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07-2018崩塌监测规范(试行).pdf

T/CAGHP-007-2018崩塌监测规范(试行).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0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4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276940
VIP资源

T/CAGHP-00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007-2018崩塌监测规范(试行).pdf

5.1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5.1.1资料收集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 崩塌类型、边界、规模、空间形态、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变形特征等 资料; b) )工作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区域 地质环境资料; 工作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交通图等; d)工作区已有的国家三角网、水准点数据; e 工作区钻孔、探槽、探井、平碉、物探等勘查资料,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TB/T 3017.3-2016 机车车辆轴承台架试验方法 第3部分:抱轴箱滚动轴承,模拟资料及综 合评价资料: f 工作区已有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 2 现场踏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详见附录C): a) 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b) 崩塌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 c 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d) 崩塌变形发育史; e) 崩塌成因的诱发因素; 崩塌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及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g) 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和规模

5.2.1监测内容应根据崩塌类型、监测等级,分监测阶段选择。 5.2.2崩塌监测内容应以裂缝相对位移、地表绝对位移等变形监测为主;倾倒式崩塌宜选择地面倾 斜、岩体应力监测;鼓胀式崩塌和具有明显滑动带的滑移式崩塌宜选择降水量、地下水位和深部位移 监测。 5.2.3倾倒式崩塌宜按表4选择监测内容;滑移式崩塌和鼓胀式崩塌宜按表5选择监测内容;拉裂 式崩塌和错断式崩塌宜按表6选择监测内容。 5.2.4调勘查监测阶段的监测内容,应以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等变形监测为主,并根据崩 塌类型增加应力、影响因素等监测内容;工程施工监测阶段的监测内容,还应结合工程措施,增加防 治工程受力等监测内容;工程运营监测阶段,应充分利用工程施工监测阶段的监测点,监测内容同工 程施工阶段一致。 5.2.5初始变形监测阶段、匀速变形监测阶段,监测内容应以变形监测为主;加速变形监测阶段、破 坏变形监测阶段,可视施工条

T/CAGHP007—2018表4倾倒式崩塌监测内容监测等级监测内容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变形监测地面倾斜00建(构)筑物变形0岩土体应力应力监测防治工程受力O若有)O(若有)降水量影响因素监测地下水位注:●表示宜选;O表示可选表5滑移式、鼓胀式崩塌监测内容监测等级监测内容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地表绝对位移·0深部位移00变形监测裂缝相对位移··建(构)筑物变形00岩土体应力应力监测防治工程受力O(若有)O(若有)降水量0影响因素监测地下水位.0注:●表示宜选;O表示可选表6拉裂式、错断式崩塌监测内容监测等级监测内容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地表位移.0裂缝相对位移.·.变形监测地面倾斜00建(构)筑物变形000岩土体应力应力监测防治工程受力O(若有)O(若有)降水量0影响因素监测地下水位注:●表示宜选;O表示可选6

T/CAGHP00720185.3监测方法及精度选择5.3.1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内容、场地环境条件及施测方式等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简单易行。5.3.2宜选择自动化监测、实时监测方法。5.3.3未安装监测设备时,可采用埋桩(钉)法、贴片法、贴纸法等简易观测方法对地表及建(构)筑物裂缝进行监测。5.3.4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宜采用的监测方法见表7。5.3.5不同监测等级宜采用不低于表7所示的监测精度。5.4监测仪器选择5.4.1监测仪器应能满足表7所示精度和致灾体变形等所需量程。5.4.2监测仪器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防雷、防腐等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5.4.3监测仪器应具有检定合格证和相应的标定资料。5.4.4监测仪器设备宜具有自检、自校功能,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较低的功耗。5.4.55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等宜按表8选择监测仪器设备。5.5监测网布置5.5.1监测网应根据崩塌的地质特征、变形特征、施测条件等综合布置,由监测剖面和监测点组成。监测剖面、监测点布置应以能够充分控制致灾体整体变形为原则。5.5.2监测网应能控制致灾体整体变形和各块体的差异变形,同时宜兼顾崩塌底座及崩塌堆积体斜坡变形。表7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宜采用的监测各监测等级精度要求监测内容方法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全站仪法3 mm5 mm10 mm地表绝对位移卫星定位法水平方向3mm,水平方向5mm,水平方向10mm,垂直方向6mm垂直方向10mm垂直方向20mm变形监测深部位移钻孔测斜法0.2mm/m0.3mm/m0.5mm/m位移计法0.1mm0.5mm1 mm1 mm裂缝相对位移简易观测法1 mm1 mm2 mm2 mm地面倾斜地面测斜法0. 1°0.5°1. 0°岩土体应力应力计法5kPa10kPa应力监测防治工程受力压力计法、锚索5kPa10kPa(杆)测力法降水量雨量计法0.2mm0.5mm影响因素监测地下水位水位计法10mm20mm开挖、爆破等工程活动巡视检查并记录

