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CSPSTC77-2021隧道施工信息化技术规范.pdf

T CSPSTC77-2021隧道施工信息化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268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 CSPSTC77-2021隧道施工信息化技术规范.pdf

5.3.7视频监控软件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a)根据分配权限设置增加、修改、删除、查询设备的基本配置、用户信息、设备信息等功能; b)图像采集、视频处理、实时监视、回放、分发及转发,云台控制,视频内容的分析、警告、处理、系 统互联以及设备管理功能; c)通过用户终端调用实时和历史视频图像,可对重要视频图像进行人工存储的功能。 5.3.8视频监控终端应满足下列要求: a)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 1)具有安全性的防爆、防尘、防水性能; 2)高抗干扰性,对隧道干扰源、周界环境无特殊要求,环境适应性强; 3)故障率低,运行可靠; 4)采用有源识别卡,无电磁污染,免维护,使用安全; 5)具有AI识别功能。 b)监控终端的功能要求: 1)图像监控功能; 2)监控频道切换功能; 3)监控外场切换功能; 4)无地域浏览监控图像。 .3.9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及特征抽取方法,对采集的多属性异构数据进行过滤、压缩、融合,并对异 常数据重新分类,针对数据噪声、数据跳点及数据漂移,采用多种对应的数据清洗算法进行清洗优化,与 大数据平台形成良好的接口。 5.3.10通过计算机视觉中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基于施工现场人体姿态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对 施工现场监控视频进行自动预警,

5.3.9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及特征抽取方法,对采集的多属性异构数据进行过滤、压缩、融合,并对异 常数据重新分类,针对数据噪声、数据跳点及数据漂移,采用多种对应的数据清洗算法进行清洗优化,与 大数据平台形成良好的接口。 5.3.10通过计算机视觉中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基于施工现场人体姿态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对 施工现场监控视频进行自动预警

5.4.1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公众移动通信网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与隧道内其他设施的共建、共享。 5.4.2隧道通信覆盖应根据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城市隧道等不同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天线 以获取较高的增益,扩大覆盖范围。 5.4.3隧道通信覆盖应根据隧道的不同长度、宽度和结构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经济的手段,在 隧道口附近选用天线类型 5.3.4隧道通信覆盖的信号源应根据隧道长度、隧道附近的覆盖状况、基站分布、话务分布、建站条件 等因素选择信号源。微蜂窝基站和直放站是隧道覆盖建设常用的信号源。 5.4.5隧道通信覆盖的天馈系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配置,如同轴馈电无源分布式天线、光纤馈 电有源分布式天线系统、泄漏电缆等: a)选用同轴馈电无源分布式天线,可通过选用增益高的天线提高覆盖范围。该天线设计比较灵 活、安装较方便,适合于较短的隧道工程。 b)选用光纤馈电有源分布式天线系统,适用于覆盖地下隧道(地铁隧道)和站台等复杂的隧道覆 盖环境。 c)选用泄露电缆,与其他天线系统相比,隧道内信号覆盖均匀,可对多种服务同时提供覆盖,技术 比较成熟,其设计方案相对简单。选用泄露电缆进行隧道覆盖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方法。 5.4.6隧道无线覆盖宜采用隧道外建站、隧道内建设分布式天线或漏泄同轴电缆等方式。具体要求按

