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现代产业园规划.pdf

23-现代产业园规划.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888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23-现代产业园规划.pdf

3.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考察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概而言之有三 种路径:①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②以市场为 主导的内生型发展模式;③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互动 的即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混合式发展模式。从国内运 作较成功的产业园区看,其发生发展都没有一个统一 的模式,因而各种模式也无所谓优劣之分。哪个产业 园区选择哪种模式最终都是根据所在地的社会、政治、 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与园区本身的内外部系统环境和 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1)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 园区建立与发展之初,其功效与作用较明显,如政府 给园区发展提供大量投资、土地,主管其日常运营, 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还提供园区赖以 生存的基础研究和培训所需的设施,制定一系列产业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四、现代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 化和经济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自身的 发展也存在不少间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各类产业园区行政级 别不同,造成审批权限和所能享受的政策条件差异巨 大,发展机会不平等。在不恰当的政绩观和地方利益 驱动下,造成了园区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了巨大的资 原浪费。同时,全国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片面 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 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 一步助长了产业园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2)过度依赖土地经营。这是我国产业园区发 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几年各种国家级工业园已达上 百个,同时还有数不清的省级以下产业园区。如江苏 省共有国家级工业园区11个,省级工业园区69个, 截至2001年底DB34T 1592-2012 短时临近降雨强度等级划分,全省工业园区已开发和正在开发面 只约460km²,最近几年来,江苏各类工业园区所使 用的土地面积实际要占全省新增用地的70%以上。 由于全国各类产业园区快速推进,农村耕地被占现象 非常严重,城市外延无序扩大导致农村经济的被挤压 和遭破坏,甚至威胁着今后的粮食供应能力。 (3)不计环境成本。产业园区是各级地方政府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片面的 市场机制结合着片面的政绩意识,在片面追求GDF 的增长下,驱动若各类产业园区在建设中不计资源环 境成本,而追求短期利益的污染转移式招商引资行为, 更是极大地冲击着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统一协调。实际 上,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基本上没有从内涵中解决发 展与环保的矛盾,还是传统的末端治理的环保理念。 (4)园区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我国大多 数产业园区尽管也有较高水准且共同的用水、电、热 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同在一个园区内的企业间 的关系如同现代高楼公寓里的邻居,几乎没有任何关 系。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中创新,企业呈孤立状态,缺 乏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企业间缺乏诚信,交易成本高, 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因此,很难建立起园区系 统内物质一—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因而难以形成促 进废料再生利用的现实途径。

五、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及其规划对

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生产 中资源浪费严重且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 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 三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

用地以及补链消费型企业用地。在用地的空间布局上 突破原有规划模式,企业间为实现运输费用最小化, 将同一生产链上的企业集中布置,对园区内其他不同 钟类、不同品质、不同大小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进 行集成、分析,形成物质充分循环利用,能量交换梯 级使用和环境源头治理的生态产业链和生产网。 除此之外,在现代产业园规划中还应注重复合 开发模式的积极运用。世界科技工业园正在步入“复 合发展时代”,创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不仅 要体现生产经济要求,还要符合城市社会功能要求 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因此,规划应充分考虑 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园区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的发 展联系(例如人流、物流组织与城市的关系),将圆 区周边的有利因素延伸至园区内部。 以园区内居住用地的设置为例,其不仅要考虑 工作人员本身的需求,也要考虑满足一部分城市居民 需求,开发组建大型的居住社区,增加产业人员与城 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构建园区文化,为 园区内工作人员及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美 好的居家环境和完善而时尚的休闲游乐环境,使园区 成为“集生产、科研、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城 市系统。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 主题的现代产业园区的运作将最终遵循园区功能、能 原保证、环境承载力“三统一”原则,因此,现代产 业园区规划建设应在集约化和复合化基础上,着重于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和制度,全力发展上下游服务业及 相关产业,全面优化园区生态环境的结构体系和运行 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现代化产业圆区的工作进入 产业结构和谐、技术和谐、市场和谐、社会和谐、环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概述及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

entandStrategyofEcological IndustryPa

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 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生态工业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集中资源,消除多余,提高效率,力争效益来实现。因此,生态工业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重要 支持。 了解生态工业的发展背景及趋势,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对我国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研究的迅速 发展,人们荫发了模仿自然系统的想法。1989年,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任职的罗伯特·福罗斯 【RobertFrosch)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 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战略》的论文,其中提出了生态工 业的新概念。199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 共同组织了首次“工业生态学”论坛,对工业生态学 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 结,基本形成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框架。 工业生态园区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雏形是丹麦 的卡隆堡工业园区。工业生态园区这个概念是在 1992—1993年间由Indigo发展小组首次正式提出 的。此后,人们便看到工业生态园区遍地开花,特别 是在美国,工业生态园区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 持。1994年,四个社区被指定作为工业生态园区的 示范点。1995年,世界第一次零排放大会在东京举 行。到1997年美国已有15个左右的工业生态园区 项目规划分散在全美各地区。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正在 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如日本生 态工业园建设的特点就是以零排放为主要目标。截至 2003年,美国各州开展的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已经 超过80个,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也多达30个。 我国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即第 代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开 发区。第一代园区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 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二 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这种变化充 分反映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随着全球绿色经 济浪潮的到来,第三代工业园区即生态工业园区的建 设理念也被引入我国。这种新兴的工业园区克服了前 两代园区的一个共同缺点,即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 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

公司优化个体表现就会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 得多的群体效益。简言之,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就是 要改善参与公司的经济表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 环境影响。 生态工业园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是有本质区别 的,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且生态工业 园区的建立要比一般的工业园区困难得多。在生态工 业园区中,由于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物是 另一个企业“营养物",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 或公司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 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我们通常用“工业共 生、“要素耦合”和“工业生态链”等概念来表述这 种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环境污 染严重。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建设试点工作,第一个建立了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 糖)示范区。其他生态工业项目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 态工业示范园区、山西路城煤炭生态工业园项目、四 川沱酒集团生态工业园、山东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项 目、大连环保工业园项目、温州化工生态工业园项目、 海南环保工业园项目、江苏宜兴环境科技生态工业园 项目等类似的项目正在进行,大连、烟台、天津的开 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化改造的实践。截至2005年, 已经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7个,西部地 区6个,超过三分之一 ,东部和中部地区11个。可 以说。生态工业园在我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类型与运作模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类型与运作模2.生态

