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625-2010 机井技术规范

GBT50625-2010 机井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947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50625-2010 机井技术规范

2.1.12安泵段井径

安装抽水设备井段的直径。 2.1.13开采段井径 diameter of water yielding secj

2. 1. 14 并壁管

支撑和封闭井壁的无孔管。

YY/T 0526-2009 牙科学口腔颌面外科用组织再生引导膜材料技术文件内容2. 1. 15 并管

well casing

并壁管、过滤管和沉淀管的

2. 1. 17 过滤器

位于开采段,起过滤水、挡砂和护壁作用的装置

县有一层进水面的过滤器

具有一层进水面的过滤器。

2. 1. 19 过滤管

lank casing slu

screen assembly

screen pipe

缠丝过滤器和填砾过滤器的骨架管。单独使用时,亦称过滤 器。

gravel pack

充填于过滤管与井壁环状间隙中有一定规格要求的圆粒物 质。

2. 1. 22缠丝过滤器

[1. 24 非完整升

穿过含水层部分厚度,井底落在含水层中的水

2. 1. 25 含水层

2. 1.26 隔水层

一般指透水性极弱的岩层

2.1.27裂隙含水层

钻井时用于携带岩屑,清洗井底,冷却、润滑钻具和保护井壁 的物质。

Qo 大口井设计出水量; V3一一允许人管流速; β3——井壁进水孔方向与井壁的交角系数; K.一滤料的渗透系数。

3.1.1机井规划应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地下

市木 远景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相适应。 3.1.2开采地下水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的有关规定取得的水文地质资料为依据,宜开采浅层地 下水,并应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在长期超采引起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的地区,应限量开采;对已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地区,应 禁止开采;滨海地区,应严防海水人侵。 3.1.3取用地下水时应节约用水,并应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在 规划区内应严禁污染地下水,并应保护生态环境。 3.1.4地下水资源评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导则》 SL/T238的有关规定,用水需求及供需分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T429的有关规定,并应采用 全国和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成果。 3.1.5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的有关规定;生活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工业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工业生产用水标准的规定,

3.1.5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3.2.1机并规划应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使

机井规划应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使用的基

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且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 果资料。

B.2.2 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2 土壤类型;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无霜期、冻土层深度。 3 地表径流量、水旱灾害情况等。 3.2.3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及其特征。 2 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组)的厚度、分布、埋藏与开采条件。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 地下水动态,各含水层水力联系和互补关系。 5 地下水化学类型、特性及变化规律。 3.2.4 地下水资源评价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 分析。 2水质分析。 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3.2.5 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料,应包括下列内 容: 已建成机井数,配套机井数,机井利用率及其分布情况。 2 农业、工业、生活等规划区域范围内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3 用水定额、用水制度、用水技术及水的利用率。 4 地表水工程设施的数量、现状、效益和利用情况。 5 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源及污染状况。 3.2.6 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规划区的面积、人口、人均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等。 2 工、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及人口分布情况。 3 能源、交通、城乡建设及环境的发展现状, 4打井队数量、装备、技术资质和管理水平等

3.3.1机井布局应根据规划区或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 量,经济合理地选择井型。 3.3.2管井宜布局在平原、高原、山丘、沙漠、阶地等地区,可用于 亚平各种埋藏底的地下水

.3.3大口并宜布局在下列地

1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含水层渗透性良好,地下水理藏浅 的山前洪积扇、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干枯河床和古河道地段。 2含水层为中细砂,采用其他取水构筑物容易涌砂的地段。 3 基岩风化裂隙层较厚、地下水埋藏浅、有丰富补给来源的 地段。 4浅层地下水铁、锰和侵蚀性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对井管腐蚀 大的地区

3.3.4辐射井宜布局在下列地区:

.3.4辐射并宜布局在下列地

1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透水性强,有丰富补给水源的粗砂、 砾石、卵石地层地区。 2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透水性良好,有补给水源,含水层在 30m深度以内的粉、细、中砂地区。 3裂隙发育、厚度大于20m的黄土裂隙含水层地区。 4透水性较弱、厚度小于10m的黏土裂隙含水层地区。 5具有下列条件的井渠结合灌区: 1)以抗旱灌溉和改良盐碱地为目的的井灌井排地区。 2)以补充渠灌水源不足、含水层在30m深度以内的地区。 3.3.5管井井群应根据规划区或水源地的含水层厚度和层数、地 下水水流方向、蓄水构造、地貌等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 水拟开采量进行合理布置。布置形式可采用方格网形、梅花形、圆

