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5007-2014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pdf

LY/T 5007-2014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LY/T 5007-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78480
VIP资源

LY/T 5007-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LY/T 5007-2014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pdf

脊线、林缘线平行。 第十六条生物阻隔带宽度。 生物阻隔带宽度应能有效阻隔林火热辐射,一般不应小于生 物阻隔带两侧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风口或坡地上营建生物阻隔 带应适当加宽。生物阻隔带建设的宽度执行本标准表1的规定。 第十七条生物防火林带(人工乔木林带)建设。 包含新建生物防火林带、改造与更新生物防火林带。 一、新建生物防火林带 (一)树种选择。可参照选用本标准“附录一第二十七条”所 列的树种。此外,选择的树种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优先使用本地生长的难燃植物(乡土树种),严禁使用列 来有害植物。 2.选择枝叶茂密、含水量大,含油脂少、难燃烧、抗火性强 的树种。 3.选择生长迅速、郁闭快、适应性强、萌芽力强的树种。 4.生物阻隔林带选用的混交树种,种间关系应协调。 5.树种无病虫害寄生和传播。 (二)林带结构、混交方式。应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防火 持性确定林带的林分结构。林分结构宜营造单层同龄纯林,不宜 营造乔灌混交林、异龄林。 (三)林带通道。应按本标准图1所示位置,在林带长度方向 上,于林带的中心线或林带一侧,预留一条2.5米宽的连续的人 行通道,供林带抚育、防火人员快速疏散使用。通道上应全部清 除妨碍通行的乔木、灌木、地表可燃物。 (四)林带密度。林带造林密度因地力条件、树种生物学、生 态学特性而定,一般宜控制在1.5米×2米~2米×2米之间;常 见防火树种的造林密度按照本标准“附录一第二十八条”执行。 (五)林带整地方式、种植穴规格。宜采用穴状整地,种植穴 规格因立地条件、植苗大小而异。新造林木种植穴的水平布置以

图1林带通道布设位置(单位:米)

矩形为宜; 六)林带抚育及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新建林带第一至三年应进行幼林抚育,松土除草、人工整 枝、及时清理林下杂灌、病腐木、枯立木和倒木等可燃物;清理 后的地表可燃物干重应控制在2.0吨/公顷以下。 2.可用无公害、低残留化学药剂清除幼嫩杂草和灌木。 3.林分郁闭后应每年定期清理一次地表可燃物,地表可燃物 干重应控制在2.0吨/公顷以下。 二、改造生物防火林带 (一)改造对象。分布在林火阻隔系统规划的位置上,难燃树 种的株数比例大于60%,林分郁闭度大于0.70,防火树树干抗火 烧、不宜引燃树冠火的现有林分。 (二)抚育管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伐除病腐木、非自的(易燃)树种、人工整枝(枝下高不低 于3.5米)、分散运出或归堆烧除地表可燃物。 2.当保留的防火林木的郁闭度低于0.50时,应加密补植新 的防火林木。 3.每年定期清理地表可燃物一次,清理后,地表可燃物干重 应控制在2.0吨/公项以下。 三、更新生物防火林带 (一)更新时间。生物防火林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 更新。

1.防火林木进入过熟龄后,林木防火功能逐渐丧失; 2.林带遭受外力破坏,或林分结构发生变化,阻火功能下 降,或濒死未、盗伐防火林木超过30%时。 (二)更新方式。可因地制宜、因种而异地采用植苗、萌芽更 新或人工促进关然更新。为了确保林带持续地发挥阻火效益,林 带更新可选择以下两种方法: 1.采取择伐方式伐除部分老龄木,保留部分健康的老龄木。 采取天然下种和人工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林带,待更新幼树 成活、郁闭后,再伐除老龄木。 2.采取渐伐方式更新一侧林带,待新林带郁闭后,再更新另 一侧老林带。 第十八条经济作物带建设。 一、规划为林火阻隔系统的地段,可允许种植适宜的经济 作物。 二、带宽低于本标准表1的要求时,应在其侧面加宽建设经 济作物带,或其他阻隔带。 三、经济作物收割时,应平贴地面割除或连根拨除GB/T 6974.4-2016 起重机 术语 第4部分:臂架起重机,翻耕土 壤,清除表土上的可燃物,非种植期应保持地表无可燃物。