2.生态工业园区的类型

1.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

生态工业园区是把工业体系看作一种生态系统,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 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是一种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 式。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把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 业或公司组织起来,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化 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 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借助生态工艺 技术和系统工程学方法,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 既达到资源价值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 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工业生态园区的定义,ErnestLowe, JohnWarren等人有这样的总结:“一个工业生态园 区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它 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 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 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蒸寻求一种比每个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业之间,这些企业通过严格的准入机制限制其他企业 的加入,相当于建立在工业共生体系下的一个利益联 盟。从这种分类的方法不难看出,作者比较强调物质 交换发生的地域或是行业范围,但是不太注重对整个 园区的综合绩效的考察。 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专家组对生态工业 园区提出了与以上不同的类别概念,他们从园区运作 目标和方式的角度着眼,认为生态工业园区大致可分 为以下三种模式:①零排放的生态工业园,所有的企 业都在同一地方,它们组成的共同体向自然生态系统 的排放为零:②虚拟生态工业园,由不同地域的企业 构成松散的联系,或由有关地域的公司构成网络;③ 生态发展,非产业公司应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这种 模式可通过团体、地方政府和非赢利组织或公司推动。 中国环保总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具体操作 层面将生态工业园区分为两种类型:①具有行业特点 的生态工业园区,例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 示范园区②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列如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 生态工业园区

3.生态工业园区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生态工业园企业的价值链流程的分析, 得出生态工业园在目前发展中的优劣势。其中优势为 ①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 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 化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②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传统 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效益,这样造成资源浪费 和环境污染,而生态工业企业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注 重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③增加了企业的 资金来源。本企业的副产品对其他企业可能是有用的 原材料,企业通过副产品的转卖可以增加资金收入。 ④减少了交易成本。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通过地理位 置的便利、交易渠道的高效,增强了企业之间的紧密 联系,促使交易成本的降低。 劣势为:①废物处理时增加了成本。副产品回 收过程价值链中,生态工业园中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 的副产品利用时,有时需要对副产品进行分类和提取 有用成份,同时还要增加副产品库存成本和销售渠道 的选择,这促使了企业对人力和设备的投入,增加 了企业的成分。②选择价值链上的企业范围狭窄。一 方面生态工业园有过于严格的产品规范;另一方面为 了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尽量达到生态工业园的效益 最大化,这使生态价值链上的企业有很紧密的纵向和 横向联系。这就要求生态工业园在选择园内企业时, 要符合其发展模式。这就阻碍了生态园规模的进一步

般为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依靠市场机制 的调节,以利益为导向,通过自组织过程实现网络 的运作与管理。 (3)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是 生态工业园内网络组织的两种极端形式,前者过于依 赖于某一企业,具有非常强的专一性,而后者过于松 ,很难形成主体生态产业链。随着世界各国生态工 业园的不断发展,网络组织也在不断进化,一种介于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之间的新 型组织结构一 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在实践中开始 出现。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组织模式, 它吸收了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 的优点,由多家大型企业和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 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网络模式。

主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

生态工业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 模式主要包括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平等型工业共生 网络、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和虚拟型工业共生网络四 种。 (1)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中最基本和 最为广泛存在的组织形式。这种网络组织形式的形成 往往是因为生态工业园中存在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 业,许多中小型企业分别围绕这些核心企业进行运作, 从而形成工业共生网络。 由于核心企业的存在,一方面需要其他企业为 它供应大量原材料或零部件,这也为大量相关中小型 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也 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如水、材料或能源等,当这些 廉价的副产品是相关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材料时,也会 吸引大量企业围络其相关业务建厂

【4】虚拟型工业共生网络

虚拟型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新颖的组织形式, 它突破了传统的固定地理界限和具体的实物交流,借 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信息流连接价值链建立开 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 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整个区 域内的产业发展形成灵活的梯次结构,因此具有极强 的适应性:同时,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 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组织以网络 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 四种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模式各具优点和不足 在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过程中过分偏向任何一种都 是不可取的,应根据园区特点、企业规模和类型有选 择地进行采用。在一座工业园中,往往既可能存在依 托性工业共生网络,也会存在平等型共生网络、嵌套 型共生网络和虚拟型共生网络以及这些网络的混合模 式,不管何种模式,只有使参与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 的情况下,并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改善园区的 环境表现才是最佳的选择。

2)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

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是指在生态工业园中,各 个结点企业处于对等的地位,通过各结点之间(物质 信息、资金和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网络组织的自 我调节以维持组组的运行。

在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中,一家企业会同时与 多家企业进行资源的交流,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 在合作谈判过程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依靠市场调 节机制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当两家企业之间的交换 不再为任何一方带来利益时,就终止共生关系,再寻 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参与平等型共生网络的企业一

三、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案例分析

1.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

生态工业园区原型典范是位于丹麦卡伦堡的生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态工业区案例。它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km处, 全市人口仅1900人。20多年来,已沿着距哥本哈 根西边120km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小型产业共 生网络。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 板厂四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 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 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纸浆一造纸”、“肥 料一水泥”和“炼钢一肥料一水泥”等工业联合体。 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 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整个卡伦堡的产业共生模式包括 发电厂燃烧着炼油厂排放出来的废气:炼油厂将其冷 却水分享给其他公司,如此可减少整体用水量25%; 水泥和填补道路的生产者利用当地清洁发电厂所排出 的废物(石膏)。从发电厂产生的额外蒸汽用来供养 鱼场、临近公司和镇内许多家庭加热之能源使用。制 药厂所产生富含养份的软泥,被当地农场用来作为肥 料。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以闭环物质流为特征的循环 经济发展主要来自于三个驱动力: 第一个驱动力来自于制度创新。政府在制度安 排上对于外部性很强的污染排放实行强制性的高收费 政策,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一种成本要素。与此 同时,对于减少污染排放则给予利益激励。例如,对 于各种污染废弃物按照数量征收废弃物排放税,而且 排放税逐步提高,追使企业少排放污染物。为了防止 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动机驱动下采取隐螨危险废弃物规 避废弃物排放税而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对于危险 废弃物免征排放税,采取申报制度,由政府组织专门 机构进行处理。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产生的基 本原因。 第二个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 卡伦堡地区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很贵,发电厂的冷 却水若直接排放不仅会导致水的供给短缺,使得当地 其他企业无水可用,发展受到限制,而且还要交纳污 水排放税。因此,其他企业就主动与发电厂签订协议, 利用发电厂产生的冷却水和余热。因为在卡伦堡,那 几家企业,加工废水重新利用的成本比缴纳污水排放 税可以节约50%的成本,比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的可 以节约成本约75%。因此,水的循环利用成为最早 循还利用的生产要堂

经济效益,同时系统的资源共享共管模式具有较强的 适应不确定因素的柔性。鲁北集团的生态工业发展模 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主要产品的成本降低了 30%~50%,对企业年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40%。 生态工业系统的成功实践,使有限的资源构 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 用率特别高。据研究鉴定,磷矿石的原子利用率达 97.7%,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9%。它的创新之处并 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集成思维和集成创新,将不 同的产品依照其内在的联系,实施科学有机地排列组 合,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系统。 通过检测表明,鲁北生态工业园的科技、经济、社会 生态等综合贡献率,高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一 倍。

