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9/T 001-2021 阜新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道路勘测设计标准.pdf

DB2109/T 001-2021 阜新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道路勘测设计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2109/T 001-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1139
VIP资源

DB2109/T 001-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2109/T 001-2021 阜新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道路勘测设计标准.pdf

4.1农村道路路线方案可采用一次定测的程序进行现场踏勘、调查与勘测。 4.2勘测前应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并根据项目特点及自然、地理等条件确定 勘测方法与勘测方案,确定测量控制网的布网方式和作业方式。 4.3应对原有道路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路基路面材料、结构形式、使用与破损情况、排水 与路基防护情况、曲线半径、道路长度与宽度等。

4.4应对拟建或整修的农村道路是否存在拆迁、伐树、占用农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征求当地 政府及村民们的意见,协商处理方案。 4.5应现场调查沿线气候、地形地貌、地物、植被、矿区、地质、地震等自然条件,查明地层 岩土性质、厚度、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物理力学参数,特别是特殊地质、不良地质的位置与特 征,并对路基路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4.6应调查沿线水系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地表水、地下水等的位置、分布范围或流域。农村道 路通过低洼地带时,应调查地表水的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 1.7桥涵、漫水桥、过水路面等的勘测,应重点调查拟建区域的地形条件、地质状况、不良地 贡和特殊岩土的发育情况、河流的流量、流向与流速,以及最高洪水位等。现场核对拟建桥涵、 漫水桥、过水路面的设计参数。改建的桥涵,应查明原有桥涵现状及可利用程度。桥涵建筑场 地应进行钻孔勘探,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各层土(岩)的厚度、性质及物 理力学参数、水文地质条件、地震与地震动参数、冲刷和淤积情况、河床及岸坡的稳定性等, 选定桥涵的持力层,确定地基承载力及基础理深。 4.8应对取土场、弃土场的位置与条件进行勘测与调查。 1.9应对项目区筑路材料的来源、性质、供应情况等进行调查。 4.10应对拟建农村道路占用土地数量、性质、种类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 4.11应对路基防护工程的设置位置及条件进行勘测与调查。 1.12应对陡坡路段、高填路堤的地层结构,有无影响基底稳定和路基沉陷的软弱地层进行勘 。 4.13依据现场调查制定的勘测方法与勘测方案,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 制测量应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基准执行JTGC10、 JTGC20等的规定。 4.14控制点和勘探点的布设、勘测的技术要求、勘测资料的整理等,执行JTGC10、JTGC2C 等的规定

5.1水泥混凝土路面、过水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桥涵设计使用年限30年。 5.2交通量调查与预测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对于拟建的水泥混凝土路,应进行交通 组成情况和交通量的调查,并对设计交通量进行预测。 5.3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为15年,其起算年为该农村道路的计划通车年。 5.4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各种车辆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K,规定见表1。

表1各种车辆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6.1农村道路路网的规划,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与田、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统 筹兼顾,合理确定项目区内农村道路路网的密度。 6.2连接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主要田间道,村屯内的交通主干道,交通主干道与现有高级路面(沥 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王)道路连接的道路,村庄与大型果园、大棚集中区、大型养殖场、大型 乡镇企业等之间连接的道路,可修建混凝土路面。当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在400辆小客车以下 时CJ/T 417-2012 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应参照JTGB01单车道四级公路设计;当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为400~1000辆小客车时, 立参照JTGB01双车道四级公路设计;当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在1000辆小客车以上,或路线 里程大于20km时,应不低于三级公路标准。混凝土路不允许出现断头路。因受空间或拆迁限 制,按设计标准和相关标准修建混凝土路难以实施时,应修建砂石路面或泥结碎石路面。 6.3村庄内其它的道路,宜修建砂石路面或不整齐块石路面,以方便农村居民点人员的出行和 农业运输。 6.4连接田块与村之间的田间道,以及连接田块与田间道、田块之间的生产路,宜修建砂石 路面或泥结碎石路面。 6.5做好田间道、生产路之间,以及与原有道路之间的衔接设计,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 形成系统网络。 6.6混凝土田间道按四级公路设计时,设计车速可采用20km/h。其余田间道,可视地形、地质 和田块划分等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设计速度。 6.7选线时应注意尽量避免拆房屋和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和桥梁,尽可能避 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 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越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6.8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农村道路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 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合理选用技术指 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 6.9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必须完成农村道路路网的规划,其主要成果为农村道路路网规划 图。在该规划图上,应准确反映地形、地物、村庄、河流、冲沟、池塘、采场、果园、棚户区、 大型乡镇企业等的位置,并标注原有道路情况以及新建或整修道路情况。对于新建或整修的道 路,应标注道路名称、起点和圆曲线半径等。地形高差较大时,还应提供新建或整修道路的 纵断面设计图。

