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6249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DB33/T2383202

5.3.6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定量供料系统和搅拌头定位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3.0控刷系统 a 自动定量供料系统宜安装于后台供料系统中, 应能控制固化剂出料量与出料时间、实时显示并 记录施工区域的用料量,保证每次搅拌区间和整个区块的固化剂用量,数据存储和打印;并进 行远程操作,达到固化剂喷料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b)就地固化系统应装有搅拌过程定位和记录系统,控制固化全过程

6.2.1就地固化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初步设计阶段参照以往工程经验和本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地质初勘成果,合理确定固化剂 类型和掺量; b 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详勘成果,进行现场取样和室内配合比或现场试验,确定 固化剂种类及固化土的各项设计技术参数; 在施工阶段GB/T 847-2017 十字槽半沉头自攻螺钉,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的设计配合比,进行现场配合比和工艺性试 验,通过试搅和试拌,以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 .2.2 就地固化配合比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三个不同的固化 引掺量应为

类型和掺量; b) 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详勘成果,进行现场取样和室内配合比或现场试验,确定 固化剂种类及固化土的各项设计技术参数;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的设计配合比,进行现场配合比和工艺性试 验,通过试搅和试拌,以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 6.2.2 就地固化配合比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配合比试验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固化剂掺量的配合比,其中一个配合比的固化剂掺量应为 基准值,另外两个配合的固化剂掺量在基准值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和减少1%~2%: b 试件制备以及相关试验方法应按照JTG3430进行;固化剂掺量计算按原状土干密度或湿密度 为基准进行计算;固化土配合比应进行固化土7d、14d、28d或90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C 设计应考虑就地固化现场对周边重要水源和农作物等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对固化土 的浸出液进行PH值等污染物测试,具体测试方法按照NY/T1377和GB5085.3相关内容执行。 6.2.3配合比设计步骤规定如下: 6.2.3.1收集和调研已有工程设计和使用效果,对原状土、固化剂、外掺剂、水和外加土进行取样分

6.2.2就地固化配合比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2.3.1收集和调研已有工程设计和使用效果,对原状土、固化剂、外掺剂、水和外加土进行取 ,并符合以下规定:

DB33/T 23832021

b)外加土所取代表性试样应符合5.2.3的规定,并进行含水率、密度、孔隙率和饱和度等必要试 验,掌握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化学性质等。 3.2.3.2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和本文件规定,合理确定固化材料及其掺量,明确施工方法,并符合以下 规定: a 固化剂的掺量、主要成分应结合当地原材料情况、土质情况、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并结合类 似的工程经验确定固化剂配合比基准值,湿法施工时应确定水灰比; b 采用水泥、石灰等无机类固化剂时,固化剂配合比基准值宜取5%~15%;对不同含水率和不同 设计强度要求的固化土,应根据室内试验或参考附录A初步确定其固化剂的掺入量;实际施工 时,应根据现场试验,进行固化剂的种类和掺量的优化和调整; C 根据不同工程要求的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承载比CBR等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工程实际初 步确定固化土最佳配合比,确定固化土材料、掺量和强度等技术要求;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应重 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报告应包括原状土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固化材料的类型、掺量和固化土的设计技 术参数检验结果等。

6.3就地固化浅层处理

6. 3. 1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如下: a) 浅层软弱土厚度小于5m的路段: b) 鱼塘、池塘、河道、暗浜和山坳软弱土等需清淤换填的不良地质路段; C 泥浆池、沼泽地、滩涂或围海造路吹填土等无硬壳层路段; d 中厚层深厚层软弱土低路堤路段; 地基强度不满足路基路面结构层要求和结构物基础承载力要求的浅层软弱土处治路段; f 当地基处理施工机械行走困难,也可考虑先采用浅层固化处理形成硬壳层,为施工提供条件 8 废弃土体需进行就地固化,达到资源化利用作为路基填料使用的路段。

