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514-2022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pdf

DB37/T 4514-2022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684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7/T 4514-2022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pdf

DB37/T 4514—2022表3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新增钻探工作量定额一览表地区类别工作量平原地区丘陵山地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简单地区中等地区复杂地区简单地区中等地区复杂地区简单地区中等地区复杂地区滨海平原丘陵台地岛肯钻孔0. 25~0. 50. 25 ~ 0. 750. 5~1. 00. 5 ~1. 01. 0 ~1. 51. 5~2. 00. 25~ 0. 50. 5~1. 01. 0 ~1. 50. 2 ~ 0. 40. 30 ~~ 0. 6不定(个)注:补充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每个标准图幅平均总进尺不少于1000m。2

DB37/T 45142022

5.1.3设计的工作方法应按规范要求下,要考虑已有资料的详细程度和时间,进行“编”、“测”结 合、路线检查,在保证工作精度的要求下QSY YHF021-2010 铁路桥涵专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加快工作进度,不应重复工作。 5.1.4专题研究和专项工作,应单独编制专项工作设计书,作为总体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附件。

2.1项目任务书。对确实不符合实际项目任务书,应与任务书来源方沟通,确保项目任务的合理 2.2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2.3本文件内容及其他相关规范、技术要求。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以往工作程度、地质一水文地质概况、工作部署、技术路线与 法、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绿色勘查 。设计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设计书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由项目主管单位批准后组织实施。经审 的设计书,不应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 理变更手续。

6. 1. 2 气象水文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区内所有气象站(或水文系统)多年月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气温、年无霜期及冻结 深度等资料,其时间系列长度应与评价工作年份相适应,若区内无气象资料,可引用邻区资 料; 水文资料包括水系分布、河流流域面积,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容积、水质以及水库调 蓄水位,水文站月平均流量、水位、含沙量、水质等多年资料,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 引灌水量,近岸海水最高、最低、平均水位,若无水文站资料,需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实 测。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岩浆岩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成果; 地貌图、地质图、第四系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区域重力 和航磁等值线图(或异常图)等资料; c)岩矿鉴定成果、岩土化学分析成果、古生物鉴定成果及地层测年成果等; d)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DB37/T45142022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源地勘查成果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b) 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图、水文地质区划及开发利用图、地下水水化学图、地下水等水位 (水压)线与埋藏深度图; c 水文地质钻孔、供水井、泉水资料及其它集水构筑物资料; d)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水同位素测试成果; e)抽水试验、物探测井、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资料。

6.1.5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 电法、磁法、电磁法、重力、地震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地区相关地球物理参数及其解释成果 资料。

6. 1. 6 地下水环境问题

6.1.7地下水开发利用

主要搜集以下资料: a)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 b)开采井的数量、布局、取水层位、取水方式、开采量及用途,开采量动态变化; c)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 d)矿山企业分布、类型,开采或疏于排泄地下水量,水质状况

6. 1. 8 其他有关资料

如在工作中,发现与工作有关,且以上条目未列的资料,也应一并收集,

6. 2. 1 包气带结构

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渗率、含水率、岩土化学特征及地表植被状况等。

6. 2. 2 含水层空间结构

包括含水层物理形态、含水性能等: a)含水层和隔水(弱透水)层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各含水层之间的关系、 水力联系等; b)表征含水层含水性能的参数:包括渗透系数、给水度、有效孔隙率、释水系数、富水性等;

)地下水埋藏类型、水位、埋深、温度等

6.2.3地下水系统边界

也界和内部边界的类型、性质与位置,人类活动

5.2.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DB37/T 45142022

包括现状及动态变化等: a)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范围及补给量,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 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 b 地下水径流特征、流场形态及变化; C 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排泄区(带)分布、排泄量; d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6.2.5地下水动态特征

包括井及泉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 a)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的年度、年际变化; b)泉流量、水质、水温的年度、年际变化; c)自流井、集水廊道等流量、水质、水温的年度、年际变化

6.2.6地下水化学特征

包括地下水化学成分含量及空间变化: a)地下水物理性质、地下水化学成分和类型(按舒卡列夫分类)及其空间变化; 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

