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T2339-2021输变电工程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

DL T2339-2021输变电工程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1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076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 T2339-2021输变电工程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

表示应实地调查的项目。

3.0.5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地下管线探测所使用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校准和维护保养,并在有 效检定周期内,所使用的软件应经过测试验证。 3.0.6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地下管线的探测、开挖、调查应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关于管线探测安全的相关规定。 3.0.7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地下管线应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探测,明显管线点宜采 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其属性信息,直接测量管线点平面坐标和高程;隐蔽管线点宜采用物探设备探 查其位置、埋深,测量管线点的地面投影点平面位置及高程,计算隐蔽管线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 3.0.8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地下管线探测成果应符合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及项目技术设计 要求,涉及成果的保存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

DL/T2339—2021

4.1.1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地下管线测量应包括控制测量、管线点测量。 4.1.2地下管线点测量所需平面与高程控制点的精度不应低于图根控制点要求,宜沿用已有设控制 点。已有控制点不满足要求或被破坏以及需布设图根级以上控制点的,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 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01有关规定加密控制点。 4.1.3地下管线点测量平面与高程控制点的密度应满足地形图测绘及地下管线点测量的要求。 4.1.4利用已有控制点时,应对其进行校核,校核限差应符合表4.1.4的要求齐全的古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温州护国寺修建工程),并保存校核记录。

表4.1.4控制点校核限差

4.1.5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阶段地下管线点测量宜在收集、分析已有控制点和地形图测绘工作已完成 的基础上进行

.1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测量、GNSS测量等方法进行施测。 .2 图根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线应布设成导线网、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支导线,附合导线只能附合一次。 之 导线的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导线应布设成导线网、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支导线,附合导线只能附合 导线的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4.2.3在困难地区可布设支导线,支导线总长度应小于450m,边数不应超过4条,角度应测左右角, 测站圆周角闭合差的允许偏差应为土40",边长应往返测量,边长往返测量较差应小于测距仪标称精度 的2倍。 4.2.4采用GNSS静态测量方法布设控制点时,应保证每点至少有两个通视方向;采用GNSSRTK方

DL/12339 202

4.2.5GNSS静态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10mm(1十0.0005%)的GNSS接收机,卫星截止高度角大于或等于 15°、数据采样间隔为10s~30s。 2在观测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准确量取天线高,两次较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 果,正确记录同步观测点名、开始和结束观测时间等信息。 3基线可采用随机后处理软件或快速定位软件等解算,得到双差固定解才为合格。 4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标准》DL/T5001的规定。 4.2.6GNSSRTK测量,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10mm(1+0.0005%)的GNSS接收机,每点均应独 立化测量三次,其平面坐标较差不应超过2cm,高程较差不应超过3cm。并应符合表4.2.6的技术 要求。

表4.2.6GNSSRTK测量技术要求

通视困难地区相邻点的距离可缩短至表中的2/3

K测量时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站间距离的

4.2.7RTK测量控制点可采用单基站RTK或网络RTK的测量方法进行。已建立CORS系统的地区, 宜采用网络RTK测量。RTK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测前应量取天线高,读数至毫米位,并做好记录; 2单基站作业时,流动站半径应小于5km;网络RTK测量应在CORS系统有效服务区域内; 3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15个,应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进行 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超过60s; 4施测前应至少检测一个已知控制点,平面位置检测较差不应超过5cm。 4.2.8RTK测量控制点应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校核限差应符合表4.2.8的要求,并保存校 核记录。

表4.2.8RTK控制点校核限差

注: 当控制点边长小于40m时,检测边长的较差不应

4.3.1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方法、三角高程方法或GNSS方法进行施测。 4.3.2几何水准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几何水准测量可在二、三、四等水准点下加密,当高等级水准点密度不足时,应先用四等水准 加密,然后在四等水准下布设图根水准; 2几何水准应布设为附合线路或闭合线路。同级附合不得超过二次。闭合线路应对起算点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进行检校: 3几何水准点厂为线路上的直接转点,不得采用中间点。

4.3.3 3图根几何水准测量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4.3.3 3图根几何水准测量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几何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4 每测区外业测量前,应对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的平行性(i角)进行检验和校正,在观 应每周进行一次检测,i角的绝对值应小于30"。 .5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表4.3.5的要求。

表4.3.5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注:1S为边长(km):L为高程路线长度(km);

高程路线应起闭点应为四等及以上高程控制点,同级附合一次为限; 仪器高和棱镜高应在观测前后分别测量,量至mm,两次测量的较差不超过土5mm; 线路中各边均应对向观测。

4.3.6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图根高程测量可采用GNSS高程测量方法进行,所用高程异常模型的内符 合中误差不应大于30mm,高程检测中误差不应大于50mm,四等及以上GNSS高程测量应进行专项 设计。 4.3.7城市区域地形起伏不大、较平坦的测区可采用高程拟合法,宜联测不低于四等水准的高程控制 点,通过二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确定图根点的高程,联测高程点数不应少于5点,点位应均匀分布于 测区范围,并应覆盖测区范围。如拟合高程与已知高程差值不大于50mm,则拟合计算的成果可作为 图根点高程。 4.3.8RTK测量高程控制点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差和已知高程点联测检核,校核限差应符合表 4.3.8的要求,并保存校核记录。

表4.3.8RTK高程控制点校核限差

4.4.1管线点测量内容应包括测量并计算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提供管线点测量成果。 4.4.2管线点平面位置测量可采用GNSSRTK、导线测量等方式测量,高程可采用GNSS测量方法 三角高程法、水准法测量。 4.4.3采用GNSSRTK测量管线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应符合4.2.8、4.3.6和4.3.7的规定。 4.4.4采用全站仪测量管线点平面坐标与高程,水平角和垂直角均应测半个测回,测距长度不应超过

