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51408-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2.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9513
VIP资源

GBT 51408-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 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后,地震安全性得到进一 步提高,遭遇设防地震后建筑使用功能不中断,避免人员伤亡和次 生灾害,减少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

1.0.3除特殊规定外,隔震建筑的基本设防且标是:

于本地区基本烈度的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基本不受损坏或不 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罕遇地震时,结构可能发生损坏,经 复后可继续使用;特殊设防类建筑遭受极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 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5隔震建筑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隔震层设置等超过 相关标准的规定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有特殊要求时GB 50799-2012 电子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宜按本标准附 录A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行补充分析和论证。

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为降低地震响应,在结构中设置隔震层而实现隔震功能的建 ,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

隔震建筑设置在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全 部部件的总称,包括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抗 拉装置、附属装置及相关的支承或连接构件等

建筑位于隔震层以上的结构部

superstructure

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柱顶或墙顶与顶层屋盖之间 体系。

damping devic

通过吸收并耗散地震输入能量而使隔震层地震响应衰 装置。

2. 1. 10 抗风装置

隔震层用于抵御上部结构风荷载作用的装置,可以是 座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设置

隔震层中用于抵御上部结构倾覆作用引起的竖向拉 装置。

2.1.13底部剪力比

设防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隔震后与隔震前上部结构底部 之比值。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用效应: 永久荷载; 极限安全地震作用;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分别为i振型i质点方向、y方向及转角方向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洁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R一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k一一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SEk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效应; 一 第i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非比例阻尼影响 系数; 入 k振型与i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6;、S; 第、i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x、S, 分别为向、y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c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ue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 层间位移; 弹塑性层间位移; uhi 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 uh 隔震层水平位移; [uhi] 第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Uhci 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 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Uhe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水平位移; VEki 第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VRw 隔震层抗风承载力设计值; Vwk 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V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剪力; Vch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

R一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k一一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SEk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效应; 一 第i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非比例阻尼影响 系数; 入T k振型与i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S; 、S; 第i、i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Sx、S, 分别为向、y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c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ue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 层间位移; 弹塑性层间位移; hi 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 uh 隔震层水平位移; [uhi] 第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Uhci 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 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Uhe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水平位移; VEki 第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VRw 隔震层抗风承载力设计值; Vwk 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V一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剪力; Vcb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

截面剪力值; Vw 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Mwua一 抗震墙底部截面按实配纵向钢筋面积、材料强 度标准值和轴力等计算的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 应的弯矩值; Mw一 抗震墙底部截面组合的弯矩值; 7vw一 抗震墙剪力增大系数; VGE一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 VEk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剪力; Xj、Yji 分别为i振型i质点在方向、y方向的水平相 对位移; []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i i振型i质点的相对扭转转角。

平刚度设计值; Keq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 k; 第i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交 刚度; K 天然橡胶水平刚度设计值; K, 由铅芯部分提供的水平刚度; K。 隔震支座屈服前水平刚度设计值; Keq 隔震支座等效水平刚度; Q 隔震支座水平屈服力设计值; W 支座承受的竖向荷载; U 滑移速度; 0 压应力; Op 隔震支座中铅芯剪切屈服应力; Yh 叠层橡胶支座水平剪切应变; Yed 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Si 第i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阻尼比。

A 钢筋混凝土柱全截面面积; 叠层橡胶横截面面积,不含橡胶层中间开孔面积; 铅芯横截面面积; Aa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或墙内钢板的截面面积; A 扣除型钢后的混凝土截面面积; Asp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 Ab 单个螺栓截面积; Aab 单个锚筋截面积; B、L 分别为结构平面两正交方向的边长; e 偏心距; H,一 柱的净高; 房屋第i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

梁的净跨; 摩擦摆隔震支座等效曲率半径; r一 一i质点的转动半径; t一 橡胶层总厚度; y; 第个隔震支座与隔震层刚心之间在计算主轴法线 方向的投影。

Yw 风荷载分项系数; 一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w一 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Y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Ra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 1 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 S 轴压比调整系数: 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vb 梁剪力增大系数; 7ve 栓端剪力增大系数; Seq)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影响系数值; s 滑移面摩擦系数; Seq 铅芯橡胶支座等效阻尼比; nb 螺栓数量; nst 栓钉数量; Ast 单根栓钉截面积。 2.2.5 其他: n 如结构计算总层数、螺栓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 隔震支座第一形状系数; S2 一 隔震支座第二形状系数; T一 隔震结构自振周期; Ti一 隔震后体系的基本自振周期; Tg 特征周期; to 修正前温度; t 修正后温度; 入 近场系数。

3.1.1隔震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 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确定。 3.1.2隔震建筑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计地震动参数、场 地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和使用要求,确定合理的隔震方案。 3.1.3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以及隔震层的承载力和变 形验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以及隔震层的变形验算, 并应对隔震层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对特殊设 防类建筑尚应进行结构及隔震层的变形验算。

3.1.4隔震层中隔震支座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建

没计使用年限。当隔震层中的其他装置的设计使用年限低于建筑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时,在设计中应注明并预设可更换措施

3.2场地、地基和基础

3.2.1隔震建筑的场地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应避开不利地 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3.2.2隔震建筑的地基应稳定可靠,所在的场地宜为I、Ⅱ、Ⅲ 类;当场地为V类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3.2.3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抗震验算,应满足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的要求。