第十九条工程阻隔带构成 工程阻隔带是通过人工措施,用无生命的阻火障碍物营建的 防火区域。工程阻隔带按林火阻隔系统是否投资建设,分成 两类: 一、建设类 (一)生土带; (二)防火线。 二、利用类 (一)道路(公路、铁路); (二)水渠; (三)电力高压线走廊。 第二十条工程阻隔带材料。 新建工程阻隔带中,防火线的建设材料宜就地取材,一般选 用下列材料: 一、天然石块; 二、河沙、粗粒碎石(直径2~4厘米的粗粒碎石); 三、泥土(无杂草、植物根须等可燃物的翻耕泥土); 四、混凝土地坪; 五、混凝土砖; 六、化学阻火剂; 七、防火塑料。 第二十一条工程阻隔带建设。 一、生土带 (一)开设位置。生土带应设置在林缘、坡度小于25°、地被 12

物稀少、不易引起表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的区域。现有林内、或适 宜林木生长的区域不宜建设生土带。 (二)开设方法。以工具或机械清除地表及植物根系等森林可 燃物,或人工计划烧除地表可燃物后,再用工具或机械翻犁 表土。 (三)开设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开设宽度:按照表1规定的宽度执行。 2.开设深度:因土壤厚度、植物根系深度而异,一般要求翻 土深度30厘米。合理的翻土深度应以能清除地表植物、以及表 土下30厘米深度的植物根须为准。 (四)生土带维护。每年定期翻耕一次以上,防火期应保持地 表无植被生长、无残留的可燃物。 二、防火线 (一)开设位置。宜在以下区域上开设防火线: 1.不适合开设生土带的无立木林地(坡度大于25°、易引起 表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的区域); 2.可稳固铺设、或砌筑防火材料的无林地。 (二)开设宽度。按照本标准表1的规定确定。 (三)开设方法。应根据地形、植被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宜方 法。开设方法必须有利于生态保护,符合科学、安全、低成本的 要求。不砌筑或铺防火材料的防火线,不得翻耕和开挖表土,只 能清除地表可燃物。开设防火线可选择以下方法: 1.机械清除:首次开设防火线时,利用人工或机械应清理防 火线内的灌木、杂草等地表可燃物,不应清除高大乔木和珍稀保 护植物,将可燃物运出防火线外,或分散归堆烧除。 2.化学药剂清除:第二次维护防火线时,可采用无公害、生 态安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喷洒清除地表可燃物(新萌发的 幼苗、草类)。 3.喷酒阻燃剂:在小范围重点防火区域、特殊防火期间(有

图2道路+加宽阻隔带

(三)路基侧面加宽建设其他林火阻隔系统时,可因地制宜的 布设生土带、防火线、经济作物带或生物防火林带。 当加宽阻隔带为防火线时:应定期清理地表可燃物、伐除非 自的树种等。 当加宽阻隔带为生土带时:每年应定期清除地表可燃物、保 持地表无植被生长。 当加宽阻隔带为生物防火林带时:应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要 求进行营建、维护。 (四)铁路一侧的林火阻隔带宽度应符合现行《TB10063铁路 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 四、水渠。布设林火阻隔系统时,宜尽量利用现有常年流 水渠。 (一)划入林火阻隔系统的常年流水渠,渠面宽度应大于 4米。 (二)水渠未达到表1规定的宽度时,应在水渠两侧或一侧加 宽其他阻隔带,加宽位置和宽度宜按本标准图3执行