7.1.1单车道混凝土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4m,土路肩的宽度宜取0.5m或0.75m,条件允许 时可取1.0m或1.25m。路基宽度不得超过6.5m。 7.1.2双车道混凝土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6m,土路肩宽度应取0.25m,路基宽度应为6.5m。 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时,其宽度宜视实际情况确定。 7.1.3砂石路面、不规则块石路面和泥结碎石路面,其路面宽度宜为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 区,其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不得超过5m。对于只有小型农业机械、兽力车和行人通行的生 产路,其路面宽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得低于2.0m

7.1.1单车道混凝土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4m,土路肩的宽度宜取0.5m或0.75m,条件允许 时可取1.0m或1.25m。路基宽度不得超过6.5m。 7.1.2双车道混凝土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6m,土路肩宽度应取0.25m,路基宽度应为6.5m。 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时,其宽度宜视实际情况确定。 7.1.3砂石路面、不规则块石路面和泥结碎石路面,其路面宽度宜为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 区,其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不得超过5m。对于只有小型农业机械、兽力车和行人通行的生 产路,其路面宽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得低于2.0m

7.2.1农村道路的路线一般由直线和圆曲线组成。

7.2.2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7.2.2.1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应采取相应的限速与安全技术措施。 7.2.2.2两同向圆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 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否则应采用回旋线将两同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卵形曲线。 7.2.2.2.1卵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宜选R2/2≤A≤R2(R2为小圆曲线半径)。 7.2.2.2.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R2/R1=0.2~0.8为宜。 7.2.2.2.3两圆曲线的间距,以D/R2=0.003~0.03为宜(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 7.2.2.3两反向圆曲线间以直线径相连接时,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 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否则应采用回旋线将两反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S形曲线。 7.2.2.3.1S型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 7.2.2.3.2当采用不同的回旋线参数时,A,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不小于1.5为宜。 当A2≤200时,A,与A2之比应小于1.5。 7.2.2.3.3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1/R2≤2为宜(R1为大圆曲线半径;R2为小圆曲线 半径) 7.2.3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2的规定。圆曲线最大半径值不宜超过10000m

7.3.1混凝土由间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2“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 的横坡度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路面类型、自然条件等情况确定,必要时应按运行速 度予以验算。最小超高值应与该田间道直线部分的正常路拱横坡度值一致。最大超高应符合下 列规定: a)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应采取6%。 b)村镇区域内的混凝土田间道,最大超高值可采取4%。 7.3.2混凝土田间道由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断面逐渐过渡到圆曲线段的全超高单向横断面,其 间必须设置超高过渡段。超高渐变率的规定见表3。

7.3.3混凝土田间道超高过渡方式

7.3.3.1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时,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值。 7.3.3.2超高横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 a)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新建田间道宜采用此种方式; b)绕路中线旋转:改建田间道可采用此种方式; c)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路基外缘标高受限制时可采用此种方式

7.3.3.1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时,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值。

