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综合教学楼等4项(图书馆综合教学楼)测量施工方案

图书馆综合教学楼等4项(图书馆综合教学楼)测量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91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图书馆综合教学楼等4项(图书馆综合教学楼)测量施工方案

图书馆综合教学楼等4项(图书馆综合教学楼)

编制单位:XX省工程有限公司

4、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 4

XF/T 1192-2014标准下载5、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施工作业 7

6、装修施工测量工作 13

8、测量成果的保护 16

10、安全、环保措施 21

1.4、《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综合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

1.6、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测绘成果资料;

3.1、测量仪器准备:

3.1.5、塔尺2把、50m钢卷尺2把、5m钢卷尺三把、7.5m盒尺三把。

3.1.6、水平尺、塔尺、1.5Kg线坠和0.5Kg线坠等器具。

以上器具已经授权计量单位检定,精度合格,使用在有效期范围内。

3.3、施工测量前,根据工程任务的要求,收集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等有关资料。

3.3.1、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测量成果报告书。

3.3.2、工程勘察报告。

3.3.3、施工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变更文件。

3.3.4、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4、认真做好测量成果与现场定位桩的交接工作,并妥善保存和保护。

3.5、为保证建筑物定位依据点的准确性,对定位依据点使用前必须进行内业校算和外业校测,定位桩点不少于3个。

4、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

4.1、测绘院所给建筑物定位坐标点、水准点的引用:

4.1.1、校核测绘院所给建筑物定位坐标点的准确性:

普通坐标测量成果表表1

普通高程测量成果表表2

4.1.2、校核测绘院所给水准点的准确性:

4.2、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4.2.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

4.2.1.1、平面控制应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4.2.1.2、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建筑和结构施工图及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

4.2.1.3、控制桩点应选择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2.1.4、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等级为二级,布设要求见表3:

建(构)筑物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表3

4.2.2、根据本工程现场情况、设计与施工的要求,按照便于施工、控制全面,能长期保留的原则,以校测闭合后的建筑物定位坐标点(测绘院所给定的)为基准点,与图纸中尺寸校核无误后,用极坐标法在现场通视良好,能长期保留的水泥路面上测设出控制点来控制地下部分的测量施工及定位。

4.2.3、控制桩点应该布设在建筑物周围,控制桩点一定不要布设在基坑开挖线内或太靠近待建建筑物,以保证长期保存和使用。

4.2.4、由于本工程属于深基坑作业,初期边坡稳定性较差,平面控制桩点应距基坑边4m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所测坐标值的精度。

4.2.5、基础阶段控制桩点的布设:

4.2.5.2、首先将全站仪架设在东北角交点上(所有交点都为测绘院定出的楼角交点,且都校核过的),输入支镜点坐标后,再输入后视点坐标,然后对准后视点,在距离基坑3米以外通视良好的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水泥路面上钉好水泥钉,安置好棱镜,测出其坐标点,并做好记录,用红油漆做好标记,作为以后地下施工的控制点(见图1)。

图1基础阶段轴线坐标控制点

4.3、高程控制网的测设:

为了保证施工中高程能够及时竖向传递以及高程传递的正确性,并且要保证传递的高程符合安装精度的要求,需在建筑物内设置固定标识点,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将点设立在安全、可靠,易保存、便于引测的部位。所布设的点必须均匀,不能过于集中。

1.2.2高程控制网的设置方法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钉桩坐标成果通知单,(项目编号:2013验测0221)各现行设计规范。首先对BM1、BM2、BM3三个水准点高程进行复测。用校核无误后的BM1、BM2、BM3向现场较永久的建筑物上引测本工程的±0.000=50.15m,用红色油漆作“▼”标记,作为本工程的高程依据。为提高精度,在引测过程中必须使用前后视等长的原则。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图2施工现场内高程点引测标识

5、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施工作业

5.1、平面施工测量控制:(见后附图1)

5.1.1、平面施工测量的要求见表4:

施工层放线允许偏差表4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5.1.2、地下部分轴线的测量控制:

±0.000以下的基础施工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来投测各个楼座轴线控制线交点。

