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28-2018 陕西省城市设计标准

DBJ61/T 128-2018 陕西省城市设计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128-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98.3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6483
VIP资源

DBJ61/T 128-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61/T 128-2018 陕西省城市设计标准

2.0.5城市特色urbancharacteristic

2.0.7第五立面thefiftheleva

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补城市功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用 再生态”的理念,修复自然山水林由环境,实现把“城市建成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的目标。

GB/T 25123.2-2018 电力牵引 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 第2部分:电子变流器供电的交流电动机2.0.9玻璃幕墙glass curtainwa

由支承结构体系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三 体结构所受作用的、由金属构件与玻璃面板组成的建筑外围护线 构或装饰结构。

3.1.1城市设计编制的层次应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 计、地块城市设计及专项城市设计。

3.1.1城市设计编制的层次应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

3.1.2总体城市设计

针对城市、镇规划区编制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镇总体规戈 相对应。

3.1.3区段城市设计

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宜 分为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3.1.4地块城市设计

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具体地块编制的城市设计,是在建设 项目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和区段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具体落实和 深化,应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3.1.5专项城市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应对区域城市形象定位、山水格局、空间特色 及城市风貌、色彩、天际线、开敬空间、照明、环境设施等特定系 统、要素或建设需求编制的专项城市设计

地形地貌、自然山水、气候、景观资源、绿化植被等自然环块 和生态要素。

城市历史沿革、空间形态演变、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民俗风 情、重大节日、固定集会、传说典故等。

土地使用、建筑风貌、道路交通系统、绿化景观、公共空间、标 志性建筑(构筑物)、标识、户外广告、开敞空间与地下空间等。

3.2.5相关规划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等上位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及城市设计:历史街区或传统风貌保护区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绿 地系统规划、河道水系规划、城市色彩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关工程 项目信息等。

通过网络、媒体、问卷与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所在区域的单 位、组织和居民对于现状存在问题的评价和发展目标的意愿。

4.1.1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整体空间及景观环境具有结构 生影响的范围展开的城市设计。 4.1.2从总体层面系统地认知城市特色,保护自然山水空间格 局,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应提出总体形象定位,确定城市设计形态 沟架,塑造整体空间意向,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 指导下一层次城市设计。

4.2.1特色资源保护

1进行城市自然资源分析与研究,应明确城市与其周边自 然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协调发展要求; 2进行城市历史人文传承研究与综合资源分析,提出历史 风貌、人文古迹保护、展示与合理利用的系统控制要求

4.2.2风貌与特色定位

1研究区域总体自然山水格局,梳理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 重要特色资源,应结合城市性质、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制约条件 公众意愿等,萃取当地有代表性的风貌特色元素并加以提炼 新,明确城市风貌与特色定位; 2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应对 城市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特色风貌延

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 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4.2.3城市总体形态格局

统筹考虑城市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城市文化特色和空间特 征,妥善处理城市与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 与协调关系,构建特色突出、形态自然的城市格局。

4.2.4城市景观框架

1 应划定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建筑高度分区; 2 应确定景观轴线、绿道、风道、水系的体系及控制要求 3应明确景观风貌节点的位置和类型

4.2.5公共空间体系

1宜结合街道、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构建城市公共空 间体系; 2宜对重要公共空间的位置及其功能提出控制要求。

4.2.6划定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可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街区、城 市中心区、重点更新改造地区、重要新开发建设地区、城市门户 区、重要街道、滨水地区、山麓地区的范围及设计控制要求。

5.1.1 区段城市设计应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 5.1.2 应根据区段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塑造并反映历史文化特 征,体现富有城市特色和活力的空间环境,

市发展建设需求,增强区段的整体性和可识别性,符合公众审美

应落实总体城市设计要求,梳理区段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等 特色资源,明确特色定位,指导城市形象建设

5.2.2空间结构与形态

应梳理外围山水环境与城市空间关系,确立区段空间结 构; 2应细化空间形态,明确道路、绿化、水系、建筑等物质空间 的布局形态关系,指导下一层次城市设计编制

5.2.3景观风貌系统

1应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相关系统要求,构建区段景观风貌 整体框架; 2应明确建筑高度、天际线、视线通廊、界面、标志物等景观 风貌要素的空间构架与控导要求。

