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甬 DX-02 宁波老小区、城中村截污纳管改造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pdf

2017甬 DX-02 宁波老小区、城中村截污纳管改造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53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2017甬 DX-02 宁波老小区、城中村截污纳管改造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pdf

降雨初期一定时段内污染较严重的雨水径流,其污染状况与空 质量、地表卫生和管道维护情况有关

3.0.7雨污错接/混接

指将雨水接入污水系统,或将污水接入雨水系统或自然水 象。

GAZ 1415-2018 公安通信标准体系表从建筑物内至室外第一个检查井的埋地排水横管段

3.0.10分流制雨水直排排水口

分流制排水体制中,向水体直接排放雨水的排水口,因在初期排 放的雨水水质较差,会给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0.11分流制污水直排排水口

分流制排水体制中,向水体直接排放污水的排水口,导致水体污 染。

0.12分流制雨污混接雨水直排排

分流制排水体制中,因雨水排水管存在混接污水,故旱天会 体排污,同时也存在初期雨水污染,

0.13分流制雨污混接截留溢流排

分流制排水体制中,针对雨污混接,在雨水排水口实施了截留措 施的排水口,其存在溢流污染与水体倒灌的问题。

3.0.14沿河居民排水口

沿河居住的居民因污水管道敷设条件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的 “排水口”

Q一污水流量(m"/d); n一人数(人); q一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人·d);

Q一污水流量(m/d); n一人数(人); q一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人

一污水排放系数; q一设计暴雨强度; W一径流总量; W;一收集水量; Wi一初期径流弃流量; Q一设计流量; F一汇水面积; F;一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 hy一设计降雨量(厚度); 8一初期径流厚度: P一设计重现期; Yi一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Yz一综合径流系数; Yzc一雨量综合径流系数; Ymc一流量综合径流系数; m一流量径流系数; Y。一雨量径流系数: t一降雨历时; ti一汇水面汇水时间; t2一管渠内雨水流行时

4.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1.1应全面收集改造区域基础资料,开展现场调查。 4.1.2基础资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改造区域内的排水设施基本信息及其道路设施与现状情况,包 括区域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服务人口、排水体制、管道 排水管道材料及其走向、管内底标高、检查井、雨水口、化粪池、排 出口等。 2区域内污染排放源情况,包含居民楼建筑物排水是否存在污水 雨水混接、错接情况,商业污染源情况等。

4.2.1应填写区域生活污水排放情况调查登记表,详见附录C。 4.2.2通过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经济技术比较评估,确定合理的改造方 案。

5.1.1应根据区域基础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5.1.2依据相关规划,合理确定污水收集系统规模,实现社会效益、环 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1.3详尽调查现有地下所有管线,确保施工、运行和维护的安全。 5.1.4选择工艺先进、施工方便、开挖量小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减少施 工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推行标准化设计和施工。 5.1.5雨污水管道设计应统筹考虑,改造后雨水系统径流量不得大于原 地块雨水系统径流量。 5.1.6管材应综合比选,确保安全、适用、经济,便于运行管理,同时 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 5.1.7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排水设施,降低工程造价。 5.1.8宜结合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改造

1分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区域外城市道路下已有雨、污分流两条 管道。 a改造区域内部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应对错接、混接的管道进行 改造,使区域内的雨水、污水管道分别与城市道路下的雨水、污水管 道衔接 b改造区域内部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将原有合流管道改造为雨 水管道,新增建一套污水管道,形成雨水、污水两套独立的管道系统, 并分别与城市道路下的雨水、污水管道衔接。 2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区域外城市道路下为雨水污水合流管 道。

.2.2原则上保留原有的钢筋混凝土化粪池等预处理装置,对于砖砌仁 套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化粪池或玻璃钢化粪池替换,对于保留的化柔 也在雨污分流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同步进行实施清掏。

