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建铁路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某新建铁路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43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新建铁路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石方、基床底层、过渡段、及附属工程的施工 ②施工作业安排 施工组织上,充分利用土石方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组织施工力量,统筹安排土石 方调配,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循环,做到爆、挖、装、运、 卸、压等工序紧密衔接连续作业,尽量避免施工干扰。做到既保证质量和工期又经济合 理。 改移道路、改移水沟,基底处理和加固及涵洞优先安排施工,为路基土石方的填筑 创造条件。路基填筑在桥台、涵洞等构筑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和基底处理完成后开始 施工,路基过渡段的施工与路基本体同步进行填筑。 隧道口的路堑尽量提前施工,为隧道施工创造条件。 路基排水沟等排水设施超前施工,尽早配套完善,尤其是天沟要先做,尽早排除施 工场区的地表水,方便施工。 路基及站场排水沟与相应段路基一同考虑施工。在设有脚墙或排除地下水设施地 段,先作好脚墙、排水设施, 路堑边坡防护与路基土石方同步施工,同步完成;路堤边坡防护待路堤成型稳定后 及时安排施工路基主体工程施工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优选性能可靠的大型碾压及运输设 备;路基附属工程以人工作业为主。 路基填筑施工以“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作业方式组织施工,试验段先行。 ③路基土石方调配方案 本管段路基填挖的土石方调配将按设计调配要求,本着“就近移挖作填,减少运距” 的原则,采取合理的运输方法,并按照“不同填料不得在同一层混填”的规定来进行调 配,做到平衡、经济、合理。 路堤取土:尽量利用移挖作填、隧道弃碴不足地段从取土场外购土。 路堑弃土:保证路堑边坡稳定和地面排水,不堵塞渠道,路堑挖方应尽量移挖作填 合理利用,本管段路堑弃土场选址与隧道弃碴场一并考虑。 对站场及附属工程等的取土要合理利用,避免由于施工不当而发生取土多占农田的 现象。 ④软基处理及沉降观测方案 I软基处理方案 本管段软土及松软地基主要分布在站场,施工前期优先安排进行软基处理,以尽可

能地留足路基沉降稳定的时间。软基处理具体方案如下: 温州南站、温州南货场的软土路基:主要采用换填、插塑板及土工合成材料加固等 处理。 II软土路基填筑观测方案 为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和稳定,控制施工填土速率,修正完善设计,预测沉降趋势 及工后沉降量,确定放置或预压卸载时间,提供路基峻工验收的依据,必须对软土路基 进行动态观测。 填筑速率的控制: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地段,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 桩水平位移不超过5mm。采用排水固结加固地段,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20mm, 边桩水平位移不超过10mm。根据观测结果严格控制填筑速率,如超过以上任一限值时 应停止填筑,必要时应卸载,待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 填筑前按设计要求,具体部署填土速率、预压时间、固结程度、沉降变形、稳定情 况的预计,在施工中再根据动态观测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做到在施工过程中心中有数: 确保路堤的稳定安全,在填筑后能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并能按期完成。 软土地区大面积地基处理开工前,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试验区,结合工程实 际情况进行试验施工,根据试验区获得的资料,分析地基处理效果,填筑中应掌握的各 项技术参数,与原设计预估值进行比较,对原设计作必要的修正,并指导全线的设计和 施工。 5改良土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及补勘的地质情况按照设计或变更规定进行严格的基底处理。基底处理完 成后,对地基进行检测,在其符合客运专线对地基一般要求及设计要求后,才可进行改 良土的填筑。 根据温州南站场施工图,改良土采用路拌方式施工。我项目部拟选用后置式路拌机 及铧犁进行拌和。 每层填筑须按规定的方法和频度进行检测,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填筑施 工。采取必要的路基加固措施控制工后沉降,同时根据各种土类压实试验所取得参数, 设置填层厚度控制杆,严格控制碾压厚度和填土速率,加强碾压以确保施工质量。 ?基床表层施工方案 本管段范围内基床表层分别采用0.6m厚的级配碎石或0.5m厚的级配碎石+0.1m厚 的中粗砂,级配碎石采用机械施工。级配碎石材料取自经试验合格的采石场和隧道,隧