5.2.4公共空间系统

宜统筹布局公共空间系统,明确重要公共空间的位置、范 与功能,提出控导要求,对部分重要公共空间进行意向性设计。

5.2.5建筑群体与建筑风貌

1应合理组织建筑群体,强化空间秩序与特征;对建筑风 格、高度、色彩、退界等内容提出控导要求; 2可适当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界面构成的重要要素,强 调“虚实结合”,增加建筑街道侧界面的通透性和流动性,塑造简 洁、轻盈、富有引导性的空间界面。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宜 大于0.2。

5.2.6环境景观与市政设施协调

宜合理弓导景观绿化、城市家具、户外厂告等重要环境景双 与市政设施,提出重要公共设施的意向方案,与区段环境氛围利 协调。

5.2.7实施措施与建议

可提出需要编制的地块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确定开发 时序和近期建设项目计划,选择适宜的建设开发模式。

5.3.1 历史文化街区

.3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技术要点

5.3.1历史文化街区 1应落实相关的保护规划要求,要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 系; 2应协调历史文化街区本体与建设控制地带的空间关系, 明确空间格局与形态; 3应对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等内容提出具体的控制指标; 4对建筑肌理、形态、风格与色彩等风貌特色要素,新建和

改(扩)建内容,宜提出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5.3.2文化旅游街区

1应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2对空间格局、交通组织、景观绿化、建筑风貌、街道小品 照明系统等要素,应提出具体的控制与弓导要求: 3宜强化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彰显历史和文化特色内涵。 5.3.3城市中心区 1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应提出合理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2合理布局中心区功能,延续场所文脉,塑造特色空间环 境; 3应对建筑高度、风格、体量、色彩等要素提出具体的控制 与引导要求; 4宜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宜人的绿色慢行系 统; 5宜突出标志性景观,并强化导向标识系统设计。 5.3.4重点更新改造地区 1应保护城市肌理、空间格局、街巷尺度,保护文物古迹、历 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载体: 2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和地区建设需要,宜按照有机更新理 念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策略,整治和改善历史环境景观,提高环 境品质,延续地方文脉: 3改善旧城区交通环境,应选择适用的交通组织方式,宜划 定慢行道与慢行区; 4宜明确重点地段功能与业态,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满足居 民现代生活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应明确旧城改造中保护、维修、保留、拆迁等区域范围与 设计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开发模式与改造措施

5.3.4重点更新改造地区

1应保护城市航理、空间格局、街巷尺度,保护文物古迹、历 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载体; 2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和地区建设需要,宜按照有机更新理 念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策略,整治和改善历史环境景观,提高环 境品质,延续地方文脉: 3改善旧城区交通环境,应选择适用的交通组织方式,宜划 定慢行道与慢行区; 4宜明确重点地段功能与业态,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满足居 民现代生活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应明确旧城改造中保护、维修、保留、拆迁等区域范围与 设计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开发模式与改造措施

5.3.5重要新开发建设地区

1应处理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关系,保持与建成区的 有机衔接,综合考虑地区发展战略和文脉传承,统筹协调新旧城 区风貌和空间格局; 2应保护好新区生态环境,营造绿色、舒适、宜人、优美的城 市公共空间; 3以人为本,提倡窄路密网的理念,宜建设开放式住区,塑 造便捷高效、安全健康、富有活力的人居环境; 4应彰显地域特色,体现时代风貌,挖掘文化资源,传承文 化脉络,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

5.3.6交通枢纽与门户区

1应合理布局用地,建立系统完善的服务功能,提升土地利 用价值; 2应有效组织人车流线和交通换乘方式,强化导向标识系 统设计; 3宜对建筑风貌、空间环境、街道家具、景观小品等内容提 出具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1根据城市生产、生活和公共活动需要,应统筹组织交通空 间和人群活动,确定街道特色定位,增强城市活力,体现人文关 怀; 2应重点对交通设施、市政设施、街道家具、慢行空间、景观 绿化和建筑界面、建筑色彩、导向标识等内容提出具体的控制和 引导要求,

应妥善协调滨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2加强水域与陆域的空间联系,宜适度设置视线通廊和及