6.2.7地下水开发利用

包括井(泉)结构、数量、取水量、用途等: 分散开采井的位置、深度、成井结构、含水层类型及位置、涌水量、降深、实际取水量、用 途、井数、密度、开采总量、利用状况; b) 集中供水水源地开采井数量、成井结构、单井开采量、开采总量及不同开采强度下的降深; C 泉的利用状况:包括取水量、用途等; d)其它地下水取水工程位置、取水方式、取水量、用途等,

6.2.8地下水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海(咸)水入侵、生态环境恶化(盐渍化、沼泽化等)、地下水降落漏斗、地 面沉降、岩溶陷、地裂缝等地下水环境问题。

6.2.9特殊类型地下水

6.3不同类型区调查内容

6. 3. 1 基本要求

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6.2条规定的内容外,

DB37/T 45142022

包括黄河冲积、山前冲洪积、冲(湖)积平原区: a 黄河冲积平原区:除了解一定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时代、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及埋深、水 化学特征、含水层特征及分布等外,应着重了解: 1)古河道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底板埋深; 古河道间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间带底板埋深; 包气带厚度及岩性结构、渗透性能等; 4 浅层淡水区(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g/L,下同)、全淡水区的分布范围、深度; 中层咸水含水层(溶解性总固体大于2g/L)顶、底板理深、厚度、分布范围: 深层淡水含水层顶板埋深、岩性结构、地层时代、水位、水量、水化学特征及与浅层淡 水含水层关系; 7 沿黄河侧渗补给范围、补给量、河水位与第四系孔隙水位的变化; 深层承压水自流范围及其变化、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浅层地下水开采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变化; 10)人类活动及地下水污染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b 山前冲洪积平原: 1)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及垂向、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 2)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 质(导水、隔水、充水等); 3 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理藏条件及分带特征,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和水文地质特征; 4) 埋藏型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岩性和厚度; 河谷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成因和叠置关系; 山区河流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 C (湖)积平原: 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2) 咸水的分布与理藏条件,咸、淡水水平、垂向界面位置、与地下水位理深的关系及其变 化规律,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埋藏、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

包括滨海平原、沿海岛屿与海岸带、丘陵台地: a) 滨海平原: 1)陆相与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关系,地层结构、岩性及厚度变化特征,沉积相与地下水 及其水质形成的关系: 2 咸、淡水水平、垂向界面位置、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 淡水层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埋藏、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咸水区中淡水泉的 成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和水量: 4) 古河道带的分布; 5 地下水与河水、海(咸)水的水力联系与补给排泄关系。 b) 沿海岛屿与海岸带: 1) 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 地下淡水富集带; 3) 海岸的变化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的关系。 C)丘陵台地:

DB37/T 45142022

1)构造裂隙、层间裂隙、风化裂隙的发育程度、深度、分布特征及蓄水条件; 2)泉的成因、补给条件、流量、水质等。

6. 3. 4丘陵山地区

岩和变质岩地区、第四系发育区调查内容如下: a碎屑岩地区: 1 自流水盆地、自流斜地等蓄水构造的分布、岩性、补给条件和富水因素; 2 断层、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分布、发育特征,及其与地下水赋存的关系; 3 风化带的发育程度、深度,蓄水条件、富水性和供水意义; 4 柔性地层中相对硬脆岩层裂隙发育的构造部位及富水性; 5) 含钙砂岩地区和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的砾岩地区可溶岩层的分布与富水性。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 1)花岗岩类地区:风化带的分布、性状、风化程度、发育深度、含水性,围岩接触蚀变带 类型、宽度、破碎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富水性; 2 玄武岩地区: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各期台地的分布、 高程、柱状节理和气孔状结构发育程度等与地下水补给和赋存的关系,可能压覆第四纪 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富水性; 3 侵入其它地层的安山玄武岩地区:岩体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及其与围岩 接触带的破碎程度和含水性。 c 第四系发育区: 1)山间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围、水文地质特征; 2)山间河谷平原含水层成因类型、岩性、富水性,沟谷长度、汇水面积、阶地形态、分布 范围等; 3)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岩性结构、地下水理藏深度、溢出带分布特征、新老冲洪积扇的叠 置关系等。

