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大厦地上部分十四层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出版大厦地上部分十四层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90.34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出版大厦地上部分十四层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编制依据…………………………………………………………1

第一章工程概况………………………………………………1

CJJ/T 288-2018标准下载第二章主要施工方法…………………………………………2

2.1施工顺序及施工流向安排………………………………2

2.2施工工艺和方法…………………………………………5

2.2.1施工测量方案………………………………………5

2.2.2井点降水方案………………………………………9

2.2.3土方工程……………………………………………11

2.2.4基础工程……………………………………………15

2.2.5主体工程……………………………………………17

2.2.6砌体工程……………………………………………32

2.2.7脚手架工程…………………………………………34

2.2.8防水工程及屋面施工………………………………38

2.2.9装饰工程……………………………………………44

2.2.10安装工程…………………………………………57

2.3冬雨季施工措施…………………………………………68

第三章劳动力计划……………………………………………73

3.1劳动力计划………………………………………………73

3.2劳动力农忙及冬雨季保证措施…………………………73

3.3雨季防排水计划…………………………………………75

第四章主要施工机械计划……………………………………76

第五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76

5.1各施工段、各工种、各专业相互配合的措施…………77

5.2质量体系和创优措施……………………………………79

第六章确保安全施工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95

6.1安全保证体系……………………………………………95

6.2安全管理制度……………………………………………97

6.3各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100

第七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106

7.1文明施工保证体系……………………………………106

7.2文明施工管理制度……………………………………106

7.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108

第八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施工总进度表及工期网络图………………………………………………110

8.1确保工期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110

8.2施工总进度表及工期网络图…………………………112

第九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图…………………………………113

9.1施工总平面布置………………………………………113

9.2施工用电、用水………………………………………114

第十章对本工程施工的各关键点、难点及其处理措施……117

第十一章施工组织机构……………………………………124

第十二章创鲁班奖(国优奖)计划和实施方案……………125

第十三章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和针对本工程的科技创新方案130

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及作用

13.1深基坑工程监测与控制………………………………130

13.2现浇混凝土早期拆模技术……………………………131

13.3大块竹面胶合板应用…………………………………131

13.4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技术………………………………131

13.5混凝土双掺技术应用…………………………………131

13.6泵送混凝土及混凝土布料机应用技术………………132

13.7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132

13.8混凝土节水保温养护技术……………………………132

13.9粗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132

13.10砌块综合组砌技术应用……………………………133

13.11墙体粉刷综合防裂技术……………………………133

13.12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133

13.13全站仪及CAD绘图综合应用技术…………………133

13.14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133

13.15滚动网络计划技术…………………………………134

13.16均衡计划用电技术…………………………………134

13.17计算机管理技术应用………………………………134

附表1:劳动力计划表…………………………………………135

附表2: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136

附表3:工程材料进场计划表…………………………………137

附图1:施工总进度网络计划图………………………………138

附图2:施工总平面布置图……………………………………139

二、支付条件………………………………………………………140

三、优惠条件及服务承诺…………………………………………141

河南出版产业基地河南出版大厦施工工程

13《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及保温屋面构造》(97YJ406)

河南出版产业基地项目河南出版大厦工程位于郑州郑东新区金水东路与农业东路交叉口东南侧。总建筑面积71600M2(含地下室),地下两层,其中地下二层层高4.7米,地下一层层高4米。地上部分十四层,其中一层层高4.8米,二层~十三层层高4米,十四层层高4.5米,屋面女儿墙高4.2米,建筑高度59.9米。

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墙砌体:标高±0.000以下采用240mm厚MU10机制砖、M7.5水泥砂浆砌筑;标高±0.000以上采用加气混凝土块、M5.0混合砂浆砌筑。

本工程安装工程包括: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通风及消防等工程。

2.1施工顺序及施工流向安排

2.1.1施工总体部署

根据工程开工时间及工程形象进度,在施工时间安排上要求考虑季节对施工的影响。统筹兼顾,综合施工作业,同时作好季节的各种保障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根据工程现场作业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工程工期、质量、劳动力、周转材料、大型机械、临建设备等资源投入情况,在施工空间安排上要考虑立体交叉施工,分阶段分重点进行组织,做好分阶段验收安排,提前插入砌体结构、粗装修、机电线管安装的施工,注重保障分开施工项目的工序穿插。

