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0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有金属类(正序版).pdf

DZ∕T 020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有金属类(正序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6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8543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20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有金属类(正序版).pdf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矿石选冶技术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 可选性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进行类比评价;对较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 试验;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必要时应开展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具体按DZ/T0340的要求执行,

: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3.5.1水文地质:调查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以及老窿采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基本查明矿区含 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发育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 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并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体 主要充水因素。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 体围岩性质进行研究DB34/T 3248-2018标准下载,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为预测计算矿坑涌水量提供依据。 4.3.5.2工程地质:基本查明矿体(层)围岩及矿石的主要力学性质及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 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岩层的分布。评价矿体及顶底板近矿围岩稳固性及其影响因素。 4.3.5.3环境地质:收集地震资料,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开展环境地质现状调查,调查围岩、矿石、 地表水体、土壤、地下(热)水、废石中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放射性核素、有害组分的种类和含量本底值;调 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对矿床开采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对已开 发的老矿区,调查矿山开采区的地面变形破坏、矿山废水排放与废渣堆放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治理 意见。

4.3.6.1基本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品位、矿物组分、赋存状态、嵌布特点、产出特征,及其与主矿产的关 系。对易选矿石与同类型矿床类比,做出矿石选冶技术性能的评价;对组分复杂、嵌布粒度细小的新类型 矿床,应进行选冶试验研究,基本查明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 4.3.6.2在控制主矿产的同时,对同体共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合理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对异体 共生矿产,应单独圈矿,估算资源量。 4.3.6.3具体按GB/T25283的规定执行

详查阶段资源量比例要求参见附录D,矿床资源量规模划分参见附录E。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 般探求控制和推断资源量,且应具有合理的比例分布。控制资源量一般应集中分布在资源量最优 首先或先期开采的地段。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般不进行深人工作,可对成矿远景做出评价。

4.4.1成矿地质条件

在详查的基础上,视需要修测勘查区地质图、矿床地质图(均应为正测图),或开展比例尺为1:2000~ 1:1000(矿体部位可用1:500)的地质填图(正测图)及各种有效的勘查方法和手段,加密取样工程,详 细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变质作用、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通过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区内的矿体数量、赋存部位、分布范围及顶底板岩性;详细查明 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厚度、空间分布、内部结构、品位及其变化特点,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 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详细查明矿体内部的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 律。对地下开采的矿床,应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及风化带界线;对风化壳矿床,详细查明风 化壳的发育程度、矿物组合,确定全风化带、半风化带、原生带的界线;对露天开采的矿床,应对矿体四周 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对能与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周围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掌握矿体底部 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

4.4.3.1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研究:详细查明矿石的稀有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共生组合、 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用、有害组分的种类、赋存状态,主 要有用组分的含量及变化情况、分布规律:详细查明主要稀有金属组分的集中率和分散率,对风化壳矿石 应详细查明稀有金属矿物各粒级段的分布及单体自然解离度,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组分进行综 合评价。 4.4.3.2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矿石中所含稀有金属种类,结合脉(岩)体的内部构造(或岩相带)划分矿 石类型;按矿石中稀有金属矿物晶体大小划分手选矿石和机选矿石。对风化壳矿床,按稀有金属矿物种 类、含量、组构特征、风化程度,划分全风化矿石、半风化矿石和原生矿石等自然类型。 4.4.3.3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矿 石质量研究应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需要

4.4.3.1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研究:详细查明矿石的稀有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与含量、 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用、有害组分的种类、赋 要有用组分的含量及变化情况、分布规律:详细查明主要稀有金属组分的集中率和分散率,对风 应详细查明稀有金属矿物各粒级段的分布及单体自然解离度,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组 合评价。

件时内邮构适(或石和市)划) 型;按矿石中稀有金属矿物晶体大小划分手选矿石和机选矿石。对风化壳矿床,按稀有金属矿物 含量、组构特征、风化程度,划分全风化矿石、半风化矿石和原生矿石等自然类型。 3.3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 贡量研究应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需要。

4.4.4矿石选冶技术性能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详细研究基础上,详细查明矿石选冶技术性能。对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 ;对较易选矿石,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的矿石,应进行实验室 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具体按DZ/T0340的要求执行。

4.4.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4.5.1水文地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汇水边界,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详细查明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 数,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详 细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的发育程度、含水性及导水性;详细查明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矿 区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价其对矿区充水的影响;调查并研究老窿的分布、充填和 积水情况;研究溶洞的分布规律及赋水性;划分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 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和公式,计算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

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涌水量变化情况;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 水水源方向