调查内容如下: a)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地层时代、岩性、结构、构造及岩溶层组组合特征,各岩 溶层水平、垂向岩溶发育规律及其与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系; b) 岩溶地貌(岩溶洼地、竖井、漏斗、落水洞、出水洞等)与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分布、富集的 关系; 研究干谷分布的碳酸盐岩岩性、裂隙岩溶发育情况,沟谷内第四纪地层厚度、岩性、渗透性, 研究干谷的汇水面积和干谷的坡度,雨季地下水渗漏情况,在地形及地质一水文地质条件有 利处分段测量地表水渗漏量;结合典型地表水文网计算岩溶区沟谷渗漏补给量; d 断裂、褶皱、节理裂隙等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系; e 地表水与岩溶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表水文网与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分布、富集的关 系; 泉的成因、补给及排泄条件、流量、水质动态特征及泉域范围等: g)岩溶洞穴的结构、空间形态、规模和充填物; h) 裸露型岩溶区表层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富水条件:

DB37/T45142022

i)覆盖型岩溶区覆盖层的厚度、岩性和富水条件,下部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岩溶地下水的补径 排条件、富水段或主要通道分布,覆盖层与下部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埋藏型岩溶区地层岩性、构造与岩溶发育、地下水分布和富集的关系。

7.1.1调查区尚无1:25000地形图或地质构造条件复杂,需投人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手段。如投人该手 段,应根据水文地质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由遥感地质技术人员进行设计,观测点可在定额基础上减少 30%。 7.1.2遥感地质调查按地下水系统进行部署,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并贯穿于水文地质 调查的全过程。 7.1.3遥感解译工作程序:前期技术准备→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完善解译标志→详细解译→野 外验证→再解译再认识。 7.1.4遥感影像一般应用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多种时相的航天、航空遥感影 像数据,二者宜结合使用。 7.1.5数据源为空间分辨率优于10m的全色和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7.1.6遥感解译要结合专题资料,基于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和影像特征,建立地质、水文地质、环 境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结合水文地质测绘,不断丰富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提高解 译效果。 7.1.7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一般采用路线控制和统计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包括解 译判释标志检验、室内解译判释结果及外推结果的验证等。 7.1.8对水文地质问题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特殊影像,应选定重点 地区进行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动态解译分析。 7.1.9其他要求按照DZ/T 0151执行

7. 2. 1测绘比例尺

1: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在未进行地质测绘地区应同时 质和水文地质测绘

7.2.2测绘路线布置

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布置测 绘路线,测绘路线沿线的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均要有测绘点控制,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 并要作路线地质剖面,采集必要的样品。各类调查点调查应符合附录B。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 下列要求布置: a)井、泉、矿井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 沿地下水流向方向; C 沿含水层(带)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方向; d 沿地下水环境问题变化显著方向; 沿垂直岩层(或岩体)、构造线走向; f)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沿河谷、沟谷方向; 沿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分布多的方向。

7. 2. 3 测绘点布置

DB37/T 45142022

布设基本要求如下: a) 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 带等; b 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井、泉、钻孔、矿井、岩溶塌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地表水体 和重要水利工程等; d) 地下水环境问题发育处; e 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

测绘精度要求如下: a)按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 宽度大于100m或面积大于0.01km的面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和宽度大于50m的线状地 质体(如断裂与褶皱构造等)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 对于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放大表示于图上; 地质、水文地质界线的标绘误差不应大于20m; 观测点和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位置应采用RTK等仪器进行定位; 观测路线与观测点的密度按表2执行; 每4km²不少于1个水文地质点。