道弃碴中硬质岩块,运至沿线的级配碎石拌合站,经破碎筛选后,通过现场试验最佳级 配拌合后,运至工地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级配碎石实行工厂化作业,采用稳定土拌合机拌制。各种规格矿料采用电脑控制电 子计量,拌合站由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对设备进行保养、调试,原材料和混合料进行跟踪 控制和检测。整个进料、拌合、出料过程为连续作业,通过电脑进行操控,基本为机械 化操作。级配碎石成品经成品料仓放料门出来后,直接卸入运输车车斗内。 7路堑开挖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数量、工期要求、机械配备情况和地质条件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开挖长度、 开挖方式,充分准备,精心组织,集中力量进行机械化快速施工,做到“快开挖、早防 护”,确保路堑工程质量。 路堑施工先做好堑顶截、排水,并随时注意检查,截、排水设施绘出详图,放线施 工;堑顶为土质或含有软弱夹层岩石时,天沟及时铺砌或采取其它防渗措施,保证边坡 稳定。 深路堑段施工分级开挖,分级防护。在开挖路堑弃土地段前,提出弃土的施工方案: 报有关单位批准后实施(该方案包括弃土的方式、调运方案、弃土的位置、弃土形式、 坡脚加固处理方案、排水系统的布置及计划安排等)。方案改变时,报批准单位复查。 用于种植的草皮,开挖前必须根据施工安排,将开挖区地表原有草皮铲取,移植保 存,以便回植利用。 ⑧路堤与桥台、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施工方案 过渡段是路基工程与其它工程的衔接过渡部位,作为与过渡段衔接的桥台、涵洞等 结构物均提前安排施工。当桥台、涵洞施工完成并到达强度,地基处理完成后,立即进 行过渡段的填筑,以便加长过渡段静置自稳的时间,进一步减小工后沉降量。 为了保证过渡段填筑质量,原则上过渡段与相邻路堤应按水平分层同时填筑。但确 有困难不能同时施工的,为保证路基施工进度,采取在桥台后预留一定长度的路堤填筑 段并做出台阶,待过渡段施工条件成熟后与过渡段一起施工, 本管段范围内过渡段填筑材料所选用的级配碎石、水泥、砂和土工合成材料等材料 的品种、规格、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9路基附属工程以及改移道路、改移沟渠施工方案 路基防护工程主要采用挡土墙、护坡、挂网喷混凝土、预应力锚索等挡护。进度上 服从于路基施工需要,尽量安排在旱季施工。其他绿色防护安排在适宜季节施工。

6.3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底,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工艺技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等技术交底,同时对特殊工程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根据设计文件、图纸和设计要求以及本管段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技 术组织措施。根据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季节施工、施工顺序及施工进度。制 定材料及机具设备计划,选择合适的施工机具设备及施工机械化配套方案。同时对劳动 保护所需品提出计划。对使用的各种工程材料及机具按计划组织进场。制定质量保证措 施、安全保证措施、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明确工地施工便道、机械停放位置、材 料存放位置等并绘制工点场地平面布置图。 7.1.3施工现场准备 组织沿线施工调查,获取有关原始数据的详细资料,为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搜 集资料,重点调查收集以下资料:沿线的气象、水文、地质情况。沿线地形、地貌、地 表水体分布、地层岩性特征、植被覆盖情况等。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分布、发生、发 展特点及其对施工的影响,并根据其特点和设计要求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调查工程的 施工环境、弃土位置、填料来源和运土条件(包括运距及道路交通情况)等。调查核对 基床填料和其它回填料来源,并进行试验。进场道路,交通、通讯条件及修建各项临时 设施的条件。调查生活和施工用水的水源分布、水量情况、水质分析及可利用情况。对 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型结构的设计,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及拟采取的工程措施收 集相关资料。调查既有公路、输电线、光缆等的使用情况及与本工程的关系,已采取的 防护措施和效果。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地方材料状况、生活物资供应等。 组织施工队伍进驻并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场地清理、驻地建设、建立试验室并 安装调试试验仪器设备、测量复核、加密施工控制网、征地拆迁等。 驻地建设:项目经理部先遣组部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地 方政府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落实项目经理部驻地、临时用地手续办理、落实水源、电 力、通讯引入以及开工项目施工场地,便道和临时房屋的建设,为施工队伍驻地作好必 要的先遣准备工作。按照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建造生产、办公、生活、储存等临时用 房,按施工场地布置图建造水上混凝土工厂、施工机械设备、材料存放场,施工临时便 道等。临时设施的建造既要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又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施工现场搞 好“四通一平”,生活区和施工现场建设上下水设施。 测量复核加密施工控制网:对施工控制网中的控制点、基线桩、水准点及重要标志 的保护桩位置和计算资料等,根据设计单位的“交接桩记录”由设计单位现场交点,并

