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DB43/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425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3/T 2429-20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

6.1.1.1坚持生态与经济兼顾,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蓄排水结合,使梯田、林草工程及坡面水系工程 相配套,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发挥综合效益。 6.1.1.225°以上的坡耕地应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6.1.1.325”以下不宜修成梯田的坡耕地,立地条件较好、人多地少时,宜采取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沟垄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立地条件较差或地多人少时,宜采用轮作、少耕免耕、种植等高植 物篱等措施,保护改良土壤。 6.1.1.425°以下5°以上,坡位较低、土层较厚、土质较好、邻近水源、交通便利、距离村庄较近、 便于经营管理的坡耕地、经济林地,宜改造为梯田。原地面坡度5°~15°宜采用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 15°~25°宜采用隔坡梯田或坡式梯田。

DB43/T 24292022

6.1.1.5坡改梯工程应通过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总 体布置。 6.1.1.6坡改梯工程建设包括地形调整、地块平整、表土保护、地埂修筑、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 程建设、田间道路配套、田坎植物种植等内容。 6.1.1.7新修的梯田应尽可能保留原始成片植被,避免全垦整地,因地制宜建设植物篱,并应做到田 面平整,地边有埂,采用保留表土、种植绿肥、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培肥改良,

6.1.2工程配置内容

海通装饰施工组织设计(投标用)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配置内容包括梯田工程、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林草工程、保土耕作措 施等。

6.1.3工程布局要求

6.1.3.1梯由工程应以截水沟、排水沟和由间道路为骨架,根据坡面地形自上而下沿等高线布设,大 弯就势,小弯取直,集中连片,台位清晰,布局流畅,并与相邻坡面梯田相协调。 6.1.3.2梯田区应以排为主、蓄排结合,做到排水沟、沿山沟、地块背沟、沉沙池合理布局,并根据 实际需要配置蓄水池,形成截、排、蓄网络;山坡与顶部交界处,宜布置截水沟,以保证梯田区安全。 6.1.3.3梯田田面宽度、田间道路的布局应符合GB/T16453.1一2008中8.1、8.2的规定。 6.1.3.4根据水源和立地条件,在梯田中可种植农作物和经果林,也可结合间作套种,发展多种经营。

6.2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工程

6.2.1.1荒山荒坡治理应以恢复植被为核心,乔、灌、草相结合。 6.2.1.2根据不同的地形、植被覆盖度、立地条件及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梯田、 封育等治理措施。 6.2.1.3植被覆盖度大于30%的荒山荒坡,宜采用封育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6.2.1.4植被覆盖度小于等于30%的荒山荒坡,宜采用水土保持林和水土保持种草措施。当植被覆盖 度小于10%或立地条件严重恶化时,应在坡面上采取开挖鱼鳞坑、水平竹节沟等工程整地,按照“以 草起步、草灌先行”的原则,配合施肥抚育,选择抗逆性强、保土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的适地草本和灌 本种类进行改造。 6.2.1.5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坡度小于25°的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及交通、水源条件较好、距离村庄 较近、便于经营管理的:宜修成梯田:开发为耕地、园地或经果林。

6.2.1.5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坡度小于25°的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及交通、水源条件较好、距离村庄 较近、便于经营管理的,宜修成梯田,开发为耕地、园地或经果林

6.2.2工程配置内容

6.2.3工程布局要求

6.3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

6.3.1.1小流域侵蚀沟治理应与坡面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

6.3.1.1小流域侵蚀沟治理应与坡面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

DB43/T 24292022

6.3.1.2根据沟头汇水及溪沟侵蚀情况,因地制宜布设沟头防护工程和谷坊(或拦沙坝)工程等措施。 6.3.1.3侵蚀沟的治理从沟头上游着手,通过截、蓄、导、排等工程措施,采取坡、沟兼治的办法, 减少坡面径流,避免沟道冲宽和下切,并结合植物措施加速治理过程和巩固治理效果,使沟床趋于稳定 6.3.1.4谷坊(或拦沙坝)工程修建在沟底比降大于5%、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 6.3.1.5侵蚀沟治理与小流域经济发展统一结合,在做好沟道集水坡面治理的基础上,根据侵蚀沟的 发育阶段,充分利用沟中水土资源,选择不同治理开发措施: a)发展沟以治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 b)半稳定沟以防为主,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c)稳定沟以开发利用为主,按侵蚀沟所处的地形、土壤、水肥等条件及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因 地制宜规划,选择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为发展经济服务。