7. 2. 5 工作程序要求

工作程序包括准备、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等工作: a)在进行野外调查前,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熟悉工作区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并在工作区 或邻近区选择露头良好、地层出露完全、构造简单、地貌单元完整的地段,实测地质地 貌面,掌握已建立的地层层序、时代,确定填图单位; 2)针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并结合遥感初步解译成果,规划测绘路 线; 3)进行人员组织、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 b)野外调查: 1) 对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观察、访问和研究,采集样品,在覆盖区,宜适当布置探井、 探槽、洛阳铲孔等轻型山地工程或地面物探工作: 2) 在野外调查期间,及时完成路线之间、图幅之间各类界线的接图工作。 C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要求如下: 1) 外业工作期间应对野外获取的野外记录与手图、摄影、摄像资料、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 本及时进行整理; 2 编制各类野外调查成果的草图,特别要注意全面、准确地编制好实际材料图; 3) 每阶段野外工作结束后编写阶段性工作总结;每个幅图调查完成以后,都应编写图幅调 查工作总结:野外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后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

DB37/T45142022

包括布置原则、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 a)地面物探布置原则如下: 1)地面物探工作,一般在水文地质测绘基础上,于钻探工程设计之前进行,以指导勘探钻 孔的合理布置; 2 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 钻探试验地段或钻探工作困难地段; 3) 根据需要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合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置 物探测线:测量剖面方向应垂直勘查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的方向, 剖面应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部面线一致; 4)发现异常应加密探测点,以确定异常性质或异常区范围。 b)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如下: 1)采用的方法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 被探测对象有一定规模,有于扰因素存在时仍能分辨出被探测对象引起的异常,地形、 植被的影响不致造成野外工作不能开展; 2 根据具体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工作区地形、地貌、探测对象的物理条件和几何尺度以及 交通等工作条件,确定物探方法,对于单一方法不易判定的或较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 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见表4):

表4主要地面物探方法选择一览表

DB37/T45142022

3 优先采用的主要物探技术方法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电阻率测深法、高密度电 阻率法、电磁测深法、浅层地震方法(见表4),主要物探方法技术要求参照DZ/T0173、 DZ/T0072、DZ/T0073、DZ/T0170、DZ/T0280、DZ/T0153的要求执行; 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控制深度; 5 面上物探工作勘探线距1.0km~4.0km,点距50m500m,根据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在上 述区间内进行调整; 野外作业中工作参数的选择、检查点的数量、观测精度、测地工作、仪器的定期检查、 操作和记录等,应符合有关物探规范要求。

7. 3. 2 水文测并

水文测井要求如下: a)水文地质钻孔均应进行水文物探测井,对于需扩孔的钻孔,应在扩孔前进行水文物探测井 b)应采用多种测井方法进行对比或补充,不同类型钻孔水文测井方法见表5; c)水文物探测井技术要求应按DZ/T0181的要求执行

表5不同地质类型钻孔水文测井方法

7.4.1部署基本原则

部署基本原则如下: a)应在遥感解译、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和充分利用以往勘探孔资料的基础上,根 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合理布置勘探线和勘探网,详见表6:

DB37/T 45142022

b 综合考虑以下五点,确定钻孔位置: 1)可能形成富水地段或蓄水构造的地区; 2 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不清; 3) 水文地质参数控制不足地段; 4 验证物探解译结果; 5)查明水文地质区边界条件。 c)应明确说明每个钻孔的布置目的、目标含水层、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孔多用,并进行充分论 证。施工前每个钻孔均应编制水文地质钻孔设计书。对于探采结合钻孔,应本着“以探为主,探采结合” 的原则,在获取准确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同时扩孔成井; d)勘探孔的布置应满足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和专门任务的需要。