表8监测仪器设备要求

5.6.1倾倒式崩塌监测部面一般应沿崩塌倾倒方向布置;滑移式崩塌、鼓胀式崩塌监测面一般应 沿崩塌滑移、倾斜方向布置;拉裂式崩塌、错断式崩塌监测剖面应垂直于拉裂缝布置。 5.6.2一级监测宜在致灾体中轴及两侧布置监测剖面;二级监测宜在致灾体中轴布置监测剖面 三、四级监测可不布置监测剖面。监测剖面数量宜按表9的要求选择。 5.6.3监测剖面后端应延伸至致灾体后缘稳定岩土体,前端应延伸至崩塌堆积体斜坡以下。 5.6.4监测剖面应尽可能与勘查剖面、稳定性计算面重合。 5.6.5对正在实施工程治理的致灾体,可根据工程治理需求,增加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内容或 监测副面。

5.7.1监测点应布置在能够反映致灾体变化趋势的关键及代表性部位,并应尽可能布置在监测部 面上,一般距剖面应不超过5m,施测条件限制时,可单独布点。 5.7.2绝对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被裂缝切割的重要块体表面、临空面顶部和崩塌堆积体斜坡,每条 面的监测点数量可根据致灾体变形特征具体确定,一般不宜少于3个:绝对位移基准点应布置在

致灾体外围稳定岩土体上,数量不应少于3个。 5.7.3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控制性裂缝中部及两端,且尽可能位于监测剖面上,每条裂缝 最少应有1个三向位移监测点(包括垂直裂缝方向、平行裂缝方向和重力方向)。 5.7.4深部位移监测点应充分利用钻孔、平、竖井等勘探工程,布置在崩塌滑移面(带)、下伏软弱 岩层、软弱夹层、采空区等部位,且尽可能和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相对应。 5.7.5地面倾斜监测点应布置在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的临空面顶部等倾斜角变化最大部位。 5.7.6岩土体应力监测点应充分利用平碉等勘探工程,布置在崩塌底座与崩塌接触面、下伏软弱岩 层、软弱夹层、采空区等应力相对集中或变化较大部位。 5.7.7地下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致灾体中、后部,且尽可能和深部位移监测点相对应。 5.7.8 降水量监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致灾体后部或附近。 5.7.9防治工程受力监测点应结合预应力锚索(杆)等防治工程措施布置,数量应不低于防治工程 (锚索、锚杆等)总量的5%,监测点应能控制整个防治区,形成纵、横监测剖面。 5.7.10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应布置在变形量、变形速率较大的裂缝等部位。 5.7.11

表9监测网点布置要求

与地质环境条件、崩塌概况、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 精度、监测仪器、监测频率、监测网点布设、监测工程施工与仪器安装要求等内容,并附监测系统平面 图、剖面图等附图、附表。监测设计书提纲见附录D

6.1.1不同监测阶段的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频率宜按表10、表

a)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致灾体出现险情时; b) 雨季或汛期; c) 防治工程施工可能对致灾体产生扰动时; d 应急处置过程中,宜采取实时监测。 1.3在工程运营监测阶段,当监测数据1个水文年内保持稳定时可相应降低监测频率

6.2.1监测数据采集可采用人工记录或自动化记录的方法。 6.2.2监测数据采集宜采用自动化、实时化采集与传输的方法。 6.2.3人工记录数据应填写监测记录表格并及时数字化。监测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E。 6.2.4自动化记录的数据,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监测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时,应及时检查、排除监 测仪器设备故障

表10崩塌监测频率(按工程阶段)

表11崩塌监测频率(按变形阶段)