DB2109/T 00120217.3.3.3土路肩的超高过渡方式:应按表3的超高渐变率将土路肩横坡过渡到与车道路拱坡度相同,再与车道一起过渡,直至达到设计超高坡度值。7.4圆曲线加宽7.4.1单车道混凝土路的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70m时,应在圆曲线的内侧设置加宽,其加宽值参照表4选取。表4单车道混凝土路面加宽值圆曲线半径70~5050~3030~ 2525~2020~15加宽值(m)0. 10. 20. 40. 60. 757.4.2双车道混凝土路的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的内侧设置加宽,其加宽值参照表5选取。表5双车道混凝土路面加宽值圆曲线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半径加宽值0. 40. 60.81. 01. 21. 41.82. 22. 5(m)7.4.3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7.4.4加宽过渡段7.4.4.1设置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采用与超高过渡段长度相同的数值;不设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7.4.4.2加宽过渡方式:应采用在加宽过渡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增加的方式,7.4.4.3加宽与超高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圆曲线,但插入圆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过渡段长度的一半。7.4.4.4不同半径的同向圆曲线径相连接构成的复曲线,其超高、加宽过渡段应对称地设在衔接处的两侧。7.5圆曲线长度7.5.1圆曲线最小长度规定见表6。表6圆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3020圆曲线最小长度(m)50407.5.2当路线转角小于等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圆曲线,其长度规定见表7。表7转角小于等于7°时的圆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30¥20圆曲线最小长度(m)350/△280/△注:表中△为路线转角值(°)。当△<2°时,按△=2°计算。7.6视距7.6.1混凝土田间道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不小于表8的规定,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延长。单车道混凝土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双车道混凝土路当采取分道行

措施时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否则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并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

表8停车、会车与超车视距

主: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

7.6.2圆曲线内侧有建筑物、构筑物或高科作物,或圆曲线内侧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或越岭线 插入小半径凸形竖曲线时,应对视距予以检查与验算。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可将建筑物或构筑 物后移,或种植低科作物,或加宽土路肩,或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7.7.1农村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平均纵坡应符合 下列规定: a)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不应大于5%。 b)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7.7.1农村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平均纵坡应符合 下列规定:

下列规定: a)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不应大于5%。 b)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7.7.2农村道路纵坡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采用平坡(0%)或 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7.7.3小桥与涵洞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位于村镇区域非机动车交通量大的路段,桥上 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应大于3%。

7.8.1农村道路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9的

农村道路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9的规定

7.8.2农村道路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

表10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

7.9.1农村道路的最大合成坡度不应大于10%。 7.9.2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 度必须小于8%。 a)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 b)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 c)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 7.9.3在超高过渡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应设计为0%。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 水措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7.10.1农村道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 7.10.2竖曲线宜采用圆曲线,其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规定见表11。

表11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7.10.3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线坡段接近或达到最小坡长时,宜 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7.11.1应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 7.11.2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 7.11.3长的圆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圆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 7.11.4半径小的圆曲线起、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 .11.5长的竖曲线内不宜设置半径小的平曲线。 7.11.6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3.1.1路基路面应根据农村道路功能和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气候等自然 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8.1.2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设计、结构层厚度设计、材料组成设计、接缝构造 设计、钢筋配置设计等。 8.1.3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力0.7MPa。 3.1.4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25。 8.1.5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层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12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

表12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最小防冻厚度

表12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最小防冻厚度

的黏质土(CL、CH): ②很易冻胀土一一粉质土(ML、MH)、极细粉土质砂(SM)、塑性指数在12~22之间的黏质土(CL)。 8.1.6路堤边坡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并符合下列 要求: a)当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小于等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13的规定值

b)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1.75。 8.1.7土质路堑边坡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防护措施、施工方 法等,并结合自然稳定边坡、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 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14规定值。

表14土质路堑边坡坡率

8.1.8路基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 8.1.9路面施工模板必须采用刚度足够的槽钢、轨模或钢制边侧模板,不得使用木模板、塑料 模板等其他易变形的模板。钢模板的高度应为面板设计厚度,面板长度宜为3~5m。每米模板 应设置1处支撑固定装置,模板垂直度用垫木块方法调整。模板的精确度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模板(加工矫正)允许偏差