发电厂的粉煤灰用于制造水泥的原料也是一样。 发电厂把粉煤灰送到水泥厂作原料,可以免缴污染物 排放税,水泥厂用粉煤灰做原料可以减少原料成本。 两家企业都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 园存在并发展的核心。 第三个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社会责 任。克伦堡的NovoNordisk制药厂利用制药产生的 有机废弃物制造有机肥料,免费送给周围的农场使用, 作为回报,企业从使用其有机肥的农场收购农产品做 原料.这使得制药厂与农场之间成为循环经济联合体, 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这是制药企业追求对社会负 责任的形象和生态道德的结果。 可以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产生是自身发展 演化的结果,是在丹麦的具体制度安排下、在卡伦堡 地区特定的资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业技术经济关系 下形成的,在这些条件先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具有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意义及策略

1.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人与自然环境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利 生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环境成为可 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生态文明已初步形成国际性的 时代潮流。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 形态,它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 手段,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为准则,以先进的生产 方式和合理的社会制度为物质制度保障,致力于现代 化的自然生态建设和人文生态建设,以提高生态环境 质量。因此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在我国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明 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宏伟战略。党的十六大以 来,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 略决策,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高到基本国策的 高度,并明确指出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是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任务。而“十一五规划”建议更不失时机的 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十一五”时期将是 我国生态文化经济大发展时期。 发展生态工业园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经 济损失,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环境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且还在不 断恶化。首先,环境问题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 失,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测算,中国仅大气 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540亿美元(以1995年计), 占同期GDP8%;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 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94亿元,

2.鲁北生态工业化工园区

国北生态工业程式产业裤。海冰“一水多用”产业

占9省区GDP的13%。其次,环境问题影响了我国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环境 标准低甚至没有环境标准,导致这些产品不断受到发 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影响了这些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内各单元 间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减少有害气体、 工业废水排放,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 排放的最小化,不失为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 途径。

2.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 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包括采掘、制造、加工在 内的工业体系。21世纪,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 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工业结构和布 局不甚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整体素质较低,表 现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 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等方面。我国工业结构巫待调整, 尤化和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建设生态工业 园区是行业未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1)积极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创建生 态工业园区。 我国是经济大国、也是耗能大国,工业生产中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加剧了资源能 原短缺和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面对工业发展和资 原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和压力,我们必须针对自身情 兄,走出一条既能够实现工业快速发展,尽快缩小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能够保持自然资源基础,保障资 原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持久支撑能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之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积极转变 只能,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为发展循环经 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2)要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 经济。 在全球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下, 要认真反思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 视工业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相协调的新途径和新模式。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 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 闽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 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 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3)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 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 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 意识。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

五、结语: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

基于空间分析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特征

耿斌 Geng Bin

《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上 海创意产业“伴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迅速发 展”而发展,在国际上,“创意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 的重要标志之一"。 彼得·霍尔(PeterHall)爵士认为:“服务业中 由创新活动所推动的‘创意产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欧洲国家正在为这一变化制定庞大的“再生计划”子 以应付。”当前世界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 信息数字化,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浪潮锐不可当,创意 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崛 起是一个国家创新与经济繁荣、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 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社会阶层重构深刻影响 若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尤其是不断涌现的创意阶层 正在塑造并修改着城市空间,同时又被城市空间以各 种方式所左右。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意阶层的觉 理,寻求城市空间中适宜生长的乐土。经济全球化背 景下,经济活动在都市区重新布局,常规制造业搬迁 到劳动力廉价地区,低端办公部门迁至低租金和低税 收的郊区。上海2000—2006年期间,以中小规模企 业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在城市经济空间重组,社会空 间极化,城市产业遗产保护的呼声下,耦合作用显现 出城市新的经济空间类型一 创意产业集聚区。 当前,对于创意产业空间的研究已经与产业地 段保护、城市更新相结合,并试图建立创意产业基于 集群效应(经济)一 一创意阶层自组织(社会) 周边地段的空间发展模式(环境)的理论框架,寻找 并尽可能解释隐藏在创意产业空间演进背后的内在机 制或力量。 本文根据目前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 到的重点问题,对创意产业集案区的宏观开发特征

出了解释。 在宏观上,先分析园区总量和历时性,接着从 纵向和横向分析三批园区空间演化的规律,再分析园 区开发中的动力机制及其关系,根据分析,笔者提出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特有的空间经济区位和特征。 在规划对策上,完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 分别在规划的决策、执行、监督阶段完善规划管理的 权威性与灵活性。本文的最后,对于上海创意产集聚 区规划管理进行归纳和总结。

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 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等。 此外,国内各大城市对创意产业的提法也有所 不同。上海、重庆、杭州等地称“创意产业,而北 京则突出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 关专家认为,虽然称呼有所不同,但内涵差不多,都 属王“大创意”范围。

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 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等。 此外,国内各大城市对创意产业的提法也有所 不同。上海、重庆、杭州等地称“创意产业",而北 京则突出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 关专家认为,虽然称呼有所不同,但内涵差不多,都 属于“大创意”范围。

目前,中国较为认可的概念是创意产业属于制 造业的2.5次产业化。将创意产业看为介于第二产业 于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意味若创意商品既提供 了有形的产品又提供了无形的创意。 “2.5次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 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 职能,又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 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 能。第二产业的发展需恶第三产业的支撑,第三产

目前,中国较为认可的概念是创意产业属于制 造业的2.5次产业化。将创意产业看为介于第二产业 于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意味若创意商品既提供 了有形的产品又提供了无形的创意。 “2.5次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 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 职能,又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 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 能。第二产业的发展需恶第三产业的支撑,第三产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的诱发, 发展创意产业也有利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 业的融合。“创意产业是实现产业替代的有效途径(中 共中央党校周学政博士),创意产业对自然资源要求 少,发展难度小,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在实现产业 慧代过程中具有良好作用

2.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概念

(1)创意产业集聚区强调三种属性: ①园区内主要容纳的企业性质是以人的创造力 为主要生产力的部门,具有上海创意产业分类特征。 ②创意产业组合采取金字塔式的聚集形成,具 有强大的经济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符合产业集群的 发展轨迹。 ③园区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创意阶层 需要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物质空间环境,对创意产业形 成强有力的空间案集作用。 (2)按照物质载体,空间形态不同基本分为三 类: ①利用废旧工业厂房原有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立 约一定规模的、具有某一产业独特空间形态的产业集 群集聚区,历史文化的吸引力对此类园区具有主导作 用,例如:春明纺织厂的M50创意产业集聚区。 ②完全拆迁原有工业厂房,改建成为现代建筑, 容纳具有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周边的 智力资源对此类园区具有主导作用,例如:同济大学 的海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 ③依托周边具有一定历史规模的科技研发产业, 形成新的创意产业集聚,是完全新开辟的创意产业集 聚区,空间形态完整,产业创新氛围以及政策扶持是 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例如: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张江 高科技创意集聚区。 (3)按照开发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①市场主导开发,原有厂房自行开发或者与开 发商签订一定年限的租让协议,按照市场规律,形成 竞争优势,吸引创意企业自发选择汇聚形成的创意产 业集聚区,例如:M50。 ②政府主导开发,与开发商合作,按照先有项 目后开发的过程,建设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例如:张 江高科技创意集聚区,同济国康路38号。 (4)上海的创意产业分类: 上海市根据产业的共同特征考虑分类范畴,并 根据其与创意的相关程度,结合上海经济发展的现状 及产业发展的实践,确定了上海市创意产业五大类重 点发展行业五大重点行业,涉及38个中类行业,55 个小类行业。五大重点行业内容如下研发设计创意、 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咨询