7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

7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

7.1.1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等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及基准点环境条件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GB/T18314一2009)或《工程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026—2007)的水平 通视、对空通视等选点要求。 7.1.2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等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及基准点应固定埋设观测墩(桩、标)。观测墩 应和岩土体稳固结合并宜设立强制归心装置。观测墩制作和埋设应符合(GB50026一2007)之 10.2.3的要求观测墩建设要求参见附录F。 7.1.3监测裂缝相对位移时,应在裂缝两侧固定埋设单向、双向或三向观测墩。观测墩应和裂缝两 侧岩土体稳固结合。观测墩悬臂不宜大于1m。裂缝相对位移观测墩建设要求参见附录G。 7.1.4采用简易观测法监测裂缝相对位移时,应在裂缝两侧固定埋设钉、桩或刻画十字线等简易标 志。简易观测法建点要求参见附录H。 7.1.5深部位移监测点一般应施工监测钻孔或利用已有符合要求的勘探钻孔,孔深应穿过下伏软 弱层进入崩塌底座3m~5m。孔内安装铝质或PVC质测斜管,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和监测剖面方

T/CAGHP0072018

向一致。深部位移监测钻孔施工技术要求参见附录I。 7.1.6地面倾斜监测点应埋设观测墩,观测墩应和岩土体稳固结合。地面倾斜观测墩建设要求参 见附录。 7.1.7岩土体应力监测点施工技术要求见附录K。 7.1.8地下水位监测点一般应施工水位监测钻孔,孔内固定安装自动水位计等监测仪器设备。地 下水位监测钻孔施工技术要求参见附录L。 7.1.9降水量监测点环境条件应符合《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一2006)规定的选点要求。 7.1.10监测点建设完成后,应按附录M要求填写安装记录表,并归档保存

7.2.1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前应进行校正、标定和测试,正常时方可安装使用。 7.2.2仪器设备安装应按照仪器设备说明书的流程和要求执行。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测试,正 常时方能投人运行。仪器设备安装、测试过程应进行详细记录。 7.2.3采用位移计法监测裂缝相对位移时,位移计应按不同的观测方向固定安装在观测墩上,位移 计安装方法见附录G。 7.2.4采用固定式钻孔倾斜仪监测滑移式崩塌、鼓胀式崩塌的深部位移时,传感器应固定安装于滑 动带的上、中、下部,其上下固定端应穿越滑动带0.5m。滑动带应通过钻孔资料准确确定,必要情况 下,可通过移动式倾斜仪监测后确定。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安装技术要求见附录I。 .2.5采用双轴地面倾斜仪监测地面倾斜变化时,地面倾斜仪应水平安装在观测墩项部,其中一组 专感器指向正北方向,详见附录J。 7.2.6采用压力盒、应力计等监测岩土体(压)应力时,压力盒、应力计等应水平安装在崩塌底部,并 采用混凝土等钢性结构与崩塌底座稳定岩土体连接,安装方法见附录K。 .2.7采用自计式水位计监测地下水位时,自计式水位计应放置于距测管底3m处,并做好传感器 牵引钢丝绳及通信线缆的防腐等工作。 .2.8自动雨量计安装应按SL21之3.2.6等要求执行

7.3.1监测运行期间,全站仪、卫星定位仪等监测仪器设备应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检定与维护。 7.3.2监测运行期间,应定期检查观测墩、归心盘、监测钻孔、通信线缆、防雷装置及简易观测桩 (钉)等监测设施和标志的完好性,及时修复存在的问题。每年度检查维护次数应不低于2次

8.1.1资料整理包括数据处理(原始数据转换、计算)、统计、曲线绘制等。 8.1.2 监测数据处理后的成果数据应及时转换为数字化监测记录表格或录入监测数据库。 8.1.3 数据统计内容应包括: a) 某时间段(如日、旬、月、季、年)监测要素的变化量(如位移量、应力变化量、降雨量、倾斜变 化量、水位变幅等)、变形方向及变形速率;

3数据统计内容应包括: a)某时间段(如日、旬、月、季、年)监测要素的变化量(如位移量、应力变化量、降雨量 化量、水位变幅等)、变形方向及变形速率; 6) 某时间段监测要素的特征值,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累计值等