T/CSPSTC 77—2021

5.5.1信息管理系统宜包括隧道施工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开挖与支护监控量测管理系统,隧道施工 环境信息管理系统,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管理系统,质量、进度和造价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 5.5.2隧道施工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应集施工人员的实时统计、作业考勤、安全预警、灾后急救、日常 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具备携卡人员出人洞时刻考勤、重点区域出人时刻记录、限制区域出入时刻报警及 洞内工作时间、洞内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洞内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存储、查询、异常报警、路径 跟踪等功能。 5.5.3开挖与支护监控量测管理系统应将隧道地质勘察、隧道设计、超前地质预报、开挖过程与施工监 控量测等相关信息实时录人管理系统,并具有处理、分析、预警功能,供参建各方信息共享。 5.5.4隧道施工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施工环境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通风、放射性等内容,有害 气体测定应设在掌子面、装碴处、混凝土衬砌处等作业密度大的地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合理的监测 频率,以保证洞内整个作业环境控制在规定的基准以下,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安全施工。 5.5.5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管理系统应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获取相关信息,建立三维隧道施工模型,通 过不断补充的现场实际监测数据来修正所建模型,使计算模型更符合后续开挖时的实际情况,能有效指 导现场施工,确保整个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5.5.6质量、进度和造价管理系统宜基于BIM技术,以隧道施工为业务重点,以质量控制、进度控制、造 价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为基本内容架构,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别特点和参与各方的不同项目管理业 务,制定各种标准的控制流程和控制表格《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pdf,创建各个不同的计算机网页,设计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处理, 导人和汇总程式,使项目参与各方在各自的授权网上协同实时工作,共创信息资料,共享资源信息。 5.5.7安全管理系统应基于风险管理将风险事故与风险控制指标联系起来,应在系统平台制定具体应 急预案,应充分发挥已有配置设施和已有便利的现场条件,定期对隧道施工人员就防灾救援预案进行培 训.使每个人都清楚灾害来临时该如何处理

施工宜实行进场人员信息化分区、分级、分类管理

T/CSPSTC 77—202

a) 施工人员分区管理宜根据场地布局、风险特点、周围环境等条件将工程划分成相对独立、相对 固定的单元,以单元为对象分级、分类管理施工人员。 b)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包括: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质检员、专职 安全员等;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等。 C)方 施工作业人员包括各工序、各专业作业(含带班)人员。 d)其他进人隧道人员。 6.1.2施工单位应将进入隧道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纳人日常进洞管理,其他进入隧道 人员纳入临时进洞管理

6.2.4读卡器或动态目标识别器应安装在隧道内下列位置: a)隧道洞口处; b)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交界处; c)掌子面附近。 6.2.5隧道洞口附近可设立LED显示屏等信息展示装置,动态显示进出洞人数、时间、位置等信息;也 可加上监控系统,配合识别系统复核人员信息。 6.2.6隧道施工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a)施工作业人员查询。可按照自定义组合条件查询施工作业人员当前区域、滞留时间及现场管 理人员等进人隧道相关情况进行。 b)作业人员分布查询。可查询隧道各区域的施工人员分布情况与行动轨迹,便于管理人员掌握 特定区域的工作人数,点击相应区域也可获得相关人员详细信息。 c)施工人员人数统计。可根据日期统计进出隧道的施工人员数量,生成进人隧道人员管理统 计表。 d)区域人数统计。可任意设置和管理相关施工区域,自动进行区域人数统计。 e)员工考勤查询。可按照各种指定条件查询人员的出勤情况,如编号、姓名、班次、工种、部门等 查询条件,可按照任意条件自动排序。 f)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汇总、实时查询生成报表和打印以上信息。 6.2.7基于RFID洞内人员位置管理系统,可通过在隧道进口处及一些关键通道人口处使用射频卡读 写系统,实现对隧道人员的跟踪定位和登记记录。 6.2.8基于ZB洞内人员位置管理系统,依靠有限位置已知的节点(基站),确定布设区中其他节点(待 测节点)的位置,定位精度小于5m。基站可按照不同隧道形状和现场技术要求布设,支持无限极基站 级联。 6.2.9基于UWB洞内人员位置管理系统,依靠传感器、有源定位标签和定位平台,基站可按照不同隧 道形状和现场技术要求布设,完成对佩戴标签人员的实时定位,定位精度小于1m。 6.2.10基于通信系统的洞内人员位置管理,根据隧道作业的环境特点,宜将隧道工作区域划分,并在 每个区域中央设置一个小功率发射基站为周围的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移动终端在该隧道注册后,在系 统的数据库中就会有相对应基站的ID号,根据基站的标示号就可实现人员的位置管理。 6.2.11在长大高风险隧道危险区域、特殊地质条件下施工,可采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 施工人员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参数,以及评估人员疲劳度、人体姿态等安全状态,实现人员健 康、安全大数据的存储和应急管理

