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392-2016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pdf

GBT50392-2016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50392-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0671
VIP资源

GBT50392-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50392-2016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pdf

冷却塔进水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值

却塔进水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值

在设计气象参数、进出塔水温一定的条件下,由不同的气水比 入计算出的一组冷却数2,表示为和气水比入的关系曲线[= f(入),在双对数坐标上为2随入增大而降低的曲线。

0.10冷却塔(填料)热力特性曲线

SN/T 5176-2021 国境口岸传染病快速检测技术规范冷却塔(填料)散热性能特性数Q与气水比入的关系曲线 Lo'=f(a)1.在双对数坐标上为Q'随入增大而增大的直线。

2. 0.11 阻力特性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冷却塔塔体及部件对空气流产生的阻力,阻力值为风迷和称 水密度的函数,符合特定函数关系,

2. 0. 12 羽雾

冷却塔排出的湿热空气与冷却塔内外的冷空气接触后,任风 筒出口产生的可见水雾。

recirculation

2. 0. 14 干扰

冷却塔的进塔空气中混入了一部分其他冷却塔或塔排排出的 湿热空气的现象。

3.1.1冷却塔设计应根据生产工艺和气象条件,进行多方第 比较。 3.1.2冷却塔的大、中、小型界限宜按下列规定划分: 1 大型:单格冷却水量不小于3000m3/h; 2 中型:单格冷却水量小于3000m²/h且不小于1000m3/h 3 小型:单格冷却水量小于1000m3/h。 3.1.3冷却塔应按下列要求采取优化空气流场的措施: 1横流式冷却塔填料顶部至风机吸入段下缘的高度不宜小 于风机直径的20%。 2横流式冷却塔的淋水填料从顶部至底部应有向塔的垂直 中轴线的收缩倾角。点滴式淋水填料的收缩倾角宜为9°~11°,薄 膜式淋水填料的收缩倾角宜为5°~6°。 3横流式冷却塔应设置防止空气从填料底至集水池水面间 短路的措施。 4逆流式冷却塔填料顶面至风简进口之间气流收缩段的高 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当塔顶盖板为平顶时,从填料顶面算起的气流收缩段顶 角宜小于90°;当平顶盖板下设有导流圈(伞)时,从收水 器顶面算起的气流收缩段顶角宜为90°~110°; 2)当塔顶盖板自收水器以上为收缩型时,收缩段盖板的项 角宜为90~110°。 5双侧进风的逆流式冷却塔应设中部挡风隔板,隔板上缘紧 站填料支撑梁底,下缘宜伸人集水池水面以下200mm~300mm

表3.2.4逼近度与水温差修正系数A

注:中间值出线性插入法计算

1长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相邻塔排,净距不应小于4m; 2长轴不在同一直线上、平行布置的相邻塔排,塔排间距不 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度的4倍。 3.2.6多排布置的冷却塔,当相邻塔排的间距小于塔排平均长度 时,设计湿球温度的修正宜符合本规范第3.2.4条的规定。冷却 水量应取两塔排的冷却水量之和,逼近度和水温差应取组合后修 正值较大者。

1长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相邻塔排,净距不应小于4m; 上: 2长轴不在同一直线上、平行布置的相邻塔排,塔排间距不 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度的4倍

时,设计湿球温度的修正宜符合本规范第3.2.4条的规定。冷却 水量应取两塔排的冷却水量之和,逼近度和水温差应取组合后修 正值尺较大者。

3.2.7大型冷却塔塔群的回流与干扰影响的修正宣通计流场数

字模拟实验或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确定

3.2.8当需要用围护板屏蔽冷却塔时,应保证冷却塔与屏离

3.2.8当需要用围护板屏蔽冷却塔时,应保证冷却塔与屏蔽装置 之间气流畅通。冷却塔进风口侧与其他建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塔 的进风口高度的2倍,

的进风口高度的2倍。 3.2.9冷却塔的位置宜靠近主要用水装置,其布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布置在厂区主要建筑物及露天配电装置的冬季主导风 向的下风侧,并留有适当间距; 2应布置在贮煤场等粉尘影响源的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3应远离厂内露天热源; 4冷却塔进风口侧的建(构)筑物不应影响冷却塔的通风,塔 排中间布置构筑物或大型设备时,进风口与构筑物或大型设备的 距离不宜小于进风口高度的2倍; 5宜避免冷却塔的羽雾对周围环境及生产装置的影响; 6宜避免冷却塔的噪声对敏感区域的影响; 7应布置在爆炸危险区域以外,当不能避免时,驱动风机的 电机应选用防爆电机,同时布置在防爆区域内的电气、仪表应采用 防爆设备

3.2.9冷却塔的位置宜靠近主要用水装置,其布置应符合下列

1应在进风口设置防止水滴外溅的设施; 2当同一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塔的数量较多时,宜减少运行 冷却塔数量,停止运行的冷却塔的集水池应保持一定量热水循环 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 3可采用减小风机叶片安装角、停止部分风机运行、选用允 许倒转的风机等措施; 4在进风口上下缘及易结冰部位设热水化冰管,化冰管的热 水流量应与防冻化冰要求相适应; 5设置能通过部分或全部循环水量的旁路水管,当冬季运行