图3水渠+加宽阻隔带

(三)在水渠旁加宽的阻隔带内,应定期清理地表可燃物,保 持防火功能的正常发挥。 五、电力高压线走廊 (一)布设林火阻隔系统时,宜充分利用电力高压线走廊。电 力高压线走廊内禁止营造林带。

(二)电力高压线走廊宽度低于林火阻隔系统宽度时,应在走 郎外侧加宽修建适宜的林火阻隔系统。电力高压线走廊宽度及其 外侧加宽阻隔带的宽度应符合本标准表1的规定。电力高压线走 郎侧面宜选择防火线、或生土带作为加宽阻隔带。 (三)应定期清理电力高压线走廊及其加宽阻隔带内的地表可 然物,防火期内应保持地表无可燃物。清理时间宜在秋季树叶停 正生长后至春季树木生长之前,每年清理1次,要求地表可燃物 低于2.0吨/公顷

第二十二条自然阻隔带构成。 自然阻隔带是由自然障碍物组成的阻火区域。其构成分为 六类: 一、沙漠; 二、戈壁; 三、天然沟; 四、裸岩区; 五、湿地(河流及河滩、沼泽、湖泊、湖滨带、海岸、水库、 塘池等); 六、常年冰雪覆盖区。 第二十三条自然阻隔带利用对象。 分布在林火阻隔系统规划位置上,宽度大于15米、地域上 连片的自然阻隔带,可纳人林火阻隔系统加以利用。 第二十四条自然阻隔带建设。 一、宽度达到表1要求的自然阻隔带,应定期检查、维护 确保防火功能的持续发挥;自然阻隔带利用宽度区域遭到破坏, 失去林火阻隔功能的,应及时补建生物阻隔带或工程阻隔带。 二、拟利用的自然阻隔带宽低于本标准表1规定时,应在自 然阻隔带的一侧或两侧加宽建设生物阻隔带或工程阻隔带。 三、加宽建设的生物阻隔带、工程阻隔带,应按照相应的阻 隔带类型进行建设和维护(图4)。

第二十五条组合阻隔带的适用条件。 由于受地形、坡度、植物生长条件、生态安全要求、建设成 本等条件限制,不宜在宽度方向上建立连续单一的林火阻隔系统 时,应因地制宜地建设组合阻隔带。 第二十六条组合阻隔带建设。 一、规划利用的林火阻隔带达不到本标准表1规定的宽度 时,应在其侧面加宽建设其他类型的阻隔带。 二、加宽阻隔带应有利于辅佐规划利用阻隔带增强阻火功 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组合建设的成本较低。一般可按照本标 准图5、图6所示的三种典型组合建设组合阻隔带

图5组合阻隔带(双侧均匀加宽、单侧加宽)

图6组合阻隔带(双侧不均匀加宽)

七条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树种(表

表5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树种

:1.北方林区指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 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南方林区指:2.北方林区之外的省份。

第二十八条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密度(表6)。

表6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密度

注:1.北方林区指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2.南方林区指北方林区之外的省份。

年《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执行。 二、改造生物防火林带 按改造林带的面积比例,套用新建林带每公项的造林技术 指标。 第三十条组合阻隔带加宽建设。 按加宽带部分所属的阻隔带类型,直接套用生物阻隔带、或 工程阻隔带相应的建设指标。

第三十一条林火障碍物forestfirebarrier。 林区内,能阻隔林火蔓延的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第三十二条林火阻隔系统forestfirebreaksystem。 林区内由人工开设或自然形成的,符合防火标准要求的,具 有一定宽度,能有效阻隔林火蔓延的,封闭式的带状障碍物集成 本系。按阻隔障碍物的构成,林火阻隔系统由以下四类组成: 一、自然阻隔带naturalforestfirebarrier 由自然障碍物组成的阻火区域。包括裸岩、戈壁、沙漠、常 年冰雪覆盖区、河流、水域、沟螯、石滩等。 二、工程阻隔带engineeringforestfireprotectionbelt 通过人工措施,用无生命的阻火障碍物营建的防火区域。包 活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防火墙等。 (一)防火线firecontrolline 按一定线路,在规定宽度范围内,通过人工清除或点烧地表 层上的低矮可燃物、植被枯落物(不清除地上高大乔木),不翻起 地表新土,能有效阻隔地表火与树冠火的带状空间。 (二)生土带openfuelbreak 按一定线路,在规定宽度范围内清除地表上所有植被,翻起 地表新土,能有效阻隔地表火与树冠火的带状空地。 (三)防火沟forestfireobstructingtrench 由地表向下挖掘的干沟,用于阻隔由腐殖土、泥炭土层燃烧 蔓延的地下火。 (四)水渠aqueduct 由地表向下挖掘,用于阻隔地表火和地下火的人工水渠。