7.1.1围岩地质信息化需要通过踏勘、地质测绘、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查明隧道所处位置的工程 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地段以及隧道施工和运营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 性,隧道开挖过程中仍需要对围岩进行再判断,对设计文件进一步修正。 7.1.2隧道施工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初期支护参数,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早发现变形,控制 变形,防止塌方,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经济、合理。 7.1.3隧道施工应做到过程程序化、信息化,关键环节数字化,管理过程规范化,施工工艺标准化,实现 文明施工。 7.1.4隧道施工每道工序完工后,均应按照验收标准的要求检测施工质量,并做好记录,上传到系统 平台

7.2.1隧道勘察资料信息

隧道勘察资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包括: a) 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 b) )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 C) 断裂和主要裂隙的性质、产状、充填胶结、贯通及组合关系; d) 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和分布; e) 地震地质背景; f) 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作用方向; g) )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和动态变化; h) )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淤积物的特征; 隧道穿越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道等既有工程时的相互影响; i) 对工程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范围视具体工程情况而定。

7.2.2隧道设计资料信息

隧道设计资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包括: a)项目概况:包括规划概况、建设意义及功能定位等。 b)工程规模及技术标准:包括设计依据与技术标准。 c)隧道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 1)地形、地貌和地物; 2)气象条件; 3)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及岩性、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褶皱及断裂构造): 4)水文地质条件; 5)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6)地震(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等); 7)隧道工程地质评价(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体风化程度、洞室围岩级别); 8)进出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d)隧道结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

1)隧道平、纵线形设计; 2)洞口段设计; 3)隧道结构设计(隧道建筑限界与内轮廊方案,结构设计,隧道主要材料,防、排水设计,隧道 内路面,内装饰方案,现场监控量测方案)。 e) 1 施工组织设计。 f 扌 抗震设防措施。 g) )重点问题。 h)方 施工注意事项。 i) 环境保护

7.2.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

隧道施工宜实行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管理。 日a)走 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应包括钻孔资料、数字图像、波形图、判译结论、预报报告和地质素描报告 等。应提供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的断层破碎带、地下水、溶洞、暗河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的预报信息DB31/T 329.9-2018标准下载, 以及对现场调查、采集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果等内容处理的信息化资料; 2)施工过程对掌子面地质素描、钻速测试、声波测试等信息; 3)对重要部位、严重的地质灾害异常进行必要的钻孔与测孔验证信息。 b)超前地质预报承担单位应及时采集、上传预报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设计单位应通过终端专 业软件及时掌握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安装专业软件,监督、检查超前地 质预报信息化工作。 C)走 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软件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1)具备采集数据的输人、输出、查询等功能; 2)根据判译的地质风险级别,实现提醒或预警功能; 3)具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进度管理功能; 4)具备预报与揭示地质情况对比的功能。 d)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可参照图3

T/CSPSTC 77—2021

7.2.4围岩动态细化分级

图3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围岩动态细化分级应遵守以下规定: a) 应根据围岩分级方法中涉及的因素多少及其分类指标的表达形式不同,将隧道前期勘察资料 和掌子面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结合对施工前方围岩做出初步的判断,并对设计阶段围岩分级 进行修正; b)应利用短距离预报数据进一步对掌子面前方30m围岩资料做出较精确的判断,进一步修正 围岩分级; C) 应在重要部位钻孔验证和测孔评价修正量化围岩分级; d) 》应利用掌子面数字地质编录法进行跟踪验证,必要时可进行岩石岩体力学测试辅助配合,以确 保对围岩的科学合理分级。

7.3.1.1 钻爆法施工的主要安全风险源信息包括:钻爆法自身风险、穿越不良地质风险、施工管理风 险等。 a) 钻爆法自身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开挖方法选择不当; ·开挖循环进尺过大DB4403/T 6-2019标准下载,支护不及时:

7.3.1.1 钻爆法施工的主要安全风险源信息包括:钻爆法自身风险、穿越不良地质风险、施 险等。 a) 钻爆法自身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开挖方法选择不当; ·开挖循环进尺过大,支护不及时;

金等。 日) 午 钻爆法自身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开挖方法选择不当; ·开挖循环进尺过大,支护不及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