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472-2015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pdf

Q/CR 472-2015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8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8059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CR 472-2015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pdf

采用探地雷达系统对正线路基状况进行测试,采用多普勒雷达或CPS定位系统对测试部位进行 利用探地雷达处理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路基基床表层厚度、道床与基床含水情况、基 筑情况以及有确轨道道床厚度。

7.2.3.2路基动力性能

路基动力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a) 动荷载:通过在路基面理设动态压力传感器进行测试,压力传感器将压力转变为电信号,通 应变仪放大信号,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保存数据。采用的压力传感器应具备高精度、高

定性并具有防水功能,压力传感器埋设在路基面所受最大荷载的位置。 D) 动变形:在路基面设置位移传感器测试路基面的变形,位移传感器将位移转变为电信号,利用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保存数据。采用的位移传感器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并具有防水功能, 动态响应快,可采用光电传感器测试路基面与远处不动点的相对位移来反映路基面的动变 形施工组织设计(中建瀛园项目岩土工程)(35P).doc,也可采用伺服加速度传感器通过二次积分测试路基面动变形。对于有轨道,位移传感 器应设置在钢轨下方的路基面上,对于无作轨道,位移传感器应设置在紧邻混凝土支承层的 路基面上。 c)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在路基面设置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试,传感器将振动速度或加 速度转变为电信号,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保存数据。采用的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应具备 高精度、高稳定性并低频响应好。对于有作轨道,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应设置在钢轨下方的 路基面上,对于无作轨道,应设置在紧邻混凝土支承层的路基面上。

7.2.4测点选取原则

对有轨道正线路基进行连续测试;对无確轨道正线路基选取典型区段测试,测试长度不宜少于 路基长度的5%,对路基所占比例较大的长大线路,测试路基长度不大于50km,且应选取路基长度较 大的区段。线路条件不具备时可不选取或少选。

7.2.4.2路基动力性角

测试桥梁自振特性和测试列车以各种速度通过典型桥梁时的动力响应,判断桥梁结构在动载作月 工作状态,验证桥梁是否具有合理的竖向和横向刚度,分析、评价测试列车通过桥梁时的稳定性利 的动力性能。

梁体竖向挠度和梁端竖向转角

测试混凝土桥的梁体控制截面、钢桥的主要杆件(含端横梁)的动应力(含动力系数),橡胶支座竖 向动位移和无確轨道相邻梁端两侧的钢轨支点横向相对动位移,根据需要测试拱桥(含组合结构)的吊 杆动应力。

7.3.2.4振幅、振动加速度及强振频率

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振型

自振频率、阻尼比可采用环境微振动法或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振型可采用环境微振动法测试 频率可采用频谱分析法或余振波形分析法求取;阻尼比可采用半功率带宽法或余振波形分析法习 振型可通过被测试结构各点记录信号除以测试系统增益后的幅值求取。

梁体竖向挠度和梁端竖向转角测试方法如下: D) 梁体竖向挠度可采用位移计法、光电成像法(CCD图像法)、倾角仪法测试。 b) 梁端竖向转角可采用倾角仪直接测试,也可通过梁体竖向挠度换算得到

3.3.3动应力和动位

3.4振幅、振动加速度及强振频率 振幅和加速度可采用振动传感器直接测试。强振频率可通过截取测试列车通过时段的振动时域 ,作频谱分析求取。

正线长度为0~100km时,宜选择不同墩高的常用跨度主型梁1~2孔;正线长度为100km~ km时,宜选择不同墩高的常用跨度主型梁2~4孔;正线长度为200km以上时,每增加100km,增 用跨度主型梁1孔;新型结构、特殊结构和大跨度桥梁根据需要进行测试。每200km正线长度线 用跨度主型梁不宜少于2孔,线路条件不具备时可不选取或少选。

测试列车以不同速度通过隧道、在明线及隧道内交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波,分析空气动力效应对 列车车体强度、乘坐舒适度等方面的影响;测试隧道内瞬变压力隧道洞口微气压波、隧道内列车风,验 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隧道测试内容如下。 a)列车通过隧道和在明线及隧道内交会过程中,列车表面和车厢内部空气压力变化; b)隧道内瞬变压力; c) 隧道洞口微气压波; d) ? 隧道内列车风速; e) 隧道内辅助设施气动力。

7.4.3.1列车内外空气压力变化

在列车表面及车厢内部,选择头车司机室侧窗、车体变截面、导流槽、风挡、车体侧窗等气流变化较 位以及车体中部气流随位置变化不大的区域,布置测量精度高、对流场影响小的压力传感器,车内 根据车型内部空间的分隔情况布置在不同的分隔空间内,测点离地板面高约1.4m;采用车载测试 全程实车测试列车在明线和隧道内交会以及通过隧道过程中空气压力的变化情况。列车空气动 响应测试应在无雨和雪、风速不大于5m/s的天气情况下进行。