7.4. 2 钻孔技术要求

钻探技术要求如下: a)孔深:根据目标含水层的底界理深确定,控制深度一般不超过500m,但应揭穿目标含水 板。每钻进100m和钻进至主要含水层及终孔时、钻孔换径、扩孔结束和下管前,均应校 深。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2%; b 孔径:根据钻孔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终孔直径及深度、钻进工艺方法、抽水方法及钻 备等因素综合确定:松散地层钻孔孔径根据满足预计出水量选用的过滤管直径及其填砾 要求确定,基岩地层钻孔直径依据预计出水量所需抽水设备的口径或过滤管直径确定。 松散层地区钻孔孔径应大于450mm,抽水孔保证下入不小于200mm口径的滤水管及滤水 有75mm~150mm的填砾厚度,观测孔滤水管口径不宜小于89mm;基岩裸孔孔径不小于19d 泵室段直径应比抽水设备外径大Φ50mm; C 孔斜:每钻进100m和终孔时,应测量孔斜。孔斜每100m不应超过1°,可以递增计算 用深井水泵抽水井,泵管段不应大于1°; d 岩芯采取:粘性土和完整基岩平均采取率应大于70%,单层不少于60%;砂性土、疏松 岩、基岩强烈风化带、破碎带平均采取率应大于40%,单层不少于30%。无岩芯间隔, 不超过3m。对取芯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m)卵砾石层、流砂层、溶洞充填物和基岩强 化带、破碎带,无岩芯间隔,一般不超过3m,个别不超过5m。采用物探测并验证时, 率可以适当放宽; 样品采集:按设计书要求采取地下水等测试样品; f 测并:进行全孔测井,水文测并要求按7.3.2执行: g 抽水试验:如有多个强含水层,应分层开展抽水试验。抽水试验要求按7.5.1执行; h 所有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应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观测孔内水位、水温变化; 提钻后、下钻前、因故停钻期间及终孔后进行水位观测; 3 记录冲洗液漏失量; 4 记录钻孔涌水的深度,测量自流水头和涌水量: 5 记录钻进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钻孔资料整理应按附录C; j)其他技术要求:应按照DZ/T0148的要求执行。

7. 5. 1抽水试验

DB37/T 45142022

7.5.2试坑渗水试验的方法

渗水试验通常采用双环

DB37/T45142022

在试坑底嵌入两个铁环,内、外环直径分别为0.25m和0.5m,试验时往两个铁环内同时注水,用马 利奥特瓶控制外环和内环的水柱都保持在10cm高度上。试验一直进行到渗入量Q固定不变为止,就按公 式计管此时的添透速度

7.6. 1 水质分析

包括水样采用及分析项目。

6.1.1水样采取基本要求如下: 依据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分带规律,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按水化学部面采取样品; b 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代表性水源井应采集多项分析水样; 抽水试验孔(井)应分层或分段采集多项分析水样; d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初次观测时应采集多项分析水样,观测期内应根据水质情况定期采集简分 析水样; 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分布区、癌症高发区、地 下水污染区应增加采集专项成分分析水样; 水样的采样及保存方法按HJ493的要求进行。 6.1.2水化学分析项目如下: 现场分析项目有水温、颜色、混浊度、嗅和味,电导率,Eh值、pH值、溶解氧、肉眼可见物; b 简分析项目有K、Nat、Ca、Mg+、C1、SO2、HCO3、CO、NO3、游离CO2、总硬度、溶解性 总固体等; 多项分析项目在简分析项目基础上增加Fe2+、Fe、NHt、F、NO2、Se、Sr、磷酸根、可溶性 Si02、耗氧量、偏硅酸等; d 有机物分析优先选择具备系列分析资料、周围分布有污染源的水源地监测井进行采样; e) 93项水质分析项目按GB/T14848所要求的项目采取; 专项分析: 1)生活饮用水源地应增加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分析、碘; 2 在放射性高背景值或高异常地区应增加放射性元素含量或指标分析; 工矿、城镇、农灌区及其附近地下水已受污染或可能受污染的地区,应增测与工矿、城 镇等三废排放和使用农药、化肥等有关的有害、有毒物质和组分分析: 4) 地方病区水质分析,应增加可能与地方病有关的特殊项目和微量元素分析: 5)在矿区附近应增加与矿产有关的有害微量元素分析。 地表水分析项目应按GB3838要求执行; 农田灌水分析项目应按GB5084要求热行

7.6. 2同位素分析

包括方法选择及采样基本要求:

包括方法选择及采样基本要求: a)同位素水文地质工作应在已有资料综合分析和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 根据水文地质条 需要解决的问题部署取样点,选用适宜的同位素方法。 。每百平方千米至少布设1件同位