策划创意。 ①研发设计创意 主要指与工业生产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相关的研 发与设计活动,是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包 括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软件设计、服装设计、 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研 究与试验发展等10个中类行业,21个小类行业。 ②建筑设计创意 主要指与建筑、环境等有关的设计活动。包括 工程勘察设计、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城市绿化设计等 3个中类行业,5个小类行业。 ③文化传媒创意 主要指在文化艺术领城中的创作和传播活动。 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广播、电视、电影制作、音像制 作等9个中类行业,9个小类行业。 ④咨询策划创意 主要指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商务、投资、教育、 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包括市场调 研、证券咨询、会展服务、市场调查等9个中类行业, 2个小类行业。 5时尚消费创意 主要指在人们日常消费、生活娱乐中体现创造 性及其价值的行业,包括休闲体育、休闲娱乐、美发 及美容设计、婚庆策划、摄影创作、娱乐游戏、旅行 等8个中类行业,8个小类行业。 上海在确定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和分类过程中 主要依据以下三点:一是借鉴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分类统计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上海特点, 制定创意产业统计分类体系:二是2002年国家统计 易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能够真实反映 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三是结合上海 产业发展重点和趋势,统计范围主要是上海重点鼓励 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5)上海创意产业的业态特征 上海人均GDP目前虽已超过5000美元,初步 具备了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条件和市 场需求,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GDP3万4万美 元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处于工业化、城 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既要重视借鉴先行国家 的经验,也应避免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要从上 海的实际出发,体现上海特有的城市功能、文化底蕴, 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的带动、渗透以及融合作用,实现创意产业的本土 化。 2004年,上海创意产业涉及的38个中类、55 个小类行业增加值为493.1亿元,占当年全市GDF 的6.1%,其中,研发设计创意210.36亿元:文化

传媒创意40.99亿元;建筑设计创意106.89亿元 咨询策划创意114.02亿元:时尚消费创意20.86亿

上海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前景明确,研发设计类 创意产业:目前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智力资源 非常丰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 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上海都有研发中心,而且规模 银大。建筑设计类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类创意产业 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时尚消费创意产业:以每年 超过10%的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时尚都市。 咨询策划创意产业:专业咨询机构已从1986年底的 246家发展到2004年底的1736家;咨询队伍从不 足1万人发展到23.9万人;咨询总收入从1.02亿元 发展到88.6亿元。 (6)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布局特征与问题 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潜在 优势,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参与下,通过与传统产业 发展结合,与工业布局调整和保护历史建筑结合,与 区域特色结合,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但是,上海经委 挂牌使用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过于追求经济数据的增 长,按照GDP增长划定产业集聚区的范围。这种政 策导向下,形成了特殊的布局特点: ①以设计创意为特色的重点地段 设计创意较为集中在几个热点地段,包括与文 化相关的创意设计,如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 环境艺术、动漫艺术等;与工业、建筑相关的创意设 计,如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消费相 关的创意设计,如时尚消费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 计等与传统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艺美术品制作等。 ②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随机性较强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各自教为独立,形成社会嵌人 与周边地块的产业相关性较弱,整体空间布局规划的 缺失,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极核效应,缺乏产业链,资 源无法达到共享,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社会 同题较为突出,各类人群的交流频繁,城市空间中进 发创新的真空地带。 ③利用工业遗产建立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历史背景:源自于 1997年,上海的第一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即都 市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都 市型工业"的概念。2000年,确立了"两个优先”方针。 即600km²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6000

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开发特征

1.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的总量特征

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的总量特征 2005年以来,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开发的 总量上呈现快速集聚、分批建设的特征。上海分三

批颁布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筑总量逾100万m², 2006年11月新增加的第四批创意产业集案区,使 得总量达到近150万m²。2005年4月,第一批建 成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32.5hm²,建筑 面积41万m²。2005年11月,第二批建成18家创 意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43hm²,建筑面积63万 m²。2006年5月,第三批建成14家创意产业集聚区, 占地面积45ha,建筑面积52万m²。2006年11月, 第四批颁布了27个,去除第三批两个未建成的园区, 共7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于,第四批是2006年 11月23日颁布的,数据还未全面建立,因此,未例 如研究范围。 上海经委预测,到2010年,形成100个以上 创意产业集聚区,建筑面积150万~200万m²,吸 引5000家以上各种创意产业相关企业集聚。并且, 创意产业将达到GDP总产出的8%左右,年均保 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上海GDP产出 达到1万亿元,创意产业的GDP产出达到500亿 ~600亿元

文化名人)、景观环境资源(苏州河、黄浦江、公共 绿地)、交通资源(内环线、主干道)、管理资源(优 惠政策)、经济空间区位(低租金)。 ①沿智力源发展模式(智力资源) 从创意产业集案区与高校分布关系来看,依托 上海重点院校开发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到36%的比 例。按照30分钟步行通勤区、20分钟非机动车通勤 区、10分钟机动车通勤区划定高校与园区的空间影 响范围。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空间影响区内主要以高 新软件开发为主的园区有4个,占8%的比例:同济 大学空间影响区内主要以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的园区有 3个,占6%的比例。高校成为园区的重要智力源 为园区提供新鲜的劳动力和智力技术支持,形成创意 产业集聚区开发潜在的无形资本,高校的强势专业对 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具有决定作用。静态的看 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创意活动的密集程度是与这一城 市或地区的文化与科技资源存量有着正相关关系。例 如:据访谈,M50内艺术画廊、雕塑室中,绘画作 品大量源自于周边的公立或私立艺术院校的学生作 品,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定做任意画风,提供的创意 产品效率高,内容前卫,个性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 画廊即兼有展示作用,同时,成为创意产业人群与客 户之间交流的空间平台。同济大学的国康路38号 司样是一个建筑与规划设计的硅谷,其成长完全依打 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因此,文化区位条件对于园区的开发过程起到先发启 动作用。尤其是技术性大学的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强弱 的对园区开发影响更为突出。 ②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创意产业进入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开始在发 展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周边生长,形成了创意产业 的空间集群化,集中成片发展产业集聚区,共享产业 技术配套设施,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创意产业集票 区根据自身产业分类,形成五大类创意产业集群,各 类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呈现一定密度的集聚,从下图可 以看出,研发设计创意类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利 西部城区、建筑设计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同济大学周 边地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苏州河以及内 环以内的东南部城区、时尚消费创意产业比较分散 少量集中在黄浦江沿岸以及浦东新区、咨询策划创意 产业也比较分散,形成南北两极。创意产业集聚区符 合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律。例如:张江 创意产业园区依托已经形成规模的张江高新技术产业 园区发展。老城厢纪念品产业大厦依托纪念品市场的 产业历史轨迹发展。 ③沿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文化资源)