5.2.3新增污水管道设计坡度不应小于《室外排水设计规

排放口前应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监测井,明确标识,便于水质监测。

6.1建筑排水系统改造

6.2.1暴雨强度公式

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6.2 室外雨水系统改造

6.2 室外雨水系统改造

A (+BlgP) 1 (t+C)D

式中:q一 设计暴雨强度(L/s·hm): P设计重现期(a); t一降雨历时(min);t=ti+t2。其中,ti一—汇水面汇水时间 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装情况而定(屋面一般取 5min,道路取5min~15min);t2一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A, B, C, D 一当地降雨参数,按各县市区分别取值,详见附录A.0.1 6.2.2地面径流系数的计算

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 照附录B.0.1取值。综合径流系数z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式中:z一一综合径流系数; F一汇水面积(m²); Fi一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 一一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6.2.3径流量的确定 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式中:Qi 径流总量(L/s); W zm 流量综合径流系数; q 设计暴雨强度[L/(s·hm²)l。

W= 104..h, F

Qi= Y zm q F

zm一流量综合径流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L/(s· hm²) ]。 6.2.4技术参数控制要求 1改造后区域的地面径流系数不应超过未改造前该区域的径流 系数。 2改造后的区域径流量不应超过未改造前该区域径流量。 3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应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若已建区域内的建设项目自,其外排流量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 力,则该区域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将大于市政接纳能力的雨水滞 留在场地内,以满足该项自的外排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 力。 4有条件时宜采用绿化屋面。 5大型公交站场、公用工程作业场地冲洗水、地面受到污染的企 业,其雨水必须进行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收集,收集池的容积按照实际 污染区域面积的前15分钟雨量确定,暴雨强度公式详见附录A。初 期雨水收集池内的雨水应在雨停后一天内排空至污水管网。 6改造完成区域雨污水出水总管应分别设置水质监测并,监测并应 设置在出户管的直线段,且不应设置于用地红线外

6.2.4技术参数控制要求

6.2.5控制雨水径流量的方法:

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沉式绿 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鼓励设置景观水体、收集池、 下渗设施等,既有利于削减峰值流量,同时兼顾雨水的收集利用

1初期雨水弃流: 初期雨水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W=10X 8 XF (6.2.5) 式中: W一雨水初期径流量(m3): i一初期径流厚度(mm);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可 采用2~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5mm,市政路面可采用4~8mm; Fi一汇水面积(hm²)。 所有进入控制雨水径流量设施的雨水,均应做初期雨水弃流。 2透水路面 小区的雨污水改造过程中,会涉及到管线的改造及其道路的改 造,对于符合透水条件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广场庭院等应采用透 水铺装。 3雨水管断接 改造后的雨水落水管断接通过改变屋面雨水径流的传输路径,将 原本排入管道的径流引入建筑物周边花园,绿地等透水区域。 4生态滤水带 生态滤水带由储水层、滤料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四部分组成。生 态滤水带侧面及底部满铺防渗土工布。 结合第3点雨水管断接和第4点生态滤水带。将小区沿外墙花坛 改造成单独生态滤水带,将雨水管断接后,雨水通过花坛改造的生态 滤水带,达到雨水的净化和收集,收集后的雨水再排入雨水管。 5雨水调蓄水池 改造过程中,废弃老旧小区的砖砌化粪池。利用小区废弃化粪池 作为雨水调蓄构筑物。根据小区自身的情况,合理设置雨水回用系统, 利用原来的化粪池作为雨水调蓄构筑物,回用雨水用于绿化浇灌。 6植草沟 在小区硬质铺装道路两侧做植草沟,道路雨水通过植草沟,做初 期的截污处理,通过植草沟对雨水进行输送。

7下沉式绿地 对于绿地面积分散,且分块绿化面积小的小区,不建议采用下沉 式绿地。对于小区内部有大面积绿地的,可以考虑局部做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应结合景观统一设计,并做好人员防护措施。 8绿色屋面 应结合老小区住宅结构承载力现状,合理设置屋顶绿化。 6.2.6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回用,应根据收集量、回用水量以及水 质要求等综合考虑后确定