根据工程特点在施工工艺上考虑分步流程,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结构、后围护;先主体、后装修;先土建、后安装的总体施工顺序原则进行部署。

坚持阶段性、适用性、可调整性的原则进行现场规划。科学合理布置施工临时设施、运输道路、临时用水、临时用电等,立足紧凑性和可调整性,以施工总进度计划为依据进行阶段性调整,为专业分包提供服务场地,最大限度地减小临设占地对后期业主指定分包单位施工的影响,做到投入最低、收效最大、经济实用。

划分流水段的目的,是将单栋庞大的建筑物进行合理地分段,以适应流水作业的要求,做到均衡施工。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有利于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如尽量将段的分界设在伸缩缝、后浇带处或平、立面变化处。确须在整体结构处分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各段的主要工种工程量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各施工段的主要工种劳动量大体上相近,便于组织连续作业,进行均衡施工。

保证主要工种有足够的工作面和垂直运输机械能充分发挥台班能力:流水段的多少和大小,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和机械能力的发挥,对结构总工期也有很大影响。流水段过多,有可能延长结构总工期,施工流水段过少,又会引起劳动力、模板和机械过分集中,工序穿插过紧,造成施工混乱。

2.1.2施工顺序及施工流向

1)各施工段按施工顺序组织流水施工,在主体工程完成过半后,及时穿插砌体、装饰工程,安装工程随施工进度及时开展。

3)每个施工段中各楼层、各主要工序按照等节拍、等流水步距的原则安排作业计划,平衡资源计划。

4)根据上述原则和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将施工顺序划分为七个施工阶段,即土方、降水、护坡施工阶段;基础底板施工阶段;±0.00以下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0.00以上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屋面施工阶段;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施工阶段;设备调试、竣工验收阶段。

(1)土方、降水、护坡施工阶段

该施工阶段主要包括施工降水、边坡支护土方开挖施工。该阶段应主要抓好土方开挖、护坡及降水施工的流水作业,在土方、护坡、降水、施工阶段前期,施工用电设备应提前完善,努力为土建结构施工提供工作面。

(2)基础底板施工阶段

该施工阶段主要包括筏板基础、地下室防水施工及土方回填。该阶段应提前做好塔吊安装的准备工作,在基坑护坡完成后,准备塔吊的安装用于地下结构施工时钢筋、模板等材料的调运。

基础底板垫层、防水及防水保护墙、保护层等工序施工应合理安排。该阶段混凝土工程量大,应主要解决好混凝土的供应工作,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工作,以及施工材料的水平、垂直运输组织工作。

(3)±0.00以下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

该阶段包括地下二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该部分混凝土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工期要合理安排,该阶段确保混凝土的国优标准以及施工材料的水平、垂直运输组织工作是重点。

(4)±0.00以上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

该阶段包括地上一~十四层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该阶段结构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以及标高、构件截面尺寸等,由于该阶段材料使用量较大,做好材料供应是关键。

该阶段包括屋面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及屋面面层的施工,确保屋面防水质量是该阶段的控制重点。

(6)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施工阶段

该阶段包括所有室内装修、外装修、门窗以及水、电、消防、通风等各专业施工。施工中投入的专业多,人员多,各工种交叉作业多,也是整个工程的胜负决战时期。为了确保总工期的实现,首先在结构施工阶段就为装修工作创造条件,具备条件后及时插入装修。另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工程的协调管理工作,行使总包统一协调的职责,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7)设备调试、竣工验收阶段

该阶段重点是做好验收前各项设备的调试工作,以及对工程最后的自检,为顺利进行竣工验收做好准备。

2.2.1施工测量方案

由于该工程质量要求高,测量放线和垂直度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构轴线偏差和竖向偏差直接影响工程受力情况,故采取以下施工测量措施:

建立施工测量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抄平,高程控制及垂直度控制、沉降观测等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测量小组人员由5人组成。

设置施工测量管理机构,制定测量成果及资料的管理制度;自检复线及验线制度;交接桩及护桩管理制度;仪器操作及安全作业制度;仪器检校及安全维护管理制度;测量结果步步校核,确保精确。