2.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的空间演化特征

首先,从横向角度比较,对影响上海创意产业 集聚区分布的空间环境要素进行汇总,分别统计出沿 智力资源发展的、沿产业集群发展的,以及沿工业遗 产等因素发展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与分布,主要 采集的是空间影响数据,通过图示的方式来说明上海 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演化特征。 然后,从纵向角度比较,按照时间序列,得出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拓展 模式。概括为,首先是圈层外拓模式起步,然后进入 轴向互补模式,最后进入多级互动模式的发展阶段。 最后,综合评价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的特 征以及原因。 (1)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影响因素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智力资 源(高校)、产业集群(高新区、纪念品区)、文化资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在首批通过的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充分利用的是旧厂房建筑群, 地租低廉,文化氛围强。是1984年,上海旧厂房的大致区位空间位置,创 意产业集聚区的65%集中在旧厂房的位置。园区在旧厂房原址上或保留或 部分拆建。其他35%采取完全新建方式开发。园区所在区位的经济环境起 到关键作用。并不是说有旧厂房的地点就会一定产生创意产业集聚区。旧 房是开发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但非充分条件。 旧厂房大多位于城市中心边缘区,文化特质为其土地价值附加了无形 价值。文化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稀缺性同样赋予了旧厂房唯一性和不可复制 性。当旧厂房类似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将面临资源萎缩和潜力耗尽的可能。 目前,在城市中心区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质的旧厂房已不多见。 ④沿河发展模式(景观环境资源) 沿苏州河、黄浦江发展的园区占据了1/4的规模。园区周边100m之 内有绿地或者河流的园区占据了所有园区的40%,而在200m之内有河流 或者绿地的园区占据了29%。对于创意阶层来讲,具有休闲文化的需求,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增加非正式交往,从而对创意产品的生产起到 促进作用。创意人群趋向于景观环境优美的地区,决定了景观优先在选址 中的作用。 5沿内环线发展模式(交通资源)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多位于内城边缘区,即介于第三产业所在的内城 中心和第二产业所在的郊区工业产业基地之间。在内环线以内500~1500m 范围内,占50%。故而,园区对外交通便捷,即可以享受城市便利性,同时, 具有相对较低的租金压力。 首先,上海的创意产业不能像第二产业的产业区一样,完全分布在城 市外围发展。因为,创意产业虽然相对独立,但对城市便利性具有相当大 的依赖性。内城具有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需求,尤其对于艺术、文 化创意产业来讲,艺术产品的受众大多是上海内城的中产阶级群体,并且 创意产品的市场传播途径必须依赖内城的服务业市场平台。创意产业与内 城密切相连,信息流、人流以及物流(创意企业的信息/原料供给、市场需 求、智力人群的供给)都离不开城市的供给。因此,良好的城市综合竞争 力是吸引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 另外,上海的创意产业也不能像第三产业的商业中心区一样,分布在 内城中心,因为创意产业大多由中小规模设计、艺术企业为主,要保持较 小的成本开支,必须减少房租支出,因此,商业中心区的高档写字楼并不 是创意产业的理想归宿。 综上,创意产业选择内城边缘区,即内环线以内500~1500m范围内 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以及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沿行政分区集聚(管理资源) 上海的创意产业集案区大多集中在杨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 分布在浦东新区、黄浦区、卢湾区、闸北区的较少。区政府对于创意产业 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与管理效能存在差距。 例如:由王各区对创意产业 业集费区发展政第不同,吸引创意企业,以及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可以从侧面反映政府政策 作用力的不同绩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仅依据空间数据的分析, 如果有创意产业集聚区历年的税收数据或者经营收入 数据汇总、人群背景指标等的话,则可以进一步说明 园区空间布局背后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由于园区 发展刚刚起步,可靠的相关统计数据还在官方整理过 程。以上分析主要侧重于影响因素与空间布局的相关 性上,而对于相关程度未进行深入研究。 (2)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的时空历程 ①创意产业集区空间发展模式 圈层外拓模式。第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选址 过程中,空间流向趋势明显,呈现由内而外的发展模 式。上海最近三年内地价激增,城市旧城更新的速度 较快,内城中未利用状态的工业厂房资源已经不多, 廉价的土地也已经大多批租出去。面临着对环线附近 的工业厂区的挖掘。呈现沿内环线附近聚集的空间发 展模式。 轴向互补模式。从第一批到第二批创意产业集 聚区的选址过程中,创意产业集聚区扇面模式发展, 即沿主要的交通轴和主要的文化发展轴形成向外发散 发展的产业模式。主要是依靠产业发展的效应,产业 对于文化、科技资源的需求引导园区的空间开发方向。 多级互动模式。从第二批到第三批创意产业集 聚区的选址过程中,创意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各种等 级互相补充,错位发展的模式。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建筑设计、动漫设计艺术都形成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区 域。空间上形成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更加有利于抵抗 过于分散发展的创意产业集案区的竞争。城市土地的 多样性、兼容性开发(某些人认为是应对未来不确定 性的控制手段),其实更源自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 开发利润的追逐。高开发利润引导了土地开发的方向。 ②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的三个阶段 土地资本的市场化运作在上海城市空间演化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资本的价值释放是最主要的支 撑力。以土地价值的释放为轴线的园区空间发展分为 三个阶段。 阶段一: 创意产业聚集初期,创意产业集聚区具有明显 的内向型重构的特征,园区主要以画廊、设计、展览 为主。园区的开发主要围绕几个热点地区:依附于高 校产业区,如同济科技园:围绕文化名居,如四川北 路的多伦路、甜爱路等;毗邻景观核心地区;苏州河 铅岸、虹桥开发区周边;毗邻老石库门居住区,如田 子坊、四行仓库等;嵌入旧城核心地区,如:新天地, 维海路等。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创意产业园区大多采 用尝试发展的思路,利用单体建筑构筑多样化的创意

金是园区发展的初始动力或者必然 动力。而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独特性,耦合作用下形 成了空间极化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集聚区空 间极化在几个热点地区并且各个园区发展成熟程度不 同。较为突出的是,创意产业集聚区极化在文化租金 较高的空间区位

