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424-202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pdf

DB43/T 2424-202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3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425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3/T 2424-202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pdf

5.3.1基础数据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资料、遥感解译标志(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记录表见附录A)、实地调查登记表、照片或视频资料等。 5.3.2整(汇)编成果应按相应的范围或对象进行整(汇)编形成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措施专题图件、统计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报告。区域遥感监测专题图及监测表格要求见附录 Ao 5.3.3监测成果归档格式应满足4.5要求。

控制站监测应包括水位、径流、泥沙、气象以及

a)常流水每日早8点晚20点水位; b) 洪水涨水期,间隔时间不大于15分钟的即时水位; c)落水期间隔时间不大于30分钟的即时水位。 有条件的应测量与上述水位相对应的流速。 6.1.2.2水位监测可采用人工观测和自计观测,按照GB/T50138中的规定执行。

3.1 径流监测内容为径流量。 3.2 径流量可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监测: a) 测流堰法某高速路桥冬季施工方案及施工保证措施,按照SL537中的规定执行; b) 流速仪法; c)超声波流量计法。

6.1.3.1径流监测内容为径流量。

4.1 泥沙监测内容主要有悬移质泥沙观测,有条件的宜增加推移质泥沙观测。 4.2 2 泥沙监测方法: a) 悬移质监测可采用烘干法、置换法或过滤法,按照GB/T50159一2015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 b) 推移质泥沙监测可采用坑测法或采样法

6.1.5.1气象监测应包含降水,有条件的宜加测气温、湿度、蒸发、风速、风向、太阳辐射等气象指 标。 6.1.5.2 气象监测采用全自动气象站为主,辅以人工监测记录。按照GB/T35237、GB/T35227中的规 定执行。

DB43/T 24242022

DB43/T 24242022

6.1.6流域背景值监测

1.6.1流域背景值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a)地理位置,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区、水土保持区划、经纬度范围等; b)气象与水文,主要包括降水量及降水强度、温度、风向、风速、径流量、输沙量、水质等; c)地形地貌,主要包括地貌类型、流域面积、海拔范围、坡度分级比例等; d)土壤植被,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等; e)土地资源与利用,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结构、水土流失防治投资强度、主要作生 产量等; f)水土流失及防治,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类型比例、土壤侵蚀强度比例、治理面积、主要治 措施等; g)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指数、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 h)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i)社会经济,主要包括人口、户数、人均纯收入、人口增长率等。 1.6.2流域背景值监测主要采用调查法、实地测绘、GIS分析计算等方法,

小流域控制站监测程序应包括规划选址、设计建造、日常观测、整编报送

6.2.2.1小流域控制站选址应本着“填补空缺,完善系统,大中小流域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小流 域在监测区域的位置特点,所选流域应闭合,汇流沟中有常流水。 6.2.2.2宜选择交通方便、便于监测管理地址布设监测设施。

6.2.3.1小流域控制站量水建筑物应布设在小流域出口,其上游30m、下游10m河段应保持平直, 可修建标准断面渠道以满足监测要求; 6.2.3.2小流域控制站量水建筑物设计应满足百年一遇暴雨径流监测要求,测流堰和测流横槽的选型 设计、建造、安装、养护和观测时应符合SL537的规定。 6.2.3.3小流域控制站设计应附地理位置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 壤植被及水土流失和水保措施分布图,测量设施详图,同时应附代表区域的背景资料调查表。 6.2.3.4有条件的宜考虑在量水建筑物上游30m以上位置布置沉沙池以监测推移质,

6.2.4.1年初应拟订年度监测工作计划,做好监测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或更新,确定年度调查植被 的典型样方、土壤水分取样点。 6.2.4.2日常观测应定期检查小流域闭合情况、观测设备运行情况,清理维护好监测设施、设备,并 做好记录。 6.2.4.3流域背景值调查与控制站观测与调查相结合,流域调查应每年进行一次。 6.2.4.4控制站应根据水尺断面测量结果,率定水位流量关系并建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在日常观测 中,可用该关系曲线通过观测的水位确定径流量。