首先将全站仪安置在控制桩G2上,后视控制点G1,校核控制点G3,校核无误后,在电子版上标注出各轴线一米控制线交点坐标,然后用全站仪精确定出各个轴线控制线。(见图3)

图3施工现场坐标控制点

基槽开挖:本工程边坡主要为护坡桩,少部分的土钉墙,根据测绘院定出的楼角定位点校核已经施工完毕的护坡桩等,均满足结构外墙的施工,待机械挖最后一步土方时,测量人员跟班作业,严格控制土方标高和集水坑边坡坡度,杜绝超挖,少挖等现象。

基础撂底:校核轴线控制桩和后视点后,将建筑物主轴线投测到垫层防水保护层上,用经纬仪对中各控制线交点,进行角度闭合。用50m钢卷尺做量距测定(钢尺做好尺长的三项改正,标准温度为20度时,标准拉力为50N;精度为±5mm)。校核精度合格后测定细部尺寸。用墨汁弹出墙边线、集水坑线、门窗洞口线。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后,用红油漆标识,以便施工。

底板钢筋投测:为了保证墙体插筋、集水坑位置准确,在底板钢筋绑完后,把轴线投测到底板钢筋上铁网片上,经闭合校核后,把细部线标出,并用红油漆作出明显标记,以红油漆齐边缘为准。

基础底板投测:基础底板砼浇注完毕后,将轴线控制线投测到底板砼面上,经闭合校核后,弹出轴线、墙体边线、50cm墙体控制线、门窗洞口位置线,并标识清楚。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根据50cm墙体控制线检测模板位置与垂直度,内墙用线坠检查,外墙用经纬仪检查。

各层轴线投测:依据控制轴线点投测地下室各层轴线,控制钢筋及模板位置。

利用附合测法校测靠建筑物最近的两个标高控制点,向基坑边引测三个控制点,三点闭和差≤3mm,随着挖土深度的不断进行,以现场的±0.000m高程点作为基准点,用5m塔尺逐段向下传递,作为机械挖土深度的控制依据。在每一步复测前,要对引测的三个控制点进行复测,防止其因周围环境和人为影响造成误差。

为了保证±0.000m以下高程点的准确性,在机械挖土到距设计槽底1.0m的标高点,在每个塔吊塔身引测高程标识,作为基坑高程施工依据(见图4)。采用悬吊钢尺法时必须使钢尺尺身铅直而施加拉力(用50米钢尺时,施加拉力150N),使所传高程准确无误,吊钢尺法操作(见图5)。为防止超挖,扰动地基,测量人员跟班作业,误差10mm,拉线控制清土标高。

图4塔身高程引测点图5高程引侧图

浇混凝土垫层之前,从基坑边控制点向基底四大角采用吊钢尺法引测标准标高点,四点闭和差为3mm。从四角向坑底引测间距5m*5m的垫层标高控制桩,所示标高高出垫层50cm。

基础底板钢筋绑扎完毕后,将底板标高50cm控制线从基坑四大角标高点引测到竖向钢筋上,用红漆标识,并依据基坑边标高点进行复测,误差控制在±3mm。

墙体钢筋绑扎完毕后,在每个开间大角的竖向墙柱主筋上测设标高控制点(50cm控制线),用红油漆标识,以此控制门窗洞口和顶板高度以及浇筑砼的高度控制线。墙体模板拆除后,及时将建筑1m线放出,以此控制门洞口及顶板的高度。

5.2±0.000以上施工测量控制

对于±0.000以上结构的轴线传递,采用激光垂准仪内控法进行轴线投测。

5.2.1.1首层底板放线:首先校测控制桩无误后,在控制桩架经纬仪,精密对中后,以盘左盘右取中法,把控制点投测到首层板面上,并进行闭合校核,闭合差符合测角中误差±10″,边长相对中误差1/6000范围内校核无误后,进行细部点投测。弹出墙边线50cm控制线、门窗洞口位置线,经自检、互检,报监理工程师验线合格后,依据轴线控制网图和施工分区图做控制桩点,作为竖向控制基点。控制桩点做法,用冲击钻把桩点钻出,然后把钢筋埋入,并用钢锯条锯出十字划在钢筋上作出标记。