150m,垂直角控制在土10°以内,仪器高与棱镜高量至毫米,安装棱镜的测杆应带有水准气泡。测量 时水准气泡偏差不应超出气泡标记范围。 4.4.5管线点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时,管线点可作为转点,管线点密集时,可采用中视法观测。 4.4.6管线点的编号应与探查时保持一致。 4.4.7管线点测量精度应满足第3.0.3条关于平面和高程测量的精度规定。 4.4.8管线点测量宜按照第10.2.3条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检查与 验收》GB/T24356中的相关规定。 4.4.9管线点测量数据应及时整理,检查和处理后生成的成果文件须包含控制点坐标成果表、管线点 成果表,并应及时存盘、备份。

1.1地下管线探测应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测相结合

法,并应符合下列原则: 1从已知到未知; 2从简单到复杂; 3复杂条件下宜采用多种探查方法相互验证。 5.1.2在明显管线点上应对地下管线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在隐蔽管线点上应用仪器探测地下管线的 地面投影位置及埋深。 5.1.3管线点点位宜设置在线路特征点或附属设施中心点上,在无特征点的直线段上应以能够反映地 下管线走向变化、弯曲特征为原则设置地面管线点,管线点实地间距不宜大于30m。 5.1.4地下管线探测应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对拟定的探测方法与技术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采用的探 测方法与技术,提出拟采用的探测仪器设备。 5.1.5地下管线探测应在收资和踏勘的基础上,根据管线的材质和埋设方式选择探测方法。输变电工 程常用管线探测方法宜参照表5.1.5的规定。

表5.1.5电力工程常用管线探测方法

5.1.6 输变电工程地下管线探测需按照不同设计阶段及不同工程类型的要求进行探测,探测成果须 行抽查和质量评定。

DL/T23392021

5.2.1电磁感应法可用于埋深较浅的金属管道或带有金属骨架管线(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等)的探测。 5.2.2电磁感应法应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目标管线与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电性差异(电阻率p和介电常数ε); 2目标管线的长度远大于管线埋深; 3电磁场场源为偶极场; 4被探测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强度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且能被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 辨出。 5.2.3电磁感应法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钢架构安装技术交底5.2.2电磁感应法应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目标管线与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电性差异(电阻率p和介电常数ε); 2目标管线的长度远大于管线埋深; 3电磁场场源为偶极场; 4被探测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强度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且能被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 辨出。 5.2.3电磁感应法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金属管道、通信电缆探测,宜优先选用夹钳法、直接法、感应法; 2有高阻抗的金属管道探测,宜选用高频电磁感应法; 3当金属管道的管径(相对埋深)较大(≥30cm)时,可选择直接法、感应法; 4当金属管道的埋深(相对管径)较大(≥50cm)时,宜选择大功率低频电磁感应法; 5工频法适用于干扰相对较小地区的地下电力电缆和金属管线的探测; 6对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或非开挖管线探测,宜采用示踪法; 7.区分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管线时:宜采用直接法或来钳法。

1金属管道、通信电缆探测,宜优先选用夹钳法、直接法、感应法; 2有高阻抗的金属管道探测,宜选用高频电磁感应法; 3当金属管道的管径(相对埋深)较大(≥30cm)时,可选择直接法、感应法; 4当金属管道的埋深(相对管径)较大(≥50cm)时,宜选择大功率低频电磁感应法 5工频法适用于干扰相对较小地区的地下电力电缆和金属管线的探测; 6对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或非开挖管线探测,宜采用示踪法; 7区分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管线时,宜采用直接法或夹钳法,

5.2.4电磁感应法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两台或两台以上的仪器在同一测区作业时,应在同一测点上用相同的观测装置进行仪器一致 性测定,允许的相对误差为土2%。 2每一个测区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总点数的5%进行重复探测,管线点进行重复探测且管线点需在 测区内均匀分布,重复探测时应在不同时间、不同设备、不同操作员、相同管线点的条件下完成。 5.2.5电磁感应法应根据所使用管线探测仪性能特点,采用电磁场水平分量极大值法或电磁场垂直分 量极小值法,确定管线点处目标管线的平面位置。在必要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宜综合应用,通过对比 分析确定管线平面位置。

量极小值法,确定管线点处目标管线的平面位置。在必要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宜综合应用,通过对比 分析确定管线平面位置。 5.2.6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测地下管线,应在平面定位的基础上,采用直读法、特征点法或多方法综合 应用进行定深。

5.2.6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测地下管线,应在平面定位的基础上,采用直读法、特征点法或多方法综合 应用进行定深。

1确定目标管线理深,应先在实地确定管线点的地面投影位置。 2采用特征点法确定目标管线埋深时,定深点宜选在靠近目标管线特征点两侧各3倍~4倍管线 埋深范围内,且应选在中间无分支及与相邻管线之间距离较大处。 3采用直读法确定目标管线埋深时,应保持接收机天线垂直,并根据方法试验确定的修正系数校 正直读结果。 市业电 1量 一附录卫

5.3.1地质雷达可用于金属管线和非金属管线的探测,探测深度一般为0.5m~10m,中心频率介于 100mHz~900mHz;按工作方式宜分为剖面法、宽角法、共深度点法、投射法和孔中雷达等。 5.3.2地质雷达探测应遵循下列原则: 1根据线路路径范围的地下管线埋深、材质、规格、上覆地层情况以及周围环境情况选择合理的 工作参数。 2地质雷达探测时桩基安全生产施工方案,应根据目标体埋深、尺寸、材质及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选择相应的地质雷 达天线中心频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