DB2109/T 00120218.2路面8.2.1混凝土田间道的面层,宜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水泥混凝土。当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位于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路基段时,应采用接缝设置传力杆的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设计见JTGD40)8.2.2水泥混凝土田间道的路面厚度一般为200mm~250mm,宜采用C30商品混凝土,当运距超过20km时应采用C30现场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不得低于4.0MPa。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应以面层板在设计基准期内,在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疲劳断裂作为设计标准,并以最重轴载和最大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极限断裂作为验算标准(见JTGD40)。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加6mm磨耗层后,按10mm向上取整。8.2.3水泥混凝土面层接缝设计8.2.3.1混凝土面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缝和横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8.2.3.2混凝土路面宽度6m以上应在板中设置纵向施工缝,构造可采用平缝型式,上部锯切槽口,深度为30~40mm,宽度为3~8mm,槽内应灌塞填缝料,构造如图1所示。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和长度宜为Φ14mmx700mm,间距一般为400~900mm。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填缝料防锈涂料T拉杆图1纵向施工缝构造8.2.3.3横缝一般为横向缩缝、胀缝和横向施工缝,女如图2所示。填缝料填缝料20mm填缝料(1/4~1/5)h30~40mm(1/4~1/5)ha)横向缩缝b)胀經c)横向施工链图2横缝构造8.2.3.3.1横向缩缝宜等间距布置。普通混凝土面层横向缩缝间距宜为4~6m,面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5;钢筋混凝土面层横向缩缝间距一般为6~15m,面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2.50。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缝深度为板厚的1/5~1/4,宽度为3~8mm,缝内应灌塞填缝料。8.2.3.3.2普通混凝土面层与钢筋混凝土面层相连接处应设置缩缝,宜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8.2.3.3.3混凝土路面与其它道路相接处、小半径平曲线和凹形竖曲线纵坡变换处应设置胀缝。胀缝宽20~25mm,缝内下部设置填缝板,上部灌塞填缝料。11

表17面层水泥混凝土用水泥的成分要求

8.2.5.1.4水泥的物理指标应符合表18的规定。

18面层水泥混凝土用水泥的物理指标要求

8.2.5.1.5面层水泥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19的规定。

面层水泥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单位水泥用量

2.5.2.1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干净的碎石。田间道可使用Ⅱ级粗集料,质量 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3天然砂的质量标准

表24天然砂的推荐级配范围

8.2.5.4水 8.2.5.4.1符合现行GB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与养生用水。 8.2.5.4.2非饮用水应进行水质检验,并应符合表25的规定,还应与蒸馏水进行水泥凝结时 间与水泥胶砂强度的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的水泥初凝与终凝时间差均不应大于30min,水泥胶 砂3d和28d强度不应低于蒸馏水配制的水泥胶砂3d和28d强度的90%

表25非饮用水质量标准

2.5.4.3养生用水可不检验不溶物含量和其他杂质,其他指标应符合表25的规定。 2.5.5外加剂 2.5.5.1面层水泥混凝土外加剂质量除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外,尚应符合 要求,各项性能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GB8076的规定。

8.2.5.5.2水泥混凝土面层及暴露结构物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抗冻等级不应低于F250,现场取 芯抗冻等级不应低于F200。抗冻混凝土应掺入适量引气剂,其含气量宜为(3.5±0.5)%,钻 芯实测水泥混凝土面层最大气泡间距系数宜为(300±35)μm。 8.2.5.5.3滑模摊铺施工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宜采用引气高效减水剂;高温施工混凝土拌合物的 初凝时间短于3h时,宜采用缓凝引气高效减水剂;低温施工混凝土拌合物终凝时间长于10h 时,宜采用早强引气高效减水剂, 8.2.5.5.4外加剂产品应使用工程实际采用的水泥、集料和拌和用水进行试配,检验其性能, 确定合理掺量。 8.2.5.5.5外加剂复配使用时,不得有累凝现象,应使用工程实际采用的水泥、集料和拌和用 水进行试配,确定其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8.2.5.6钢筋 8.2.5.6.1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面层所用钢筋、钢筋网、传力杆、拉杆等应符合国家和行 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宜选用热轧HPB300、HRB335或HRB400钢筋。 8.2.5.6.2钢筋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钢筋混凝土路面与桥面用钢筋宜 采用环氧树脂涂层或防锈漆涂层等保护措施。 8.2.5.6.3传力杆应无毛刺,两端应加工成圆锥形或半径为2~3mm的圆倒角。 8.2.5.6.4胀缝传力杆应在一端设置镀锌钢管帽或塑料套管,套帽厚度不应小于2.0mm,并应 密封不透水,套帽长度宜为100mm,套帽内活动空隙长度宜为30mm。 8.2.5.6.5传力杆钢筋应采取喷塑、镀锌、电镀或涂防锈漆等防锈措施,防锈层不得局部缺失。 拉杆钢筋应在中部不小于100mm范围内采取涂防锈漆等防锈措施。 8.2.5.7接缝材料 8.2.5.7.1用于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胀缝板的高度、长度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设计间距 预留传力杆孔。孔径宜大于传力杆直径2mm,高度和厚度尺寸偏差均应小于1.5mm。胀缝板 可采用沥青纤维板、橡胶(泡沫)板、塑胶板等,其质量应符合表27的规定。