6.3.2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

3.2.1就地固化浅层处理常用形式为浅层软弱土全部固化处理、部分固化处理、低填浅挖及结构物 段浅层固化处理和中厚层~深厚层软低路堤浅层固化处理,其中浅层软弱主部分固化处理包括全断 固化、全断面固化组合格栅式固化和全断面固化组合点式固化处理等形式。 3.2.2就地固化浅层处理选用原则,规定如下: a)地基表层厚度不大于3m的软弱土路段,采用浅层软弱土全部固化处理,见图3所示; 地基表层软弱土厚度大于3m小于5m的软土路段,根据路基填土高度采用浅层软弱土全部固化 见图3或部分固化处理见图4~图6; C 常年积水的河塘、洼地、滩地、沼泽地、泥浆池、污染池和欠固结吹填土等地基表层无硬壳层 路段,需要清淤和换填处理时,根据路基填筑高度及软弱土厚度,采用全部固化处理见图3b) 或部分固化处理见图4b); d 低填浅挖路基软弱土路段,采用部分固化浅层处理见图7a);挡土墙、通道、箱涵、圆管涵、 管线等结构物基础下卧软弱土层,采用就地固化浅层处理,满足结构物基础承载力和使用功能 要求见图7b):

DB33/T2383202

图3浅层软弱土全部固化处理示意图

a)薄硬壳层浅层软弱土部分固化处理

b)无硬壳层浅层软弱土部分固化处理

图4浅层软弱土部分固化处理(全断面固化)示意图

对于中厚层~深厚层软土低路堤路段,采用部分固化浅层处理见图8,就地固化硬壳层与软弱 土形成双层地基。

DB33/T 23832021

层软弱土部分固化处理(全断面固化组合格栅式

图6浅层软弱土部分固化处理(全断面固化组合点式固化)示意图

DB33/T2383202

b)结构物基础浅层固化处

低填浅挖路基及结构物路段浅层固化处理示意

6. 3. 3设计计算

b)无硬壳层深厚软土浅层软土部分固化处理

中厚层~深厚层软土低填方路堤浅层固化处理示

DB33/T 23832021

6.3.3.1浅层固化设计内容包括浅层固化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浅层固化厚度、宽度和加筋垫层等; 计算内容包括就地固化硬壳层表面承载力、下卧层承载力、沉降和稳定性计算等。 6.3.3.2浅层固化设计前应在地质勘察成果基础上,按6.2的要求进行拟处理土的室内配合比试验 试验确定固化剂类型及其掺量,必要时应进行压缩模量的测试。 6.3.3.3浅层固化土设计强度采用固化处理后土体的90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固化处理后土体日 90d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应通过现场取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应根据室内固化土试块90d无侧限抗压 度估算,具体计算按式(1)估算。

fa一一固化处理后土体90d无侧限抗压的强度(kPa); n一一强度折减系数(0.60~0.85),当土体与固化剂搅拌均匀性好时取高值,具体可根据试验确定; feu—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按设计配合比由室内制备的加固土试块测得的90d龄期试块无侧限抗 压强度平均值(kPa) .3.3.4浅层固化处理厚度应根据软弱土的深度、就地固化硬壳层表面及下卧层的承载力确定,应按 式(2)、式(3)和式(4)进行反复试算确定

P, + Pa ≤ f.

P 相应于何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就地固化层底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就地固化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6.3.3.5浅层固化顶面为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其附加应力应按式(3)或式(4)进行计算,并进行就地 固化层下部土体的承载力验算。

式中: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就地固化层底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路基(或基础)底面宽度(m)

图9附加应力扩散法计算示意图

DB33/T2383202

P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路基(或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设计值(kPa); 路基或基础底面处的自重应力(kPa); Pc 固化层的厚度(m); ? 就地固化层压力扩散角(°),取28°~45°,无试验资料时取值宜通过试验确定

