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pdf

DB51T 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569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51T 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pdf

DB51/T30302023

注:括号内数据为小客车专用

日 道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硬路肩、土路肩)之和,当设有避车道等时,应计入 这些部分的宽度。 D 2 道路均采用单车道路基;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路基宽度最小值建筑节能技术施工方案,积雪冰冻地区 可采用路基宽度一般值。 确定路基宽度时,硬路肩宽度、土路肩宽度的“一般值”和“最小值”应同类项相加。 注1:因防火专用道路,平时为巡护管理、仅灭火时车辆集中,交通量极小,为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投资,路基宽 度一般在4m~6.5m,均较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更应从严控制,原则上利 用老路改建,路基宽度在4.5m以下:一般控制区、实验区道路可加宽至4.5m~5.5m。

5.4.1单车道道路的路拱在降雨量较少地区,为便于施工,宜采用平坡,降雨量大地区,可采用单向 坡,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 5.4.2硬路肩、土路肩横坡的设计应按照JTGD20一20176.5.5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a)直线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其坡度值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路线纵坡平缓,且

. 单车道道路的路拱在降雨量较少地区,为便于施工,宜采用平坡,降雨量大地区,可采用单向 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 2硬路肩、土路肩横坡的设计应按照JTGD20一20176.5.5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2 直线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其坡度值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路线纵坡平缓,且 设置拦水带时,其横坡值宜采用3%~4%。 b) 1 曲线路段内、外侧硬路肩的横坡值和方向应与车道相同。 C) 2 硬路肩的横坡应随车道的横坡一同过渡。 d) 土路肩的横坡:位于直线段或曲线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 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比车道的或硬路肩的横 坡值大1%或2%。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 e) 中型以上桥梁及隧道区段的硬路肩横坡值,应与车道相同。

5.5.1路基宽度小于6.5米的道路均应设置避车道,其间距林防一级、二级、三级道路不宜超过300m, 林防四级道路不宜超过500m。 5.5.2避车道宜设置在视线相对良好、工程量较小的直线段上。 5.5.3避车道的路面、路拱坡度或曲线部分的超高应与行车道相同。 5.5.4设置避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避车道见图3。

6.1应根据应急救援车辆集中停靠需要,选择有利地形和地点设置停车带,其间距按实际情况确 般以不小于2km为宜,宜与避车道结合设置。 6.2停车带的设置方式同避车道,其渐变段长度不小于15m;车道加宽值为3.5m。

7.1 在道路尽头,车辆需要调换方向时,应在道路的适宜地点设置回车道,回车道分为尽端式 兼顾式回车道

W一单车道车道宽度;W一回车道颈线宽度;W一车挡宽度;C一回车道渐变长度;K一车挡长度; C车挡至回车道颈线的长度;D一回车道渐变段宽度;L一回车道总长;M一回车道总宽。 5.7.2回车道的设置地点应结合沿线地形及实际需要决定,回车道一般应设在纵坡不大的直线段上、 回空车辆行驶方向的右侧,傍山路段应设置在靠山坡一侧。 5.7.3回车道的路面、路拱坡度宜与行车道相同,回车道部分的路肩宽度为0.5m。

DB51/T3030—2023

5.7.4在交通量较大的单车道道路上,不受地形、用地等条件限制时,宜采用尽端式回车道(图4), 其构造尺寸应符合表7的规定。 5.7.5尽端式回车道的车挡高出其临接处回车道路面的高度不得小于0.5m。 尽端氏回车道构造尺寸见表7。

表7尽端式回车道构造尺寸

0.7.6 在交通量较小的单车道道路上或受地形、用地条件限制时,宜采用兼顾式回车道(图5);兼 顾式回车道采用加宽避车道的方法构成;其构造尺寸应符合表8的规定

兼顾式回车道(单向回车)见图5。

W一单车道车道宽度;W、W一第一、第二渐变段宽度;C一第三渐变段长度; C、C一分别对于W、W的渐变段长度;L一回车道顶端长度;S、S一扫空区长度; SK一扫空区宽度;L一回车道总长;M一回车道总宽。 兼顾式回车道(单向回车)构造尺寸见表8。