与周边的配套联系不大。 阶段二: 创意产业聚集中期,突出的代表以杨浦区的旧 厂房再开发和土地置换为主,用地性质以综合类为主, 大多成片开发,综合配套服务较为齐全。另外,像浦 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创意产业大厦,依托周 边已经基本成型的物质空间环境,虽然具有创意产业 发展初期的发展模式,但是已经向成片开发过渡。 阶段三: 创意产业重新恢复到城市中心区具备良好利润 潜力的空间内发展,此时,创意产业已经基本得到开 发商的认可,一部分具有文化倾向的开发商力挺市区 的旧厂房,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地段。例如:杨树浦 路周边陆续开发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总之,在六年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土 地文化资本的释放表现出:城市中心区土地价值潜力 地区的崛起,与城市外围地区文化区位的迅速显现和 土地价值的重构。

2.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快速积累与不良竞争

虽然上海市经委牵头构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75个),试图实现促进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实现城 市经济增长的构想,然而这种理想主义的“观念先行” 最终并未真正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 用。一方面,分布的点过多过散,难以形成片区规模, 同时,每一个集聚区同类化过于明显,例如:仅研发 设计类创意园区占到了48%,资源产生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集聚区内缺乏明显的产业链,资源整合不 够形成“推动器”的作用。另外,“圈地式”的命名 使得创意产业集聚区缺乏现实的市场力和地方政府的 资源整合需求。仅为了盘活内城存量工业土地,对工 业建筑修修补补的改头换面,就称之为创意产业集剩 区,而实际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周边环境以及政策支 持还未跟上,因此,难免形成了部分创意产业集聚区 并未如期成功开发的局面。政府应当平衡短期利益与 长期目标的均衡,防止一哄而上,重量不重质。应当 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分阶段开发。 还应当注意的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增多并不 是意味若创意产业的增多,两者不具备等比例增长的 关系。过分追求统计数字的举升,也不能实质带动产 业发展。例如: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设计工场建设的 很成功,吸案了大量的中小建筑设计企业。但是,近 段时间,周边纷至咨来的各类创意产业园区不断积累 司济联合广场、海上海、国康路、赤峰路等,建筑设 计以及规划设计企业的数量并没有良性紫殖,而是增 加了周边园区之间的竞争风险,部分企业在不同空间 上转移。这说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 过了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速度,造成的物质空间资源 良费。创意产业园区供给的缺乏弹性,政府调控更加 重要,应当在此阶段,校正市场过热。 当然,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投资门类上,以创 意产业为代表的城市艺术阶层的力量对城市还是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经济结构的触动和城市空间 的改善,续而推动了城市社会空间重构。

三、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演化特点

1.不均衡发展与空间极化

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上海创意产业空间演化呈 现不均衡发展与土地资本极化的现象。 众所周知,土地在更新开发中的前后具有的土 地相对价值的差值称之为租隙。租隙是城市土地开发 或者再开发内在的经济动力。租隙越大,则土地开发 或者再开发的潜在动力越大。伴随着,上海经济结构 转型,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或关、停、并、转, 成梯度转移,逐步从市区迁出至远郊或者进入周边腹 地。上海市中心区(例如卢湾区、静安区、普陀区) 的旧厂房在市场压力下很快置换为商业金融办公区, 而中心边缘区(例如:闸北区、杨浦区)的某些旧厂 房和老工业地区由于整体空间资源的劣势以及改善整 体环境具有的高昂代价,改造和拆迁动力明显不足, 难以改变发展滞缓的城市面貌。而创意产业的发展为 杨浦区、闸北区等为代表的上海老工业地区新一轮开 发注入了活力,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 现象。 创意产业集聚区虽然都是选取的开发阻力较大、 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地段,但是并未因此影响到入驻率。 而恰恰相反,办公用地的土地价值在内城边缘区出现 新的波峰。即:通过旧厂房改造模式,实现了缓解城 市中心区办公楼需求、供给紧张、交通拥挤以及地价 高昂的城市难题。旧厂房成为国际知名企业重新垂青 的办公空间。 在横向比较创意产业集聚区选址的影响因素中。

3.非理性扩张与土地空置率较高

创意产业逐发展的过程中,集聚区的自下而 上的发展过程中呈现“成长的焦虑。旧厂房改造面 临启动后迅速升级,艺术家开始支付不起日涨的租金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而这种现象比在发达国家演化的速度快得多。创意产 业集聚区的非理性扩张和土地的空置率不断显现。 这一现象在上海创意产业的外向拓展中反映的 尤为明显,由于城市郊区或闸北区、杨浦区有较大的 租隙,在此创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这只是表面 上的繁荣,实际上,某些旧厂房并不具备创意产业繁 殖所必须的生存条件,例如:智力源、周边良好文化 区位、交通环境、国际商务区等。导致部分园区产业 混杂,甚至部分园区为减少空置率,廉价出租厂房作 为甩卖低档服装的场所。 由于启动时序过于勿忙,第三批挂牌的创意产 业集聚区还未建成,第四批已经开始启动。园区开发 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释放的聚集效应短期内垂曲了 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 不得不让人们开始质疑创意产业是不是最终需 要那么多量的承载空间?是不是对于旧厂房的改造只 有创意产业集聚区一种模式?如果政府的最终目的是 带动周边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区改造 模式并不是唯一手段。工业遗产改造为展览馆、工业 历史博物馆、艺术馆更有利于地区发展。创意产业在 上海的投资发展高度集中在工业厂区,这一点并非园 区的唯一之路,也并非工业遗产利用的最佳方式。 如果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创意产 业,一成不变的将创意产业引入旧厂房并不是明智之 举。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的动力机制与规划对 策,如下所述: 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是双重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最重要的两个动力。在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过程中, 受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双重影响更为显著。一方面, 有效利用土地经济价值规律,通过市场部分,实现优 区高地租目标,追使低效益、高污染企业向城市外围 迁移,发挥城市工业用地置换的自发性和能动性;另 一方面,由于工业用地置换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众多, 因此要积极发挥政府规划的调控作用、政策扶持、管 理引导的作用。在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推进创意产 业集聚区的土地优化利用。 具体到实体上,有四方力量的参与是其中最为 重要的驱动力:创意产业集群的环境条件:创意人群 与周边市民的嵌入式融合:园区的开发商一 一城市房 地产经营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和经济组织对土地资本 的运作和掌控;园区再开发的管理者城市规划管 理部门对市民利益和开发商利益、政府利益的协调, 在此过程中,开发商和规划管理部门具有各自的活动 组织原则,主要区别于土地开发过程中互相渗透和强 盖的方式与程序。市场强调竞争,系统结构体现了自 下而上介多个体决策行为的整合结果,政府注重公平