3)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施工控制网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而建立的。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通常首先建立施工控制网,由施工控制网放样出建筑物的主轴线,再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关系,由主轴线放样出辅助轴线,最后放样出建筑物的细部位置。采用这样的放样程序,能保证放样的建筑物各元素间的几何关系,保证整个工程和各建筑物的整体性。

按照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和轴测图控制网中设置的基线桩,进行三角控制网的复测,并补充加密施工所需要的各种标桩,建立满足施工要求的平面和高程施工测量控制网,并进行平差计算。

在基础施工结束后,根据图纸轴线关系和楼层面积大小,在一层楼板混凝土上,精确埋设200×200×10钢板四块作为控制点的测量标志。精确测量各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夹角度数。距离须用检验过的尺丈量,角度应用经纬仪(J2级的精密仪器)测量,在四控制点,分别作标记,反复测各点的尺寸,角度无误整理成原始资料,做好每次投测复核的基准原始点。

在四块钢板位置上,根据控制点布置尺寸,在底层组成边长为定长的直角四边形ABCD(矩形),测出各柱到轴线与此四边形的方位关系,作为上面各层投点后进行楼面放样,校正复核的原始资料。

对主楼各层轴线的投测采用如下方法:

(1)投测点设置后,在各层楼板投测点A、B、C、D四点处,须留置200×200孔洞供仪器光线通过。采用天顶天底仪竖向贯通投点法,将仪器安置在控制测点上,调平,在浇好的混凝土楼面预留洞口上安装扣件夹板,用仪器校正夹板上圆心点后上紧螺丝,作为楼层柱、剪力墙轴线放样的依据。

(2)在天顶天底仪投点过程中,为了消除仪器本身的缺陷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应将仪器在水平方向作360°回转,反复调平水准管轴,使仪器在360°范围内水准管轴绝对平行,对仪器的对点器回转90°180°、360°方向反复调整,校核圆心位置,使仪器圆心与控制点完全一致后,方可投测到楼层上。

(3)进行上层楼面投测时,固定好A、B、C、D四点夹板后,置经纬仪于A点上,测∠BAC,并丈量AB、AC,进行角度和长度的检验,∠CDB,CD、BD距离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按底层矩形ABCD与各柱到轴线的方位关系,测出该层全部轴线位置,并以此进行楼面各尺寸的放样工作。

(4)主体结构施工中,考虑到上层浇水、杂物、堆物等因素,在控制钢板旁砖砌490×490保护圈加预制板保护盖,并在每层预留200×200垂直传递孔,放样后四周砌100高阻水圈,阻挡投点时各层施工用水,防止洒在仪器上。

(5)精度保证措施:在大风、日光强烈时,不能观测,避免因自然条件差给测量带来投测精度下降,影响工程质量;轴线不能逐层传递,依基础轴线控制桩为传递基点,这样避免了误差积累,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在向每高一层传递时,应向下观测各层传递点标记是否在一条竖向垂直线上,若发现异常(有些点偏离竖直线较大)立即查找原因,包括仪器有无受损,桩位是否移动,对中、调平有无问题等,找出原因,立即纠正,防止传递失误而造成施工垂直度偏差超过规范允许值;结合结构施工上升,荷载的增加,配合进行主体的沉降观测、如果发现沉降突变或严重倾斜等特殊情况时,立即报告有关单位和部门协商处理。

根据工程的现场条件,可布置成闭合网形式,在整个变形观测区域中,设置三个高程控制点,基准点(BM)按永久使用埋设。

高程控制网的观测应遵循以下要求:

(1)在观测时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2)选择有利天气和时间(标尺分划线清晰而稳定)进行观测。

(3)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旋转方向均为旋进。

(4)高程控制点埋设符合测量规范要求。

本工程的竖向控制根据实际情况,计划采用内控法,作为该工程的竖向控制方法。在内控法施测中主要选用威尔特ZNL垂准仪对主要控制线进行天顶、天底投测法投测。垂直度的投测视准线必须与仪器机轴重合。

本工程的标高测量按照如下方法进行:

(1)主体结构按照要求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0mm,根据附近水准点,先于外墙、柱上测出+0.50m标高线,划上标记,后用专用钢卷尺从底层+0.50m标高线,沿三根柱身逐层向上丈量,三根柱丈量差不得大于5mm,然后取四点平均值,划上相对标高线,写明相对高程,并用仪器按每层楼设计标高抄平。