T/CAGHP007—20188.1.4宜根据分析需要,绘制各监测要素曲线图,主要包括:a)水平位移随时间曲线图;垂直位移随时间曲线图;c)裂缝相对位移(张合、水平错动、垂向下沉分量及三分量合成量)随时间曲线图;d)深部位移曲线图;e)地面倾斜角随时间曲线图;应力随时间曲线图;g)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随时间曲线图;h)地下水位随时间曲线图等。8.1.5宜根据分析需要,绘制多监测要素对比曲线图,主要包括:a)同一部位不同要素对比曲线图,如地表绝对位移和裂缝相对位移随时间曲线对比图、位移和降水量随时间曲线对比图等;b)不同部位同一要素曲线对比图,如同一监测剖面上不同部位的地表绝对位移随时间曲线对比图等。8.2动态分析预测8.2.1动态分析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a)各监测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分析致灾体变形动态、应力状态等发展趋势;b)各监测要素特征值变化的规律性,分析致灾体变形总量、速率及气温等环境因素影响;c)不同监测要素之间相关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分析降雨、冲刷、采掘等因素对致灾体变形的影响。8.2.2可采用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趋势预测方法,结合宏观地质现象等预测致灾体短期变形发展趋势。进行趋势预测时应对监测数据序列进行插补、剔除、平滑、滤波等处理,降低误差影响。8.3报告编制8.3.1监测报告一般应包括月报、年报,特殊工况下亦可包括日报、旬报和专报。8.3.2监测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要点:a)监测设备情况的评述,包括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完好率、变更情况等,应附监测点一览表和监测点分布图;b)宏观巡查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成果及结论;监测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及主要成果、结论,应附主要监测要素曲线图、对比曲线图;d)综合评价致灾体安全状况及应采取的措施建议。8.3.3监测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N。8.3.4监测工作结束后,监测单位应提供以下资料,并按档案管理规定,组卷归档。a)监测设计书;监测系统建设报告和验收记录;c)监测数据;原始记录卡片、图片及影像资料;e)阶段性监测报告;f监测成果总结报告,成果总结报告提纲见附录O。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

表A.1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

T/CAGHP007201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宏观巡查内容及方法

B.1.1地表破坏现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地表裂缝出现的时间、位置、组合形态、延伸方向、长度和裂缝的张开(闭合)、裂缝两侧岩土 相对水平错动、垂直下沉等变化; 局部岩、土体的鼓胀、塌位置、范围、面积、形态特征及发生、延伸时间: c)地面局部沉降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及发生、延续时间; d 建(构)筑物变形、裂缝的变化及发生持续时间; e) 地下碱室变形和破坏情况及发生持续时间: f 态崖或高陡边坡的崩石频度与崩石量的变化情况。 B.1.2地声异常,包括地声发生的位置、性质、强度、频度等 B.1.3动植物异常,包括致灾体上的动物(鸡、狗、牛、羊等)有无异常活动现象,崩塌体上的植物(树 木、草等)有无异常枯死现象。 B.1.4地表水和地下水异常,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突变(上升或下降)或水量突变(增大或减 小),水质突然浑浊,泉水突然消失或者突然出现新泉等。 B.1.5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开挖、加载、爆破等工程活动的时间、地点、范围、强度、频度等。

B.2宏观巡查方法与要求

B.2.1宏观巡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量尺等设备进行。 B.2.2宏观巡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宏观 巡(调)查记录表格格式见表B.1。

表B.1宏观巡(调)查记录表

T/CAGHP007—2018表B.1宏观巡(调)查记录表(续)项目名称:巡查日期:年月日时序号内容宏观现象描述备注3动植物异常4地表水和地下水异常5人类工程活动6其他初步结论监测单位:监测人:校核人:审核人:15

C.1崩塌(危岩体)调查

.1.1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崩现场调查主要内容

C.1.2崩塌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岩土体结 构类型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崩塌体 的控制和影响。 C.1.3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C.1.4崩塌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C.1.5崩塌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崩塌形成的时间,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方 向、运动距离、堆积场所、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C.1.6崩塌成因的诱发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 它们对崩塌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碉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 的崩塌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 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支架位移破坏)、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 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崩塌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C.1.7分析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C.1.8崩塌后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 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C.1.9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 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移动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C.1.10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类型(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C.2.1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 运动距离。 C.2.2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特别是组成 物质的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厚度。 C.2.3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结构面产状。 C.2.4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C.2.5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 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C.3工作实施条件调查