或热负荷较低时,循环水可通过旁路直接进人集水池;

3.3.2冷却塔应按下列要求设置安全设施:

结构、填料、配水系统、收水器、喷头、风筒等部件应具有抗光氧老 化、抗湿热老化的性能

度、刚度、耐热性、耐低温性等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冷却塔塑料部件技术条件》DL/T742的有关规定,复合材料 构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结构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 GB/T 31539的有关规定。

3.7寒冷地区的冷却塔宜采取消

3.3.9多风沙地区的冷却塔应有防风沙措施。

4.0.1冷却塔设计的气象参数,应取能代表冷却塔所在地气象特 征的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 4.0.2气象参数的统计宜采用近期连续不少于5年中的每年最 热时期3个月的日平均值。 4.0.3气象参数宜取一昼夜4次标准时间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 为日平均值

4.0.4冷却塔的设计湿球温度宜采用当地多年平均、每年最热时

4.0.4冷却塔的设计湿球温度宜采用当地多年平均、每年最热时 期3个月中最热天数不超过5d~10d的日平均湿球温度,并以与 之相对应的日平均干球温度、大气压作为设计参数

4.0.5当收集到的气象资料没有湿球温度时,湿球温度应根据王

球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按本规范式(5.1.2)计算,或用国家气 象局编制的《湿度查算表》查算到阿斯曼湿球温度。

5.1.1饱和水蒸气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5.1热力计算中常用参数计算

5. 1.2空气相对湿度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文 空气含湿量Lkg/kg(干空气)」。

式中:h 湿空气比熔LkJ/kg(十空气)」。

h=1.005±r(2500.8+1.8460)

式中..饱和空气比,即当空气温度为水蒸气分压达到饱和 状态温度t时的比LkJ/kg(干空气)」。 5.1.6湿空气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二p)× 103 p。× 103 o=Pa十p= 287.04(273. 15 +0) +416.50(273.15+

式中:p—湿空气密度(kg/m²); 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的密度(kg/m3)

5.2逆流式冷却塔工作特性

.2.1逆流式冷却塔工作特性冷却数的热力计算宜采用熔差法, 令却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KkaV Cwdt n Q J t Cwdt h= hj Ka

式中:52n 逆流式冷却塔工作特性冷却数(无量纲); K 蒸发水量带走热量系数(K<1.0,无量纲); ka 以恰差为动力的容积散热系数[kg/(m²·h); V 淋水填料体积(m3); Q 冷却水量(kg/h); h1 进填料空气的比焰[kJ/kg(干空气)」 h 出微元填料空气的比熔LkJ/kg(干空气)」; dt 微元填料进水与出水的水温差(℃); 入 进填料的空气(以干空气计)与水的质量比(kg[干

5.3横流式冷却塔工作特性

5.3.1横流式冷却塔冷却数的热力计算宜采用熔差法,冷却数可 按下式计算:

式中:52h 横流式冷却塔冷却数; ad 从进风口算起淋水填料深度(m); 之d 从淋水填料顶层表面向下算起的填料高度(m): 淋水密度[kg/(m²·h)]; H 填料高度(m)

1单格水量小于3000m/h,水温差为6℃~15℃的中、小型 横流式冷却塔可采用修正系数法,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F。一一修正系数; 2n一按逆流式冷却数计算公式计算出的冷却数。 2单格水量大于3000m3/h,水温差为6℃~15℃的大型横

流式冷却塔宜采用经过鉴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计算,条件不具备 时可采用本规范附录A中心差分法,按下式计算:

3水温差大于15℃的大、中、小型冷却塔和新开发的横流式 冷却塔宜采用经过鉴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计算。

.4.1 热力工作点气水比的确定可采用试算法或作图法,求取 塔(填料)的热力特性曲线与塔的任务曲线的交点处的气水比。 填料的热力特性曲线与冷却塔的任务曲线计算公式的条件应

5.4.2采用填料热力特性公式Q=A”时,应对填料实验

整理中2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若所采用的公式不同,应进行 修正。

整理中2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若所采用的公式不同

5.4.3设计工况宜与填料实验的工况相同或接近,否则应对填料

5.4.4冷却水质如与填料实验条件差别较大时,应对计算结果进 行修正。

5.5.1冷却塔的通风阻力计算,宜采用原型塔的实测数据换算成 总阻力系数,并按总阻力系数法进行计算

5.1冷却塔的通风阻力计算,宜采用原型塔的实测数据换算成 阻力系数,并按总阻力系数法进行计算。 5.2当缺乏原型塔的实测数据时,可按经验和通风工程理论计 方法,采用分步计算迭加求出塔体总阻力系数,并按下式中的总 力系数法进行计算:

