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1932-2021 椭偏仪校准规范.pdf

JJF 1932-2021 椭偏仪校准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JF 1932-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9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69174
VIP资源

JJF 1932-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JF 1932-2021 椭偏仪校准规范.pdf

对光谱式椭偏仪:在(250~850)nm波段,不超过士0.5nm(光谱扫描式)或 ±1. 0 nm(多通道式);在(850~2 000)nm 波段,不超过±4.0 nm。

一般不超过士10nm。

一般不超过士0.05°

GBZT 316.3-2018 血中铅的测定 第3部分:原子荧光光谱法5.4椭偏角测量重复性

以空气为自然基准测量,在(400~800)nm波段,亚和△的测量重复性一般不超 过土0.03°;其他波段,测量重复性一般不超过士0.06°

5.5波片延迟量示值误差

在633nm波长测量椭偏角标准样品时,亚和△的示值误差不超过士0.5° 以上指标不适用于合格性判别,仅供参考。

6.1.1环境温度:(20士5)℃。 6.1.2相对湿度:不大于80%。 6.1.3电源电压:(220士11)V。

6.1.1环境温度:(20士5)℃。

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6.2.5其他(必要时):自准直仪(检定合格,见7.5),适用于所考察波段的辅助起 偏棱镜(消光比达到100000:1),波片和起偏棱镜的旋转、装夹机构。

标准样品表面应光洁无尘埃及明显油污、指纹等,否则应当清洗后再校准(例如, 可用丙酮冲洗、高纯干燥气体吹干、使样品在清洁环境中达到稳定;不建议超声清洗)。 波片标准样品快轴方向清晰。应有型号、编号等标识。 椭偏仪应附带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工作正常,无影响性能的机械损伤。 仪器预热:一般需至少预热10min(具体参照使用说明书);光源开启后一般需预 热10min

将波长标准光源的输出引人探测光路,待信号强度足够或最大化、波长标准光源正 常工作5min后,用椭偏仪测量特征谱线图谱(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取峰值波长或半 高全宽中心波长作为波长示值入:,按式(1)计算波长示值误差。

式中: ——波长示值误差; N——测量次数,N≥6; 入:——波长第i次测量值; 入。—波长标准值。

式中: —波长示值误差; N——测量次数,N≥6; 入:——波长第i次测量值; 入。 波长标准值。

扫描汞灯的253.7nm或546.1nm特征谱线,记录对应图谱,测量半高全宽作为 仪器的光谱带宽。

7.4椭偏角测量重复性

椭偏仪入射、反射角设定为90°;具有机械扫描式单色仪的光谱椭偏仪,在重复 寸,每次均从同一波长起始点开始扫描;按式(2)得到椭偏角平均值亚和△。

式中,N为重复测量次数,N≥6。计算实验标准偏差S和S作为椭偏角测量 生。

如入射光路出口处有聚焦元件(如微光斑附件),应取下,使入射光接近准直光束。 利用入射光从角度标准器工作面反射,并与入射光重合,通过比较入射臂仪器示值与角 度标准器标准角度,得到示值误差。典型的校准方法如图3所示。 (1)调整角度标准器的0工作面与偏仪工作时被测样品表面平行; (2)调节入射臂角度,必要时在保证(1)条件下微调角度标准器方位角,使得入 射光经角度标准器工作面反射后与入射光重合,记录此时仪器显示的入射臂角度示值; (3)当重复测量时,需取下角度标准器,重复(1)~(3)的过程:

(4)如果难以实现(2)的操作(例如入射角为固定式),可利用自准直仪对准角度 标准器0工作面,调节样品台倾角,使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记录自准直仪在调节前后 的示值差值作为入射角示值误差。 重复测量N次(N≥9),所得各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应小于0.05°,否则应重新 测量。用式(3)计算入射角的示值误差

式中: 。一一入射角的示值误差; N一测量次数,N≥9; 9:一入射角第i次测量值; . 一入射光对准的工作面与0工作面的夹角(标准值)

式中: 。——人射角的示值误差; N—测量次数,N≥9; :—入射角第i次测量值 6 一人射光对准的工作面!

