!

o 桩身附加温度应力(升温受压为正,降温受拉为 负)(MPa); △T 桩身温度变化(℃); αT 桩身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取温度为20℃时的值 (/℃); E 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7N 桩身温度应力系数,取0.5~1.0,端承型桩以及 超固结土中的摩擦型桩取高值,正常固结土中的 摩擦型桩取低值

8.2.3能源桩结构在复杂条件下的循环温度效应分析,可结合

8.3.1以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确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应按下式计算:

中:Qk——计人温度作用效应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kN);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K一安全系数,取2.0。

基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并应根据桩周地基土在温度循 环条件下的抗剪强度试验成果进行计算

9.1.1能源桩施工前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

9.1.1能源桩施工前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 施工图纸JR/T 0025.1-2018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第1部分:总则,并应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9.1.2能源桩施工应对既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采取保护措施

9.2换热管路的安装与保护

9.2.1管路在运输前应包装并应加上保护帽。保护帽应在管路 和系统连接时去除。 9.2.2管路在运送、搬运及储存过程中应采用装卸设备,管路 不得被挤压、重摔、拖拽等。 9.2.3管路应储存在现场的干燥地段。管路存储摆放应有序。 管路存放应有隔离措施,且不应与地面直接接触和被污染。直管 应根据其直径给予支撑,支撑数量应根据管路直径确定。对现场 存放的管材及管件应采用遮阳网进行遮挡,其堆放高度不宜超过 1.5m,且应放于通风处。

9.2.1管路在运输前应包装并应加上保护帽。保护帽应在管路 和系统连接时去除。 9.2.2管路在运送、搬运及储存过程中应采用装卸设备,管路 不得被挤压、重摔、拖拽等。

管路存放应有隔离措施,且不应与地面直接接触和被污染。直管 应根据其直径给予支撑,支撑数量应根据管路直径确定。对现场 存放的管材及管件应采用遮阳网进行遮挡,其堆放高度不宜超过 1.5m,且应放于通风处。

9.2.4桩孔内换热管路安装前应对循环管外观、标签和证

9.2.5桩孔内换热管路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免机械损坏和焊接损伤。钢筋笼连接时,应对换热 管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宜采用橡塑保温材料对连接段的换热管 进行包裹。 2当采用混凝土灌注桩作为能源桩时,换热管应贴紧钢筋 笼绑扎,螺旋型布管方式宜绑扎在钢筋笼外侧。绑扎材料宜采用 塑料绑带DZ/T 0325-2018 石膏、天青石、硅藻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且绑扎间距不宜大于500mm。当采用预制管桩作为 能源桩时,换热管应按钻孔埋管的方式布置在桩孔内,并应采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