道,构筑水陆风的循环体系; 3针对河道的空间尺度、岸线功能,按照城市公共活动需 求,应对水体岸线形式、滨水道路、滨水建筑、游憩场所与防洪设 施、生态保护、绿化景观、植物配置等提出具体的控制和引导要 求; 4宜突出滨水地区建筑景观的层次性与协调性,塑造优美 的大际轮廓线。 5.3.9山麓地区 1应梳理山麓地区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关系,提出形象 定位,构建城市设计框架; 2明确山麓地区空间形态,应重点对空间界面及建筑布局 高度、屋顶形式等进行设计与管控: 3根据生态修复策略,应对山麓地区的游憩空间、景观视 郎、场地竖向、绿化植被等提出具体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1应梳理山麓地区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关系,提出形象 定位,构建城市设计框架: 2明确山麓地区空间形态,应重点对空间界面及建筑布局 高度、屋顶形式等进行设计与管控: 3根据生态修复策略,应对山麓地区的游憩空间、景观礼 郎、场地竖向、绿化植被等提出具体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6.1.1 地块城市设计应以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为依据。 6.1.2 应以开放空间、建筑群体、交通组织、环境景观与市政设 施为设计重点。 6.1.3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块应提出详细设计方案,提升地块公 共空间的人性化、艺术性及整体空间环境品质

5.1.3刘建设项自所 计方案,提升地天么 共空间的人性化、艺术性及整体空间环境品质

1开放空间宜与城市道路相邻,或与公共步行系统直接连 接,保证其公共性与开放性: 2应明确各级城市绿地的位置、性质、规模、功能、形式,提 出空间营造、绿化景观、植物配置方面的控制引导要求,满足开放 性、易达性、大众性的要求; 3宜明确景观道路、特色街巷的位置、尺度及功能性质,对 沿街建(构)筑物的风格、高度、色彩及绿化等提出控制弓引导要求 结合功能需要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及环境设施; 4针对不同滨水空间类型,应对水体沿岸功能、岸线形式 滨水道路、滨水建筑、绿化景观等提出具体的控制弓引导方案; 5综合分析山麓空间的山体高度、坡度、植被等自然景观资 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应对建筑的布局、高度、风格、屋顶形式及绿

化植被等提出具体的控制引导要求

1结合区位、交通条件、地块尺度及周边环境,应提出建筑 群体组合及布局形式,明确地块内各类建筑功能控制弓导的原则 与要求; 2建筑群体的总体布局应考虑减轻热岛效应,平面布局和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日照: 3地块建筑组合应形成富有活力、尺度宜人且连续性强的 空间界面,针对不同的空间界面,宜对其建筑贴线率进行差异化 控制; 4分析现状建筑风格特征,应按照延续地方建筑优秀文化 专统、强化城市特色的基本原则,提出建筑风格的引导要求: 5分析地块区位特征、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及与周边地块的 关系,应结合空间尺度提出建筑体量、建筑高度控制引导要求; 6应依托地域特色、自然环境,结合建筑功能、人文特征,提 出建筑色彩的控制弓引导要求; 7结合地块区位特征、风貌特色定位及周边环境景观要求, 可将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立面设计的重要元素,按照节能、环保以 及绿色建筑要求,提出玻璃幕墙使用及控制引导要求; 8应确定建筑立面设计的原则与要求,包括针对立面划分 细部处理、门窗洞口形式等具体管控方法;明确建筑主要立面的 材料、材质选择要求和使用比例: 9应结合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对建筑第五立面的色 彩、材质、外露设施以及构筑物、树木植被等内容提出控制引导要 求。

更新区、新城建设区、历史地段、生

等各类型地块所处区位,对各地块的建筑退线进行以下差异化控 制: 1旧城更新区内的地块,其建筑退线应以尊重历史和现状 为前提,在保证旧城区街巷空间完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2历史地段内的地块,建筑退线应以保护历史地段的完整 性为主,延续现状原有格局和肌理; 3生态敏感区内的地块,建筑退线宜结合防护绿地明确退 线要求; 4新城建设区建筑退线: 1)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2)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应综合分析地块用地性质、建筑 高度、周边道路等级,分为一般控制和特殊控制两种情 况进行差异化控制; 3)建筑物退让铁路及规划黄线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4)建筑物退让规划绿线应综合分析地块用地性质、建筑 高度、周边道路等级,分为一般控制和特殊控制两种情 况进行差异化控制。 5城市中其他区域地块,应在保持界面完整性的基础上,符 合相关规范要求,

1应明确地块与城市快速路、主次十道、轨道交通线等的交 通衔接方式; 2应合理组织地块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明确车行与人行交 通线路及出入口位置,交通组织宜采用人车分流方式; 3结合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应组织慢行交通系统,宜与城市 公共交通站点、停车设施相衔接: 4宜明确道路交叉口、地块出入口的设计形式和交通组织

方式,对其步行空间进行设计; 5可对地块内景观性道路、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侦 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6.2.5环境景观与市政设施