发活动,却炒作为“创意产业集案区” 的行为: 杜绝破坏工业遗产、低效使用的建设行为。

自上而下的统一决策对系统具有主导影响。创总产业 集聚区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必然受到政府与市场两者 调节的影响。 (1)基于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量引导的规划决策 过程 城市层面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决策,关键 之处在于缺少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建构宏观层面创 新区域,制定用地布局,配套公共交通体系,生态景 观和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发展准则和空间策略,为城 市各分区和各系统的实施性规划编制提供指导框架。 发挥政府作用,统一制定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 应当把创意产业集聚区用地的选址和平衡纳入到总体 规划中,要根据一定的市场调查和经济依据,编制城 市创意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布局方案,根据创意产业 的空间布局特征,制定空间发展战路,优化布局,推 进产业梯度发展。 在编制规划时引入经济分析,完善园区定位。 为了使城市用地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要运用土地级 差效益原理,根据区位、产业能级、环境质量、基础 设施等条件,研究并进行用地分等定级,合理确定用 地范围。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加强对土地的经济分析 研究,树立城市规划的效益观念,在整体规划结构中 引进成本效益等现代经济评价方法,增加可行性分析。 (2)基于园区宏观层面开发特征的规划选址决 策 上海创意产业已经度过初步发展时期,在城市 中的空间布局特征已经初步显现,因此,进一步发展 应当在城市层面上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完善主要空间 的布局,结合历史文化脉络以及高校智力资源区的分 布,从宏观布局上可以形成呈现沿河发展模式、沿智 力源发展模式,以及沿环线发展模式,深化与提升“两 带一环"综合功能。建立健全黄浦江沿岸创意产业带 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带、内环线周边地区的创意产业 带。 完善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的协调,在即要保护 工业遗产,又要符合经济规律建设过程中,盲求短期 利益可能会颠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应当充分考 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3)基于多方动力合作的规划执行监督过程 公众参与的范围可以是居民参与(创意阶层) 精英参与、专家参与三个层次。采用公众评议、公众 听证的形式,强调园区内市民自愿参与,需要较好的 市民基础。由于市民的参与比较广泛,则效率比较低 很难达成共识;而专家和精英的参与比较有针对性。 规划内部的纠错行为同时必不可少。尤其对工 业历史遗产形成的集聚区的开发应采取定期的监督行 为。一要防止无选址依据的乱建,实质上是房地产开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已经步入一个“重 要转折期,对于相应规划应当适时的加强宏观方面 的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组织编制创意产业园区规 划,宏观把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选址问题,根据园区 的空间影响因素,统一规划全市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功 能定位,防止在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重复建设创意产 业集聚区。在规划编制、执行过程中增加规划监督, 执行好规划监督秀员会的职能工作。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探索

以江苏省(泰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例

张成 hangCher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承担着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当前泰州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 车道上,对尽早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经济与社 会目标提出了较高的期望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指在一般农业开发区 的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 理念,秉承了农工贸、种养加、科教农等现代农业自 身的产业链,在同一园区内部同步发展农业、工业、 畜牧、水产园林、商贸旅游、房地产、水电管理等相 互关联的产业部门,最终实现多产业协调运作的综合 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有别于常规的农业开发区, 它同时具备了高新技术、密集人才、工厂化设施、多 功能、多作用、企业化管理、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和 精品化产品等要素。从各地实践来看,现代农业综合 开发区有企业化的运营机制和综合化的开发理念两大 基本特征:基本功能主要有展示示范、生产加工、辑 射带动、培训教育、技术创新等。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基本构架主要可以 分为以下四大系统,即科学的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 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产业化 经营管理体系。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产业链几乎涵盖了农 工贸、种养加、科教农等“现代农业”的整个产业构架, 可以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产业链归结为生产 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物流以及综合服务等 四个环节。

建设用地和良好的农业生产用地,依托泰州市中心城 区的辐射带动,以农业生产示范为主体,配套建设农 业加工、农产品交易与物流、农业旅游休困、农业研

通过对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的总结,发现以下主 要经验值得借鉴: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四、规划概念的形成与演化

计对农业图综营开 要求,同时结合泰州农业开发区的相关特定发展需 求,形成了各阶段推进的概念成果: 第一阶段主要从农业园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组成 出发,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空间组合,大致形成核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生产,既要将农业科技实验的成果付诸实施,一方面 也为农场提供直接的经济效益来源。一般农业生产区 在整个农业示范区占有很大的比重。 蔬菜花卉示范区:在火车站进入农业园区的入 口地段布局大片的蔬菜花卉园区,强化入口区段的景 观效果,同时也为园区提供直接的经济效益来源。 水产养殖示范区:在基地的东北角利用原有的 水产养殖基地布局水产养殖区。 在规划布局中,强调农业生产与加工之间的优 化组合,同时强调农业本身的复合化、立体化种植模 式,实现生物能量多级利用的循环再生农业模式。以 立体种植技术、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再生技术,以 及庭院资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技术为支撑,为农业园 的科技创新与升级提供“踏跳板”和“助推器”。

泰公路和泰 红公路的入口处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布局仓储物 流园区。 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阶段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修 改,形成“团块+带状”的空间发展模式,核心区依 托泰红公路展开,同时自西向东依次在泰红公路入口、 规划农业园核心区以及既有的农场生活服务区形成三 个核心节点,核心节点之间贯穿以网络状生态林带体 系,基本形成农业生产区包围核心区的空间态势,同 时核心区的带状展开有利于实现对园区的辐射效果。 第三阶段通过双方的协调与整合,基本形成完 善的空间布局结构,重点在于将带状和核心区结合关 系更加协调,同时由内而外依次形成科技农业示范区、 般农业示范区的递进。同时在不同的入口区域强调 景观效果,布局了设施农业型示范区以及花卉及蔬菜 林带;在南北向结合既有的水体依次形成五道生态林 带,强化网络化的生态体系。 在第三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征询意见 与沟通,形成最终的确定方案:主要依托通扬运河和 泰红公路之间增加部分农业加工用地,同时将核心区 带状部分区块留作核心区发展备用地,强化了方案的 可操作性。

核心区的用地面积约占整个农业示范区的十分 一,是农业示范区集中进行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 整个农业示范区的用地特点和功能主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确定核心区的主要结构为“一轴、一心、六片”。 泰红公路贯穿整个园区,整个核心区依托轴线两侧展 开。该轴线不仅是农业示范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 美示示范园的 个主要素观界面, 该抽线将温录度货 中心、龙湖人工景观中心以及原有的农场生活区中心 连接起来,不仅解决了示范区的交通问题,也将示范 区的人工景观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兼此构成了整个示 范区的空间景观轴线,强化了各个功能片区的内部联 一个中心:利用规划道路骨架放射状特征, 在 中心对水面进行整合形成人工湖,结合管理办公、商 贸、居住等形成人工的景观中心,将园区的管理办公 建筑置于中心两条轴线的交汇点上,具有良好的视觉 景观效果。 六片功能区:包括农产品物流贸易区、温泉度 服休闲会所、农业科研办公区、居住片区、中心商业 片区、管理办公区和农产品加工片区。