在隧道内各断面边墙位置安装气压传感器,测试列车通过隧道及在隧道内交会时气压变化曲线 列车通过时隧道内瞬变压力峰峰值及3s变化极值,分析瞬变压力的变化规律。

在隧道各断面边墙位置安装气压传感器测试气压首波变化曲线,分析隧道内影响微气压波的气压 首波传递时的变化规律,分析长隧道无轨道对微气压波激化问题及辅助坑道对微气压波的影响。在 隧道出口不同距离位置安装噪声传感器,测试微气压波变化曲线,分析、评价洞口微气压波对周围环境 的影响。

7.4.3.4隧道内列车风速

墙位置安装风速传感器测试列车风变化曲线,分

在隧道内配电箱、指示灯、隧道灯、照明灯、下锚坠碗、集线盒、指示牌、水沟盖板等辅助设施 气压传感器,测量列车通过隧道以及在隧道内交会时辅助设施受到的气动压力变化曲线,分析列 过时气动压力随车速变化规律,分析、评价气动压力变化对辅助设施安全性影响。

7.4.4测点选取原则

列车内外空气压力变化测试测点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 2 1 明线交会测试选择在未经其他近似线路试验验证的、区间正线最小线间距发生变化的高速运 行区段进行。 b) 2 隧道通过测试选择能代表全线所有隧道长度分布的隧道进行,并包含线路中与最不利通过隧 道长度最接近的隧道。 十 2 隧道交会测试仅在未经试验验证的、位于高速运行区段的、长度为临界交会隧道长度±100m 范围内的典型隧道进行。临界交会隧道长度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典型动车组临界交会隧 道长康贝奏2 福

式中: 临界交会隧道长度,单位为米(m); 第一列交会动车组长度,单位为米(m); 第二列交会动车组长度,单位为米(m); 第一列交会动车组交会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第二列交会动车组交会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遂道内瞬变压力、隧道洞口微气压波、隧道内列车风速、隧道内辅助设施气动力等测试内容的测点 根据隧道分布,正线长度0~200km时选取有代表性的隧道1~2座,正线长度200km以上时,每 200km增选1座有代表性的隧道,适当增加长度大于4km隧道的检测数量,正线长度不足200km 点选取数量可适当减少,线路条件不具备时可不选取或少选

在测试列车不同运行工况下测试牵引供电系统的性能和参数,评价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能 量水平;模拟接触网短路故障,校核故障点标定精度,记录保护启动时序,指导修正保护参数设置

远动系统的遥控(调)、遥信、遥测功能。依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调试,使牵引供电系统达到相关标准和 规范要求。测试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弓网受流参数、接触网性能、自动过分相数据,分析 评价接触网系统的性能。

牵引供电测试内容如下。 a)牵引供电运行参数:测试供电臂末端并联供电、分开供电,以及越区供电条件下供电系统运行 参数。条件具备时,应按设计要求规定的追踪间隔、运行速度条件,进行牵引供电系统运行参 数测试。具体测试内容如下。 1)测试变电所进线侧母线电压、电流,牵引网侧母线电压、电流,馈线电压、电流,负序、谐 波、功率因数等各有关参数。 2)测试分区所两侧接触网末端低压电压,供电臂上、下行末端穿越电流;测试AT所两侧AT 电流。 b)接触网短路:测试接触网短路状态下的变电所、分区所、AT所接触网短路电压、电流参数,计 算各AT吸上电流比,分析短路点接触网阻抗。记录保护启动时序。根据分析结果,指导修正 保护参数设置,并在短路测试期间验证故障点标定装置的测距精度。

接触网测试内容如下。 a) 接触网儿何参数:测试接触线拉出值、高度、定位器坡度等,计算相邻两定位点高差、相邻两吊 弦点高差。 b) 接触线平顺性:测试受电弓垂向加速度(硬点);测试接触线高度,计算一跨内接触线高差。 c) 弓网受流性能参数:测试弓网动态接触力,统计最大接触力、最小接触力、平均接触力;测试弓 网燃弧,统计最大燃弧时间、燃弧次数、燃弧率。 d) 接触网性能:测试定位点处的接触线动态抬升量。

7.5.2.3远动系统

测试控制站、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电力变(配)电所、箱式变电站等被控站的遥控(调)、 遥信等功能。 5.2.4分相装置 主要记录动车组磁感应器控制方式正常自动过分相的主断路器动作状态、断电和合电的里程 计算动车组过分相时的速度损失和过分相时间

测试控制站、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电力变(配)电所、箱式变电站等被控站的遥控 测、遥信等功能。