沉降点观测采用精度DS2水准仪闭合法观测。第一次观测是计算沉降的起始值(注:第一次观测在观测钉稳定后及时观测)。为保证成果的精确和可靠性,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再次观测至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时进行,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三个月一次,第二年半年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

每期观测完成时及时认真整理观测资料,平差计算观测点的高程,计算观测点的沉降,差异沉降量进行精度评定,并绘制曲线图。

塔吊基座四周也应设四个沉降观测点,与楼体沉降观测同步,以检验塔吊及其附近结构物沉降情况。

6)对施工测量内业计算的要求

(1)施工测量的各项计算,依据红线图、轴线关系图、轴线尺寸图、总平面布置图进行推算,步步校核、结果可靠。

(2)计算中做到步步校核、校核的方法采用复算校核,对算校核、总校核、几何条件校核和改变计算方法校核。

2.2.2井点降水方案

本工程地下水位较浅,设计基础底标高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基坑需采用大开挖形式,为避免开挖时出现大量涌水、冒泥、翻浆现象,因此在基坑开挖前,需进行人工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m以下,且水位稳定后,再进行基坑开挖,以便在无水干燥的条件下开挖土方和进行基础施工。

本工程人工降水采用井点排水方法,即在基坑开挖前,沿开挖基坑的四周埋设一定数量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或直接与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以使水位降至坑底以下。可避免开挖时大量涌水、冒泥、翻浆,而且在粉细砂、粉土地层中,采用井点降水可防止流砂现象的产生。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降水深度,人工降水选用单层轻型井点降水方法。

轻型井点系统主要进行机具设备的准备,由井点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及抽水设备等组成。

井点管使用直径38~55mm的钢管,长度5~7m,管下端配有滤管和管尖,滤管直径常与井点管相同,长度不小于含水层厚度的三分之二,一般为0.9~1.7m。井点管的上端用弯管与总管相连。

连接管用塑料透明管、胶皮管或钢管制成,直径为38~55mm,每个连接管均装设阀门,以便检修井点。集水总管一般用直径为75~100m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m,一般每隔0.8~1.6m设一个连接井点管的接头。

抽水设备由离心水泵、射流器及水箱等组成。

井点布置根据基坑平面形状、大小、工程性质及降水深度等确定。本工程井点布置选用环形井点布置,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0~1.5m,距离太小,易漏气,大大增加了井点数量。井点间距一般为0.8~1.6m。埋设井点管时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底深0.9~1.2m。

放线定位→铺设总管→冲孔→装井点管、填砂砾滤料、上部填粘土密封→用弯联管将井点管与总管接通→安装抽水设备与总管连通→安装集水箱和排水管→抽水→测量观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

井点管埋设方法采用高压水冲刷土体,用冲管扰动土体助冲,将土层冲成圆孔后埋设井点管。

所有井点管在地面以下0.5~1m的深度内,用粘土填实,以防止漏气。井点管埋设完毕,应接通总管与抽水设备,接头要严密,并进行试抽水,检查有无漏气、淤塞情况,出水是否正常,如有异常情况,应检修好方可使用。

井点使用时,应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并备有双电源,以防断电。一般在抽水3~5天后水位降落漏斗基本趋于稳定。正常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如不上水,或水一直较混,或出现清后又混等情况,应立即检查修正。

井点管淤塞,可通过听管内水流声;手扶管壁感到震动;夏冬季时期手摸管子冷热、燥干等简便方法进行检查。如井点管淤塞太多,严重影响降水效果时,应逐个用高压水反冲洗井点或拔出重新埋设。

基础土方回填后,方可拆除井点系统,拔出可借助于倒链或杠杆式起重机,所留孔洞用沙或土堵塞。对地基有防渗要求时,地面下2M应用粘土填实。

井点降水时,应对水位降低区域内的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发现沉陷或水平位移过大时,应及时采取防护技术措施。

熟悉和核查图纸:检查图纸和资料是否齐全,核对平面尺寸和坑底标高,图纸相互间有无错误和矛盾;掌握设计内容及各项技术要求,了解工程规模、结构形式、特点、工程和质量要求;熟悉土层地质、水文勘察资料;审查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会审图纸,搞清地下构筑物、基础平面与周围地下设施管线的关系,图纸相互间有无错误和冲突;研究好开挖程序,明确各专业工序间的配合关系、施工工期要求;并向参加施工人员层层进行技术交底。

