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178-2018 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

DB61/T 1178-2018 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4.4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663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1178-2018 勘探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规范

5.4.1.1烃源岩分布特

测并、录并及取心资料,并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单并识别、划分烃源岩,统计烃源岩的厚度,编 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对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价,对烃源岩品质和生 行评价,应按照SY/T5735的规定执行

根据测井、录井及取心资料,并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单井识别、划分烃源岩QLRS 0007S-2016 漯河市日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无汽苏打饮料,统计烃源岩的厚度,编 制烃源岩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对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

5.4.1.2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DB61/T 11782018

5.5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5.5.1区域沉积背景

5.5.3沉积微相划分

5.5.3.1微相标志识别包括以下内容

5.3.个微相标志识别包括以下内容: a 岩性标志:通过野外露头踏勘和取心井岩心资料的系统观察描述,对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 岩石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层厚度、岩体形态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 合区域沉积相背景,确定各类沉积微相的岩性标志; b 古生物标志:利用生物生长、活动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遗迹、 生物生长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及植物根痕迹等)确定沉积微相的古生物标志; C 地球化学标志:通过岩石或古生物中能指示不同沉积环境的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有机地球化 学特征分析,确定沉积微相的地球化学标志; d 测井相标志:将测井曲线与岩心分析的沉积微相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测井响应模式,确定各类 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标志; e 地震相标志:利用地震资料中的地层厚度变化、展布形态、接触关系的反射特征,结合测井、 钻井等资料确定沉积微相的地震相标志。 5.3.2单井沉积微相划分在确定各类沉积微相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类单井资料,对单井进行 积微相划分。

5.5.4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5.5.4.1沉积微相部面分布特征

在单井沉积微相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沉积微相部面,分析沉积微相在部面上的组合及演化规

5.5.4.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5.5.4.3砂体展布特征

利用测井、录井资料进行砂体识别,编制砂体厚度平面展布图,确定不同沉积时期砂体的空间分布 规律。

5.6.1 岩石学特征

5. 6. 1. 1 岩矿组分

DB61/T 11782018

确定储层岩石中碎屑颗粒、胶结物及杂基的矿 广物成分及相对含量,应按SY/T5368的规定执行

5. 6. 1. 2 岩石结构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a)描述储层岩石中碎屑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平均粒径、磨圆度、分选性和颗粒接触关系; b)描述储层岩石中的胶结物类型及胶结物结构特征。

5.6.1.3岩石分类及命名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a)以石英、长石、岩屑三者相对比例为分类依据,应按照图2及表1所示进行砂岩分类; b)岩石粒度、填充物应参加命名

DB61/T 11782018

5. 6. 2 成岩作用

5.6.2.1成岩及成岩后生作用

5.6.2.2成岩阶段划分

成岩阶段划分按SY/T5477的规定执行。

5. 6. 3物性特征

利用孔隙度与渗透率数据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平面展布规律,分析孔、渗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储 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5. 6. 4 孔隙结构特征

5.6.4.1孔隙类型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的观察与描述,确定储层岩石的总面孔率,并进一步分析各类型 相对含量及其发育、分布特征

5.6.4.2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对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及压汞资料等特征的描述,评价储层的孔喉大小及分布、孔 原结构类型及特征。 a 根据储层砂岩的孔隙直径、喉道直径大小,按表2对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0 对储层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描述孔隙结构特征。孔隙 结构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中值压力、中值半径、歪度、分选系数、变异系数、最大进汞 饱和度、退汞效率。

DB61/T 11782018

表2砂岩孔隙、喉道分级标准

5.6.5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5.6.6储层分类及评价

根据评价区块储层发育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参见附录A进行分类评价,并指 储层与沉积微相、成岩相、局部构造之间的分布规律。

5.7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5.7.1油层、水层判别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以试油试采资料为依据,以岩心资料为佐证,以测井资料为手段,确定油层电性下限,建立油、 水层判别图版; 各油层组油、水层判别的图版精度>90%,解释符合率>85%,

解剖已知油藏,明确不同层位石油分布的赋存形式、成藏地质条件和控藏要素,并按SY/T6169进 行油藏分类。

在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录井、岩心、测井解释、试油试采等资料确定油藏空间展布特 征,结合控藏要素总结其分布规律

5. 7. 4 流体性质

过地面和地下原油、地层水进行测试,确定流体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5.8有利目标预测及勘探部署建议

5. 8. 1有利目标预测

DB61/T 11782018

Ⅱ类有利区:位于评价区块生储盖较好配置区,录井可见到油迹及以上级别的油气显示,测并 综合解释有差油层及以上级别,试油至少有1口井获低产油流: c)I类有利区:位于评价区块生储盖较差配置区,录井可见到荧光及以上级别的油气显示。

5. 8. 2 资源量估算

采用岩性圈闭面积法,需要根据油藏具体情况进行权重修正。资源量计算方法采用岩性圈 计算公式:

式中: N—一资源量,10't; A。一一油藏面积,km²; F一一储量丰度,10°t/km²; O——区域储量权重系数。

5.8.3.1油藏面积计算参数要求如下: a) 在砂体主体带两侧,单个油层亚组有效储层厚度为5m的砂体线作为有利区油藏面积边界; D 在砂体延伸方向上未探到油藏边界时,以低产油流井或见油迹以上级别显示井外推1.0~1.5 个井距作为油藏面积边界。 5.8.3.2储量丰度计算参数要求如下: 借鉴邻区相似已探明油藏,确定有利区储量丰度; b) 储量丰度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与探明面积的比值。 5.8.3.3区域储量权重系数估算时,各类有利区采用不同的权重系数: a I类有利区权重:0.70; D II类有利区权重:0.40; C III 类有利区权重:0.20

8.3.2储量丰度计算参

5.8.4勘探部署建议

根据区块评价结果,指出勘探方向,提出勘探部署建议

文字报告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前言; b 区域地质概况; c) 地层划分与对比; d) 构造特征; e) 烃源岩特征:

文字报告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a)前言; b)区域地质概况; c)地层划分与对比; d)构造特征; e)烃源岩特征: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g) 储层特征及评价: h 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1 综合评价及有利目标预测; )勘探部署建议。

主要图件成果包括: a) 研究区块位置图; b) 研究区勘探开发历程图; c) 地层综合柱状图; d) 地层对比剖面图; e) 油层组、主力小层顶面构造图; f) 烃源岩平面分布图; g) 单井相综合柱状图; h) 沉积相连井面图; i) 沉积相平面展布图; j) 砂体厚度平面展布图; k) 四性关系图; 1) 油、水层判别图版; m) 油藏剖面图: n) 储层综合评价图; o) 有利目标预测图; p) 勘探部署图: q) 其他相关图件视资料情况而定

主要成果数据表及格式参见附录B

区块评价完成后,应建立区块评价项目数据库,进行电子信息归档

DB61/T 11782018

SJ 21494.6-2018 军工电子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 第6部分:微波暗室DB61/T 1178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见表A.1。

表A.1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DR61/T 11782018

表B.5XX油田XX区块有利区预测及资源潜力数据表

B.6并位部著建议数据表

并位部署建议数据表格式见表B.6

GB/T 27625-2011 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表B.6XX油田XX区块并位部著建议数据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