度、软化系数、松散系数、休止角、节理密度、RQD值、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等,研究其 稳定性能;详细查明构造、破碎带、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详细查明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和 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详细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程度,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4.4.5.3环境地质:收集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调查居民区、 基本农田、各类保护区等人居环境及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调查收集土壤、水体、矿石、围岩、废石、尾砂 中的放射性核素、有害物质组分及含量,调查矿区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调查地表 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矿床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 破坏和影响,如采选(冶)废水及废气排放、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与处置、采空区塌陷等,并提出预防建议; 老矿区则应针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放射性、有害气体、地质灾害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展布及危 害性)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产生和形成条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治理措施

度、软化系数、松散系数、休止角、节理密度、RQD值、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等,研究其 稳定性能;详细查明构造、破碎带、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详细查明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和 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详细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程度,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4.4.5.3环境地质:收集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闸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调查居民区

4.4.6.1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包括同体和异体共生),详细查明其赋存部位、分布、矿体规模、形 态产状、品位、厚度变化及其与主矿产的关系,并详细查明矿石选冶技术性能和综合回收的途径。评价选 矿尾砂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利用方向。露天开采矿床应对剥离物的综合利用进行评价。在花岗伟晶岩 型稀有金属矿床中,不同相带稀有金属组分含量差异较大时,应分别研究各相带的共生、伴生矿产,进行 综合勘查评价。 4.4.6.2详细查明伴生有用组分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研究其综合回收的途径,能在选冶 过程中回收利用的,应在勘探主矿产的同时系统采取组合样品,查明含量与分布规律,并估算资源量。伴 生矿产综合评价参考指标参见附录F。 4.4.6.3对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应注意共生、伴生的宝石、玉石、彩石或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晶体矿 物研究,具体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4.4.6.4对钠长石化花岗岩型钮(Ta)锯(Nb)矿床的选矿尾砂,进行物性分析、岩石化学分析,分别按 不同的工业用途要求(如陶瓷原料、玻璃原料、工业高岭土原料等),参考有关指标,确定尾砂的用途,做出 工业利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4.4.6.5具体按GB/T25283的规定执

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上,探求探明、控制和推断资源量,资源量比例的一般要求参见附录D,矿床资源 量规模划分参见附录E。应根据详查结果选择资源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综合最优的地段作为首采区,并以 首采区为重点,兼顾全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勘探阶段工作。首采区内原则上应为探明和控制资源量。在 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般不进行深人工作,可对成矿远景做出评价。鼓励按照保证矿山建设设计安全 和首期还本付息的原则,通过论证,合理确定各级资源量的比例

4.5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小型和复杂矿床的勘查工作程度要求

5.1 复杂的大、中型矿床,在基本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探明资源量的,可只探 制资源量,提交详终报告,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依据;复杂的小型矿床,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系统 仍不能探求控制资源量的,可只探求到推断资源量,提交普终报告,作为矿山生产阶段边探边

4.5.2一般小型矿床也可以提交详终报告,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依据。 4.5.3详终程度的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应达到详查程度,普终程度的矿体特 征和矿石质量特征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应达到普查程度,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均应 达到勘探程度要求。资源量比例的参考要求参见附录D。 4.5.4详终、普终报告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地质依据,应充分考虑地质风险,不宜建设大、中型矿山。

5.1.1应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于矿产勘查设计、施工、验收、成果提交的全过程,实施勘 查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 5.1.2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污染和破坏。倡导采 用能够有效替代槽探、井探的勘查技术手段;鼓励采用“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少占地的勘查技术。 5.1.3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落实绿色勘查要求。

5.2.1勘查设计应充分体现并明确提出绿色勘查要求。 5.2.2勘查设计前,应进行实地调查,对勘查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程度做出预判。 5.2.3勘查设计中,应统筹勘查目的任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宜的勘查方法、技术手段, 设备、工艺和新材料,合理部署勘查工程,并对场地选址、道路选线、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理、环境恢复治 理、各项工程施工等勘查活动各环节的绿色勘查工作做出明确的业务技术安排,制定明确的预防控制措 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5.3.1 勘查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勘查设计落实绿色勘查要求。优化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 查要求。

求。 应对车辆、人员通行与工程占地等对土壤植被的损毁,机械运行排放的废气污染,设备运行产 噪干扰,挖坑埋置检波器和激发放炮造成的破坏,开挖土石造成的滑塌或坡面泥石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 369-2016.pdf,以及泥浆 圾、废弃物引起的污染等进行有效管控。

5.4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

5.4.1勘查工作或阶段工作结束,应针对勘查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 准和恢复治理设计要求,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勘查活动对生态 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无联测条件的可建

DZ/T0203—2020

相对独立的坐标系统。高程系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或暂 用独立高程系。当采用独立高程系时,应尽量与国家高程基准联测,如果勘查区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基 准点,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静态测量技术结合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测量高程。测量精度与要求按 GB/T18341的规定执行。

以地质观察为基础,调查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地质因素、矿床和矿体分布规律,指导布置勘查 工程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高速公路隧道及跨线桥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精度要求按相应比 例尺地质填图规范执行。对于薄矿体或伟晶岩脉的标志带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放大表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