牢引供电测试方法如下。 a)牵引供电运行参数: 1)使用牵引供电运行参数采集分析系统,对牵引供电系统测点信号连续采样记录。牵引变 电所、分区所、AT所测试电压、电流信号全部由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侧连接。 2)对采样结果进行DFT计算和相关分析,统计归纳得出各项被测项目的有效值、最大值, 波形、各奇/偶次谐波分量、负序、变压器原次边输人输出功率、功率因数等内容。 3)对电压、电流波形的谐波分析应达到61次以上谐波。 4)通过测试48h以上无列车取流的变电所外部电源背景电压,换算范围、电压综合畸变 率、负序电压的最大和平均值。 5)通过测试与变电所不同取用功率相对应的牵引变压器原、次边电压,换算范围、电压综合 畸变率、负序电压的最大和平均值、功率因数。

6)通过测试变电所馈线电流,换算电流综合畸变率、典型谐波含有率或针对特定波形分析 的谐波分布。 7)联调联试期间桥涵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安排测试区段改变供电运行方式一次,即改变被测供电臂的并联或分开 供电方式,分别测试供电臂末端并联供电、分开供电方式下的供电运行参数,根据现场测 试需求,可将分开供电方式设置为直供模式下的分开供电方式。 8)联调联试期间,安排测试区段按越区供电方式运行一次,测试越区供电运行方式下的供 电运行参数。 接触网短路: 1)将接触网接触线或正馈线对地短接,或接触线与正馈线直接短接。短接操作经断路器或 短路线(优先采用断路器)实现。 2)测试短路电压、电流的暂态过程,连续同时记录变电所、AT所、分区所的短路电压、电流 波形;记录变电所、分区所、AT所继电保护功能、开关动作逻辑、时间序列。 3)每一次短路试验后,及时利用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系统,提取变电所、AT所、分区所故障 点标定装置数据,分析稳态短路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相位、线路阻抗,根据故障点标定装 置的测距结果对装置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

接触网测试方法如下。 1M 接触网几何参数:可采用装备有接触网测试设备的接触网检测车或综合检测列车,通过在车 顶和受电弓弓头安装传感器,测试接触线拉出值、高度等,具体方法如下。 1)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式测量:在测试受电弓的下方安装高度传感器,测量接触线的动态 高度;在测试受电弓弓头安装拉出值传感器或采用图像处理方法测量接触线拉出值。 2)接触网几何参数非接触式测量:通过光学图像采集测试接触线拉出值、高度、定位器坡度 等,计算相邻两定位点高差、相邻两吊弦点高差。 D )接触线平顺性:在测试受电弓的滑板底面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在接触网检测车或综合检测列 车运行时,测量接触线的硬点、高度,计算一跨内接触线高差。 2 )弓网受流性能:在测试列车的测试受电弓弓头上安装测力传感器,测试弓网动态接触力;在车 顶受电弓附近安装燃弧传感器,测量弓网燃弧;利用受电弓上安装的电源设备、信号处理和传 输设备,采集和计算测试列车运行时弓网受流性能各参数。在进行重联动车组试验时,宜在 重联动车组运行方向的末端受电弓安装弓网受流测试装置。 D )接触网性能:定位点处的接触线动态抬升量可采用综合检测列车进行测试,通过静态及动态 条件下测得的两条接触线轨迹进行比较计算获得。特殊条件下可采用地面测量方法,采用图 像处理法或位移传感器法测试接触线的振动波形,分析得出振幅的最大值。

远动系统功能测试方法如下。 a) 通过控制站对被控站的各种功能进行抽样测试。 b) 遥控(调):通过控制站对被控站的遥控(调)对象进行操作,在控制站及被控站对遥控(调)对 象的状态进行确认。 C) 遥信:在被控站设置各类信号,在控制站进行确认。 d) 遥测:在被控站进行实际测量或设置模拟量,在控制站进行确认。

7.5.3.4分相装置

全线正反向各检测1个往返,

7.5.4测点选取原则

牵引供电测试测点选取原则如下。 牵引供电运行参数测点选取原则:每个联调联试测试区段内同一供电臂变电所、分区所、AT 所测试数量至少各1处。牵引供电系统联调联试应对不同的电源电压等级和不同的供电制 式、主变压器结线型式各选取1处检测。 ” 接触网短路测点选取原则:按运营单位管辖区段至少选取1处被测供电区段进行接触网短路 测试。对于直接供电方式的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短路试验点宜设于供电臂中间、供电臂末 端及越区供电的供电臂末端;对于AT供电方式的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短路试验点宜设于第 一AT段末端及第二AT段中间位置

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弓网受流性能参数测试范围包括正线和联络线。接触网几何参 数非接触式测量选择200km/h及以上采用无轨道的线路进行。接触网性能测试选择最高线路允许 速度区段上下行正线各不少于8个定位点进行测试。

中旅城二期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评优修改)7.5.4.3远动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