DB43/T 24242022

6.2.4.5次降雨量大于10mm的,应在降雨结束时及时收集降雨、径流泥沙数据,计算次降水量、 佐 流量、输沙量,及时分析并处理观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6.2.5.1应每月开展一次降雨、水位等原始记录的检查分析,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小流域 控制站管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在相应的检查分析和处理记录上签字。 6.2.5.2每年11月底前完成前10个月数据分析汇编,次年1月底前,完成全年数据整编报送。 6.2.5.3每5年或10年宜开展一次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分析,并形成专题报告。

6.3.1日常监测应包括原始记录、整编形成的表格、文字,以及影像、照片。小流域控制站监测专题 图及监测表格要求见附录B。 6.3.2年度监测成果应包括次降雨、年径流量和泥沙量。 6.3.3经计算获得的次降水过程、径流量、悬移质泥沙量,以及年总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等数据, 有条件的宜收集测算推移质泥沙总量。 6.3.4年度监测成果应附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分类面积统计表,有条件的宜附小流域数字高程图, 各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6.3.5成果归档格式应满足4.5要求。

a) 自计雨量计; b) 自动气象站; c) 人工观测方法。

7.1.3径流泥沙监测

.1.3.十径流泥沙监测包含以下内谷: a)径流量,包括次降水产生的径流量及年径流量,每个小区独立记录; b)泥沙量,包括次降水产流导致的泥沙量及年总泥沙量,每个小区独立记录。 7.1.3.2径流泥沙一般采用集流桶(池)监测,辅以人工观测校正,有条件的可采用小区径流泥沙自 动观测设备。

7.1.4坡面耕作监测

7.1.4.1坡面耕作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DB43/T 24242022

a)坡度、坡长、坡向; b)作物及耕作方式等。 7.1.4.2坡面耕作监测一般采用实地测绘、观察测算等方法

7.1.5土壤水分监测

5.1土壤水分监测内容为土壤含水量。 5.2 土壤水分监测一般采用TDR法,且每个季度采用烘干法进行校验,按照SL364中的规定执

7.1.6植被覆盖监测

7.1.6.1植被覆盖监测根据植被类型内容分别为:

7.1.6.1植被覆盖监测根据植被类型内容分别为: a)乔木林地监测内容为郁闭度; b)灌木林地和草地监测内容为覆盖度; c)枯枝落叶等其他地物监测内容为覆盖度。 .1.6.2植被覆盖监测方法为: a)郁闭度一般采用针刺法,也可采用照相法或无人机航拍影像法; b)覆盖度一般采用照相法,也可采用网格法、拉线法或无人机航拍影像法。

7.2.2.1坡面径流小区应根据全国与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防治分区和监测工作需要布设,坡面 试验场地应交通方便、便于管理,小区应集中并满足长期观测要求。 7.2.2.2坡面径流小区应在区域或小流域内的地形、坡度、坡向、土壤、植被、水土保持措施、土地 利用和耕作活动方面具有代表性,小区内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等影响径流的障碍物,坡面、土壤、 植被应均匀一致,不可在沟道内填土建设小区,每组小区应有1个或1个以上自然坡面。 7.2.2.3开展乔木或高于1m的灌木林地坡面径流观测的,坡面径流小区宜位于成片林中间,不宜布 设在林线边缘。

7.2.3.1应先确定坡面径流观测场及各个坡面观测小区观测目的、观测因子,根据实际地形按SL277 中的规定做好小区规格、边墙、措施布置,及周边设施设计。 7.2.3.2新建坡面径流观测场各小区之间应设1m以上隔离带,场地周边应做好截排水沟,确保外部 水沙不进入观测小区。 7.2.3.3观测小区布设的作物应在其代表的水土保持三级区划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且符合当地农民 耕作习惯,在建造前应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设计。 7.2.3.4集流槽及硬化区域宜采取活动的盖板,以利于清理槽内淤积的泥沙。 7.2.3.5设计建造成果应附地理位置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地形图、小区及附属设施设计详图, 设备主要参数,小区田间管理设计说明,以及观测小区基本情况表等。 7.2.3.6按基建程序完成小区设施建设时应及时配备观测设备,小区坡面应選荒1年,在選荒期内应 保持地物覆盖度不超过5%