以兴泰公路和目前农场主要干道泰红公路作为 核心区主轴线,同时在主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形成“ 主两次”三个核心服务节点:核心区外部依次形成农 业观光区、科技农业实验示范区、一般农业生产区、 蔬菜花卉区以及水产养殖区等。同时在核心发展带上 预留核心区建设发展备用地:在火车站站前预留城市 发展备用地。不同功能区块之间用自然水系形成网络 化生态空间格局。 核心区:核心区依托泰红公路在入口处和核心 节点处呈组团发展模式,有利于加强管理和减少对农 业腹地的生态影响,同时远期依托泰红公路向东延伸, 强化其对整个园区的辐射作用。 农业观光区:在农业园规划中心节点北侧结合 既有的水系布局农业观光片区,主要功能为科技农业 培育的新品种与新设备的展示,同时结合水系布局观 光林地,形成农业休闲观光的场所。 科技农业实验示范区:该功能区主要为农业科 技实验与示范的场所,一方面为农业科技实验提供实 验田,一方面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一个农业科技操作的 示范场所。同时展示高新农业设备培育农产品,体现 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设备的科普教育效果。 般农业生产示范区:农业园主要功能是农业

整个示范区实施分期发展,滚动开发的“新进式 开发策略,主要方式是指开发一块投产一块一 收效一块—再开发一块”。首先对原国有农场所有 的土地进行核心区启动建设,减少土地征用成本,在 核心区的中心节点实施管理办公和农产品加工的先期 建设,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然后以此向两侧辐射带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动整个示范区。 近期:有选择的发展初级农产品加工交易产业, 引进高科技农业设施,形成适合示范区生长的且质量 较高的蔬菜、水产、水果和种植产业,利用土地资源 优势和交通优势形成自身发展的主导方向。 中期:逐步开发合适的生态农业旅游,如观光 农业、林业、水产、蔬菜、花卉园,以及一定的以高 科技设施农业为导向的高科技农业,并逐步形成农产 品深加工和物流贸易的综合发展。 远期: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范围的农业示 范园区,各方综合平衡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 新型农业综合园区,建成集生产、示范、加工、科研 和旅游干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这是一次对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多种相关 产业协调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的规划实践, 我们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产业协同、和谐发展的现代 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大量的相关研究,从而确 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导原则与方法,这对我们的规 划方案的产生和演进起到了极大的指引作用。规划设 计中充分考虑了农业产业的特点和农业产业园区的发 展要求,强调了渐进的思路和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此外,规划对于建设模式的选择、生态环境的营建和 旅游项目的策划也作了详尽的设计。 参考文献

对生态农业产业化规划的探索

一以武汉市武湖生态农业园为例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型时期,传统农业效 益增速缓慢,伴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加大,农业生 产成本逐渐增加: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选择已从数量 型转向质量型: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提供农 产品,还需具备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在 这种新形式下,农业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既 主产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又要发挥多种功能才 能在市场中找到稳固的立足之处。

二、生态农业园规划的背景

1.生态农业产业的内涵与实质

生态农业产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中心,具有显明的四大特征 D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共生互利互补关系及其相克关 系,增强生态活力②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再生, 促进可持续发展;③以整体为前提,合理组合食物、 生物链式系统结构,形成不断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 要的良性循环系统;④以人为中心,尊重客观自然与 经济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实质包括:①农业的生态本质,把农业发展 建立在健全的“绿色生产”的生态基础之上;②可持 续经营系统,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功能的 稳定性和持续性;③技术集成型产业,吸取一切能够 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方法,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 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和 经济良性循环④以多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综合农业 充分利用土地、生物、技术、信息、时间等资源,将农、 林、牧、副、渔、加、商、游等诸业有机复合,建立 健康有序的、多层次的、系统而持续高效的生态生产 系统;产业化经营体系,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市场 为导向,产业经济技术为支撑,促进形成农、工、商、 旅游一体化经营系统:6地域性特色,因地制宜,建 立与环境相宜的合理化生产系统,体现共性与个性的

长江大桥位列左右,该地是武汉主城区到阳逻新城“双 决一勃”的必经通道,交通优势明显。

2002年武湖地区总人口33446人,其中农业 人口25040人。武湖农场规划用地面积71.76km² 其中农业用地2534.6hm²,其中旱地1447.4hm² 水田420.2hm²,水面667hm²。 2002年,武湖农业总产值2.06亿元人民币,总 电收入1.03亿元,人均4109元。其中种植业产值 占当年农业总收入的31.8%,水产养殖占5.05%,庭 院经济总产值占8.2%,打工、副业收入占35.53%。 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2%。

3.生态农业园的示范性

武湖地区具有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 农民城镇化的良好基础,是武汉市确定的“一主三化” 的示范区。通过该地农业产业战略的实施,积极进行 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武湖生态农业园区是当地农业 央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通过武 胡农场的产业化试验和示范,为全市农村的“一主三 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和提供借鉴。

武湖农场市政基础设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农 场西靠武汉主城,东临阳逻新城,阳逻电厂距农场西 部边界约3.5km,具有较好的供电条件。主城供水管 网已接至新河大桥,规划的阳逻水厂取水口位于窑头 下游约2.0km处,水厂扩建条件优越。此外,武湖 农场范围内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系统,拥有 式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站4座以及发达的灌溉渠网, 长江和浸水堤防基本达标。良好的市政设施条件为武 湖生态农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武湖生态农业园基本条件分析

20世纪末,随着“绿色”和“生态”概念的目

武湖生态农业园,地处武汉市黄陂区南部,东 与新洲区阳逻镇接壤,西与江岸区一桥之隔,南临长 江,北与三里镇相连QKHY 0004S-2015 昆明红土地莹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自发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为武 汉主城区的东大门,汉施一级公路横贯东西,黄武公

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三、武湖生态农业园规划的基本思路

GB/T 24649.2-2009 拖拉机挂车气制动系统 技术条件更多无水印资料在淘宝店铺:一招先

围绕五通口镇这一中心,分别布置现代农业生 产园、工业园、物流中心、旅游园区、观光农业等专 业园区,在农业生产园区内,结合先进的现代农业设 施,建设一条优质种苗、种畜(禽)生产走廊,沿农 业生产园区南北轴线纵向展开,并以此为中心产业轴, 分别按照产业要求,在园区内建设规模化、正规化的 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种苗基地。这样的布局调 整和安排,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 集中管理,又有利于旅游观光农业环境的优化和美化, 有利干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布局是园区规划的核心部分,设计中以生 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规律,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 者,也要有分解者。 园区规划建立林果、蔬菜、水产、畜牧、花卉 五大基地。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