5.2.1.2标准层测量工作与主体结构施工关系:楼板砼浇注(轴线、墙体边线、墙体50cm控制线、门窗洞口下边线)→墙体钢筋绑扎(窗洞口边线)→墙体模板(上一层标高50控制线,油漆标识)→墙体拆模(本层标高1m控制线,墨斗弹线于墙体上)→顶板支模、钢筋绑扎(轴线、门洞边线用油漆标识)→校正钢筋浇注顶板砼。

5.2.1.3轴线控制:本工程主楼高度为18米,属于多层建筑,结构垂直度要求严格。根据场地情况可采用内控法控制。以首层轴线控制网图中基点作竖向投测时,应特别注意三点:①事先严格校正好仪器,投测时,严格定平度盘水准管及轴线交点的控制点;②以首层轴线为准作后视;③取盘左、盘右向上投测的平均位置。

5.2.1.4轴线竖向投测图:

图6:轴线竖向投测图

5.2.1.5从首层顶板上开始按留洞平面图,方洞的中心位置见图5:

地上楼层顶板测量平面控制网留洞平面图,所示位置塔楼的每层顶板留出300×300的方洞,作为用激光垂准仪向上传递各层轴线的依据。留设此施工洞时,位置必须正确,测量人员在每层浇混凝土前应对各洞定位进行校核。在首层控制点上支设激光垂准仪,对中整平后,使仪器发射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而直射到接收靶上,并使光束点与接收靶十字交叉点重合,将经纬仪支在该点上(见图8),然后在首层轴线另一端控制点支设激光垂准仪,用经纬仪视该处光斑即可确定该控制轴线。其余控制轴线以此方法测出。每层每段的控制轴线均应进行闭合校正,后根据控制轴线放出其余细部轴线。用线坠校核上下层控制线间的误差,用钢卷尺闭合、校核轴线控制线间的距离,用激光经纬仪投测轴线是否偏移,故在首层顶板上就把各控制轴线引测到围墙上,然后每隔5层用经纬仪加弯管目镜串中法向楼层投测相应轴线作为闭合,保证高层竖向轴线正确。然后按各层施工图的位置放出各墙体50cm控制线、门洞口线。

图8接收靶对点示意图

5.2.1.6根据《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轴线竖向投测得允许误差见下表5:

轴线竖向投测得允许误差表表5

5.2.2.1首先校测±0.000m标高点,然后将±0.000m抄测到建筑物外墙四大角并引测到电梯井,用墨斗弹线,闭合差在±3mm以内。所有50cm标高控制线,必须用第二点或第三点进行复核。

5.2.2.2施工首层结构时,由现场内的水准点±0.000m较测框架柱、暗柱主筋上的控制标高。

5.2.2.3用50m钢卷尺直接从±0.000m点沿外柱大角和电梯井垂直拉出各层距结构板面50cm的统一高程点,当高程传递到同一施工面时,用水准仪对传递高程点进行闭合校测,取其两个高程点传递的平均值为准,作为各层结构高程的控制依据,在工作面上大面积进行抄平,前后视等长,前后视差不超过1mm。每层标高误差控制在±3mm内,总高程误差不大于±10mm的规范要求。

5.2.2.5混凝土板面标高控制:利用墙暗柱主筋上的结构标高50线。打混凝土时,用钉钎和拉线的方法控制表面高度和楼板厚度。

5.2.2.6墙柱砼浇筑高度控制:直接在墙、柱主筋上抄测标高控制点,拉线控制混凝土浇筑标高。墙、柱钢筋需在模板上口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防止竖筋移位。

装修施工中,主要测量工作:二次结构墙体位置线,门窗安装位置控制线,外墙抹灰大角垂直控制线,室内楼地面标高控制线(建筑1m线)的测设工作,各控制线的测设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尺寸位置进行。

