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

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8587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

页岩气藏离散型属性主要为岩相,其他对页岩气藏连续型属性有约束作用的离散属性也可以参考。 页岩气藏离散型属性模型的建立按照SY/T7378中的相模型建立的规定执行

8.2.1连续型属性类型及其模型建立特点

8.2.2测井解释属性数据离散化

分井型和井段采取不同方法: a)毕 导眼井和水平井的竖直段按照SY/T7378中的测井尺度属性数据离散化的规定执行 b)水平井的水平段测井解释属性数据宜采取临近似然法进行离散化

GJB9001C-2017标准下载8.2.3连续型属性数据分析

按照SY/T7378中的属性数据分析技术规范执行。在进行变差函数分析时,水平方向上,主变 程方向应根据页岩沉积时的矿物分布、浮游生物丰度等地质认识进行选择,次变程方向与主变程方向 垂直。

8.2.4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确定性建立方法

在井网密度大或地震分辨率高、且地震属性与页岩气藏地质属性有较好相关性的情况下,可采用 确定性模型建立方法。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的确定性建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属性的地质变换法 数理统计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

8.2.5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随机建立方法

8.2.5.1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随机建立主要方法

8.2.5.2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

8.2.5.3TOC模型和矿物含量模型

统计分析页岩气藏TOC和矿物含量的纵向和平面变化趋势,作为趋势参与模型约束;分析TOC 与矿物含量属性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第二变量参与模型约束

8.2.5.4含气量模型

综合TOC模型、孔隙度模型,宜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进行协同约束

8.2.5.5力学参数模型

包括但不限于杨氏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地应力等力学参数模型: a)对于利用测井资料可以直接获得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宜以测井数据为基础,利用地 震反演得到的相关数据体进行井震资料联合建立模型; b)对于实验室直接测量得到的抗压强度等参数,宜以力学测试为基础,选择与之相关性较好的 地震预测结果(如杨氏模量、黏土含量等)进行约束建立模型; c)对于地应力模型,利用测井、力学测试、闭合压力等资料,以构造变形、岩石力学模型为基 础,通过应力场模拟建立模型。

9天然裂缝模型建立方法

9.1天然裂缝数据分析

将单井天然裂缝数据转换为单井裂缝密度曲线,分析裂缝密度曲线与基质属性模型和裂缝地震月 性体的相关性,优选出裂缝密度的主控因素。

9.2.1长度1000m及其以上的断层和大裂缝

a)优选全方位裂缝密度、最大似然体、蚂蚁体、相干、曲率及各向异性等属性,刻画断层和大 裂缝,分析断层和大裂缝的组系、参数及分布特征,直接确定性建立离散裂缝网络(DFN) 模型; b)根据构造应变特征及其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建立地应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断层和裂 缝密度模型,基于不同岩相的岩石地质力学属性,预测天然裂缝的发育强度、方位和倾角等 属性体,生成DFN模型。

9.2.2长度1m~1000m的裂缝

以井解释裂缝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区域对裂缝的地质描述,输入相应的裂缝参数数据,结合 模型的空间约束和裂缝密度模型,进行随机模拟,生成DFN模型。

9.2.3长度<1m甚至微米级的裂缝

通过岩心微米CT扫描成像和浸水实验、扫描电镜Maps分析,获取页理缝的发育特征及其张于 信息。通过统计分析页理缝发育密度等参数与岩石矿物含量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获得页理缝的发 律和控制因素,以此约束并采用序贯高斯法建立小尺度裂缝等效模型。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立采取如下流程: a)不同尺度裂缝预测成果质量控制; b)岩心裂缝密度、地质力学裂缝密度和地震预测裂缝密度间相关性分析,确定高角度缝和页理 缝约束方法: c)利用多体约束属性随机模拟技术,融合多来源和多尺度裂缝预测成果计算裂缝密度、强度和 方位体; d)采用地震预测方法,确定性建立长度1000m以上尺度裂缝DFN; e)定义裂缝组,确定裂缝长度、张开度等参数,用于长度1m~1000m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拟; f)基于岩心裂缝分析,在相关基质属性参数模型约束下,等效建立长度<1m尺度裂缝分布 模型。 在有叠前地震裂缝解释成果数据情况下,可不分裂缝组,直接用叠前方位属性体约束裂缝方位 信息。 在仅有叠后地震裂缝解释成果数据情况下,需要优选叠后地震最大似然法裂缝预测,获得裂缝强 度体、方位体和倾角体,用于约束流程中的相关参数。 在没有地震裂缝解释成果数据情况下,可直接用地质力学方法获得的裂缝方位和倾角体作为裂缝 产状参数。

裂缝物性参数模型反映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的三维分布,宜采用如下方法: a)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空间结构上,以测井解释的裂缝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为基础, 对数据进行变差函数分析,得到主、次变程等信息,最后运用序贯高斯方法进行随机模拟; b)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裂缝以面元形式分布,单个地层网格中裂缝的条数、方向、长度、 面积均为已知数据,而裂缝的开度数据可依据井眼统计数据得到,据此可以计算裂缝贡献的 物性参数,建立裂缝各种物性模型。