查勘施工现场:摸清工程场地情况、收集施工需要的各项资料,包括施工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河流、气象、运输道路、邻近建筑物、地下基础、管线、电缆坑基、防空洞、地面上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和堆积物状况,供水、供电、通讯情况、防洪排水系统等等,以便为施工规划和准备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平整施工场地:按设计或施工要求范围和标高平整场地,将土方弃到规定弃土区。

清除现场障碍物:将施工区域内所有障碍物,如电线杆、及旧有房屋等进行拆除或进行搬迁、改建。

审阅地下物探报告,看设计要求的建筑物位置是否有墓穴、土洞、地道(地窑)、废井等。

作好排水设施:在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性排水沟,将地面水排走,排到污水沟内;排水沟纵向坡度一般不小于2%,使场地不积水。

设置测量控制网:根据给定的控制坐标和水准点,按建筑物总平面要求,引测到现场。在工程区域设置测量控制网,包括控制基线、轴线和水平基准点;做好轴线控制的测量和校核。控制网要避开建筑物、构筑物、土方机械操作及运输线路,并有保护标志;场地整平应设10M×10M方格网,在各方格点上做控制桩,并测出各标桩处的自然地形、标高,作为计算挖、填土方量和施工控制的依据。对建筑物应做定位轴线的控制测量和校核;进行土方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放出基坑挖土灰线、上部边线和底部边线和水准标志。灰线、标高、轴线应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场地整平和基坑开挖。

准备机具、物资及人员。作好设备调配,对进场挖土、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设备进行维修检查、试运转,并转至使用地点就位;准备好施工用料及工程用料,按施工平面图要求堆放。组织并配备土方工程施工所需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组织安排好作业班次,制定较完善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测量、管理网络;建立技术责任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对采用的土方工程新机具、新工艺、新技术、组织力量进行研制和试验。

操作工艺:测量放线→切线分层→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层土。

相邻基坑开挖时,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挖土应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分段进行,每层0.5m左右,边挖边检查坑底宽度及坡度,不够时及时修整,至设计标高,再统一进行一次修坡清底,检查坑底宽度和标高,要求坑底凹凸不超过15mm。

当基底快要挖到设计标高时,应在基坑的四壁打入小木桩,在木桩上引测统一高程的标高,以便根据标点拉线修整坑底和打垫层。

基坑开挖应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若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预留15~30cm一层土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雨季施工时基坑应分段开挖,挖好一层浇筑一段垫层,并做好土堤,排水沟等。弃土及时运至堆放区。

土方机械开挖至距设计基底标高30cm处时,由人工进行开挖,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标高及测设到基坑壁的标准桩进行开挖。开挖时,施工人员不应相距过近,防止开挖时,造成碰撞;施工人员配合机械挖土时,在机械的操作半径范围内严禁施工,避免出现误伤。

在开挖至接近基底标高时,应采用平头锨进行基底的找平,由质检员进行基底标高及平整度的检查,严禁超出规范允许偏差值;

基坑挖完后应及时进行验槽,并作好记录,如发现地基土质与勘探报告、设计要求不符时,应与有关勘察及设计人员研究处理;若出现超挖现象,严禁私自回填,应通过设计人员根据超挖部分的深浅程度提出处理方案,再行处理。

基坑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耙平→夯打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3)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回填土的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4)回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

(5)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接,纵横交叉。

(6)深浅两基坑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梯形的高宽比一般为1:2,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

(7)基坑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基础墙两侧高差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然后再在外侧回填土方。

(8)回填房心及管沟时,为防止管道中轴线位移或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先在管子两侧填土夯实;并应由管道两侧同时进行,直至管顶0.5M以上时,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在抹带接凹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回填细粒料。

(9)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应按规范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10)修整找平: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2.2.4基础工程施工

1)基础工程的施工工序:基础垫层→基础钢筋→模板支设→基础短肢剪力墙、柱钢筋→基础短肢剪力墙、柱子模板→办预检→浇筑基础混凝土。

2)验槽合格后开始垫层施工,把混凝土送至作业面,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木抹子收面抹平。

(1)钢筋加工:现场设置钢筋加工车间并配备钢筋加工机具如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机、电焊机等。

