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741-2021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DB11T 741-2021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741-20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5757
VIP资源

DB11T 741-20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741-2021 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表1文物建筑防雷类别与滚球半径对应数值

a)平屋面:应在女儿墙、屋檐等部位安装接闪带,接闪带应闭合成环状; b)坡度不大于10%的屋面:应在垂脊、脊、屋檐、檐角等部位安装接闪带; c)坡度大于10%且小于50%的屋面:应在正脊、垂脊、脊、屋檐、檐角等部位安装接闪带; d)坡度不小于50%的屋面:应在正脊、垂脊、钱脊、檐角等部位安装接闪带; e)对于c)、d)项,并应根据文物建筑所处的地形特点,如平坦地面或山顶、山坡、陡峭的山石、 台阶,当屋檐处于屋脊接闪带的保护范围内时屋檐可不设接闪带,当屋檐不在屋脊接闪带的保护范围内 时屋檐应加装接闪带。 7.1.1.4接闪网应覆盖需要被保护的整个屋面,接闪网格的尺寸应符合表2的要求,

.1.1.5文物建筑顶部的金属宝顶、铁刹等金属脊件应在其上部或劳边加装接内杆,其底座应与接闪带 连接。正脊、垂脊、钱脊上有突出脊兽时,接闪带敷设到此处应加高或加装接闪杆。屋顶本体上其他大 尺寸金属构件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7.1.1.6文物建筑本体外的接闪杆与文物建筑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3m,选址应回避地下文物遗存。 7.1.1.7处于山顶或孤立且高度超过30m的古塔,除在塔顶、顶层檐设置接闪装置外,从顶层檐向下至 30m处,每两层檐加装连接成环状的接闪带。 7.1.1.8建筑高度15m以下需单独保护的碑、塔、楼、台、亭、阁等孤立的文物建筑,宜采用避雷塔 (杆)进行保护。 7.1.1.9接闪器材料和尺寸的选择应符合表3的要求。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的接闪器宜采用铜材

TCNS 15-2019 核电厂金属材料高温高压水中切向微动磨损试验方法DB11/T 7412021

7.1.1.10对于外型特殊的文物建筑,如藏式佛塔、清真寺等,接闪器的设计造型、色调及安装工艺应 与文物建筑外观形式和风格相协调。 7.1.1.11当文物建筑不需要安装防雷装置,但周围5m范围内树木高于文物建筑或树冠距文物建筑不足 2m时,应对树木或树冠采取防雷措施。

7.1.2.1在金属宝顶、铁刹顶部安装的接闪杆,宜从宝顶底座处对称引上不少于2根金属支撑杆且在 部莲接在一起,从连接处连接短接闪杆。支撑杆应与宝顶底座可靠莲接。宝顶、铁刹周围3m以内的金 属构件宜与其就近等电位连接, 7.1.2.2接闪带若采用圆铜或圆钢,其支持件应将接闪带可靠固定并不得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坏,支持件 的间距为0.5m~1.Om。 7.1.2.3正脊上的接闪带可采用扁铜或扁钢,在有吻兽、垂兽、兽的正脊、垂脊、脊上,接闪带应 沿其轮廓随形钝角弯曲。屋脊终端处接闪带应向外向上延伸不小于150mm。 7.1.2.4在屋檐处设置的接闪带,其高度不宜高于房檐顶50mm,固定接闪带的支架支撑杆应垂直于水平 面或采用三角形结构的支架,

1引下线可采用圆铜或扁铜、 宜优先采用圆铜或扁铜。引下线选用材料及规格 表4的要求。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的引下线宜采用铜材

7.2.1.2单体建筑接闪器的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宜沿文物建筑四周均匀或对称分布,其 宜满足表5的要求。对于方形文物建筑,当引下线多于2根时宜在四角位置附近敷设,引下线应 弯路最少为宜。