算方法,采用分步计算加求出塔体总阻力系数,并按下式中的总 阻力系数法进行计算:

P1 进塔湿空气密度(kg/m); 填料断面的平均风速(m/s),m=G/(3600Fm); A—塔体总阻力系数A,= 2 规范附录A; 阻力部位的总数; ; 一i部位的湿空气密度(kg/m²); U; 一i部位的计算空气流速(m/s); 5 i部位的阻力系数; [;] 将从以e;、U;计修正到以e、m计的阻力系数; 填料区计算面积(m²); G 进塔风量(m/h)。 3 填料阻力宜采用原型塔的实测数据,换算成填料阻力系 按下式计算:

AP2 = A2m e

填料通风阻力(Pa); 通过填料的风速(m/s); 系数,由实验资料整理后给出A2=f(q)、m= f(q)进行计算。 担力宜按下式计算:

△P=KT△P,+Km△P

抽风式风机的风压、风量换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H。= 1.2△P p1 G% = G

H°= 1.2△P P2 G° = G2 = PidGl P2d

式中:H。 换算到与风机标准状态(=1.2kg/m")相同时的 当量阻力(Pa); G 换算到与风机标准状态(p=1.2kg/m²)相同时的 当量风量(m/h); P1 进塔湿空气密度(kg/m3); P2 出塔湿空气密度(kg/m3); P1dP2d 进塔、出塔湿空气中干空气部分的密度Lkg/kg(干 空气门; G1、G2一 进塔、出塔风量(m3/h)。 5.5.6当用风机选型软件采用静压选择风机时,应考虑风速不均 匀对动压的影响,且应按平均风速计算动压,应对动压进行修正

5.5.6当用风机选型软件采用静压选择风机时,应考虑风速不均 习对动压的影响,且应按平均风速计算动压,应对动压进行修正 修正系数宜取 1. 1~1. 2。

5.5.7出塔湿空气密度计算宜采用下列方法:

1设定若干个出塔空气干球温度02,令湿球温度t2二2一 (0~0.3)℃,计算其空气恰h2,当其与热力计算设计工作点入。的 h2相同时,用该组温度(2、T2)代人式(5.1.6)计算出塔湿空气 密度。

2设定0,数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5.6.1冷却塔设计水量宜按下式

冷却塔设计水量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Q 设计进塔水量(m/h); G1 设计进塔风量(m3/h); Pid 进塔空气中干空气密度kg(干空气)/m3」; 入0 塔的设计气水比: KQ 调整系数。冷却水中的油、杂物等对冷却效果有明 显影响时,可根据实塔使用经验,选取小于1.0的系 数,对常规清水塔,KQ二1.0。

5.6.2冷却塔的蒸发损失水量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Q. = P.Q 100 P. = K.△t

式中:Q 蒸发损失水量(m/h); 蒸发水量损失水率(%); △t 冷却塔进水与出水温度差(℃); K 蒸发水量损失系数(1/℃),按表5.6.2选用,中间值 按内插法计算。

表 5. 6. 2 系数 K

却塔的风吹损失水量宜按下式计

风吹损失水量(m3/h); 收水器与进风口的风吹损失百分率,当缺乏测试数 据时取0.01%。 冷却塔宜以没有热负荷变化时的年平均节水率作 水型冷却塔年平均节约水量宜采用下式计算:

5.6.4节水型冷却塔宜以没有热负荷变化时的年平均节水率作 为考核指标,节水型冷却塔年平均节约水量宜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Q 节约蒸发水量,节水型冷却塔与常规湿式冷却塔相 比节约的蒸发水量(kg/h): 1J 常规湿式冷却塔进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kg/h); a1c 常规湿式冷却塔出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kg/h); 2J 节水型冷却塔进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kg/h); 2C 节水型冷却塔出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kg/h)

5.7.1当以集水池池顶为计算进塔水压的交接点时GB/T 6964-2010 渔网网目尺寸测量方法,进塔水压力 宜按下式计算:

Ps. = Pso + 9. 81AH+ AP

式中: Psc 配水管进塔水压(kPa); 配水水平主干管起端水压(kPa); △P 池顶以上立管沿程与局部阻力(含三通分流)水力 损失(kPa); △H 水平干管中心标高至池顶的标高高差(m)。

.7.2当水平主干管上并联数根支干管时,水平配水支干管起点 (人口)水压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 Ps1 配水水平支干管进水端水压(kPa); △ha——水平主干管起点至支干管起点(人口)之间的各个 局部阻力损失总和(kPa); 9.81Ziala—水平主干管起点至支干管之间各段直管的沿程水 力损失总和(kPa)。 当管道材质为钢管时,沿程水力损失坡度i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当1 2 m /时

当管道材质为钢管时,沿程水力损失坡度i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当u>1.2m/s时

GB 1886.71-2015 食品添加剂 1,2-二氯乙烷u²/ d1.3 0

i = 0.00107u²/dl.3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