6.3室外污水改造原则

6.3.1污水改造设计原则 1执行国家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复核国家的有关法则、 规范及标准。 2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确保 满足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完善污水基础设施,达到防 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雨污 分流排水管网的全面规划,保证排水体系满足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需求,并处理好与原有管线的衔接。 5充分考虑区域内排水系统对邻近区域影响,各系统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污水外排系统整体效益。 6改造区域污水接至市政管道时,水质应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 水道水质标准》。 7改造区域污水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处均设置钢筋混凝土污水 监测井。

6.3.2污水设计标准及参数

污水管道设计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标准执行。 1污水管道设计流量=K×日平均污水量。 式中:K一污水总变化系数,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 2重力流管道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规范执行;压

3粗糙系数n:管材粗糙系数如下表。

4管道水力计算公式:

V==×R%×i n

5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最大充满度如下表所示

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最大充满度如下表所示。

6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0.6m/s 7倒虹管管内设计流速大于0.9m/s,并应大于进水管内流速 5.3.3化粪池设计标准及参数

Nzα·q·t W 24 ×1000

注:当采用中水系统时,可按《建筑中水设计规范》计算。 b.污泥容积

2化粪池型号设计 确定化粪池有效容积后,须选定q、α、t、T值,按下式计算化 粪池设计的总人数:

a.粪便污水与生活废水合流

b.粪便污水与生活废水分流时

W=W +W, = 24×1000 W

3化粪池进、出水管的管径经计算确定。进、出水管可由三个方 句进出,根据现场条件选定。化粪池的进、出水管应设三通导流管, 三通导流管管材当DN≤200mm时,选用机制排水铸铁管;当DN> 200mm时,宜采用给水铸铁管。

1冲洗时间10min/辆.次 2污水流速大于0.005m/s 3停留时间10min 4清掏污泥周期10d~15d

6.3.5餐饮隔油池的确定

1废尔应按服设秒重异 2废水在隔油池内流速不得大于0.005m/s 3停留时间为2~10min 4人工隔油池内存油部分的容积,不得小于该池有效容积的 25%。 5隔油池内应设置活动盖板。进水应考虑清通的可能性 6隔油池出水管管底至池底的深度不得小于0.6m。 7隔油池内的残渣量占有效容积的10%。

6.3.6隔油器的确定

2根据餐厅面积及用餐类型

Qh = 1.1 NqoK,K 1000t

C h2 = 1.1 3q0K,K, S.1000t

in1、Qh2一 小时处理水量 (m/h)

6.4.1现状管道处置措施

6.4污水改造实施措施

对现状的合流管道,需要对其进行管道检测,判定排水管道中结 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的类型、位置、数量和状况,并决定对其进行 翻挖新建或清淤蔬通。翻建和清淤疏通后的现状管道,仅能作为小区 的雨水收集管使用。

6.4.2新建排水管道

管材的选择根据生活污水排放量,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的综 合比较进行选择。建议选择使用寿命长、抗渗能力强、重量较小运输 方便的管材。 考虑到地质环境的腐蚀性,结合宁波地区的管材使用情况和工程 经验,建议选择聚乙烯(PE)双壁波纹管、聚乙烯(PE)缠绕B型 结构壁管、聚乙烯(PE)实壁管、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SRPE) 等。

6.4.3化粪池的选择

1化粪池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化粪池或者玻璃钢化粪池,不得采用 砖砌化粪池。 2当化粪池的有效容积大于50m,应根据场地条件,确定采用单 池还是并列双池(在条件许可时,宜优先考虑采用并列双池)。 3当施工场地狭窄、不便开挖,或开挖会对附近建筑物基础安全 造成影响时,可选用沉井式钢筋混凝土化粪池。 4化粪池的设置位置,宜在出户管的下端,便于清掏的道路附近 化粪池距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不得小于30m。距理地式生活饮用水贮水 池外壁不得小于10m,达不到该要求时应采取防污染措施。化粪池外 壁距离建筑物外墙净距不宜小于5m,并不得影响建筑物基础。 5玻璃钢化粪池仅能设置于绿化带内,不应设置于车行道及其人 行道内。