(2)钢筋运输:按施工平面布置要求,钢筋原材料运至现场,分类堆放,按图纸设计要求配好的钢筋成品采用塔吊直接吊至施工位置。

(3)钢筋配料根据配筋图,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4)钢筋制作:钢筋的弯曲成型。一级钢筋末端作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梁柱箍筋弯成135°其直线段长度,梁不小于6d,柱子不小于10d;二级钢筋末端做90°或135°弯曲时,弯曲直径D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4倍;弯起钢筋中部位弯折外弯曲直径D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5倍。

(5)钢筋绑扎与安装:

准备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水泥砂浆垫块,其厚度应等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控制好基础截面高度,采用马凳筋间隔1000mm交错布置。

钢筋绑扎接头,因基础底板钢筋长度较长,为了施工方便,部分底板钢筋需断开施工,下料时一定要保证搭接钢筋长度满足设计要求。

短肢剪力墙和柱子钢筋,其位置要求下插准确,固定牢固,下插长度要满足设计要求。

钢筋相互间应绑扎牢固,以防浇捣混凝土时,因碰撞、振动使绑扣松动、钢筋移位,造成露筋。

绑扎钢筋时,应按设计规定留足保护层,不得有负误差。

4)基础混凝土工程施工

(1)施工准备:混凝土施工前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进行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

(2)安排专职人员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动态监督混凝土配合比计量情况,外加剂按一般要求应先拌和在搅拌用水中。

(3)混凝土的测温:为了掌握混凝土高温季节的升温和降温的变化规律及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为养护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本工程混凝土施工时采用温度针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

(5)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整体连续浇筑要求,结构的尺寸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条件等具体情况而确定。

(6)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捣棒上下抽动,以使上下振动均匀,每点振点时间一般为20s~30s为宜,但还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出灰浆为准。分层浇筑,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且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铁锹摊平拍实,木抹搓平。

(7)混凝土的养护:为了保证新浇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早期由于干缩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加以覆盖和浇水。本工程拟采用铺0.5mm厚塑料薄膜,视气温情况每间隔一定时间浇水养护,保证混凝土面上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8)基础墙体、柱混凝土施工缝施工:施工缝留在基础顶以上300mm左右处。施工缝继续施工时,将松动的石子凿掉,清理干净后浇水湿润,并于浇筑混凝土前铺一层与混凝土标号相同的砂浆,混凝土表面刷界面处理剂,可保证新旧混凝土粘结良好。

2.2.5主体工程施工

主体工程施工程序:墙柱放线→绑扎墙柱钢筋→验收、墙柱模板及梁板支模→绑扎梁板钢筋→水电管线敷设、预埋件定位固定→验收→浇筑混凝土→养护。

(1)本工程所用钢筋均应有出厂合格证,施工前必须试验合格后方可采用,焊接接头钢筋均应在现场取试件,并有见证取样人在场,经送检合格后方可焊接。钢筋的配料、除锈、弯曲、成型、钢筋的闪光对焊参见基础钢筋工程。

钢筋制作:钢筋加工在施工现场进行下料、成型、制作,现场布置配套的加工机械设备。

钢筋的弯曲成型:详见基础工程钢筋成型施工方法。

(2)柱钢筋绑扎:柱子钢筋接头位置:柱子钢筋每层设一个接头,按施工图纸要求设备,接头按规范要求在同一断面内小于等于50%的钢筋总面积。接头优先采用机械连接。

在柱子主筋上用粉笔画出箍筋间距线,按已划好的钢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箍筋接头要错开。

箍筋要与主筋垂直,主筋及矩形箍绑扎牢固。柱筋的保护层厚度按设计要求为主筋外皮算起,可在主筋上绑扎垫块予以保证。

(3)梁钢筋绑扎:梁筋绑扎分模内绑扎和模外绑扎两种。

第一种是模内绑扎:画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次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向架立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向钢筋→按箍筋间距绑扎。

另一种是模外绑扎(先在梁模板上口绑扎成型后再入模内):画箍筋间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铺横杆数根→在横杆上面放箍筋→穿主梁下层纵筋→穿次梁下层钢筋→穿主梁上层钢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抽出横杆落骨架于模板内。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扎箍筋,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绑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箍筋在叠合处弯钩,在梁中交错绑扎,箍筋弯钩为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如做成封闭箍时,单面焊缝长度不小于5d。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节点边缘50mm处。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放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梁的受力钢筋直径等于或大于22mm时,采用机械连接,小于22mm时,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规定。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域内I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变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扎牢。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当采用绑扎接头时,在规定搭接长度的任何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宜大于25%。