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三、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四、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产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三、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四、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第一章总则 (33) 第二章 一般规定 (35) 第三章 林火阻隔系统的构成及建设原则 (46) 第四章 生物阻隔带 (48) 第五章 工程阻隔系统 (50) 第六章 自然阻隔带 (52) 第士章 组合阻隔带 (53)

第一条我国林火阻隔系统工程建设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充分认识林火阻隔系统的重要作用,重扑救,轻预 防的观念没有转变。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各地的林火阻隔带建设缓慢。 防火林带建设投资较大,营造1公顷防火林带平均需4500~ 7500元。很多重点火险区分布在山区、林区,而这些地方经济发 展比较落后,财政困难。由于建设资金不足,致使林带建设 缓慢。 三是部分地方防火林带建设标准低,缺乏管护、失管报废比 列高。由于绝大部分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在山脊上,土层薄,石砾 多,养分少,蓄水少,干旱风大,加上资金缺乏,不少地方在营 告防火林带时,设计标准低,种苗质量差,基肥不足,种植后没 有坚持3年抚育管理,致使林木生长缓慢,保存率低。据福建省 防火办对1996、1997年新造的2.8万千米防火林带普查,失管报 废的林带就达3100千米,占全省两年新造林带的11%,损失近 千万元。另据广东省统计,全省已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0867千米 能起防火功能的林带仅占现有林带的50%,有的地市甚至仅占 20%左右。 四是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布局不尽合理,防火阻隔系统不健 全。大部分林业用地没有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建设防火林带,有 的省区虽然已营造了一定数量的生物防火林带,但没有按网络化 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布局,零星、分散、小块状,断头带较突出, 网络不闭合;有的地方林带宽度不够,起不到应有的阻火作用。 上述存在的建设现状,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善、权威的林

为735千伏时,输电线路两侧宽度各50米为防护带。

高压为735十伏时,撤电线路两 各50 米为防护带。 线路电压(千伏): 20 120 400 735 防护带单侧宽度(米): 20 30 40 50 防护带双侧宽度(米): 40 60 80 100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是由原建设部与国家 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该规范中要求35~500 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 规划走廊宽度: 线路电压等级(千伏) 高压线走廊宽度(米) 500 60~75 330 35~45 220 30~40 110~66 1525 35 12~20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是由原建设部与国家 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该规范中要求35~500 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 规划走廊宽度: 线路电压等级(千伏) 高压线走廊宽度(米)

综合以上规定,本标准对林火阻隔系统的穿过电力高压线走 廊时的宽度按照表7规定确定。

表7电力高压线走廊宽度

表7中10~110千伏的电力线路的走廊宽度均未达到林火阻 隔带的最低宽度,因此,10~110千伏电力线路的用地宽度,应 加宽至30米,方能满足林火阻隔带最低设置宽度的需要:大于

