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pdf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854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pdf

图4.2.1叠合梁截面构造

图4.2.3梁端剪力键形式

4.2.4预制梁的外伸钢筋对接连接时,外伸钢筋不应弯折。 4.2.5预制梁顶面两端应各设置一根安全维护插筋QGDW 11399-2015 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安全工作规程,插筋直径不宜小于28mm, 出预制梁顶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图4.2.5)。

4.2.5预制梁顶面两端应各设置一根安全维护插筋,插筋直径不宜小于28mm

图 4. 2. 5 梁端安全维护插筋示意

4.2.6梁纵向受力钢筋在端节点处采用机械直锚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 (1aE)和梁长方同柱边长b的3/4(图4.2.6)

图4.2.6梁纵筋在端部节点区的锚固要求

4.2.7梁纵向受力底筋在中间节点宜贯通,也可采用对接连接。对接连接时, 钢筋直径宜相同;直径不同时,较大直径钢筋伸入节点内的长度不应小于la(lae): 且伸过柱中心线的长度不应小于较大钢筋直径的5倍(图4.2.7)。 4.2.8梁与墙平面外连接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和第4.2.7条的规定。 墙厚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应设置扶壁柱或采取其它有效方式。 4.2.9次梁底筋宜锚入主梁内或连续贯通。次梁端底筋不出现拉力时可不锚入 主梁内,但应采取有效连接措施

梁在中部节点区的构造要求

4.3.1顶层柱顶宜设置不少于1排箍筋,直径不小于14mm,肢距不大于200mm。 4.3.2顶层端节点处的梁顶纵筋采用机械直错时,柱顶面高出梁顶面的高度不 宜小于梁高的1/2且不大于500mm,柱纵筋从梁底伸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c 的40倍(图4. 3.2)

图4.3.2顶层端节点错固要求

4.3.3顶层中节点处的柱纵筋采用机械直锚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la(laE)、 250mm和梁高的4/5的最大值(图4.3.3a);且宜沿梁设置伸至梁底的开口箍筋 开口箍筋的间距不大于150mm,直径和肢数同梁加密区(图4.3.3b)。 4.3.4剪力墙设扶壁柱或暗柱时,顶层端、中节点的构造应符合本规范第4.3.1 条至第 4.3.3条的要求,

图4.3.3a顶层中节点柱纵筋锚固要习

图4.3.3b顶层中节点开口箍筋示意

4.4.1叠合板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预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0mm。 4.4.2预制板的拼缝处,板上边缘宜设置30mm×30mm的倒角(图4.4.2)。

图4.4.2预制板拼缝倒角示意

4.4.3预制板宽度不宜大于3m,拼缝位置宜避开叠合板受力较大部位 4.4.4预制板底筋不伸出时,拼缝处应沿预制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 筋,钢筋面积应按本规范第6章计算确定,且按现浇层厚度计算的配筋率不应小 于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接缝钢筋与预制板钢筋的重叠长度,板跨中部位不小于1.2la;板跨边部位 不小于0.8la(图4.4.4a、4.4.4b)。接缝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00mm(图4.4.4b),楼板考虑地震作用时不应小于laE;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 力较大时宜适当增加

4.5.1预制装配楼梯板宜为整体预制构件。

4.5.1预制装配楼梯板宜为整体预制构件。

图4.4.4a 板跨中的接缝钢筋构造

图4.4.4b板跨边的接缝钢筋构造

4.5.2预制装配楼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预留伸出钢筋锚入支座长度 面筋不应小于laE,底筋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

5.1.5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

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8~1.0; 2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3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荷载作用产生 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 5.1.6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 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5.2.1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计算应采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结构和刚度不对 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扭转耦连振动影响。

5.2.1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计算应采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结构和刚度不对

Au, ≤[0. h

Au, ≤[0e. ] h

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构件最大的弹性受力层间位 移; [0.]一一构件弹性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按表5.2.2采用; h一一计算楼层层高。

表5.2.2构件弹性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

5.2.3多遇地震作用下当构件满足本规范第5.2.2条位移要求时,其楼层内最 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Au, ≤[0. h

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一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2.3采用

表 5.2.3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5.2.4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5.2.4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利

5.2.4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最天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与该楼层相应平均值之比应满足国家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规定的限值要求,当计算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值很小时,扭转位 移比控制可略有放宽

5.3设防烈度地震作用

5.3.1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应采取屈服判别法进行结构分析,找出结构的薄弱 部位、薄弱性质和薄弱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不充 许构件出现抗剪屈服。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S≤R/YRE S=YScE +YEnSEhk +YESEw +VwYwSw

式中R一一材料强度按设计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 YRE一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有关规定采用; YG、En、YEv、Yw一一分别为重力荷载、水平、竖向地震作用以及风荷 载的分项系数,按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 规定采用。