C.3.1实施监测工作的交通、场地、通信、供电、供水等条件。 C.3.2当地气候、猛兽等威胁安全的条件。

C.3.1实施监测工作的交通、场地、通信、供电、供水等条件。

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监测目的和任务,执行技术与标准,工作起止时间,以往工作程度等。 2)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质灾害概况、人类工程活动等。 3) 崩塌概况。包括形态特征、地质结构、成因机理、变形破坏机制、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评价 与预测、危害性分析评估。 4 监测内容与监测方法。在地质分析基础上,确定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监测精度和监测频率。包括不同监测阶段的监测精度、数据采集频率及特殊条件下的调整 措施等。 6 监测网布设。根据地质分析,确定监测点、监测剖面和监测网布置方案,并编制监测系统平 面布置图。 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包括监测标、墩,监测钻孔、测管等监测设施施工、安装方法, 监测仪器型号、主要技术指标与检定、安装、调试要求,监测设备维护方案,监测系统运行的 人员安排、技术要求等。 8 监测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包括监测数据采集方法,数据转换、计算、数据库管理,监测数 据分析方法,监测报告的类型与要求等。 9) 经费预算。 10)组织管理与质量保障措施。 11)结语。

1)附图。一般包括以下附图:监测系统平面布置图、监测系统剖面布置图、钻孔施工设计 图等。 2)附表。一般包括以下附表:基本情况汇总表、监测工程量汇总表。 3)其他附件。包括调查报告、勘查报告、照片、航片、录像片等。

T/CAGHP 0072018

采用多台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进行定期静态观测时,可采用表E.1进行外业观测记录。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地表绝对位移观测墩结构

地表绝对位移观测墩应采用 归心装置(归心盘),归心 锈钢板,中心设有强制对中螺丝(英制 观测墩的设计规格和建设结构见图F.1。

图E.1地表绝对位移观测墩结构示意图

G.1单向裂缝位移计观测墩结构

单向裂缝位移计观测墩结构见图G.1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裂缝相对位移观测墩结构与传感器安装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裂缝相对位移观测墩结构与传感器安装

G.1单向裂缝位移监测墩结构示意图(单位:cm

G.2三向裂缝位移计观测墩结构

三向裂缝位移计观测墩结构见图G.2

G.3裂缝位移计安装示意图

图G.2三向裂缝位移监测墩三维展示图

单向、三向裂缝位移计安装方法示

图G.3位移计安装示意图(单位:cm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简易观测法建点方法

在裂缝两侧(或上、下)设标记、埋桩或者埋钉,用钢尺等测量工具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 沉等变形,详见图H.1、图H.2

在滑坡体或建筑上的裂缝上粘贴纸片、涂抹水泥砂浆等方式(图H.3),如果纸片或水泥涂片拉 裂或断损,说明裂缝在变形,可用钢尺量测裂缝开裂量;或在裂缝上设立标识,贴磁片或玻璃片等,然 后用钢尺等进行量测。

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操 作简单,直观性强;精度较差,观测时劳动 其监测成果可和仪表监测相互校验、补充

适用各种崩塌不同变形阶段的监测。

L.1监测钻孔施工技术要求

附录1 (规范性附录) 深部位移监测钻孔施工及仪器安装技术要求

深部位移监测钻孔施工及仪器安装技术

一般不宜小于110mm。 1.1.2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内应采用干法钻进;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层内, 应采用单动双管钻进技术钻进;严重缩孔或塌孔时应采用跟管或泥浆护壁。 I.1.3为了防止塌孔,并为将来进行孔口保护做好准备,孔口段应预留5m长的套管。 I.1.4钻进过程中应做好钻孔地质编录。钻孔完成后,应检查钻孔深度及其通畅情况,测量孔斜, 并绘制钻孔综合柱状图。 1.1.5每钻进50m及终孔后均应校正孔深,孔深最大误差不得大于0.5%。钻孔铅直度偏差应满 足每50m孔深内不大于士3°。 I.1.6钻孔应穿过滑带,进人完整基岩或稳定层3m~5m。 I.1.7监测孔孔口应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 I.1.8测量监测孔坐标及孔口高程