(5)板钢筋绑扎:工艺流程:清理模板→模板上画线→绑板下受力筋→绑负弯矩钢筋。

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

在现浇板中有板带梁时,应先绑带梁钢筋,再摆放板钢筋。绑扎板筋时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须全部绑扎)。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钢筋的位置。负弯矩钢筋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

在钢筋的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5m见方。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钢筋搭接长度与搭接位置的要求与前面所述梁相同。

(6)楼梯钢筋绑扎:工艺流程:划位置线→绑主筋→绑分布筋→绑踏步筋。

在楼梯底板上划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线。根据设计图纸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绑扎主筋后绑扎分布筋,每个交点均应绑扎。如有楼梯梁时,先绑梁后绑板筋。板筋要锚固到梁。

底板筋绑完,待踏步模板吊绑支好后,再绑扎踏步钢筋。主筋接头数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7)其他要求: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单料牌相符。准备绑扎用的铁丝、绑扎工具、绑扎架和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水泥砂浆垫块等。

绑扎形式复杂的结构部位时,应先研究逐根穿插就位的顺序,并与模板工联系,确定支模绑扎顺序,以减少绑扎困难。

校正暗柱及墙板插筋,柱子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

板钢筋绑扎时,水平筋伸入两端墙内35d,接头应错开,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不超过总数的50%,按设计要求绑扎拉钩,应绑扎牢固,以控制两层网片的净距。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钢筋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时,主梁钢筋在上。主梁上次梁处两侧均须设附加箍筋及吊筋。

框架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特别注意梁顶面主筋间净距要有30mm,以利于浇筑混凝土。

钢筋的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能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相隔交错扎牢。必须保证钢筋不位移。

上部的负筋要防止踩下,特别是挑檐、悬臂板等,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以免拆模后断裂。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钢筋竖向连接采用镦粗直螺纹机械连接,水平连接采用镦粗直螺纹机械连接或焊接。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镦粗直螺纹钢筋连接

钢筋下料→钢筋套丝→接头单体试件试验→钢筋连接→质量检查

b、钢筋下料可用钢筋切断机或砂轮机,不得用气割下料。钢筋下料时,要求钢筋截面与钢筋截面垂直,端头不得弯曲,不得出现马蹄形。

套丝机必须用水融性切削冷却润滑液,不得用机油润滑或不加润滑液套丝。

钢筋套丝质量必须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钢筋的牙形必须与牙形规相吻合,其小端直径必须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直螺纹丝扣完整牙数应符合规范要求

在操作工人自检基础上,质检员必须每批抽检3%,且不少于3个,并填写检验记录。

检查合格的钢筋直螺纹,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值,用扭力扳手拧紧连接套。

试件数量:每种规格接头,每300个为一批,不足3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做3根试件。

试件制作:施工作业之前,从施工现场截取工程备用的钢筋长300mm若干根,接头单体试件长度不小于600mm。将其一头套成直螺纹,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直螺纹头的加工质量,当其牙形与牙形规相吻合,小端直径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则判断直螺纹丝头为合格品。

JCT941-2016 门窗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挤型材试件的拉伸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屈服强度实测值不小于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b)抗拉强度实测值与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小于1.35。

连接规格与钢筋规格必须一致。连接之前应检查钢筋直螺纹及连接直螺纹是否完好无损。钢筋直螺纹丝头上如发现杂物或锈蚀,可用钢丝刷清除。

将带有连接套的钢筋拧到待接钢筋上,然后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当听到力矩扳手“卡塔”响声时,即达到接头的拧紧值。

连接完好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在钢筋连接生产中,操作工人应认真逐个检查接头的外观质量,外露丝扣不得超过1个完整扣。如发现外露丝扣超过1个完整扣,应重拧或查找原因及时消除。

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要抽查接头的外观质量,并用力矩扳手抽检接头的拧紧力矩,并填写抽查记录。发现不合格时应及时处理。

a、施工工艺:施焊前GB/T 36579-2018标准下载,钢筋的装配与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