图3人射角校准示意图

9一人射角示值(仪器读数);9,一人射光对准的工作面与0工作面夹角(标准值)

图4波片测量示意图 P一槛偏仪起偏器:C1一波片标准样品

偏仅入射设置为90,将波片标推样品C1查于偏仅光路中(见图4),调节光 轴(快轴)平行于入射面,测量所得椭偏角△就是C1延迟量的测量值。波片调节可参 照附录E。 椭偏仪设定为工作模式,测量波片的椭偏角△ci,用式(4)计算延迟量示值误差。

式中: ORet 椭偏角△的示值误差; N 测量次数,N≥6; △ci 波片延迟量第i次测量值 一波片延迟量标准值

式中: 椭偏角△的示值误差; N 测量次数,N≥6; △ci 波片延迟量第i次测量值;

7.7椭偏角的示值误差

椭偏仪入射、反射角设定为70或75°,椭偏角标准样品置于样品台上,调节样 使样品表面与自准直仪光轴垂直。测量标准样品椭偏角(亚,△),按式(5)和主 计算示值误差,

校准结果以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的形式给出。校准证书至少应包括下列信息: 1)标题:如“校准证书”; 2)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3)进行校准的地点; 4)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5)送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6)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7)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 接收日期; 8)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9)对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10)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11)校准环境的描述; 12)被校仪器工作的波长范围; 13)校准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14)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AAF 19322021

15)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 16)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17)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印证书或报告的声明

椭偏仪的复校时间间隔根据使用情况由用户确定,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年。但 示准样品清洁后、更换重要部件、维修或对仪器性能有怀疑时,应随时校准。

4.波片延迟量示值误差 波片延迟量标准值:Ac.=

JJF1932—2021样品:样品:入射角:70°,口90,口其他人射角:口70,90,口其他序号/()4/(°)序号T/(°)/()112233测量44结55果66:平均值平均值标准值标准值示值误差示值误差椭偏(适用于光谱椭偏仪,仪器软件生成的图或者光谱数据,可另附页)光谱导出参数(仪器软件采用的光学模型、参数,拟合分析得到的导出参数值)分析结果不确定Uy(k=2);U=(k=2)度(导出参数分析不确定度描述,参照附录D)描述备注温度℃,相对湿度%,地点:校准员核验员11

(C. 1) (C.2) (C.3) (C. 4)

) (C. 式中: 入 波长; 8。 一人射角示值误差; 百 一人射角示值算术平均值; 8。 角度标准样品标准值; ORet 波片延迟量示值误差; △c 波片延迟量测量值算术平均值; △cs 波片延迟量标准值; 8,8s 椭偏角的示值误差; 亚, 云 椭偏角测量值算术平均值; ds, △s 椭偏角标准值; 8e, de 一入射角引入的椭偏角示值误差; oT,o 波长引入的椭偏角示值误差;

注意,椭偏角示值误差重,。与入射角、波长和样品均有关,在给定人射角和波 长条件下,采用椭偏角分析导出参数(膜厚、薄膜光学常数等)及其不确定度时,需逐 个样品单独进行。

C.2输出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8。)=u2(0)+u2(0) u(Ret) =/u²(c) +u²(cs) u()=()+?()+()+()+Bw() u(8) =Nu?() +u(,) +u() +u() +uBw()

C.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C.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C.3.1入射角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 C.3.1.1入射角标准值0的标准不确定度

(C.5) (C.6) (C. 7) (C. 8)

由检定证书,角度标准器准确度等级为四等,根据检定规程,不确定度为1”(二 2),因此角度标准器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C.3.1.2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

C.3.1.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

由于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不相关,故合成标准不确

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

C.3.2波片延迟量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

u(0s) = 0. 5" ~ 0. 000 1°

波片标准样品送上级计量部门校准,其标准延迟量值△cs的不确定度为0.2°(k= 2),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3.2.2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u(△c.) =0. 2/2=0. 1%

重新装载波片,重复6次,考察重复性。632.8nm波长延迟量极差为0.1°,单次 实验标准差s=0.1/2.53=0.04°,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C.3.2.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

C.3.2.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由于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不相关,故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

C.3.3椭偏角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

u() = 0.04° ~0.02° /6

u(8ret) =Vu²(Ac) + u²(△,) =0. 1°

J(ORet)=k·u(ORet)=0.2°(k=2)

采用椭偏仪标准样品评价偏角示值误差,名义厚度为50nm、120nm的两入 品编号分别为CRM50、CRM120

C.3.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设定椭偏仪的入射角为70°。各样品测量重复6次,用极差法确定平均值的不 度。

表C.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C. 3. 3. 2 标准值 亚。, △,引人的标准不确定度