式中: b一一固化层底面宽度(m); b一一路基或基础底面宽度(m); z一一固化层的厚度(m); 0一一就地固化层压力扩散角(°),取28°~45°,无试验资料时取值宜通过试验确 路基宽度B

式中 b一一固化层底面宽度(m); b一一路基或基础底面宽度(m); 一一固化层的厚度(m); 一就地固化层压力扩散角

图10就地固化硬壳层宽度要求示意图

M。 = 17.6CBRu.的 2

M一一标准状态下固化土填料的动态回弹模量值(MPa); CBR一加州承载比(%)。 6.3.3.9就地固化浅层加固软基时应对就地固化硬壳层表面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就地固化硬壳层表面承载力应按照JTG3450规定要求通过现场载荷试验进行确定; b 初步设计阶段,就地固化硬壳层表面承载力验算应按照GB50007均质地基进行估算,土层参 数根据荷载影响深度按加固区以及加固区以下的加权平均值计算;若需进行精确计算,则应按 附录C中C.1内容进行计算; C 就地固化浅层加固软基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应取就地固化硬壳层表面承载力和下卧层承载力的 安全系数小值进行设计验算:相应的下卧层承载力安全系数K下按式(8)计算:

DB33/T 23832021

图11就地固化硬壳层双层地基沉降计算图

6.4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

6. 4. 1 适用范围

壳层或硬壳层厚度薄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高填方中厚层~深厚层软基路段或桥头、通道、涵洞 与路堤相邻路段。

6.4.2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

4.2.1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常用形式,主要分为预应力管桩等刚性桩复合地基和水泥搅拌 性桩复合地基两大类;其中刚性桩复合地基应设置预制桩帽、现浇桩帽或桩帽整体连接,柔性桩 基(包括打穿软土层和不打穿软土层)可不设桩帽,见图12。

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常用形式,主要分为预应力管桩等刚性桩复合地基和水泥搅拌桩等 合地基两大类;其中刚性桩复合地基应设置预制桩帽、现浇桩帽或桩帽整体连接,柔性桩复合 括打穿软土层和不打穿软土层)可不设桩帽,见图12。 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选用原则,规定如下: 对无硬壳层或硬壳层薄的中厚层软弱土路段,采用就地固化硬壳层+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处 理,刚(柔)性桩应打穿软土层并进入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对无硬壳层或硬壳层薄的厚层

a)对无硬壳层或硬壳层薄的中厚层软弱土路段,采用就地固化硬壳层+刚(柔)性桩复合地 理,刚(柔)性桩应打穿软土层并进入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对无硬壳层或硬壳层薄的

DB33/T23832021

及深厚层(巨厚层)软弱土路段,采用就地固化硬壳层+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刚性桩宜打穿 软土层进入持力层;见图12a)、图12b)和图12d); 硬壳层较薄且软土性质较差、软土深度变化较大的傍山路段、临空面较大的沿河(改河)等路 段的高路堤或易形成土拱效应的低路堤,刚性桩的帽间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系梁连接方式,见图 12c); 对无硬壳层或硬壳层薄的厚层及巨厚层软弱土路段,在满足路基沉降和稳定时,也可采用就地 固化硬壳层+柔性桩(未打穿软土层)复合地基,必要时可根据DB33/T904结合堆载预压和轻 质路堤联合处治。

图12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常用结构形式

DB33/T 23832021

6. 4. 3 设计要求

e)不设桩帽柔性桩复合地基(未打穿软土层)