6.3.2工程配置内容

谷坊(或拦沙坝)工程、护岸工程、林草工程

6.3.3工程布局要求

6.4崩岗综合治理工程

6.4.1.1针对崩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崩岗综合治理工程坚持以下原则: a)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对可能产生的崩岗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对已产生的崩岗采取综合治理 措施; b)治标与治本结合的原则。既要控制崩口下泄的洪水、泥沙对下游农田的危害,又要制止崩岗的 发展; c)治理与开发结合的原则。利用崩口内外的土地资源,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林。 6.4.1.2崩岗治理应采取“上截、下堵、中间削坡开级造林种草”的综合防治措施,保障下游村庄和 农业生产的安全

6.4.2工程配置内容

崩岗综合治理工程配置内容包括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谷坊(或拦沙坝)工程、林草工程、 显等

6.4.3工程布局要求

合治理工程布局应符合SL657一2014中7.0.1~

6.5.1.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创新和发展,应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 水土保持规划和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

二保持规划和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 1.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坚持山、水、田、林、草、

DB43/T 24292022

6.5.2工程配置内容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应按照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3 个分区进行工程配置,选择相应的配置内容: a)生态自然修复区的工程配置内容包括封育工程; b)综合治理区的工程配置内容包括梯田工程、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人工湿地工程、山 塘整治、林草工程、保土耕作措施等; c)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工程配置内容包括沟(河)道清淤、护岸工程等。

6.5.3工程布局要求

6.5.3.1总体布局

6.5.3.2生态自然修复区的工程布局

生态自然修复区的工程布局应符合SL534一2013中6.2.1、7.2.1、7.2.2的规定。

6.5.3.3综合治理区的工程布局

6.5.3.3.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符合SL534一2013中7.3.1的规定。

a)山塘清淤应结合农业耕作,优先考虑淤泥的综合利用,不能利用时,根据周边地形条件合理设 置集中堆置点,并对堆置点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发生。堆置点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应符合GB51018—2014中5.7、12.1~12.4的规定; b)塘坝的整治技术应符合GB51018一2014中5.4、9.1~9.8的规定。塘坝整治需设置取料场、 弃渣场的,取料场与弃渣场的选址和防护应符合GB50433中的规定; c)对村民的门口塘,宜根据村民生活需要设置下塘踏步、漂板等便民设施。 5.3.3.3面源污染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a)面源污染防治应符合SL534一2013中7.3.2的规定; b)农药控制应符合NY/T1276中的规定; c)化肥控制应符合SL534一2013中表5.0.4的规定; d)实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DB43/T 24292022

e) 实行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 f) 采用合理的种植、耕作和节水灌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控制产生面源污染的途经; g) 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立人工湿地、生态沟,种植水生植物,截留、过滤农 业面源污染,净化水质。

6.5.3.4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工程布局

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的工程布局应符合SL534一2013中6.2.3、7.4.1~7.4.6的规

7.1.1.1梯田工程适用于坡耕地治理及立地、交通等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治理。 7.1.1.2梯田田面应外高内低,比降宜取1:300~1:500,田面外侧设田埂,内侧设排水沟。排水沟 尺寸根据当地降雨、土质、地表径流情况进行确定。 7.1.1.3梯田田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梯田等级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坎应结实,坎面应 整齐,不易垮塌,不多占耕地。 7.1.1.4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在石料缺乏、坡度较缓、土壤黏结性好 的区域,宜修建土坎梯田,田坎应用生土填筑,土中不应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 夯实;在坡度较陡、石料丰富的地区宜修筑石坎梯田,田坎应逐层向上砌筑,每层应用比较规整的较大 块石砌成田坎外坡;在有石料但造价高、土层较厚的区域,可选用田坎下段为石、上段为土的土石混合 田坎。 7.1.1.5梯田断面设计应结合土层厚度,修平后内侧活土层厚度应大于30cm。表土剥离厚度根据土 层厚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确定,应不小于20cm。