DB43/T 24242022

7.2.4.1日常观测应做到年初有计划,田间操作和次降雨有记录。 7.2.4.2年初应拟订年度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计划,做好观测小区、降雨径流观测设备的检查维护或更 新。 7.2.4.3日常观测应定期检查观测小区边墙完整情况、小区内外植被作物情况,清理维护好监测设施、 设备,并做好记录。 7.2.4.4自动观测降水记录间隔时间不大于30分钟,一般采用5分钟,其他观测要求按照SL21中的 规定执行。 7.2.4.5次降雨量大于10mm的,应在降雨结束时及时收集降雨、径流泥沙数据,做好记录分析,及 时处理观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7.2.4.6集分流桶观测径流泥沙的设施应能够有效收集的径流小区设计最大次降水全部径流泥沙, 7.2.4.7径流泥沙收集时应将集流槽及上侧硬化部分堆积的泥沙一并收集,以泥沙干重纳入次降雨侵 蚀量,收集起来的泥沙不得再放回小区。 7.2.4.8植被覆盖观测采用无人机航拍时应位于小区中间上空30m;采用手执相机照相法应在小区上 部、中部、下部三个部位选择有代表性的1m×1m样方。拍摄角度均应垂直地平线。

7.2.5.1监测数据应按月汇总上报、逐季分析,一年一汇编。 7.2.5.2应每月开展一次降雨、径流、泥沙、植被覆盖、土壤含水量等原始记录的检查分析,对检查 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7.2.5.3每年11月底前完成前10个月数据分析汇编,次年1月底前,完成全年数据整编上报。 7.2.5.4每五年或一个林木生长周期宜组织开展一次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分析,并形成专题报告

7.3.1监测成果应包括各项调查、观测的原始记录、整编成果的表格(见附录C)、文字、图片。 7.3.2水土保持年度监测成果应包括年内历次降水过程数据、历次降水产生径流量和泥沙量数据,以 及年总降水量、径流量、泥沙量。 7.3.3监测成果应附坡面径流观测场全景照及每个小区全景照,年度小区植被典型照、监测设施设备 照片,照片格式为jpg。 7.3.4成果归档格式应满足4.5要求。

生态建设项目监测包括项目区基本信息、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

8.1.2基本信息监测

8.1.2.1基本信息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1.2.1基本信息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a)地理位置:

DB43/T2424—2022 b)气候特征; c)流域特征; d)地形地貌; e)土壤植被; f)土地资源与利用; g)主要自然灾害; h)主要矿产资源; i)社会经济; j)水土流失现状。 3.1.2.2基本信息监测可采用调查法、遥感监测、实地测绘、GIS分析计算等方法。

3.1.3.T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包含以下内容: a)降水,以降雨量为主; b)径流; c)泥沙,以悬移质为主,有条件的可增加推移质。 3.1.3.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a)降雨采用雨量计或全自动气象站法; b)径流、泥沙采用沉沙池法,有条件的可设置小流域控制站开展监测

8.1.4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外架安全技术交底记录8.1.4.1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应包含水土流失隐患、影响、灾害等。 8.1.4.2水土流失危害监测采用现场调查为主。

1.5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8.1.5.1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8.1.5.1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a)实施的工程措施,包括类型、数量和质量,以及防治的图斑编号、位置、面积: b)实施的植物措施,包括类型、数量和质量,及其所在图斑编号、位置。 8.1.5.2水土保持措施监测采用典型调查、统计分析为主,也可采用抽样调查。

8.1.6水土保持防治效益监测

8.1.6.1水土保持防治效益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 a)基础效益,包括增加土壤入渗、拦蓄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拦蓄泥沙等; b)经济效益,包括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c)生态效益,包括水、土资源和生物、大气等生态效益; d)社会效益,包括减轻灾害、促进社会进步等。 8.1.6.2水土保持防治效益监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GB/T15774中的规定执行。

设项目监测程序包括监测准备、监测实施、监测

天池北苑二期工程模板施工技术交底DB43/T 24242022

8.2.2.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在开工前应落实监测单位,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明确监测内 容、方法、频次、落实监测经费等。 8.2.2.2项目管理单位及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提供开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现场照片,监测单 位应及时补充完善现场照片、影像,落实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效益等监测成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