3.3.5管井井群应根据规划区或水源地的含水层厚度和月

水水流方向、蓄水构造、地貌等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 拟开采量进行合理布置。布置形式可采用方格网形、梅花形 形、线形等。井位与建(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3.6采用管并并群时,应留有备用并,备用并的数量宜

水量10%~20%设置,且不得少于一眼

1初选井距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方格网形布井时:

梅花形布井时: L。=107.5 /F。 式中:Lo井距(m); F 一单井控制灌溉面积(hm²)

L=100 F。 Lo=107. 5 /F.

式中:Q 单井出水量(m/h); 灌溉期间开机时间(h/d); 每次轮灌期的天数(d) 灌溉水利用系数; 7 干扰抽水的水量消减系数; m2 综合平均灌水定额(m3/hm²) 2应根据规划区具体条件选用干扰抽水法或类比法对初选 的井距进行校核。校核后平均井间干扰系数宜为25%~30%。 3井数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1)采用单井控制灌溉面积法时,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一规划区需要的打井数(眼); F4—规划区内灌溉面积(hm²)。 2)采用可开采模数法时,按下式计算,

MF: N: Qt: T.

3.3.10对地下水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规划区内布置机井应避开现有的污染源,水源地应选在 亏染源的上游。 2在规划区和水源地内严禁修建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各种 设施。 3 用再生水灌溉或回灌地下水时,严禁污染地下水源。 4 饮用水水源地应设置水源卫生防护带

4.1.1机井设计应按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地下水开发利

水质要求,并结合布置观测井,对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地下水观 测井的布置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和《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的有关规定。

4.2.1机井设计出水量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性 质及厚度等因素,采用理论计算或抽水试验的流量一降深曲线求 得的经验公式计算确定。

4.2.2并群设计出水量的确定除应依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

水层的性质及厚度等因素外,还应确定机井布局和相互间干 分别进行单井抽水试验和干扰抽水试验,计算不同井间距自 消减系数,进而确定井群的设计出水量。井群设计的总出水 小于规划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4.2.3资料不足时,可采用勘探开采开的实测资科或根据

类条件的机井资料确定。

4.2.4成井后均应进行抽水试验,并应复核设计出水量。

水能力,应按下式计算:

Q, 元βV,D,Lg

中:Q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s); β—一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率,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 率的50%计算; Vg一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不得大于0.03m/s; Dg过滤管外径(m); Lg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 计算。 2松散层管井的设计出水量,除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 ,应按下式进行复核:

2松散层管井的设计出水量,除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 外,应按下式进行复核:

4.3.1 管并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并管配置及管材选用。 2 过滤器类型。 3 填砾位置及滤料规格。 4 封闭位置及材料。 5 井的附属设施。 4.3.2 井身结构设计应根据地层情况、地下水位埋深及钻进工艺

4.3.6管井深度设计,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组、段)的埋深、厚 度、地下水类型、水质、富水性及其出水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4.3.7 沉淀管长度,应根据含水层岩性和井深确定,宜为2m~ 10m。

.3.6管并深度设计,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组、段)的埋深

4.3.8基岩地区管并井身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上部有覆盖层或不稳定岩层时,应设置井壁管。下部开 采段岩层破碎时,应设置过滤器。 2当同时在覆盖层取水时,覆盖层段的管井设计应按松散层 管井的要求进行。 3安泵段部位,应设置井管。 4.3.9基岩地区不下过滤器机井的开采段井径,应根据含水层的 富水性和设计出水量确定,并不得小于150mm。 4.3.10松散层地区管井封闭位置的设计,应在井口外围、水质不 良含水层或非开采含水层井管外围进行封闭。 4.3.11基岩地区机井封闭位置的设计,当覆盖层不取水时,井管 外围应封闭;当覆盖层取水时。覆盖层井管底部与稳定岩层间宜 封闭;非开采含水层井管变径间的重叠部位应封闭;水质不良含水 层与开采含水层间应封闭,