表5引下线平均间距要求

7.2.1.3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应可靠连

1.4引下线、接地线等外露导体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 a)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外露导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b)人员通过或停留的地面、台明、城台等部位向上2.7m的外露导体用耐1.2/50μs冲击电压 00kV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c)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50kQ.m,或敷设50mm厚沥青层或150mm厚砾石 会。 7.2.1.5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m~1.8m之间装设断接卡。断接卡处保护管 宜设置活动连接头,便于露出断接卡进行检测。 7.2.1.6在易受机械损伤部位,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接地线应采取防机械损伤措施。防机械损伤 应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当对引下线同时采取防接触电压和防机 械损伤措施时,防机械损伤措施应设置在防接触电压之外。 7.2.1.7当引下线经过木质构件时,与木质构件的间距应不小于100mm。当小于100mm时,引下线的

7. 2. 2 施工要求

.2.2.1引下线间距不满定表5要求的,直根据义物建筑的特点、景观要求、接地装直的位直合理选 择和布设引下线,并适当加大引下线截面积,详细见表4。引下线宜敷设在隐蔽处或游人不易触及到的 部位。引下线敷设时,应根据文物建筑的轮廓弯曲,弯曲角度不应小于90°。 7.2.2.2引下线宜选择抹灰墙体进行安装,并经最短路径接地,裸露部分应作绝缘处理。当难以避免 需要在木质构件上敷设引下线时,引下线的支架应采用隔热层与木质构件之间隔离。 7.2.2.3文物建筑的金属防鸟网、金属管道等,当其无法与防雷装置作绝缘隔离时,应与防雷装置做 等电位连接。 7.2.2.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宜根据条件,在较高大的突出的建筑引下线上安装1个符合要求 的雷击计数器。 7.2.2.5对毗邻的文物建筑,接闪带宜相互连接,应按表5要求统筹考虑引下线条数,满足平均间距的 要求,每栋文物建筑不应少于1根引下线,

7. 3. 1设计要求

3.1.1文物建筑接地装置宜采用独立接地体。 当冲击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表7要求时,可采用围 建筑形成闭合环形的接地装置。垂直接地体距文物建筑基础、外墙体或散水外不宜小于1m。

7.3.1.2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

a)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b)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c) 同 7. 2. 1. 4 条 c) 款。

7.3.1.3接地装置当采用扁铜、热镀锌钢材时,其材质应和引下线材质相同,材料规格应符合表6的 要求。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材料的截面积。

要求。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材料的截面积。

DB11/T 7412021

表6接地装置材料规格

.4埋于土壤中的接地引线长度不应大于2VPm,P为土壤电阻率,单位Q·m,每一独立接地 冲击接地电阻值宜满足表7要求

表7每一独立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值要求

7.3.1.5土壤电阻率大于3002*m小于等于1000 30当士 囊电阻率大于10002·m小于或等于30002·m,且环形接地所包围的面积符合GB50057规定时,可不 计及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 7.3.1.6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受条件限制时可适当减小。人工接地 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8m。

7. 3. 2 施工要求

7.3.2.1理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离子接地体、电镀铜接地体、铜包钢或接地模块等材料 也可采用热镀锌角钢、圆钢或钢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铜排、热镀锌扁钢或圆钢。 7.3.2.2接地阻值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时,宜采用物理降阻措施,不应采用化学降阻剂。 .3.2.3现场不具备条件安装较长水平接地体时,应采用加长垂直接地体的敷设方式。 7.3.2.4接地体应远离由于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8.1屏蔽、接地和防雷等电位连接

8. 1. 1 设计要求

8.1.1.1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的电气和电子信息系统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并在室内预留接地端子。 接地端子经接地干线在地网中心位置直接引出,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做独立接地体,冲击接地电阻宜小于 4。 8.1.1.2室外低压配电线路宜采用铠装电缆或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敷设,埋地长度宜大于15m,在入 户处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等电位连接带上。光纤加强筋、金属防潮层应做好接地或等电 位连接。 8.1.1.3文物建筑内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处做防雷等电位连接或接地。 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防雷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钢管敷设,外层屏蔽或钢管按本条前述 要求处理。