6.4.3.1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设计内容包括浅层固化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浅层固化厚度和宽度 和刚(柔)性桩直径、长度和间距和加筋垫层等;计算内容包括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承载力、单桩 承载力、沉降和稳定性计算等。 6.4.3.2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应结合公路等级、软土层厚度及其性状指标、填土高度等,根据路 基沉降和稳定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就地固化人工硬壳层的加固厚度、刚(柔)性桩类型、布设和水平加 筋体垫层等。 6.4.3.3就地固化硬壳层固化土应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并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合理确定固化土的固 化剂类型、掺量以及固化土的设计强度,具体设计应按照6.3.3.2和6.3.3.3的规定进行。 6.4.3.4就地固化硬壳层的厚度宜为1.5m~3.0m,宽度为坡脚外不小于1.0m,具体应结合刚(柔) 性桩的布设要求,按6.3.3.4和6.3.3.6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确定。 6.4.3.5刚(柔)性桩的桩型、桩体材料、桩体平面布置、桩长、桩帽等设计要求应按照DB33/T904 中相应规定进行;确定桩间距时,应在保证路堤稳定性及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 6.4.3.6预应力管桩等刚性桩的桩顶设置的预制桩帽宜与就地固化硬壳层顶面持平见图12a);设置 现浇桩帽时应采用素混凝土或高掺量固化土进行回填的结构形式见图12b);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质路 段管桩桩帽采用钢筋混凝土系梁连接时,桩帽和钢筋混凝土系梁宜设置在就地固化硬壳层顶面,且采用 现浇施工工艺见图12c),以提高整体抗水平侧倾能力。 6.4.3.7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桥头和路堤过渡段,打穿软土层的刚(柔)性桩宜变间距辅以轻质 填料方案平缓过渡,未打穿软土层的柔性桩宜采用变桩长辅以轻质填料方案平缓过渡。过渡段设计应符 合DB33/T904中的相关规定要求

DB33/T2383202

6.4.3.8土工合成材料水平加筋体的设计和要求应按照JTG/TD32和DB33/T904等规定进行,垫层材

6.4.3.9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单桩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刚性桩复合地基可不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但作为支挡结构基础时需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其 单桩承载力验算可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或土体物理指标进行确定,具体计算应按照DB33/T904 的规定进行; 6 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单桩承载力验算应根据DB33/T904的规定进行,其中固化处理后土 体90d无侧限抗压的强度应根据6.3.3.3条款的规定进行计算; C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时需对桩间硬壳层底部软主顶面附加应力进行验算,附加应力计算 采用应力扩散法,具体计算应按照式(3)和式(4)进行; d 初步设计阶段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采用简化方法时应按照附录C中C.3内容进 行计算。 6.4.3.10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时,加固区和下卧层顶部附加应力,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宜采 用等效实体法;对柔性桩复合地基,应根据桩土模量比的大小分别采用等效实体法或应力扩散 法;具体计算应按照DB33/T904等相关规定进行; 6 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主要包括桩身压缩量、桩端平面以下沉降量以及桩端刺入量等,可不考虑 桩间土压缩变形对沉降的影响,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其沉降计算应按照 DB33/T904等相关规定进行; C 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主要包括加固区沉降量和加固区下卧层沉降量,其申加固区沉降量可 采用复合压缩模量法进行计算,加固区下卧层沉降量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其沉降计算应按照 DB33/T904等相关规定进行; d)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沉降采用简化方法时应按照附录D的进行计算。 5.4.3.11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路堤整体稳定性验算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具体计算公式应按照

6.5.1就地固化监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典型断面沉降板、位移桩、测斜管等布置设计和监测内容: b) 提出公路填筑期、预压期和路面施工期等沉降速率控制指标和侧向位移的控制指标 c)其他检测内容按照DB33/T904的规定执行。 5.2就地固化动态监测和分析的内容应按照7.4的规定执行

7.1.1公路工程就地固化施工应遵循国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 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7.1.2根据就地固化设计要求、工程规模、土体情况、施工条件和环保要求等合理确定强力搅拌就地 固化施工方法、外加土、固化剂类型和设备

DB33/T23832021

7.1.3在软土工程性质及工程建设条件复杂的地区修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时,宜在主线上选择代表 性的路段作为试验工程,对就地固化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进行验证。形成试验路段报告,经建设单位批 准后,方可正式施工。 7.1.4施工时应进行动态监控,当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或设计方案因故不能实施时,应及时提出 书面报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设计,修止设计方案。 7.1.5软土地基路堤施工中,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合理确定路基填筑速率、预压期和路面铺筑 时间。