图5兼顾式回车道(单向回车)

图5兼顾式回车道(单向回车)

表8兼顾式回车道(单向回车)构造尺寸

5.7.7非傍山路段、有双向回车需求的兼顾式回车道(图6),其构造尺寸应符合表9的规定。 5.7.8兼顾式回车道扫空区范围内的横向障碍应予清除,扫空区内路基范围以外的地面不得高于临近 路面边缘。 兼顾式回车道(双向回车)见图6。

图6 兼顾式回车道(双向回车)

W一单车道车道宽度;W、W一第一、第二渐变段宽度;C、C一分别对应于W、W的渐变段长度 L一回车道顶端长度;S一扫空区长度;SK一扫空区宽度;L一回车道总长;M一回车道总宽。 兼顾式回车道(双向回车)构造尺寸见表9。

表9兼顾式回车道(双向回车)构造尺寸

6.1.1.1 总体设计应论证确定道路的主要功能、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建设方案等。

6.1.1.2总体设计应统一协调路线、路基、桥涵、隧道、路线交义、交通工程与沿线设施等各专业内、 外部的关系,明确相关设计界面和接口,使之成为完整的系统工程,符合安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 展的总体目标。

1.1.3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可根据道路建设项目特点、条件和技术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 计阶段不同而有所侧重

6.1.1.4技术标准

6.1.1.5应根据林区路网结构、道路规划、地区特点和建设目标等综合分析道路在林区路网中的地位 和作用,论证确定道路主要功能。 6.1.1.6应根据道路主要功能、救火时间需求、林区路网、林业资源分布及建设条件综合论证确定道 路的技术等级。

6.1.1.8应根据道路设计速度、沿线地形、地质、环境、自然条件和救火时间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 路线平纵面、视距、超高、加宽等主要控制指标、

6.1.2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6.1.2.1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总体设计中落实生态环境 保护相关措施和意见,结合项目实际协调好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6.1.2.2应加强路线走廊带、路线方案的综合比选,将林地压占、矿产压覆等资源占用和中高边坡开 挖、压占河道等环境影响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优先选择资源占用少、环境影响小的方案。 6.1.2.3应合理设置取土场,路侧取土不宜距离路基过近,取土场避免直接开挖路基山坡坡体。当路 基弃方大时,应结合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利用弃方;难以利用时,应合理设置弃土场,做好专项 设计,保证渣场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6.2.1路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6.2.1.1道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其功能、使用需求、在林区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用期限,结合地形、 土壤、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勘察、分析、方案比选,合理确定路线线位和技术指标, 设计中应妥善处理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管护与灭火、道路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6.2.1.2道路路线设计中不占或少占农田,不拆或少拆房屋;宜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采土、石及砂 料的场地和废方应妥善处理,不破坏或少破坏有林地。 6.2.1.3对道路的平、纵、横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在条件许可 时,应选用组合较好的技术指标,注重工程的经济性,并应满足管护与灭火等功能的需要。 6.2.1.4道路路线设计,应遵照利用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利用原有工程。若受地形限制必须 降低指标时,应进行技术指标的论证和方案的比选,

6.2.2.1应根据道路规划所确定的路线基本走向、主要控制点、技术等级、使用性质及其在林区防火 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林业资源分布、管护与防火要求,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历 史和文化遗迹等自然和社会条件,通过经济技术综合比选,确定合理的路线走向和方案。 6.2.2.2路线线位在保证行车安全、顺适的前提下,应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降低工 程造价、节省运营费用、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6.2.2.3特大桥、大桥、复杂中桥桥位及隧址的选择,应服从路线的总体方向、路桥(隧)综合考虑: 一般中桥、小桥涵、短隧道位置服从路线走向。 6.2.2.4应对路线沿线地形地貌、社会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调查和勘察,查清它们的