DB11/T Z412021

8.1.1.4穿过各防雷区界面的金属物和系统,以及在一个防雷区内部的金属物和系统均应在界面处做 防雷等电位连接。 8.1.1.5进入文物建筑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Oa或LPZO: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防雷等电位连接,防 雷区的划分见GB50057。当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及各种金属管道等设施在不同地点进入文物 建筑时,宜设若干防雷等电位连接带,并应就近连接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或此类钢筋上。室内 环形导体应每隔5m与接地体(含基础接地体、人工环形接地体或此类钢筋)连接一次。对各类文物建 筑,各种连接导体的截面积不应小于表8的规定。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也应进行等电位连接。

表8各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积

8.1.1.6当文物建筑内有电子信息系统时,防雷等电位连接带宜采用金属板,并与钢筋或其它屏蔽构 件做多点连接。铜或镀锌钢防雷等电位连接带的截面不应小于50mm。 8.1.1.7在LPZ0a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防雷等电位连接用的接线夹和电涌保护器,按照GB50057雷 电流参数估算通过它们的分流值。当无法估算时,可按以下方法确定,并应采用估算数值的较大者: a)全部雷电流I的50%流入文物建筑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其另50%,即I.分配于引入文物建筑 的各种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等设施。其中一类雷文物建筑全部雷电流I选取200kA,二类150kA, 三类100kA; b)流入每一设施的电流I等于I./n,n为上述设施的个数。流经无屏蔽电缆芯线的电流I,等于电 流I除以芯线数m,即I,=I;/m; c)对有屏蔽的电缆,绝大部分的电流将沿屏蔽层流走; d)尚应同时考虑沿各种设施引入文物建筑的雷电流

8. 1. 2 施工要求

3.1.2.1文物建筑内的电源线路须穿金属(钢)管敷设,应至少在线管两端处做防雷等电位连接,连 接处应电气连通。 8.1.2.2有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宜根据信息系统抗电磁干扰的性能指标,对机房采取相应的电磁屏蔽 措施。在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内,各种金属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应做防雷等电位连接,等电位 连接形式和要求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 8.1.2.3文物建筑防雷接地系统为围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时,可就近接到环形接地体上。需作独立接 地体时,该独立接地体应符合与防雷接地间的安全距离要求,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3m。 3.1.2.4采用局部防雷等电位连接带做防雷等电位连接时,各种屏蔽结构或设备外壳等其它局部金属 物也应连接到防雷等电位连接带。 8.1.2.5用于防雷等电位连接的接线夹和电涌保护器应分别估算通过的雷电流。 8.1.2.6所有防静电地板、金属门框架、设施管道、电缆桥架等大尺寸的内部导体,其防雷等电位连 接应以最短路径连接到最近的防雷等电位连接带或其它已做防雷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各导体之间宜附 加多次互相连接。长距离金属管道、电继桥架等金属设施应全程电气连通

DB11/T 7412021

8.2电源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

8.2.1电涌保护器的选择

8.2.1.5靠近需要保护的设备处,即LPZ1和更高区的界面处,配电线路的分配电箱或插座处 装电涌保护器时,电气系统宜选用II或IⅡ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I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I.取 于5kA;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I.取值应不小于3kA。前后级电涌保护器应满足能量配合的 联在电路中的SPD插座或SPD箱的功率应满足电气设备负荷要求,

B.2.2电涌保护器安装

8.2.2.1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应以最短的路径接地,其长度不宜大于0.5m,连线的弯曲角度 不得小于90°。电涌保护器的各段连接线应连接可靠。 8.2.2.2各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配电设备的输入端或被保护设备的输入端口。 8.2.2.3当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或者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 时,在两级SPD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SPD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 8.2.2.4电源SPD连接线对应相线L、中性线N及地线PE应分别采用相应颜色的多股塑铜线,各级SPD 连线的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9的要求。