7.2.1施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价

DB33/T2383202

就地固化土施工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 就地固化宜采用湿法施工,固化土的施工温度宜大于4℃,同时宜避免暴雨天气施工; 就地固化处理宜采用边固化边推进的形式进行,见图13; 就地固化拌和方式,对一般软土宜采用原位垂直上下搅拌固化方式:对表层存在硬壳层的土体 宜采用挖掘机翻松搅拌固化方式:见图14。

图13边固化边推进的固化方式

7. 3. 2 施工工艺

适用于表层存在硬壳层土体

图14就地固化搅拌方式

3.2.1就地固化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5。 3.2.2施工放样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对原地面进行复测、核对或补充横断面,并设置标识桩。 3.2.3场地准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a)清表排水:清除地表面灌木杂草等杂物,对于穿过池塘、虾塘等大面积水塘时,如若需要,可 在道路建设范围内设置临时围堰,与外部隔离,在围堰内进行处理; b) 回填找平:按照设计固化层顶标高,用推土机对软弱土区场地进行初步整平,低洼处宜采用素 土填平,并做好场地表面排水,表面平整,无积水。 3.2.4对固化区域进行分块,区块大小宜为10m²~30m,常规的划分尺寸为5m×6m。 3.2.5采用信息化管理和物联网手段控制固化剂施工用量,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根据场地区块划分和试验确定的固化土配合比,计算软弱土处理段落的固化剂用量,采用固化 剂自动定量供料系统设置固化剂喷料速率及每区块的固化剂用量; b 固化剂供料系统应具备精确实时记录和检测固化剂的用料量、出料时间及已施工区域的固化剂 用量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操作功能

DB33/T 23832021

7.3.2.6就地强力搅拌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图15就地固化施工工艺流程图

DB33/T2383202

b)就地固化处理采用边固化边推进的形式进行,见图13,该部分为关键工序,应保证搅拌均匀, 其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各施工方形小区块之间应有不小于10cm的复搅搭接宽度,避免漏搅; 搅拌提升或下降的速率控制在0.1m/s~0.3m/s,固化剂的喷料速率控制在100kg/min~ 200kg/min(粉剂)和80kg/min150kg/min(浆剂); 按现场试验段批准确定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采用强力搅拌头对原状土进行就地强力搅拌,就 地拌合时,将固化剂与原状土逐步搅拌到地基处理深度,搅拌应均匀,常用搅拌方式见图14; e 就地搅拌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 1)挖机松土。若强力搅拌头无法直接进行深层土一次处理,可采用挖机对所处理的区域进行 松土;若表层存在硬土层时,应先采用挖机进行预松土,保证搅拌机械施工的顺利进行; 搅拌设备正向运行逐渐深入搅拌并喷射固化剂,直至达到地基固化处理深度底部;一般每 个点上下搅拌循环次数不小于2次;搅拌过程定位系统应实时记录搅拌头搅拌施工全过 程; 3 预整平。当固化区域搅拌完成后,应立即进行预整平,使用挖机将表面进行初步平整,避 免场地积水。