7.1.2梯田工程设计

7.1.2.1梯田工程级别和设计标准

7.1.2.2梯田型式与选型

7.1.2.2.1梯田型式应符合GB51018一2014中6.1.3的规定。

7.1.2.2.1梯田型式应符合GB51018一2014中6.1.3的规定。 7.1.2.2.2梯田选型应符合GB51018—2014中6.1.4的规定。

7.1.2.3梯田断面设计

日断面设计应符合GB51018—2014中6.2.1~6.

7.1.2.4埂坎植物设计

.2.4.1梯田埋坎宜充分利用并种植埂坎植物,应选种经济价值高、胁地较小的植物,宜以乡: 为主,根据田面宽度、坎高、坎坡度配置相应植物

DB43/T 24292022

7.1.2.4.2土坎梯田田面宽度小于4m时,宜配置灌草植物;田面宽度大于等于4m时,宜配置乔灌 木。梯田设埂时,宜在埂内种植1行乔灌木或草本植物。 7.1.2.4.3石坎梯田硬坎植物应符合GB51018一2014中6.3.3的规定

7.1.2.5田间道路设计

7.1.2.5.1宜布设于梯田、经果林,便于农作、运输和经营管理等。 7.1.2.5.2应与田块、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相协调,统筹规划。 7.1.2.5.3路面宽度根据生产作业与使用机械情况确定。人行道路面宽宜为1m~2m,坡度较大地段 宜修筑成台阶形;机耕道路面宽宜为2m~4m,纵坡宜不大于8%,与人行道路连通。 7.1.2.5.4结合当地条件,可采用水泥、砂石、泥结碎石、素土等路面。 7.1.2.5.5田间道路存在边坡时,应采取种草或浆(干)砌石护坡。 7.1.2.5.6田间道路排水设计应符合SL657一2014中5.1.5的规定。

7.1.3.1梯田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和田面宽度条件,确定合理的表土保留方案。表土保留方法 应符合GB16453.1一2008中10.1.4的规定。 7.1.3.2梯田施工宜安排在秋冬季节。 7.1.3.3梯田施工应先修筑临时道路,充分利用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道路宜和田间道路永临结合, 7.1.3.4田坎修筑时,石坎砌石粒径大于300mm的应不少于70%;土坎应分层夯筑,每层铺虚土厚 度应不大于20cm,田坎压实度应不小于90%。

7.1.4梯田工程管护

4.1 新修梯田埂坎、田面出现损毁、沉陷、垮塌等情况时,应及时培修,夯实埂坎,铺平田面 4.2 新修梯田前三年内应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4.3 应合理配置梯田坎埂植物和田面作物,促进土壤熟化

7.2.1.1适用范围

坡面截排水与小型蓄水工程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治理、荒山荒坡治理

7.2.1.2总体布局

应结合地形条件,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以排为主、排蓄结合”进行布设,截水沟应布设在治 理坡面的上方,末端布设沉沙池与排水沟相接;排水沟尽量利用天然沟道;蓄水池宜布设在坡脚或坡面 局部低洼处,与排水沟相连潍坊市人民医院门诊楼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容蓄坡面排水。

7.2.1.3截水沟的布设

7.2.1.3.1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7.2.1.3.2当治理坡面的坡长较长时,宜增设截水沟,间距根据其控制集水面积、坡面洪峰流量、 扫 水能力,结合地形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7.2.1.3.3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沟线应顺直。截水沟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坡面来水经

截水沟拦截排至排水沟。截水沟与排水沟连接处作好防冲措施。 7.2.1.3.4截水沟宜采用梯形断面,坡面坡度较大时宜采用矩形断面。

创业城居住区X块地库井点降水施工方案7.2.1.4排水沟的布设

DB43/T 2429202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