7.1.测量的允许偏差

B<±5mm,L<±20mm

每层±3mm,总高度±10mm

L≤30m:±5mm,30<L≤60:±10mm,60<L≤90m:±15mm,L>90m:±20mm

每层±3mm,总高度±10mm

7.2.测量质量管理规定

7.2.1.在测量放线过程中,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高级后低级工作程序。测量施工完成后,测量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落实“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叉检的原则,确认合格后,提请项目主管工程师进行验线,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各工序的施工。施工中每个施工区留好预留孔用于吊线坠进行验线。

7.2.2.各项资料作到及时、真实、符合资料管理要求。内业资料完整后交技术负责人验收。

7.2.3.严格审核图纸尺寸,按图放线,明确树立为工程施工负责的态度,确保工程施工进度。

7.2.4.在测量放线过程中,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高级后低级,先控制后细部的工作程序。

7.2.5.施工测量中,严格审核依据点正确性,测量记录应原始、正确、完整、工整、计算依据正确、步步校核。

7.2.6.严格执行互检制度,互检合格后,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复测验线,确保线位正确无误。

7.2.7.积极配合施工,尽量利用施工间隙放线,为施工创造条件。

7.2.8.严格做好测量仪器及器具的检定、检修及维护的工作,保证仪器的精度从而在根本上控制测量精度。

7.2.9.桩位放样时定出的桩位之间必须进行校核,轴线的延长点要准确,标志要明显,并要保护好。

7.2.10.测量时尽量选在早晨、傍晚、阴天、无风的气候条件下,减少折光的影响。冬、夏由于温差大,必须在放线过程中加入尺长改正数、温度改正数,对闭合差进行调整后进行整体放线。雨天易造成各部位的施工用线失效,雨后测量人员要及时核对控制线的准确和有效,避免质量事故。冬季施工时气温过低可使墨线冻凝无法附着在基体上,可适量掺入乙醇防止冻凝。

7.2.11.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

7.2.13.所有质量活动均应按照公司《工程测量专业质量手册》以及实施细则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

7.3.内业资料收集整理

7.3.1内业资料的收集内容

7.3.1.1工程定位测量:包括建筑物位置线、现场标准水准点、(包括标准轴线桩、平面示意图)等。

7.3.1.2基槽验线:包括轴线、轮廓线、断面尺寸、高程、坡度等。

7.3.1.3楼层放线记录:包括各层墙柱轴线、边线、门窗洞口位置线。楼层0.5m或1m水平控制线,轴线竖向投测控制线等。

7.3.1.4变形观测记录: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并作记录和绘制观测点布置图(其中建筑物沉降观测由甲方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提供)。

7.4内业资料的整理要求

7.4.1测量记录应做到原始、正确、完整,字迹清楚、工整。

7.4.2必须在规定的表格上填写记录。

7.4.3记录应当场及时填写清楚,不得转抄,保持“原始性”。

7.4.4测量记录应妥善保管,工作结束后及时交有关部门保管。

8.1.首层平面控制网桩点的保护

周围土挖开直径40cm,深50cm,用素混凝土灌实,混凝土表面与桩顶基本相平或略高于桩顶,上部用红砖砌20cm,上盖盖板,控制桩点周围1m范围内禁止堆放材料,由项目测量人员每天对控制桩点进行检查,如发现有遮掩物及时通知有关负责人给予清理,防止遮掩物影响控制桩点的准确性。(见图9)

8.2.标高控制点的保护

在现场内四个大角及各围墙中部引测标高控制点,保证基坑四周每侧最少有三个标高控制点,所有标高控制点均引测到永久性建筑或围墙上,以确保长期使用的精度及准确性,均须用红油漆做出明显标识,并在标高控制点旁边用红喷漆喷上明显的警示性标语,以防不知情者损坏或遮挡,由项目测量人员每天检查,如发现有遮掩物及时通知有关负责人给予清理。

9.1.变形观测内容及目的

本工程为深基坑开挖,为确保基坑边坡稳定,保证邻近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1、按基坑支护规范规定进行基坑、周边建筑物、周边道路管线的沉降位移监测和人工巡查。在基坑四周设置坡顶水平位移、桩体位移、坡顶垂平位移、地面沉降、锚杆内力、建筑物沉降等观测点。

2、基坑监测由专业人员进行,对检测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设计人员,以便研究对策。