其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各施工方形小区块之间应有不小于10cm的复搅搭接宽度,避免漏搅; 搅拌提升或下降的速率控制在0.1m/s~0.3m/s,固化剂的喷料速率控制在100kg/min~ 200kg/min(粉剂)和80kg/min~150kg/min(浆剂); d 按现场试验段批准确定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采用强力搅拌头对原状土进行就地强力搅拌,就 地拌合时,将固化剂与原状土逐步搅拌到地基处理深度,搅拌应均匀,常用搅拌方式见图14; e 就地搅拌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 1)挖机松土。若强力搅拌头无法直接进行深层土一次处理,可采用挖机对所处理的区域进行 松土;若表层存在硬土层时,应先采用挖机进行预松土,保证搅拌机械施工的顺利进行; 2 搅拌设备正向运行逐渐深入搅拌并喷射固化剂,直至达到地基固化处理深度底部;一般每 个点上下搅拌循环次数不小于2次;搅拌过程定位系统应实时记录搅拌头搅拌施工全过 程; 3 预整平。当固化区域搅拌完成后,应立即进行预整平,使用挖机将表面进行初步平整,避 免场地积水。 7.3.2.7固化土养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就地固化土搅拌初步平整后进行表面养生,养护时间宜在7d以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 其他地基处理措施采取相应的预压措施,保证搅拌后板体的整体性及表层土体的压实度; b 养护时如遇雨天宜在固化场地表面铺设塑料薄膜,同时加强场地排水,减少雨水影响; c)养护期满足设计要求后,施工单位应按表2的要求进行就地固化施工质量的自检工作,以保证 工程质量。 7.3.2.8养护完成后,对固化土表层进行整平;固化层作为路基时应整平和碾压,其压实度及平整度 应满足设计要求。 7.3.2.9整平(碾压)后的就地固化(硬壳)层,应按表3的要求进行就地固化施工质量检验,经检 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的施工作业。 7.3.2.10就地固化经检验合格后,对就地固化浅层处理的路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正常填筑施工;对就 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刚(柔)性桩等施工,施工完毕后按相关规定进行复合地基质 量检测。 7.3.2.11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施工除应符合7.3.2外,其余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原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机械设备行走和打设能力时,先进行就地固化处理,就地固化养 护达到7天强度要求后,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的施工;柔性桩施 工时,停浆面不应低于就地固化层顶面标高,保证固化层和柔性桩的整体性; 2 当原地基承载力满足机械设备行走和打设能力时,也可采用先进行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的 施工,后进行就地固化处理;柔性桩的施工标高顶面应高于就地固化底面的标高50cm以 上,经开挖翻松,搅拌均匀后就地固化处理。 b)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采用预应力管桩等刚性桩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一般宜先进行就地固化处理,达到满足刚性桩施工承载力要求,经检验合格后可进行预应 力管桩等刚性桩的施工; 2)桩顶标高可根据设计要求的现浇或预制桩帽的位置确定;桩顶采用现浇桩帽时,桩顶应设

3)预整平。当固化区域搅拌完成后,应立即进行预整平,使用挖机将表面进行初步平整,避 免场地积水。 .3.2.7 固化土养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就地固化土搅拌初步平整后进行表面养生,养护时间宜在7d以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 其他地基处理措施采取相应的预压措施,保证搅拌后板体的整体性及表层土体的压实度; b) 养护时如遇雨天宜在固化场地表面铺设塑料薄膜,同时加强场地排水,减少雨水影响; C 养护期满足设计要求后,施工单位应按表2的要求进行就地固化施工质量的自检工作,以保证 工程质量。 7.3.2.8养护完成后,对固化土表层进行整平;固化层作为路基时应整平和碾压,其压实度及平整度 立满足设计要求。 7.3.2.9整平(碾压)后的就地固化(硬壳)层,应按表3的要求进行就地固化施工质量检验,经检 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的施工作业。 7.3.2.10就地固化经检验合格后,对就地固化浅层处理的路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正常填筑施工;对就 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刚(柔)性桩等施工,施工完毕后按相关规定进行复合地基质 量检测。