5.4.1对平面、竖向特别不规则结构以及超限高层建筑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

5.4.1对平面、竖向特别不规则结构以及超限高层建筑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 力分析方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5.4.2采用弹塑性静力法分析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Q;=ZQ (5. 式中 P一一各楼层弹塑性静力分析时的侧向荷载: Q;一一根据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各楼层地震作用剪力; n一一计算振型的个数; Q一一j振型时i层的剪力。 3应根据构件的实际材料性能及几何尺寸确定其塑性铰性能; 4宜考虑结构高振型对能力谱的影响;

1按建筑场地类别及结构阻尼比选用拟合规范或安评报告反应谱的人工地 震波,输入的最大加速度Amax分别取220cm/s²或按安评报告取值; 2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结构第一自振周期的5倍,且不宜少于12s; 数值化时距可取0.01s或0.02s; 3必要时可适当选用同类场地测得的天然波进行验算。 5.4.4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计算,不超过12 层且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可采用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 定的简化方法计算,其它结构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计算。 5.4.5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p一一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 h一一薄弱层楼层高度。

表 5. 4. 5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5.4.6当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选用弹性一作为抗震性能目标时,可按本规范第 5.3.3条的屈服判别法对结构构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5.4.7当需要控制楼层设备倾倒时,楼层的加速度可按多遇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 的5~6倍取用

6.1.1在预制构件的结合部或接合面应采取本规范有关章节规定的连接措施或 其他适当的连接措施,使装配后的构件及整体结构的刚度、承载力、恢复力特性

1在预制构件的结合部或接合面应采取本规范有关章节规定的连接措施或 适当的连接措施,使装配后的构件及整体结构的刚度、承载力、恢复力特性、

耐久性以及耐火性等类同于现浇混凝土构件及结构。

耐久性以及耐火性等类同于现浇混凝土构件及结构。 5.1.2叠合构件及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正常使用状态,叠合构件的裂缝宽度、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2在正常使用状态,预制构件接合面不产生影响使用功能的有害残余变形; 3在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作用下,叠合构件和接合面满足承载力要求; 4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叠合构件斜截面剪切破坏、接合面的剪切破 不和构件坠落; 5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与现浇结构基本相同; 6叠合构件的恢复力特性、变形能力与现浇构件没有明显差异; 7预制构件的耐久性、耐火性等不低于现浇构件。

6.2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

6.2.1接合面的抗剪传力机构包括剪切摩擦抗剪、剪力键抗剪、钢筋销栓抗剪、 接触面受压抗剪。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设计值:

T R(Sh) = 0.9μp,f, 但T R(Sh) ≤0.4

R(Sh) = 0.9μP,f, 但R(Sh) ≤0.4 f.

T Rk(Sh) =μp, f yk 但Rk(Sh)≤0.35 f

全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Rk(Do) = 1.85naApe / fek fyk

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VR(Do) =1.85naApa / f. f,

剪力键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标准值和剪力键剪 切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者:

Vrk(K) =min(α f.Ak1,0.10fAk2 + 0.15 f.A)

开取接合面两侧剪力键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者 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和剪力键剪

切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 Vr(k) = min(αf.Ak,0.10f.Ak2 +0.15 f.Ak2)

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 Vr(K) = min(α f.Ax,0.10f.Ak2 +0.15f.Ak2)

并取接合面两侧剪力键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 4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k(C) = μN

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Vr(C) = μN

TRk(Sh),TR(Sh)一一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u一一摩擦系数。接合面表面不处理时取0.6,表面凸凹不小于6mm 时取1.0,现浇混凝土取1.4; Vx(VRK(CP),VRk(k),VRk(Do),Vk(VR(cp),VR(k),Vk(Do))—一剪切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设计值,下标括号中Cp表示受压抗剪,K表示剪力键抗剪,Do 表示销栓抗剪; Ps一一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 角为0时,乘cos0折减; fx,f,钢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fc,f。一一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Ak1一一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 Ak2,Ak2——Ak2为接合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的根 部剪切面积之和,Ak2为其余各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 Apo——单根销栓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θ时,乘cos 折减; α一! 剪力键验算的承压系数,取1.25; nd 销栓钢筋根数

TRk(Sh),TR(Sh)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u一一摩擦系数。接合面表面不处理时取0.6,表面凸凹不小于6mm 时取1.0,现浇混凝土取1.4; Vrk(VRx(CP),Vk(K),VRK(Do),Vk(VR(CP),VR(k),Vk(Do)—一剪切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设计值,下标括号中Cp表示受压抗剪,K表示剪力键抗剪,Do 表示销栓抗剪; Ps一一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 角为0时,乘cos0折减; f*,f,钢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fc,f。一一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Ak1一一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 Ak2Ak2——Ak2为接合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的根 部剪切面积之和,Ak2为其余各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 Apo——单根销栓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θ时,乘cos 折减; α一! 剪力键验算的承压系数,取1.25; nd 销栓钢筋根数