JJF 19322021

椭偏角标准样品送上级部门校准,椭偏角的标准不确定度如表C.2所示。 表C.2椭偏角标准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表C.2偏角标准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C.3.3.3入射角引入的不确定度

根据“空气/SiO2/Si”的椭偏光学模型(见附录D),计算入射角在70变 0.05°时椭偏角的变化量绝对值,取最大值。亚、△,然后按均匀分布(包含因子 )计算入射角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如表C.3所示。

表C.3入射角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C.3.3.4波长引入的不确定度

在632.9nm处,根据模型计算(参考附录D),波长变化0.1nm对椭偏角的影 均匀分布处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如表C.4所示。

表C.4波长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C.3.3.5带宽引入的不确定度

C.3.3.5带宽引入的不确定度

针对本示例所用仪器,调节狭缝宽度,并用汞灯考察相应带宽,在4.2nm、2.5nm 和1.2nm三种带宽下测量633nm波长下椭偏角,结果表明,椭偏角随带宽的变化 (Bw亚、Bw△)不明显,变化量和标准偏差基本在同一量级,取最大差值按均匀分布 考虑,计算带宽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C.3.3.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由于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不相关,故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C.3.3.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

u()=()()+()()+w()

计算扩展不确定度时,取包含因子k=2,结果如表C.5所示。

uBw() =0. 02/ /3 ~ 0. 01 urw(△) = 0. 05 /3 ~ 0. 03°

表C.5偏角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硅表面氧化硅的椭偏光学模型

在(250~2000)nm波段范围,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作为波长的函数(色散关系) 用Cauchy模型描述:

C.10° 入 2 入4

波长入的单位为nm,A、B和C为待定参数;此外,也常采用Lorentz、Tauc Lorentz等色散模型。 单晶硅的光学常数一般取自文献,硅基底SiO2薄膜标准样品如无特殊说明,其表 面平行于(100)晶面。 对于实验获得的硅表面二氧化硅薄膜的椭偏光谱数据,可以用上述色散模型NB/T 20071-2012 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的供电要求,建立 光学模型(如“空气/SiO2/Si”模型),构造目标函数,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得 到导出参数(derivedparameters)如膜厚、薄膜光学常数等。目标函数的一种定义可 以是:

上标Exp和Cal分别表示实验和计算值;M是测量数据点数;P是待拟合模型参 数个数。 在应用模型拟合分析导出参数时,应特别注意,不同色散模型、光学模型的应用, 会改变拟合度、给出参数的不同拟合结果,该差异不涉及仪器本身测量光谱的准确度, 但却给参数分析引入系统误差。在分析导出参数不确定度时,推荐采用JJF1059.2《用 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在分析波长、入射角的影响时,可采用上述模型计算评估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空 气/SiO2/Si”模型的相关数据如下(来自Handbookofopticalconstantsofsolids, edited bv E. D. Palik,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5)

表D.1二氧化硅薄膜椭偏模型光学参数

7.6中波片调节的一种示例如下。

图E.1波片调节示意图

一椭偏仪起偏器;P1一辅助起偏器;C1一波片标准样品

图E.1中,yz面为入射面,偏振元件的光轴用实线箭头标出。设定椭偏仪光路中 所有可调偏振光学元件的光轴平行于入射面,设定旋转偏振光学元件(如果有)为静止 状态,设定可移出光路的固定光轴式偏振光学元件(如果有)为移出状态。下述调节过 程中,观察仪器接收信号直流分量的强度变化。 (1)调节P1起偏方向垂直于入射面:将P1置于光路中QSG 0002S-2015 济南实功食品有限公司 复合谷物食圆,P1通光面垂直于入射光; 旋转P1光轴使信号强度达到最小值。 (2)调节C1光轴平行于入射面:在P和P1之间加入C1,其通光表面垂直于入射 光;旋转C1光轴方位使信号强度重新达到最小值。 (3)移去P1。 为调节元件通光面垂直于入射光,可参照7.5,若仪器光路较短不便于实施,可在 光路中加入高斯目镜(也称为自准直目镜)或自准直仪(光路可通过分束镜转折),然 后调节波片与起偏器P通光面平行。 若仪器在P前面还有延迟器,则借助另一起偏棱镜P2置于该延迟器与C1之间 首先调节P2与P消光,以便找到入射面,然后以P2为准仿照上述步骤调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