L.2测斜管安装技术要求

I.2.1测斜管可选择ABS工程塑料管、铝合金管和PVC管等,管内壁须有两对互相正交的导槽。 长期监测宜选用铝合金管,临时性监测可选用PVC管。 I.2.2测斜管应平直,两端平整。其内壁应平整圆滑,导槽应平整顺直,不得有裂纹结瘤。 I.2.3测斜管安装前,须进行一次清孔作业,确保钻孔通畅,保证测斜管的顺利下放。 I.2.4按埋设长度要求在现场将测斜管逐根进行标记预接。预接时管内导槽须对准,并套上管接 头,在其两导槽间对称钻4个孔,用铆钉(铝合金管)或自攻螺丝(ABS工程塑料管)将管接头与测斜 管固定,然后在管接头与测斜管接缝处用橡皮泥等堵塞,再用防水胶带缠紧,测斜管底端加底盖并用 胶带缠紧密封,以防止注浆液渗人管内。装配好的测斜管导槽扭转角应不大于0.17°/m。 I.2.5测斜管其中一对导槽应与预计变形或滑移方向一致。测斜管长度较大时,为保证安全,可用 承重吊绳、绞车、套管夹等装置辅助安装。 I.2.6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通过底部返浆法(岩体钻孔)或孔口注砂法(土体钻孔)填充。底部返 浆法采用C25水泥砂浆灌注,为防止在灌浆时测斜管浮起,宜预先在测斜管内注人清水;孔口注砂法 填砂时须边填砂边注水,确保填砂密实。 I.2.7灌浆完毕或回填砂后,测斜管内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做好孔口保护措施及孔口平台,防止碎 石或其他异物掉入管内,以保证测斜管不受损坏。 I.2.8待水泥浆凝固或填砂密实稳定后,量测测斜管导槽的方位、管口坐标及高程,并对安装埋设 过程中发生的间题作详细记录,

I.3固定式钻孔测斜仪安装技术要求

a)根据钻孔柱状图,确定滑动带(面)位置; b 根据滑动带(面)的位置,设计传感器数量、连接杆长度及牵引钢丝绳的长度,确保传感器能 够安装在滑动带(面)部位; c)采用模拟探头对测斜管内堵塞情况进行探明,防止仪器设备下放时卡死在孔内

止仅器设备下放时卡死在孔内, 3.2仪器设备的安装步骤: a)确定主滑方向或倾覆方向,安装时保证探头极性一致; b) 按编号顺序将传感器、连接杆及牵引钢丝绳、孔口吊环逐一连接,组成传感器组,探头与连 接杆及轮组件之间配合处应紧固到位,传感器通信线缆绷直后,与传感器、连接杆、牵引钢 丝等牢固捆绑,捆绑点的间距不大于2m; c)将传感器组对准导槽缓慢放置于测斜管内,直至传感器组到达设计位置,下放过程中,应将 传感器通信线缆绷直,与传感器、连接杆、牵引钢丝等牢固捆绑,捆绑点的间距不大于2m 传感器组较重时,可采用起吊装置辅助安装; 传感器组下放过程中,应对各传感器进行持续测试,确认探头数据输出正常方可继续下放 否则应及时取出,更换或维修; e 传感器组下放完成后,将牵引钢丝绳末端吊环悬挂于孔口,将通信线缆整理、标记; 进行最后一次测试,传感器输出正常后,完成安装工作。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安装示意图见 图1.1。

I.3.2仪器设备的安装步骤

1.4移动式钻孔测斜仪使用技术要求

紧紧固螺丝。用手压缩导轮组,使之平滑放入导槽内,转动电缆盘释放电缆,缓缓将测头置于测斜管 测量深度的底部,然后在测斜管管口放置井口装置。 1.4.2将测头拉起至首个深度标志为测读起点,每0.5m观测并记录一次数据。每次测读时都应 将电缆标志对准,以防读数不准确。利用电缆标志测读,使测头升至测斜管顶端为止。 1.4.3一次观测完成后,将测斜仪反转180°,重复以上过程,完成第二次观测,如图1.2。 .4.4对于单轴型移动式钻孔倾斜仪,在二次观测完成后仅测得一组导槽方向的水平位移,应将测 斜仪沿另一组导槽方向重复以上观测过程,完成第三次、第四次观测;对于双轴型移动式钻孔倾斜 仪,完成第二次观测后即完成本次监测作业

图I.1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安装示意图

ZYXBT 001-2012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行业自律标准 苹果醋饮料图I.2垂直测头的结构

J.1地面倾斜观测墩结构

地面倾斜观测墩结构见图J.1。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地面倾斜观测墩结构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地面倾斜观测墩结构

DB41T 1434-2017 车载激光甲烷巡检仪双轴型地面倾斜仪安装见图J.2

图J.1地面倾斜观测墩结构示意图

图J.2双轴型地面倾斜仪安装示意图(单位:c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