8.2.5.7接缝材料

.1用于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胀缝板的高度、长度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设计间距 J杆孔。孔径宜大于传力杆直径2mm,高度和厚度尺寸偏差均应小于1.5mm。胀缝板 防青纤维板、橡胶(泡沫)板、塑胶板等,其质量应符合表27的规定。

表27胀缝板的质量标准

注:各种接缝板的厚度应为(20~25)mm土2mm

8.2.5.7.2用于混凝土面层的填缝料可采用橡胶沥青、道路石油沥青和改性沥青类等。加热施 工式橡胶沥青填缝料质量应符合表28的规定。加热施工式道路石油沥青与改性沥青类填缝料 质量应符合表29的规定

表28加热施工式橡胶沥青填缝料质量标准

表29加热施工式道路石油沥青与改性沥青类填缝料质量标准

8.2.6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标准

表30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频率和方法

准小梁弯拉强度用于评定施工配合比;钻芯劈裂强度用于评价实际面层施工密实度及弯拉强度。 为平均弯拉强度;、fain为最小弯拉强度;C为统计变异系数。

②fe为平均弯拉强度;、fain为最小弯拉强度;C.为统计变异系数。 ③动态平整度与IRI可选测一项 ④特殊路段是指设超高路段、加宽弯道段、合成坡度≥4%坡道段、交叉口路段、桥面及其上下坡段、过 水路面及其上下坡段、集镇附近路段等处。

表31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几何尺寸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频率和方法

8.2.6.3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的质量缺陷检验项目、标准、频率和方法应符合表32的规定

表32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的质量缺陷检验项目、标准、频率和方法

注:1断板率中包含断角率,不计入修复后的板面

破损率指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期发生的脱皮、印痕、露石、缺边、掉角、微裂纹等缺陷实测面积 面积之比的百分率。

3.2.7单车道混凝土路的土路肩宜全部采用砂石或石粉硬化,其厚度100mm~200mm。双车 道混凝土路的土路肩宜为压实素土,在村屯内宜采用砂石或石粉硬化。 3.2.8砂石路面和泥结碎石路面的厚度一般为100mm~200mm;不规则块石路面厚度一般为 250mm~350mm

8.3.1混凝土路面下的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适当的刚度。 8.3.2基层的材料可遵照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砂砾石等。水泥 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应为3.0~5.0MPa。 8.3.3基层的厚度一般为150~230mm。 8.3.4基层每侧比混凝土路面宽300mm以上。 8.3.5基层原材料技术要求 8.3.5.1水泥 8.3.5.1.1宜采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8.3.5.1.2水泥剂量宜为4%~6%。 8.3.5.2水 8.3.5.2.1符合现行GB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基层材料拌和与养生用水。 8.3.5.2.2拌和基层使用的非饮用水应进行水质检验,并应符合表25中素混凝土拌和用水的 规定。 8.3.5.2.3养生用水可不检验不溶物含量,其他指标应符合表25中素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规定。 8.3.5.3粗集料 3.3.5.3.1粗集料宜采用各种硬质岩石或砾石加工成的碎石,也可直接采用天然砂砾。用作田 间道基层使用的级配碎石的粗集料应符合II类标准,其具体规定见表33。

表33粗集料技术要求

注:①对花岗岩石料,压碎值可放宽至25%。

用作由道基层的大然陈除满定 并应级配稳定、塑性指数不大于9。 3.3.5.3.2级配碎石或砾石用作田间道基层时,其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 3.3.5.3.3粗集料的规格要求宜符合表34的规定

表34粗集料规格要求

8.3.5.4.1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8.3.5.4.2级配碎石或砾石中的细集料可使用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集料碎石。 8.3.5.4.3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其塑性指数不应大于12。 8.3.5.4.4细集料规格要求应符合表35的规定。