1应强化相地块内景观资源的关联性,注重设施的绿色 环保与节能效果,完善街区景观系统,维护其公共性与开放性: 2提出地面铺装整体风格,宜采用地表透水型铺装,对节 点、路径等重点区域的铺装材料、色彩、图案等可提出引导要求: 3可明确与水域相关的建(构)筑物的形式、尺度、色彩等, 提出滨水活动平面与水面的高差关系等相关要求: 4结合地块整体景观环境,宜提出各类市政设施的布局、风 格、色彩等引导要求; 5对于重点地块应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统筹规划,合理布 局,并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6宜提出点(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广场等)、线(街道、滨水 空间等)、面(景观风貌分区等)相结合的照明方案,并对重要节 点、路径的照明效果提出引导要求: 7植物配置应符合适地适树原则,充分考虑绿化种植效果, 体现植被的不同李相特征

6.2.6玻璃幕墙城市设计应用要

玻璃幕墙在城市设计中,应按照整体协调、风格独特、节能环 呆、安全第一的总体原则,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立体美感、景 见现代时尚和环境融合协调的效果,并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及建筑防火规范等相关要求: 1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立面设计应符合上位城市设计要 求,其建筑设计须遵循整体协调统一、材料环保节能、色调柔和适 中的原则;

2从周边环境、城市气候、建筑功能、景观效果等方面出发, 合理运用并严格控制玻璃幕墙,避免光污染。 3应明确所在地的环境氛围和周围建筑物的现状,对玻璃 幕墙的形式、位置、应用面积、窗墙比等作充分论证,建筑型式、风 格应与周边整体环境相协调: 4新建、改(扩)建的党政机关办公楼、中小学校教学楼、托 (幼)儿所(园)、住宅、医院门(急)诊楼、病房楼和养老院建筑,不 得在二层及以上采用玻璃幕墙; 5城市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人员密 集、流动性大的区域内公共建筑、临街建筑,需要在二层及以上选 用玻璃幕墙的,以及幕墙玻璃坠落容易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坏 的建筑,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 6玻璃幕墙不得对相邻建筑造成光污染危害,不得对行人 活动、车辆行驶造成安全隐惠;在T形路口正对直线路段处,严禁 建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

7.1.1专项城市设计应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并根据所涉及 的规划用地范围,与相对应的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相 接。

7.2城市风貌专项设计

7.2.1应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山水环境、增强城市特色。 7.2.2分析城市风貌特色资源,应明确城市风貌总体定位、空间 结构、风貌分区及风貌要素管控,重要的风貌分区、廊道、节点、标 志物管控、建筑风貌控制等基本内容。 1应分析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现状、历史人文环境、公 共空间环境、相关规划及公众意愿等内容; 2应充分尊重城市区位、性质及风貌特色等相关影响要素 确定城市风貌总体定位和空间结构; 3城市空间规划应与城市山水格局、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 织系统相协调,宜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人文界线的完整性;

4应合理划定城市风貌分区,对功能定位、建筑风貌、景观 郎道、整体设计意向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 5对重要的风貌分区、廊道、节点、标志物,宜进行控制引导 和详细设计; 6从建筑的组群关系、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应对 建筑整体风貌提出控制弓引导要求。

7.3城市色彩专项设计

7.3.1应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均 特色相协调,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GB/T 29106-2012 道路交通信息服务 公路信息亭技术要求7.4城市天际线专项设计

7.4.1应遵循显山露水、层次分明、标志突出的原则

7.4.2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要素及相关规划进行分析,应明 角城市天际线的总体控制与引导要求: 2应确定城市天际线的空间层次关系、景观界面、视线通 、视域面,各分区建筑高度基本比例关系及重要地标的位置: 3应对重要及高层建(构)筑物的高度分区、建筑风格、体量 及屋顶形式等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4可明确重要公共空间的功能、尺度及重要临街面天际线 的韵律与层次塑造方式: 5合理选择观景点,宜确定观景廊道、要素和区域,对观景 点、观景廊道周边地块建筑高度、道路两侧建筑后退等提出控制 引导要求。

7.5城市开敬空间专项设计

7.5.1应满足开放性、可达性、功能性的设计原则,反映城市的 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7.5.2城市开空间可分为广场、步行街道、公园绿地、滨水空 间、山麓空间、地下空间等类型

7.5.3应包括以下内容:

QX/T 474-2019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水稻长势1结合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城市性质、职能及空间形态等 相关影响要素,应确定开空间整体设计目标和空间结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