(2)承台施工测量 承台施工放线可采用倾斜经纬仪法进行,亦可采用常规的水平仪测量方法。基坑初 步定位采用极坐标法或两方向角差一位移图解法进行。基坑中心位置的确定,可采用极 坐标法、测边交会法或自由设站法。 (3)墩身、墩帽施工测量 承台施工完毕后浅井头村村民安置小区9#楼施工临时用电施工方案,采用单三角形控制测量结合自由设站法测设各墩控制点于承台 上,同时采用全站EDM三角高程对向观测法将水准点引至各墩并进行贯通测量。利用各 墩承台上的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支立模板。采用常规的悬挂钢尺配合水准 仪法测定墩身、墩帽高程。 (4)箱梁现浇施工测量 在现浇箱梁上建立固定的高程后视点。支立模板后,测出梁段前、后端高程,调整 模板确保梁段各点高程、线型及各对称点高差符合限差要求。 (5)预制箱梁安装施工测量 墩身现浇完成后,利用GPS控制系统准确测放梁顶测点三维坐标,并对其中线、高 程进行控制,使箱梁精确对位,防止因墩身沉降而产生累计误差。 箱梁为整孔架设,需在墩顶上测放十字线,可利用局部控制点,每个控制点之间定 出各墩中心点,再利用全站仪测放跨距。 (6)涵洞的施工测量 首先对涵洞进行测量精确定位。涵洞的施工放线采用全站仪进行,严格控制涵洞各 组成部分的中线、高程。 涵洞与路基过渡段设置沉降观测元件,通过沉降观测加强工后沉降监控,满足规范 要求的工后沉降不大于8cm。 7.2.2.2路基工程 准确测量线路中桩、边桩的位置和高程。 路基施工放样,完成恢复定线。采用极坐标法,使用全站仪,逐桩放线,对复杂地 形进行中间加密。路基工程放样包括以下内容:路基中线、边线、坡脚线、边坡顶线、 护坡道、排水沟、边沟、征地界线、纵断面高程、横向坡度、每100米及特殊边面的横 断面、施工便道、取土坑、弃土坑等的具体位置。 路基施工过程通过设置沉降观测元件,做好路基的沉降观测工作。

7.2.2.3隧道工程 (1)洞外控制测量 洞外控制测量采用主、副精密导线网控制,导线边长采用300~800m。主、副导线 点拉开一定距离布设为长闭合环,以便测量,副点每隔3~5条边与主点联测,主副导 线按同精度观测,形成全测导线网。导线各水平角测角中误差土2.5”,用J2经纬仪方 向观测法观测4测回。导线边边长相对中误差1/10000,用全站仪观测,距离及竖直角 采用往返观测各两测回,距离每测回读数三次。 (2)洞内控制测量 洞口投点以三角网控制,设单三角与导线相连,洞内设主副导线,形成角度闭合条 件,洞内控制导线边直线部分采用250~500m,曲线地段不短于70m,布设导线时,尽 量靠近隧道中线。导线各水平角测角中误差土2.5”,用J2经纬仪方向观测法观测4测 回。导线边边长相对中误差1/10000,用全站仪观测,距离及竖直角采用往返观测各两 测回,距离每测回读数三次。 (3)洞内施工测量 洞内施工测量采用经纬仪、钢尺测量。开挖时,采用拱顶、拱脚安置红外线激光指 向仪指示方向和标高,每隔30m用仪器校核一次。 7.3路基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7.3.1路基主要施工方法 7.3.1.1地表处理 地基表层按规定并结合施工情况,对全幅范围内的原地面有机土、树根及草皮杂物 等全部予以清除,原地碾压,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测,满足要求后才能填筑。 地势平缓地带,使作业区段内地基面成水平面,有纵坡的地带,自下而上开挖搭接 平台,平台宽不小于2m,其后进行基底平整和碾压,并根据地表土质类别,采用不同试 验方法作压实试验,经检验合格后,可边开挖边填筑,以保证台阶梯坎的稳定。 地面横坡为1:1.25~1:5时,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当基底岩面上覆盖土 层较薄时,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时,可以保留。 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表土碾压,达到基底允许承载力标准后,直接进行路堤 填筑。 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 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25。否则,要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