220干伏的高压线走廊带宽已超过林火阻隔系统要求的40来宽 度,可直接利用,不再加宽。 第七条阻隔网控制面积的确定。 中国提出的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类似于加拿大的防火区。 加拿大防火区划分:防火区是护林防火管理的基本单位。划 分时将火险等级与营林区综合考虑,既有利于防火,又有利于营 林。其面积大小视火险等级分布、火源频度、强度和自然条件等 决定。防火区分3类: 第1类:林区内有较大或分散的村屯和居民点,有铁路、公 路干线,在最近2~3年内全面开展经营活动,高火灾危险性地 段较多面积约1000公,应进行全面巡护。 第2类:林区内居民点不多或仅有临时采伐点,交通不便 在最近23年内有部分经营,高火灾危险性地段不多,面积 6000公顷左右,在部分开展经营活动的地段应进行巡护。 第3类:林区内人烟少或无火源,在最近几年内不准备开发 的原始林,面积约10000公顷。 本标准参照国外防火区的划分经验,结合中国的森林火险等 级、火行为、保护林木的重要性、经济价值、林地经营水平和火 险气候条件,综合确定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 一般来说,新建林火阻隔网面积不应超过因火灾受害的森林 面积,这是判断林火阻隔网新建面积合理性的重要准则之一。中 国2008~2011年四年间年平均森林火灾受害面积38407公顷,参 见表8计算,要使新建的阻隔网面积小于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在 阻隔带宽度为15、20、25、30、35、40、45、50米时,阻隔网的 控制面积分别不应大于280、340、400、450、500、550、590、 630公顷(表8中的双线框圈住的数值):低于这些控制面积,阻 隔网太密,造成“建多烧少”一一毁林或占用林地面积大于森林火 灾受害面积;天于这些控制面积,阻隔网太稀,造成“烧多建 少”,未起到应有的防火作用,但是可有效地防止“未烧先毁林

地”的损失。表8中计算的数据供各县市级防火单元、以及不同 火险等级的森林经营单位作参考。按照下述原则确定阻隔带密 度:火险等级高、森林经营水平高、森林价值高,经济建设能力 强的防火区域,阻隔网控制面积宜小(密度宜密);反之,火险等 级低、森林经营水平低、经济承受力低、森林价值低的区域阻隔 网面积宜大(密度宜稀)。 阻隔网控制面积或阻隔网密度的合理值是一个动态变化值 它与防火区域的火险等级、火灾发生频率、防火水平和经济能 力、森林价值等因子有关。在一个防火区域或防火期间规划或确 定的阻隔网密度,有其相对合理性,超出特定的防火区域、防火 期间,就得重新分析影响合理性的因子,适时修正或调整阻隔网 密度。

(潮)9656814LL91S1导1801929SOS913L6811521609L61ES5(米士)8090/米)单862928忆()斗88689'6SOS9'EISS8'9S9S*99098'9619(米)斗1'61991s1I'T8S1(OST09108106140

(潮)86S869898OS110S81618LOOSL4OSTOOT91S6688L995SLL999L816L6106936S16SSOOOS61S695SI9SSSLOOSL6805(米士)168816018189991/米)61180(米)斗26999'11899'SSIL9'68SL9'L6LL(米)斗9'9181+68141

(潮)190L9808098688S8066S61S69SSE09SLL641896L06IS8089269921S8091L6SST5(米士)1901186601/米)8'61S'61'611'616'81L'81S'81811816Z1LZIs'ZI()00008z'66089'L6189'TL989'9896(米)斗60612OOSOTS42

JC/T 2183-2013 铜塑复合板(瀚)81ZOS686886L60SOT9E4361882690611S9815896198921Z8L91L69115(米士)9096LO16S0Z886LL/米)6'918919'91s'91912911'916'S18'S1L'ST(米)斗808660'91L6086626L8600966z'6110108610(米)斗8.69(OSS09S08S06S0090190S943

(潮)SS96S1888908SL8919L1LIST8811os0698L819S8S4OSSSS66LOOE导ILOIIS6OL1931081LSOT016608EIL0881TOSI1888SL5699LL61L6L09200681955(米士)686009/米)0'01L'6+67'66°8088°909L'Sz'so's(米)斗图000091600000元44.20000S1'916SI'TLOL09LL(米)斗7908()009100810061000O00SO0SS000900S945