6.2.2.6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防火专用道路的选线,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各自对防灭火的 要求和防灭火配套设施建设综合考虑,

6.2.2.6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防火专用道路的选线,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各自

2.2.7通过名胜、风景、自然遗迹、古迹地区时,应注意与周围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不应 要自然遗迹和历史古迹,注意保护景观、名木、古树和珍稀树种

6.2.3.1避让生态环境敏感点。尽可能降低道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侵占一级公益林、 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等生态红线,无法避让的应从公益林、自然保护地、声环境和水环境等方面进行生态 环境论证。

6.2.3.1避让生态环境敏感点。尽可能降低道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侵占一 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等生态红线,无法避让的应从公益林、自然保护地、声环境和水环境等方 环境论证。 6.2.3.2避让苗圃、草场与农田等敏感点。无法全面避让时,应将道路对苗圃、草场与农 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6.2.3.3避让林地资源敏感点。查明道路沿线林地资源、特殊的动植物群落等分布状况,全面把握工

2.3.3避让林地资源敏感点。查明道路沿线林地资源、特殊的动植物群落等分布状况,全面把 建设的整体情况,客观分析沿线林地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以维护生物多样 发点,注重林地资源保护,科学应用技术标准开展道路选线。

6.2.3.4沿溪线不宜与河流直接相连,路基外边缘距河流边缘不宜小于5m

6.2.3.5火险选线

6.2.3.6应根据沿线区域火灾发生频率、林业资源分布密集度和重要度,合理布设路线。 6.2.3.7道路线位应靠近消防取水水源地,难以靠近水源地时,应在适当地方修建消防蓄水池, 6.2.3.8在越岭线或需要克服高差的道路布线时,若地形、地质、环境等自然条件允许,应避免在同 一坡面大面积展线,尽可能拉大回头线间距,辐射更多火险区域。 6.2.3.9山脊线的选线,宜尽量在山脊或者靠近山脊处布设路线,且应优先考虑森林资源多、覆盖火 险区域范围广的一侧。

区的选线、重丘区的选线、山岭区的选线、地质

6.3.1.1林防一级、二级道路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圆曲线、回旋线三种要素组成;林防三级、四级道 路平面线形可由直线、圆曲线两种要素组成。 6.3.1.2平面线形必须与地形、景观、环境等相协调,同时应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并同纵断面、 横断面相互配合。

3.2.1 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应结合沿线具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2V(以km/h计)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以不小于1V(以km/h计)为宜。对于设计速度为15km/h的林防四级道路,满足其两端设置超高 渡段长度即可,

6.3.3.1各级道路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应与设计速度相适应。 6.3.3.2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10的规定。

6.3.3.1各级道路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应与设计速度相适应。

圆曲线最小半径见表10

表10圆曲线最小半径

6.3.3.3圆曲线最大半径值不宜超过10000m。

6.3.3.4平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11的规定。

平曲线最小长度见表11

表11平曲线最小长度

表12转角≤7°时的平曲线长度

注:表中△为路线转角值(°),当△<2”时,按△=2°计算。“限制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

6.3.4.1直线与小于表10所列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林防三级、四级道 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回旋线,但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6.3.4.1直线与小于表10所列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某火电厂施工组织设计,应设置回旋线。林防三级、四级道

6.3.4.2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径向连接处,应设置回旋线。但符合下列条件可不设回旋

a 小圆半径大于表10中规定的不设超高半径时。 b) 1A 小圆半径大于表13规定,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小圆按最小回旋线长度设回旋线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0.10m时; 2)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2.0时。 复曲线中小圆临界圆曲线半径见表13。

表13复曲线中小圆临界圆曲线半径

6.3.4.3回旋线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回旋线长度应随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增长。 b) 圆曲线按规定设置超高时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合集,回旋线长度应不小于超高过渡段长度 C) 回旋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14的规定。 回旋线最小长度见表14。

表14回旋线最小长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