外围应封闭;当覆盖层取水时。覆盖层井管底部与稳定岩层间宜 封闭;非开采含水层井管变径间的重叠部位应封闭;水质不良含水 层与开采含水层间应封闭。

4.3.12管设计中,宜设置水位测量的观测管,水位观测管的进

度、经济合理等因素综合确定,

4.3.14管井过滤器类型,应根据含水层的性质按表4

表 4.3. 14管并过滤器类型

4.3.15过滤器制作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地下水水质、受力条件和 经济合理等因素确定。 4.3.16当地下水具有腐蚀性或容易结垢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 制作,缩丝过滤器的缠丝材料.宜采用不锈钢丝、铜丝或增强型聚

1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宜取含水层厚度或设计动水位 以下含水层厚度。 2含水层厚度大于30m时,宜根据含水层的富水性和设计 出水量确定。

1骨架管的穿孔形状、尺寸及排列方式,应按管材强度和加 工工艺确定,孔隙率宜为15%~30%。 2骨架管上应有纵向垫筋。垫筋高度宜为6mm~8mm,垫 筋其简距宜保证缠丝距管壁2mm~4mm,垫筋两端应设置挡箍。 3缠丝材料应采用无毒、耐腐、抗拉强度大和膨胀系数小的 线材。缠丝断面形状,宜为梯形或三角形。 4缠丝不得松动。缠丝间距允许偏差为设计丝距的土20% 4.3.22缠丝过滤器的孔隙尺寸,应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组成和均 匀性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类含水层宜采用d20。 2砂土类含水层宜采用d50。 4.3.23缠丝过滤器缠丝面孔隙率的设计.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P 缠丝面孔隙率; dl—垫筋宽度或直径(mm); mi 垫筋中心距离(mm); d²缠丝直径或宽度(mm);

4.3.24穿孔包网过滤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 3. 23)

D50 =(6~8)d50

2碎石士类含水层,当d20<2mm时,可按下式确定:

D5o =(6~8)d20

3碎石土类含水层,当d20≥2mm时,可不填砾或充填 10mm~20mm的填料; 4粉细砂含水层,当含水层颗粒均匀系数大于3,且填砾厚 度达200mm~250mm时,倍比系数可加大为10~20,可按下式确 定。

5滤料的不均匀系数应小于2。

Dso =(10~20)ds

4.3.29填砾过滤器滤料的厚度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规

1滤料厚度应按含水层的岩性确定,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 度宜大于100mm;粉、细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宜大于150mm。

2滤料高度应超过过滤管的上端。 4.3.30非均质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中设计滤料规格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分层填砾时,应分层设计过滤器骨架管缠丝孔隙尺寸和滤 料规格,滤料的充填高度应超过细颗粒含水层的顶板和底板。 2无需分层填砾时,应全部按细颗粒含水层要求进行。 4.3.31双层填砾过滤器的滤料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层滤料宜按本规范第4.3.27条的规定执行。 2 内层滤料宜为外层规格的4倍~6倍。 3滤料厚度,外层宜为75mm~100mm,内层宜为30mm~ 50mm。 4内层滤料网笼,宜设置保护装置,

1外层滤料宜按本规范第4.3.27条的规定执行。 2内层滤料宜为外层规格的4倍~6倍。 3滤料厚度,外层宜为75mm~100mm,内层宜为30mm~ 50mm。 4内层滤料网笼,宜设置保护装置

法和当地建材等因素选择圆筒形

去和当地建材等因素选择圆简形、阶梯形和缩颈形。

4.4.2大口井井径和并深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口井井径应按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出水量、抽水设备、施 工条件、施工方法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 2大口井井深应根据含水层岩性、厚度、地下水埋深、水位变 幅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基岩中的大口井宜将井底设在富水带 下部。

1并筒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砖大于MU7.5。 2)砌石大于MU20。 3)混凝土大于C10。 4)钢筋混凝土的混凝土大于C15。 5)钢板为碳素结构钢Q235。

2井筒壁厚与配筋应根据设计井深、土压力、地下水理深等 条件通过结构计算确定。 3采用大开槽法施工,井筒壁厚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砖石井筒:

式中: 并筒壁厚(m); D2 进水部分的井筒外径(m); 经验系数,砖砌为0.1,石砌为0.18; C. 经验系数,为0.08~0.10。

4.4.4刃脚和底盘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混凝土井筒刃脚上端宽度宜为井筒厚度加100mm~ 200mm,砖石井筒刃脚上端宽度宜为井筒厚度加150mm~ 250mm;刃脚踏面宽度宜为150mm~~250mm;钢筋混凝土井筒刃 脚高度宜为1.0m~1.5m,砖石并筒刃脚高度宜为1.2m~1.5m 刃脚斜面与平面夹角宜为50°~65°。当遇坚硬土层时,宜在刃脚 的踏面外缘端部设置钢板护角。 2底盘高宜为0.3m~0.4m,内径应与并筒内径相同,外径 应略大于并筒外径。底盘宜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每块重量可 根据施工条件选定。 4.4.5大口并的进水结构应设在动水位以下,其进水方式可采用 并底进水、井壁进水和井底井壁同时进水。进水结构应根据设计 出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4.6并底进水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底反滤层,宜设2层~5层,每层厚宜为200mn 0mm,总厚度宜为0.6m~1.5m,靠近刃脚处应加厚20% %。卵石含水层可不设反滤层。 2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滤料粒径,宜按下式计算:

D =(7~8)d)

3其他相邻反滤层的粒径可按上层为下层滤料粒径的3 倍~5倍选定。 4设计渗透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进行允许渗透流速校核:

4.4.7开壁进水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壁进水结构应设在动水位以下,并宜交错布置。 2进水孔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出水量、并筒结构与壁厚、水文 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选定。对干砌砖石井筒可利用砖缝进水;对 浆砌砖石井筒可利用插人的短管进水;对钢筋混凝土井筒,应预留 不同形式和规格的进水孔,可采用水平孔、斜形孔、V形孔和多孔 混凝土(无砂混凝土)滤料层等进水形式。 含水层为中、粗砂且厚度较大时,宜采用水平孔或斜孔:含水

层颗粒较细或厚度较薄时,应采用斜孔;当含水层为卵砾石层时, 可采用Φ25mmΦ50mm的不填滤料的水平圆形或圆锥形(内大 外小)的进水孔。 3设计滤水面积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F一一井壁进水面积(m²); Q。—大口井设计出水量(井底井壁同时进水时,则为井壁 分摊水量)(m /h); U3一一允许人管流速(m/s)。 4对于不填滤料的进水孔,其允许人管流速可按表4.4.7的 规定取值:对于填滤料的进水孔,可按下式计算

U3 = α1 β3 Kd

井壁进水孔方向与井壁的交角系数SZDBZ 227-2017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接入技术规范,当交角为45° 时,β=0.53;当交角为60°时,β3一0.38;当交角为 90°时,β3=0.2;

d—滤料的渗透系数(m/s)。

表 4. 4. 7允许入管流速

5进水孔内充填的滤料宜为2层~3层,总厚度应与井壁厚 度相同。其粒径的选择方法应与井底反滤层相同。 6大开槽法施工的井筒,其外围充填的滤料,高度应高出井 筒顶部进水孔0.5m,厚度宜为200mm~300mm,滤料规格应按本 规范第4.3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8并底并壁同时进水的结构设计,应按本规范第4.4.6条和 .4. 7 条的规定设计。

5.1集水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5.1集水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水井井径应根据含水层岩性、施工机具、安装要求等因 确定,不宜小于2.50m。 2集水井井深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出水量等因素确 。并底应低于最低一排辐射孔位1m~2m。黄土塬下的河谷阶 也应保持水下深度10m~15m;黄土源区应保持水下深度15m~ om。 3集水井井简的结构应根据设计井深、土压力、地下水理 深、辐射管施工受力等条件通过结构计算按下列规定进行设 十: 1)沉井法施工的井简结构可按本规范第4.4节的有关规定 执行。 2)漂浮下管法施工的井筒结构宜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井 筒,每节井筒高度宜为1.0m,最下一节宜为带底的井座 当井深小于20m,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选用C15~C20,壁 厚120mm~150mm;当井深大于20m,混凝土强度等级 可选用C20~C25,壁厚150mm~200mm。均宜根据结 构计算配筋。 .5.2辐射孔的布置应按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1集取河流渗透水时,集水井应设在岸边,辐射孔应伸人河 床底部。 2在均质、透水性差、水力坡度小的地段,辐射孔应均匀水平 寸称布置。 3含水层厚度大的地段可设多层辐射孔

1集取河流渗透水时,集水井应设在岸边,辐射孔应伸入河 床底部。 2在均质、透水性差、水力坡度小的地段QC/T 23-2014 鲜奶运输车辆,辐射孔应均匀水平 对称布置。 3含水层厚度大的地段可设多层辐射孔。 4含水层较厚,夹有不透水层,宜设倾斜的辐射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