6.3.1叠合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6.3.2竖向接合面的正截面承载力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且竖向荷载标准组合下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不应超 过/1.5。

3.3竖向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

计算√rk(Cp)时,Nk取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处接触 面压力值。 VRk(Co) 叠合层混凝土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ass—叠合层混凝土截面面积; b一一梁宽; ↑一一预制板厚; t2 叠合板厚; 个 预制板伸入梁内的长度。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基本组合时,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 要求:

V≤VR Ve=max[VR(Cp), VR(k) +VR(Co), R(D)

VR(Co)=0.10fcas

计算R(Cp))时,N取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 力设计值。 式中s——考虑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竖向接合面剪力设计值; VR—一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叠合层混凝土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日V, >max[VR(Cp), VR(k) +VR(co)

即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R(Do)起控制作用时,靠近接合面的1/2梁高范围内的 箍筋面积应满足式(6.3.3一2d)要求:

VR(Do) = 2.f.

震设计时,强接合面弱构件的验算应符合

(6.3.33a) (6.3.33b)

(6.3.3—3a)

式中VsU一一竖向接合面剪力。取竖向荷载作用下接合面剪力标准值与梁左右 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实际配筋取材料标准强度对应的屈服弯 矩值计算的剪力值之和。 VRU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 计算√rk(Cp)时,N取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标准值与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 向按实际配筋取材料标准强度对应的屈服弯矩值之和计算的竖向接合面处接触 面压力值。

.4水平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

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的抗剪强度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TSKTRK QskS, T'sk= bl

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Trk——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取‘rk(Sh)/²; Qs一一竖向荷载和其它可变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标准值; S一一水平接合面以上部分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 b,1一分别为梁宽和截面惯性矩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组合时,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TR △T Ts b,△l AT=M6 70.9h

式中s一一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水平接合面剪应力设计值; TR——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设计值,取“R(Sh); b。—水平接合面的宽度; △I一一梁端至竖向荷载作用下反弯点的距离; AT一在△I范围内水平接合面以上的受拉钢筋拉力的变化量。T形梁 宜考虑有效翼缘宽度内板的钢筋 M一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梁端弯矩设计值; ho——梁有效高度。 3抗震设计时,强接合面弱构件的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TSU≤TRU Tsu= b,Al △Tu AT, = as fx1 + as. fk2

式中tRU一 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取‘Rk(Sh); TsU一水平接合面剪应力; 考虑有效翼缘宽度内板的钢筋; ast,ass 分别为水平接合面以上梁主筋和有效翼缘宽度范围内板钢筋的面

积; fyk1,fyk2— 分别为梁和楼板钢筋强度标准值

fyk1,fyk2— 分别为梁和楼板钢筋强度标准值

6.4.1叠合板的厚度应满足在施工过程及使用阶段的变形及承载力要

6.4.2叠合板的受弯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计算,并区别以下情况(图6.4.2)对弯 矩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L/L,>2或L/L,<0.5时,弯矩不调整; L/L,=1时,y向弯矩M,乘1.05,x向弯矩Mx乘0.95的调整系数; L/L,=1~2或0.5~1范围时,按上述原则插值调整。

图6.4.2板带划分示意图

2跨中板带按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边板带按同一方 向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值的2/3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 3 接缝钢筋计算时取现浇层混凝土厚度GB 9981-2012 农村住宅卫生规范,其他情况取叠合板的总厚度。 6.4.3叠合板的挠度可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板的计算结果乘以1.05取值。 6.4.4叠合板接合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应符合下列规定:

Ts≤TR(Sp VS, s hl

式中V一一验算截面(1m板宽)的剪力设计值; S——接合面以上部分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 b,I一一分别为宽度(1m)和截面惯性矩 Ts一一接合面的剪应力设计值: TR(sp)一接合面的抗剪强度设计值。接合面的凹凸不小于4mm时,取0.4 N/mm²。

6.4.5当结构平面抗侧刚度不均匀、质量分不

图6.4.5叠合楼板平面内剪力作用示意图

V.≤0.07f.tb+1.5f.Ab/S 且Vg≤0.2f.tsb

式中Ve楼板平面内剪力设计值,取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按本规范第5章弹 性一的内力计算结果; ts一一现浇混凝土部分的板厚; b一一楼板受剪方向的宽度; A——现浇层内受剪方向配置的楼板钢筋的面积; Ss一一受剪方向配置钢筋的间距; f,,一一分别为楼板混凝土和钢筋强度设计值。 6.4.6预制板的板端与梁、剪力墙连接处,按叠合板抗剪承载力验算QFGYS 0001S-2015 防城港市港口区益膳食品厂 食用小麦调制鲜湿米粉,应符合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