7.3.2.7固化士养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7.3.2.11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施工除应符合7.3.2外,其余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原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机械设备行走和打设能力时,先进行就地固化处理,就地固化养 护达到7天强度要求后,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的施工;柔性桩施 工时,停浆面不应低于就地固化层顶面标高,保证固化层和柔性桩的整体性; 当原地基承载力满足机械设备行走和打设能力时,也可采用先进行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的 施工,后进行就地固化处理;柔性桩的施工标高顶面应高于就地固化底面的标高50cm以 上,经开挖翻松,搅拌均匀后就地固化处理。 b)就地固化硬壳层复合地基采用预应力管桩等刚性桩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一般宜先进行就地固化处理,达到满足刚性桩施工承载力要求,经检验合格后可进行预应 力管桩等刚性桩的施工; 桩顶标高可根据设计要求的现浇或预制桩帽的位置确定;桩顶采用现浇桩帽时,桩顶应设 置等同桩径大小的圆形钢板防止回填土落入管桩,回填材料可采用素混凝土或高掺量固化 土; 3 当固化土强度过高,刚性桩桩体无法顺利打设时,可采用在固化后立即插入管道,等待初 凝后拔出形成预留孔,或先进行引孔和机械局部开挖

DB33/T 23832021

加筋垫层的垫层应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砾、碎石、中粗砂等散粒状材料或掺灰土水平填筑,宜采 用机械碾压施工,分层铺筑、压实;掺灰土施工时地表严禁积水,压实后3d内不得受水浸泡; 其他施工要求应按照JTG/T3610等规定进行; 加筋垫层的土工合成材料技术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张拉和固定,施工中应 采取措施防止土工合成材料受损和长时间在阳光下爆晒;其他施工要求应按照JTG/TD32和 DB33/T904等规定进行

7.4.1动态监测工作除施工企业自行监测外,还应由有资质的第三方试验检测单位进行监测。 7.4.2路堤填筑前,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及时理设观测标志及观测仪器件, 7.4.3施工期应对深层土压力、沉降、位移等进行定期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反馈 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动态调整填筑控制标准、预压期、堆载高度等参数。 7.4.4根据沉降观测结果,提供路基沉降土方量,校验路基填筑标高。 7.4.5监测单位应定期编写定期观测报告、阶段报告及总报告。 7.4.6动态监测除满足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DB33/T904的规定要求,

7.5.1施工质量管理应贯穿施工全过程,施工过程中应采用物联网控制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准确 和资料完整;应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按设计规定的要求对就地固化土、刚(柔)性桩和加 筋垫层进行质量检验。 7.5.2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查验收。经检验合格的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经验收不合格的 工序应进行翻修或返工,直到达到合格要求。 7.5.3就地固化施工质量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DB33/T23832021

TTG/T3610等规定的要求。 7.5.5加筋垫层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FZ/T 73005-2012 低含毛混纺及仿毛针织品,其质量应按JTG/TD32和JTG/T3610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7.5.6工程应有真实、准确、齐全、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检测数据、质量检验结果等质量保证 资料。质量保证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固化剂、外加剂、外加土的质量检验结果: b) 固化土配合比、试搅试拌检验和试验数据; C 就地固化施工记录; d) 质量控制指标的试验记录和质量检验汇总图表; e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非正常情况记录及其对工程质量影响分析评价资料; f 施工过程中如发生质量事故,经处理补救后达到设计要求的认可证明文件等

3.1.1就地固化应作为路基工程的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验评定,应按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 和质量保证资料等检验项目进行质量检验。 3.1.2就地固化施工设备、固化剂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 就地固化系统必须安装自动记录装置;搅拌应均匀和密实。 8.1.3就地固化层强度和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8.1.4固化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 8.1.5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应满足沉降标准和稳定性的设计要求。 8.1.6除就地固化外,刚(柔)性桩和加筋垫层等质量检查与评定应按照JTGF80/1规定的要求执行。

8.2.1就地固化处理实测项目见表2。 8.2.2表2中以“△”标识的实测项目为关键项目,合格率应不低于95%;其余实测项目为一般项目, 合格率应不低于80%,否则该检查项目为不合格。

YS/T 555.1-2009 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钼量的测定 钼酸铅重量法8.2.1就地固化处理实测项目见表2

2就地固化土实测项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