10人工裂缝模型建立方法

10.1人工裂缝展布形态分析

10.1.1人工裂缝展布模式判断

统计钻井应力差异系数主体分布范围,判断最可能形成的人工裂缝。根据压裂中压裂液配方 过程,推断有利于形成的人工裂缝类型。通过微地震监测、G函数诊断,确定本井及其各压裂 工裂缝的展布模式。

10.1.2人工裂缝参数拟合分析

人工裂缝参数拟合分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a)根据天然裂缝模型,结合钻井水平段方位和相关的压裂施工参数,推测压裂产生的人工裂缝 整体展布方向;通过钻井计算各小层之间的应力差,判断人工裂缝主要缝高范围。 b)应用测试压裂与主压裂G函数分析方法,需要包括以下流程:· 1)通过G函数曲线一阶叠加导数Gdp/dG的波动程度判断裂缝的复杂程度; 2)通过阶梯降排量分析方法,判断近井筒多裂缝扩展情况; 3)利用微地震监测和净压力拟合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泵注参数、应力剖面,定量计算改造 体积、网络主裂缝、次级裂缝的体积等参数; 4)分析支撑剂在裂缝中的铺置状态,评价裂缝的导流能力。

10.2人工裂缝扩展模拟与模型建立流程

10.2.1人工裂缝扩展模拟

应用施工压裂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基础上,进行人工裂缝扩展与走势模拟,主要有以下三个 步骤: a)统计施工压裂曲线与裂缝监测结果,评价人工裂缝方位、改造体积等参数,结合岩石物理性 质的非均质性,分区域描述相应的人工裂缝展布模式; b)各区域内,根据天然裂缝模型,输人相关的施工压裂参数,进行人工裂缝扩展模拟; c)利用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评价结果,建立人工裂缝属性模型

10.2.2人工裂缝模型建立流程

NB/T 110432022

各个基质属性模型的融合以页岩气“甜点”判断和计算方法为指导,通过选取反映“甜点”的 参数,给予相应的计算得到页岩气“甜点”地质模型。

多尺度天然裂缝的融合依靠相关算法实现,中尺度裂缝在大尺度裂缝约束下模拟形成,均为 DFN模型,其与小尺度裂缝的融合算法为等效技术。 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融合通过模型建立算法 使天然裂缝DFN模型和人工裂缝DFN模型相嵌

11.3裂缝模型与基质模型融合

裂缝模型与基质模型的融合可通过网格转化技术来完成,实现多尺度裂缝模型与基质属性模型融 合形成页岩气综合地质模型。

按照SY/T7378中的规定,对格架模型进行粗化

按照SY/T7378中的规定,对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模型进行粗化,其他属性模型粗化方法如下 a)TOC模型和矿物含量模型采用网格体积算术平均方法; b)含气量模型采用网格体积、TOC和孔隙度同时加权的算术平均方法。

选择要粗化的裂缝模型,主要包括裂缝孔隙度、渗透率、Sigma系数等,采用统计学方法或流 方法,将建好的裂缝模型转换成双重介质模型中的裂缝模型。

13.1.1统计规律检验

作出模型分层相数据的分布直方图、分层属性平面分布图和属性交会图,并与井统计数据对比,

13.1.2地质模式检验

将模型的平面和垂向切片所显示的地质模式与地质、地震等综合手段得到的地质模式进行对比, 对模型所反映的地质信息进行检验。如果差别较大,需对模型进行修正

对单井地层测试、产量、压降等动态测试数据所反映的井上和井附近的储层信息进行分析,得到 储层属性、裂缝和人工裂缝的位置等,并与模型进行对比,将模型中不符合动态测试数据信息的地方 进行修改。 将粗化模型和井生产动态数据输人到油藏数值模拟器中,按照SY/T6744的规定对模型进行 修改。

13.2.2不确定性因素分

按照不确定性因素的来源,分析各个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对储量评价和气藏工程的影响, 并结合地质认识,确定各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范围

13.2.3不确定性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不确定性矩阵的方式,按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进行分类标识,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性 评价;对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量评价,做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旋风图

参考页岩气评价开发阶段和数值模拟运算能力,粗化地质模型,按照数值模拟要求输出模型 收据。

14.2基质离散型模型数据输出

输出典型离散型基质属性对比剖面图或(和)相应可读数据体

14.3基质连续型模型数据输出

输出典型连续型基质属性对比剖面图、各层段平面分布图或(和)相应可读数据体。

14.4天然裂缝模型数据输出

术裂缝几何空间分布数据体和裂缝属性空间分布

14.5人工裂缝模型数据输出

输出人工裂缝扩展模拟平面图,输出人工裂缝几何空间分布数据和裂缝属性空间分布数

介绍原始数据采集情况,评价小层划分结果、沉积相和岩相划分成果、构造精细解释成果、各种 基质地质特征描述成果、天然裂缝识别成果、人工裂缝分析成果的丰富程度和可靠性。

节能专项施工方案A15.3格架模型建立方法

、构造一地层模型建立技术流程、平面和垂向

岩相、TOC、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量、地应力、压力、可压系数等属性模型 法、参数设置、模型检验及可靠性分析。

15.5天然裂缝模型建立方法

15.6人工裂缝模型建立方法

德的因素,融合方法、参数设置,融合后模型检 化与应用简况。

中天会展城A区中学 教学楼框架结构冬季施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构造类图件、地层与沉积类图件、地质属性类图件、裂缝描述图件和人工 图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