第十一条林火阻隔系统的构成。 表4中,归入“建设类”的,需要林火阻隔系统投资建设,其 余归入“利用类”的阻隔带不需要林火阻隔系统投资建设,均为利 用现存的阻隔带。 第十二条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原则。 在水热、土壤条件较好的南方林区,宜将原来建设的生土带 分期分批改建成生物防火林带。本款规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我国目前林火阻隔系统选建,南北有异,各有侧重,北方偏 重工程阻隔带、南方偏重生物阻隔带。这是由南北气候、地形、 适生防火林木、经济条件等差异决定的。本标准引导南北方应因 地制宜、因险设防,权衡得失、注重实效。以下是北方未全面开 展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林区上下虽强调了生物 防火工程建设,但往往还局限在行业内部,尚未列上各级政府的 工作日程,缺乏应有的政府支持。为落实《规划》所制订的各项政 策,如将防火林带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计 划以及造林绿化的总体规划,把营造防火林带与山区综合开发 小流域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森林防火专用资金制度等等 均未得到贯彻落实。 二是缺乏资金保障。1995年以前,林区的防火林带建设为 零。1996年以来,虽然加强了对防火林带的宣传和工作上的督促 指导,搞了几个试点,但自上而下几乎没有专项资金用于防火林 带建设,全面铺开无资金支持。 三是管理乏力、监督不到位。在技术管理、设计指导、施工

建设上缺少动力和助推力,建设与否未实行奖惩制度。 四是“四同步”的实施方案不能落实,多数地方在植树造林中 根本没有考虑造林绿化与防火林带建设的有机结合。 五是没有合适的树种。北方林区,冬季属于高寒地区,植物 生长缓慢,一些耐火树种短期内发挥不了阻火作用,没有速生、 丰产、耐火的树种,影响了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 鉴于北方营造防火林带较少的现状,今后各地建设林火阻隔 系统时应因地制宜,不宜盲目照搬。

建设仅是个例,在全国不具普遍性,防火作用有限,本标准不提 倡建立防火墙,仅作为一种预防性的阻隔系统来介绍。 开设防火沟,目前我国作为一种临时扑火的手段,多是在起 火后,在火头蔓延前方临时挖沟,协助扑火。火灾扑灭后,由于 开挖断面小、边坡陡、易垮塌,不具长久防火功能。防火沟作为 一种预防性、大面积的阻火系统来建设,还极为少见。本标准不 提倡建防火沟FZ/T 92063.1-2021 纺织纸管机械与附件 第1部分:螺旋纸带卷管机,仅作为一种预防性的阻隔系统来介绍。

第二十三条自然阻隔带利用对象。 能纳入林火阻隔系统加以利用的自然阻隔带,必须作一定的 条件限制。要求是分布在林火阻隔系统规划带上,宽度大于15 米、地域上连片的自然阻隔带;宽度低于15米的,其阻火功能 不能满足要求(林火阻隔系统最低宽度要求大于15米),利用价 值不大。因此,应有选择性地利用。自然阻隔带分布区,往往自 然条件相对恶劣,加宽建设其他阻隔带的成本较高。所以,对自 然阻隔带宜坚持选择性利用,适当加宽建设的原则。

第二十六条组合阻隔带,是一种复合的林火阻隔系统。 为了改变传统、单一的阻火模式,实现由单一阻火向组合阻 火的转变。作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建立组合式阻隔 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林火阻隔系统宽度范围内,可采取以下 综合建设措施: 一是营造多树种混交、多层结构的防火林带,采取针阔混交 的防火林带,提高阻火功能。 二是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高森林火险区域的沟、林缘 开设生土带,并在生土带上种植经济作物,替代火烧防火线,降 低防火成本。 三是充分利用道路、天然河流和湿地,建设组合隔离带。 四是交替使用人工除草、计划烧除与施用环保型、无毒、无 公害的化学除草剂,降低清除隔离带可燃物的维护成本,减少单 一清除方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