表35细集料规格要求

注:①对工程粒径0~3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大于2.36mm的颗粒含量。 ②对工程粒径0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大于4.75mm的颗粒含量 ③对工程粒径3~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

:①对工程粒径0~3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大于2.36mm的颗粒含量。 ②对工程粒径0~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大于4.75mm的颗粒含量 ③对工程粒径3~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

8.3.5.4.5天然砾石或粗砂作为细集料时,其颗粒尺寸应满足工程需要,且级配稳定,超尺寸 颗粒含量超过本细则或实际工程的规定时应筛除。 8.3.6基层材料分档与掺配 8.3.6.1混凝土田间道基层可选择不少于三档备料。 8.3.6.2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26.5mm和31.5mm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砾石的备料规格 宜符合表36的规定

表36不同粒径混合料的备料规格

表3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②被稳定材料的液限宜不大于28%GB/T 34308.2-2017 体育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运动竞赛赛事代码,塑性指数宜不大于7

8.3.7基层质量标准

8.3.7.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砂砾石基层的压实度应大于等于97%。 8.3.7.2基层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表38的规定

8.4.1遇有以下情况时,应在基层下设置垫层。 a)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12)时,应设置防冻垫层, 使路面结构厚度符合要求。防冻垫层宜采用碎石、砂砾等颗粒材料,小于0.075mm的细粒含 量不宜大于5%。 b)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基两侧有滞水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黏质土地段地 下水位埋深小于0.5m或粉质土地段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0m时,宜设置排水垫层和隔离层,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垫层宜采用横贯路基整个宽度的形式,其厚度不宜小于300mm。排水垫层材料宜 选用天然砂砾或中粗砂。 2)隔离层可选用土工膜、复合土工膜、复合防排水板等土工合成材料,防渗材料的厚度、 材质及类型应根据气候、地质条件确定,土工合成材料应符合现行JTGTD32的规定。采用复 合防排水板作为隔离层时,可不设防水垫层。 c)为满足路基填土高度要求时,应设置填土垫层,厚度不得小于150mm。填土垫层可采 用山皮石、稳定土等材料。山皮石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山皮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20mm,且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三分之二。 2)粒径20mm~120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50%,不均匀系数应大于等于5,曲率系数宜 为1~3。 V 3)石料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 大 4)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宜为8%~15%。 8.4.2在填方路段,垫层每侧比基层宽300mm以上;在挖方路段,如需要设置垫层时,其宽 度可与基层同宽。 8.4.3垫层的压实度应大于等于95%,最小承载比CBR不应小于5%。基层外形尺寸检查项目、 频度和质量标准应符合表39的规定。

表39垫层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准

8.5.1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压实度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混凝土田间道路床的压实度应 大于等于95%,砂石路路床的压实度应大于等于94%。 3.5.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不得低于40MPa。否则,应选用最大粒径小于100mm的粗 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作路床换填料,其承载比CBR不得低于5%,并合理确定换填 深度。 8.5.3稻田、池塘等地段,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加筋、外掺无机结合 料等处理措施。 8.5.4软土地基浅层可采用砂、砂砾、碎石等粒状材料进行换填,宜设置为排水垫层,其厚度 宜为0.5m,铺设宽度应为路堤底宽且两侧各外加0.5~1.0m。 8.5.5翻浆路段应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换填,换填深度应根据当地标准冻深确定,不得小于 1.0m。换填材料可采用碎石、天然砂砾、山皮石等。 8.5.6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9.1.1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 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9.1.2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以及易水毁路段,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针对其工程特性 进行路基防护设计。对存在稳定性隐惠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采取加固、防护措施,保 证边坡稳定。 9.1.3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设置在稳定的边坡上。当土质和气候条件适宜时,宜采用植物防护; 当植物防护的坡面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设置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骨架。当路基稳定性不足 时,应设置必要的支挡加固工程。 9.1.4防护支挡结构所用材料的强度应不低于表40的要求,其他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 准的规定。

DB21T 2436-2015 沙化土地封沙育林育草技术规程表40防护、支挡结构材料强度要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