表9电源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最小截面积

8.2.2.5电涌保护器连接线宜采用铜线景连接。

8.3信号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

8.3.1信号网络系统选择的SPD电压保护水平应小于0.8Uw,冲击电流对于从室外进线的取值宜在0.5kA 至2.5kA(高能量型)或者25A到100A(慢上升率型),室内线路取值宜在0.25kA至1kA,SPD的插入损耗、 驻波比、频率带宽、功率、串扰等参数应与网络匹配。 8.3.2信号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GB50343要求。

8.3.3信号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入户进线盒或靠近被保护设备端口处 8.3.4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多股塑铜线

9.防雷装置检测与维护

1文物建筑的防雷装置安装完成后应按GB/T21431的要求进行检测,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应 11/T634的要求进行检测。 2文物建筑的防雷装置应定期维护,维护时应按DB11/T1636进行,

DB11/T 7412021

(资料性) 防雷图纸编制要求 文物建筑防雷图纸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封面; 目录; 设计说明; 一总平面图; 一防雷平面图: 一接地平面图; 立面图; 一防雷装置与文物建筑本体接触点的大样图。 设计图中应标注与防雷相关联的数据。 设计说明应包括: 一一设计依据; 一设计范围: 一文物建筑防雷类别及判定依据; 外部防雷装置的设置,包括防雷装置的类型、材质、规格、安装位置、连接及固定方式、数量 及参数要求,接闪器保护范围及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论证,防机械损伤及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 电压保护的措施;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措施的要求; 主要设备材料表; 施工中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要求。

雷击截收面积A,的确定

P=L×W+6H×(L+W)+元(3H)2

式中: A 等效雷击截收面积(m); 文物建筑的屋顶最大外廓的长度(m); W 文物建筑屋顶最大外廓的宽度(m); H 文物建筑防雷计算高度,文物建筑的屋顶及其附属物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圆周率,计算中取3.14。

3.2斜坡屋顶文物建筑,当屋顶坡度大于或等

A, = 6H × L+元 ×(3H

W+6H'×L+元 ×(3H

于1/3时的歇山顶、房殿顶等,其等效雷击截收面积可按式B.4确定: A,=L×W+6H×(L+W)+元×(3H)2

式中: A 等效雷击截收面积(m); H 文物建筑的屋脊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H 文物建筑的房檐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L 文物建筑的屋脊或房檐对应的长度(m): W 文物建筑房檐最大外廓的宽度(m): 圆周率DZ/T 0279.18-2016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 第18部分:镉量测定 石墨炉原,计算中取3.14。 .3揽尖式文物建筑以及塔等,当屋顶坡度大于或等于1/3时,其等效雷击截收面积可按式B.5确定

A=元×(3H'+R)

顶坡度小于1/3时(正方形揽尖式或塔等),其等效雷击截收面积可按式B.7确定: A, =元 ×(3H) +3H'×4L+ L?

当屋顶坡度小于1/3时(正方形尖式或塔等),其等效雷击截收面积可按式B.7确定: A, =元×(3H) + 3H'x4L+ L

A,=元×(3H)+3H'×4L+L

DB11/T 7412021

AD 等效雷击截收面积(m): H 文物建筑的屋脊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H 文物建筑的房檐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R 圆形尖式建筑或塔的屋顶平面半径(m); L 正方形尖式建筑或塔的房檐边长(m); 圆周率GB 1903.3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氯化锌,计算中取3.14。 注:此处屋顶坡度指屋檐到屋顶(含屋尖或塔顶)的坡度 3.4几何形状复杂的文物建筑(如重檐、盈顶、八角揽尖等)等效雷击截收面积可按现行国家标准GB/T 21714.2的作图法规定确定。

AD 等效雷击截收面积(m): H 文物建筑的屋脊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H 文物建筑的房檐最高处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 R 圆形尖式建筑或塔的屋顶平面半径(m); L 正方形尖式建筑或塔的房檐边长(m); 圆周率,计算中取3.14。 注:此处屋顶坡度指屋檐到屋顶(含屋尖或塔顶)的坡度 3.4几何形状复杂的文物建筑(如重檐、盈顶、八角揽尖等)等效雷击截收面积可按现行国家标准GB/T 21714.2的作图法规定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