3.2.2隔震建筑的地基应稳定可靠,所在的场地宜为I、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对重点设防类建筑的地 基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对特殊设防类建筑的 地基抗液化措施应进行专门研究,且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建筑的

相应要求,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相应要求,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3.3试验利

3.3.1对特殊设防类隔震建筑、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建

3.1对特殊设防类隔震建筑、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建 ,可采用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隔震方案进行补充 证。

3.3.2对较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建筑,应设置地震反应观测

3.3.3隔震建筑宜设置记录隔震层地震变形响应的装量

4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4.1.1隔震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4.1.3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除特殊要求外,可采用下列

1房屋高度不超过24m、上部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 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隔震建筑,可采用底部剪 力法; 2除本条第1款外的隔震结构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隔震建筑,不规则的建筑,或隔 震层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及其他装置的组合复杂的隔震建筑,尚应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每条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所 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 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 谱法计算结果的80%。 4.1.4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应 考虑近场影响,乘以增大系数,5km及以内宜取1.25,5km以外可

4.1.4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应 考虑近场影响,乘以增大系数,5km及以内宜取1.25,5km以外可 取不小于1.15。

4.1.4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应

4.2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4.2.1当隔震结构的阻尼比为0.05时,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 度、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和隔震结构自振周期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图4.2.1)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应按表4.2.1 采用,

图4.2.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注:α一地震影响系数;αmx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一隔震结构自振

场地特征周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有关规定执行,计算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时,场地特征周 期应分别增加0.05s和0.10s。

表 4. 2.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ma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4.2.2隔震结构自振周期、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应根据隔震 层中隔震装置及阻尼装置经试验所得滞回曲线对应不同地震烈度 作用时的隔震层水平位移值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按对应不同地震烈度作用时的设计反应谱进行迭代计 算确定,也可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确定。 2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层隔震橡胶支座水平剪切位移可 按下述取值:设防地震作用时可取支座橡胶总厚度的100%,罕遇 地震作用时可取支座橡胶总厚度的250%,极罕遇地震作用时可 取支座橡胶总厚度的400%

4.2.3当隔震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其水平地震影响

数α曲线应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2.1)确定,但形状参数和 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一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阻尼比,取隔震结构振型阻尼比。 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0.05— y=0.9+ 0.3±6

式中: 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7 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4 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的 合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选择合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选择合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符合设计反应谱和设计加速度 峰值的基本规定,设计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应按表4.2.4采用。 2实际强震记录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根据地震烈度、设 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进行选择,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 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 意义上相符。 3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考虑阻尼比和相位信 的影响

表4.2.4时程分析所用水平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²)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的地区。

3.1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 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

Fek = αiGed

代中: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1 相应于隔震结构基本周期设防地震时的水平地震 影响系数;应按本标准第4.2.1条、第4.2.2条计 算确定;其中计算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时其刚度可 取隔震层等效刚度,阻尼比可取隔震层等效阻 尼比; Geg一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N)。 2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F:一一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G;、G一一分别集中于第i、j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N)。 4.3.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将下部结构、隔震层及上 部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其中隔震层的非线性可按等效线性化的 选代方式考虑。并应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且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对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隔震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结构i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 确定:

F; = α;Y;X,G; (i=1,2,...,n;j=1,2,...,m)

Sek = /Z(1+é)S)

一个转角共三个目由度,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隔震结构的地震作 用和作用效应: 1)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 确定:

Fxji =α;YtjX,G; Fyji = α;Y,Y,G; (i=1,2,...,n,j=1,2,..,m) Fr: = α,YμrorG;

α;Y,Yj;G; (i=1,2,...,n,j=1,2,...,m)

分别为i振型i质点的方向、方向 和转角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N); 分别为i振型i质点在、y方向的水 平相对位移(mm); i振型i质点的相对扭转转角(): 质点的转动半径,可取质点绕质心 的转动惯量除以该质点质量的商的正 二次方根; 计人扭转的i振型的参与系数。

分别为i振型i质点的方向、方向 和转角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式中:SEk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效应(N); S;、S一一分别为i、k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N),可根据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确定参与计算的 振型数;

Pki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si、S一一分别为j、k振型的阻尼比; 入T一一k振型与i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 确定:

DB37T 4307-2021 绿色勘查规范SEk = S+(0.85Sy)2 SEk =VS+(0.85Sx)2

4.3.3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计算模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

度时程曲线和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输入。宜选 不少于2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和不少于5组实际强震记 或修正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作用取7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计

结果的峰值平均值。 4.3.5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同时计算时,地震作 用结果应取时程分析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包络值。 4.3.6对特殊设防类和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重点设防类隔震 建筑,宜采用不少于两种程序对地震作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

.3.7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隔震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月

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其竖向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可采用本标准第4.2.1条规定的水 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但特征周期均可按设计第一 组采用。 2计算上部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各楼层可视为质 点;设防地震作用下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各构件承受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FEvk = αvmaxGeq G;H; Evk (i=l,...,n) ZG,H;

武中:FEvk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αvmax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 Ge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kN)QSVSD 1-2010 结构用双面埋弧直缝焊接钢管,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 值的75%; H;、H,一一结构质点i、j的计算高度(m)。 3隔震层竖向阻尼比可取上部结构阻尼比,且不宜大于0.05

4.4.1隔震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