DB37/T 45142022

品,同时分布有浅、中、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分层取样,以确定不同深度地下水年龄及其 补给源的空间位置。具体方法如下: 1) 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高程; 2) 利用硫稳定同位素研究地下水的形成环境; 3) 地下水年龄较轻的宜采用氢3测定地下水年龄: 4 地下水年龄在几千年至三万年的可采用碳14测定年龄(需用碳13校正),更老的可采用 氯36等方法测定年龄。 采样基本要求如下: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特征,以剖面控制为主,部面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 2) 不同深度含水层均应有样品控制; 3) 在条件复杂区、水文地质边界附近宜加密控制: 4) 应采集相关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样品; 5 样品采集与保存按照HI493的要求执行。

7.7. 1监测线布置原则

布置原则如下: a)遵循点、线、面结合,浅、中、深结合,地下水、地表水兼顾的原则,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 布置应能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b)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监测线宜垂直地表水体的岸边线; c)查明咸水与淡水界面(水平、垂向)动态特征,监测线宜垂直威淡水分界面布置

7.7.2监测点布置原则

置原则如下: a)控制性地下水监测点按剖面布置、区域性地下水监测点均匀布置,根据不同的情况宜考虑含 水层富水性强弱,承压水或潜水,水质类型,所处的部位等,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区,为查明 各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应设置分层观测孔组; b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不同含水层(组)及流量大小(一般选择流量不小于1L/s的大泉)分别 设置观测点; C 对主要地表水体应设置观测点; d)为获取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观测孔依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布设

7. 7. 3 基本要求

包括监测点密度、监测持续时间、监测项目。

包括监测点密度、监测持续时间、监测项目

7.7.3.1监测点密度:

a)监测点密度应与区域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以及地下水环境问题突出程度 相适应; b)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区主要含水层或开采层的监测点部署密度按表2要求执行; c)非主要含水层或非主要开采层监测点部署密度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控制; d 控制性长观点数量不宜低于监测点总数的20%~30%; e)岩溶水地区以断裂构造为边界的两侧布设

DB37/T 45142022

7.7.3.2监测持续时间:监测持续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水文年,以查明地下水年内动态规律。每百平方 千米宜收集一个多年长系列监测点。如区内没有多年长系列监测点,可借用附近区内的长观孔系列资料, 但应位于同一地下水系统内。

7.7.3.3监测项目与要求:

地下水动态监测应与野外调查同步进行; b 水位监测应统一监测时间,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监测; C 水量监测: 1)对于泉水及自流井,流量观测频率与地下水位观测同步; 2) 地下水开采量的观测,宜安装水表定期记录开采的水量; 3 未安装水表的开采井,应建立开采时间及开采量的技术档案,并每月实测一次流量,保 证取得较准确的开采量数据。 d 水质监测应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取一次水样,进行常规水质分析,在地下水污染地区增加污 染组分分析; e)水温监测一般要求选择控制性监测点,与地下水水位监测同时进行

7. 7. 4 其他要求

他技术要求应按照DZ/T0133、DD2014一04的要

7. 8. 1 统测布置原则

统测布置原则如下: 地下水水位统测点剖面布置、区域性地下水位统测点均匀布置,根据不同的情况宜考虑含水 层富水性强弱,承压水或潜水,水质类型,所处的部位等,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区,应设置分 层地下水水位统测点;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不同含水层(组)、泉水分布密度设置泉水水位统测点

7. 8. 2统测时间

测流布置原则如下: a)进出水文地质单元的地表水流量; b) 小流域地表水径流量; 支流汇入主干河流的流量; d)进出灰岩区的流量。

SN/T 2032-2019 进境种猪指定隔离检疫场建设规范7. 9. 2 采用方法

根据流量大小采用不同测流方法,主要采用流速仪断面法测流

7.9.3流速仪断面法技术要求

断面法技术要求如下:

DB37/T 45142022

除单图幅为整个调查区外,不做单图幅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图幅根据该幅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资源评价。

8.1.2可按重点区段评价

对主要的富水带,地下水重点开采地段或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地带等重点区段, 求可按重点区段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SY 6326-2012 石油钻机和修井机井架底座承载能力检测评定方法及分级规范,评价中要注重对边界条件的控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