6.4.4现状管道排水口的治理

1分流制污水直排排水口必须预以封堵,将污水接入污水管道, 不得接至雨水管道。 2分流制雨水直排排水口,应在排水口前设置截污调蓄构筑物

其调蓄构筑物有效容积可按照该区域内初期雨水弃流量计算,弃流厚 度不小于4mm,汇水面积可按照排水口接纳的区域内道路面积计算。 该调蓄构筑物内贮存雨水应在降雨结束后1天之内采用压力设施排至 污水管道。 3分流制雨污混接雨水直排排水口,不能简单地封堵,应在重点 实施排水管道雨污混接改造同时,增设混接污水截留管道或者设置截 污调蓄池,截留的混接污水应排至污水管道。排水口改造时,应采取 水体倒灌措施。 4分流制雨污混接截留溢流排水口应在重点实施排水管道雨污 混接改造的同时,对已经混接污水截留设施进行增加截污调蓄设施, 排水口改造时,应采取防水体倒灌的措施

6.5排水构筑物标准做法

6.5.1排水检查井采用国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其中C10混凝土垫层 改为C20混凝土垫层,并在混凝土垫层下方铺设30cmM10浆砌块石。 6.5.2雨污水管覆土深度不得小于0.70m,否则应采取加强措施, 6.5.3球墨铸铁雨水篦、井盖,均采用防沉降形式 6.5.4排水检查井、雨水口、井盖等做法可参靠附图E。 6.5.5所有检查井必须安装防丛落装置

6.6.1老旧小区周边及小区内道路一般较为狭窄,且两侧现状房屋较 为密集,管位的布置及施工方式须以少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其他管线 安全为原则。 6.6.2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管位优先布置在绿化带下;当条件受限 管位需布置在现状道路下时,应尽可能减少对现状路面的破坏及对居 民出行的影响。

6.6.3常用的管道施工方式有开挖施工和非开挖施工两利

当开挖深度小于1.5m时,采用放坡的方式施工。 当开挖深度大于1.5m小于2.5m时,采用槽钢+支撑的方式施工。 当开挖深度大于等于2.5m时,采用拉森钢板+支撑的方式施工。 2非开挖施工 包含水平钻进法、微型隧道施工法、水平螺旋钻进法、气动矛法、 夯管法 6.6.5应根据改造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式, 6.6.6施工规定及验收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相 关章节规定。

7道路部分改造技术要求

表 7.1.1路面设计基准期

表 7.1.4 路面可靠度设计标准

7.2.1现状道路结构利用原则

7.2现状道路结构利用原则

对于管线需要新建的现状道路,由于小区道路宽度一般较小TCATCM 001.1-2019 中药品牌评价 第1部分:通则,管 线沟槽宽度基本会占据整幅道路,此情况下,道路按新建考虑:对于 管线保留的现状道路,通过检测与技术评价,确定现状道路结构利用 方案。

7.2.2道路重建路面类型选择原则

小区车行道路面类型推荐采用沥青路面,有条件的小区可采用排 水降噪沥青路面,尽量为居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特殊情况下,经与 社区沟通,也可米用混凝土路面; 小区人行道及停车场路面类型推荐采用透水砖路面,做到雨天不 积水,为居民提供良好步行空间环境。

7.2.3道路结构层类型

1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推荐采用双层式沥青混合料组合结构, 有条件的地方,上面层可采用排水降噪沥青混凝土(OGFC);基层推 荐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混凝土刚性 基层或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B)。采用刚性基层时,需做好防止 反射裂缝措施:垫层推荐采用塘渣材料。 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连续 配筋混凝土,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基层推荐采 用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垫层推荐采用塘渣材料。 3人行道或停车位路面:面层推荐采用混凝土透水砖,也可采用 其他类型面层材料;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或普通混凝土;垫层推荐采 用塘渣材料。

7.3重建道路结构技术标准

:特殊路段系指急弯、陡坡、交

1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 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级配。 基层的压实度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7.3.2 的规定

JB/T 8734.1-2012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 一般规定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与7d龄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