3、周边房屋沉降观测应在支护桩、帷幕施工前侧初值,支护桩、帷幕、锚杆施工期间亦观测;

9.2.需要在本工程施工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本工程变形观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基坑边坡支护结构及土体的侧向位移;二是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三是塔吊基础沉降及位移等;四是周围邻近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通过对监测取得的数据及时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塔吊、基坑边坡及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同时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

9.3.变形观测基准点的布置

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起始数据基本点,要求埋设于车辆行人少,通行方便,宜保护之处。根据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和规范要求,变形等级定为二等,采用二等水准精度施测,观测周期视工程进度而定。

9.4.基坑边坡支护结构及土体的侧向位移的观测

9.4.1观测点布置:在支护结构的坡顶泛水面每隔10-15m设置一个观测点,设点采用牢固、隐蔽、不易碰压的器具埋设永久性标志(见图10、11)。

图11基坑边坡位移观测点

9.4.2变形报警指标如下表

≥3~5‰H(H为开挖深度)

连续三天2.5—5.0mm/d

9.4.3土方开挖之前,初测基准点及观测点三次,土方开挖初期每天一次,初步稳定时2-3天观测一次。实测精度按下表执行。

往返校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积累

9.4.4异常情况的处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如果边坡位移产生突变或变形值超过控制值的异常情况,则立即停止施工,回填土体并加内支撑,而后采用增加预应力锚杆或重新张拉预应力锚杆的措施,同时分析造成异常情况的原因,待控制住造成异常情况且有关资料呈收敛趋势后,再进行下部施工。

9.5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观测点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及后浇带两侧,水平距离按外墙每隔15m间距布设一个点。地下部分观测点采用临时性布置,采用在外墙或外边柱内予埋50×50×5mm的钢板,然后再焊长50mm长的L30的角钢;基础部分的观测点布置在距底板上500mm处;地上部分沉降观测点布置在首层外边柱上,距离室内地坪标高+0.30m处。

9.5.2观测周期和时间

9.5.2.1荷载变化期间:①结构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②回填土及结构安装较大荷载前后进行观测;③施工期间因故暂停施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及复工前进行观测。

9.5.2.2结构封顶至竣工:①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每三个月观测一次;②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③交工前观测一次;④交工后建设单位应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9.5.2.3结构封顶至竣工:竣工后观测次数:第1年4次,第2年2次,第3年以后每年1次,直到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若最后3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认为如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状态。

9.5.3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必须提高初测的精度,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首次高程测定,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确定。仪器在每一测站观测完前视各点以后,再回视后视点,两次读数之差不得超过1mm。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要求,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并注明日期,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以沉降量S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下沉量按比例画出各点,然后将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一端注明观测点号。

9.5.4沉降观测应遵守的规则: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必须做到四定∶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注:此沉降过程须由甲方委托有沉降观测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跟踪观测)

9.6.塔吊基础沉降及位移

在每个塔吊基础上设四个固定点,以相对不沉降的后视点为后视,安排好时间观测,雨后补测一次,作好记录,做到人员固定苏GT25-2013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pdf,仪器固定,后视点固定。

9.7.1变形观测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水准尺进行,操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边坡监测使用J2级以上经纬仪和一级测距仪配合钢板尺进行。

9.7.2进行观测时要首先对基准点进行检测,观测点要与基准点闭合,路线不能闭合时必须进行往返测量。

9.7.3每次观测结束后,应认真检查全部外业观测记录,经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之后,计算各观测点的位移量,并填写成果表,计算一个观测周期内的位移量,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做出预报。

9.7.4作业时做到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标尺、固定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作业前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以上,观测时避免外界干扰。

9.7.5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全部观测工作完成之后,认真检查全部观测成果,并结合开挖、地质、气象等外界相关因素分析成果,绘制各种图表,按要求编写正式监测技术总结报告书,提交全部技术资料和报告。

10.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戴好安全帽DBJ50/T-346-2020 无障碍设计标准.pdf,穿着得体服装、防滑鞋。

10.3.测量工作在地势不明的情况下要由两人以上为伴进行施工,必要时要系好安全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